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2022“汇创青春”国际赛新媒体艺术分赛 获奖作品公布

2022-06-30


2022第七届“汇创青春”国际赛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承办。邀请国内外高校的大学生参与,在上海高校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分类评选的基础上,选择数字文化创意相关类别的优秀作品与国内外高校的相关优秀作品同台竞技和展示。


本届“汇创青春”国际赛新媒体艺术分赛,共有28件作品获奖,包括:最佳创意奖1名、单项奖7名、优秀奖20名创作类型包括:数据可视化、动力装置、沉浸式空间、交互投影、动态影像、物理模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数字沙盘类作品等。


《数据花元》by 潘志彬&谢斌

他们来自(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北京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江汉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悉尼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I.F.L.Y》by 谢京成&笪笪











最佳创意奖


《万物互联:所有连接》

创作者 :胡帅

学校: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费俊、宋协伟、靳军



《万物互联:所有连接》是一件将人、动物、植物、细菌、化合物与设备由网络连接起来构成的作品,共由7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的变化影响到下一个部分,形成一套闭环连锁反应。整个连接中没有起点与终点,因为它们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结构。





单项奖:物理模型


《污土烘焙工作坊》

创作者:陈子琪、苏琪淇、徐胜华、李育曦

学校: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黄露莎



2090年,100%的土壤已不再健康,所富含的有毒于人、有害于人的物质已多到再也无法去除,人类面临着不得不与当下的土壤共处的境地。


因此"污土烘焙工作坊"诞生了。其生产与污土物质相容并且可食用的产品,人类生产它、消费它、食用它,以此来维持生命体征。




单项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I.F.L.Y》

创作者:谢京成、笪笪

学校:伦敦大学学院

指导老师:Fiona Zisch、Owen Holland

Alexander Whitley、Glynn Ruairi

Domink Zisch、Georgios Adamopoulos



设想未来机器人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本项目作为开源项目,能够实现每个人制作属于自己的气球机器人,整个生态系统由数个机械“生物“与人组成,机械”生物“气球遵守鸟群运动规则中的分离、对齐、内聚这3个简单规则进行移动。从而使得人们觉得简单的气球存在自我意识并创造奇妙的空间体验。气球的行为和个性旨在吸引我们合作并形成一个共享的体验空间。每个气球机器人根据预先编程的算法的基础上客制化后与人进行互动。让每个机器人都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感觉,使其被视为能够发展情感纽带和关系的生物。

当气球机器人被分配到无人的建筑空间时,它们的行为模式跟鸟群相似,在空间中以群体的形式移动。当有一个人或多个人进入到建筑空间内时,气球生物根据空间行为学中对距离的把握,它们会表现出跟随、逃离、徘徊、避免、思考、漂浮。该作品通过人与气球之间的互动行为探讨来重新思考我们与空间和机器的关系,旨在激发我们与周围空间和机器生物的更紧密的联系。这种人机互动被实时地记录下来,并被用来建立一个虚拟的环境,通过气球机器人的移动在虚拟空间创造了一个体现人机关系的立体雕塑。



单项奖:数据可视化


《数据花元》

创作者:潘志彬、谢斌

学校: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冯乔



自人类出现,我们对生物的猜想从未停止。在未来元宇宙空间中,数据将成为土壤、空气、水分......当生物由真实向虚拟进化,数据空间会催生出怎样的“新物种”?

我们剖析出花的基本结构关系,将花卉结构模块化。在网络中爬取数据,并且转化为控制虚拟花卉生成的变量,由数据控制生成的虚拟花卉应然而生。

作品尝试对元宇宙虚拟空间内,“花卉”的生存形式做出猜想,通过碗幕打造出极具沉浸感的元宇宙空间,想象数字植物与人将如何共存?现实与虚拟的数据又将如何交融?探讨生物文化的多样性和未来生物的进化猜想。





单项奖:动力装置


《肉身映像》

创作者:苏永健、刘大珩

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费俊



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的共塑使人类迈进了全新的进化阶段,我们终将迎来一个由生物改造带来的生死界限模糊的境地;由技术种植带来的人机边界混淆的境地;由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共生带来的身体主体性不明确和感知缺失的境地。

作品由人造机体装置和传感器套装组成,在展演现场,穿戴者身体运动、情绪和生理反应的细微变化经由传感器模块进行精准感知,进而触发装置及整个空间场域反馈带有肉身意象的机械动态、声音和影像予以回应。此刻,人造机体装置、空间环境与人类肉身之间达成了某种感知共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既作为肉身感知维度的延伸介质,也成为了反观自我身体的映像。

消散具身的技术在作品中被转化为重塑身体感知的媒介,以此对后人类语境下身体他治(dependented body)与离身性(disembodiment)的局面进行博弈和试问:技术是否有可能将人类濒临缺失的物性身体和肉身体验重新返还并再度唤醒?




单项奖:沉浸式空间


《Amnesia》 

创作者:Cristian Rizzuti

国家:西班牙



AMNESIA 是一个五阶绘画表演沉浸式装置。在圆形画布上,它的脉搏、它的活力、它的若影若现以及其他部分,都让记忆变得栩栩如生。光线与画布的材料接触后,颜色变得真实,显露出形态。它用颜色编织出实时视听交互的舞蹈,追踪生命和记忆的脉动,然后消失并为下一刻做好准备。




单项奖:交互投影


《须臾千载》

创作者:方志烨、郑洱汗、王炜杰

温云迪、吕熙晔、刘舒豪

指导老师:冯乔、周春源

学校:广州美术学院



《须臾千载》3d mapping艺术设计作品意在表现中国千百年间造像文化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自珠残壁碎中再次熠熠生辉的过程。

以神龛作为3DMapping的光投影载体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及裸眼3D的形式进叙述,予观者身临其境,古今结合的独特观感。

通过对于中华传统宗教造像文化初现、构成、崩解、轮回、重构、再临等概念场景的演绎,表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沉淀,以及在数字技术参与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景愿。





单项奖:动态影像


《藻井·藻景——生态乐园》

创作者:任庆齐、富裕、姜同

徐超凡、张羽洋、刘桂羽、雷宏才

学校: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费俊



《藻井·藻景——生态乐园》是一部在2000多立方米半球幕空间内投射的交互影像作品,基于建筑壁画中天顶藻井的结构和天花图案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利用数字媒介激活空间场域,重新建构“城市剧院”,描绘了数字生态景观的场景,观众参与到作品中,自己成为“飞天舞女”,创建“活的”天顶壁画,体验变幻莫测的“藻景Mapping”乐趣。





优秀奖 20 名


01

 《野蛮生长》

创作者:李嘉薇、尚应辉

学校:皇家艺术学院、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指导老师:Tom Simmons



《野蛮生长》(Growing Wild)是我在皇家艺术学院Digital Direction的毕业创作。项目隶属于未来艺术设计,其核心是通过设计对海洋微塑料展开呼吁与重视。我将项目称之为“Future Storytelling三部曲”,基调定为未来海洋水净化实验室的风格。在设计项目的方法论框架时,我希望尽可能地让项目体现不同参与者(塑料、微生物、生物、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我在自组织行为框架的动态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既能让关系结构的培养保持稳定,又能体现出不规则、被动的变化波动的未来框架。体现海洋生命体对当前环境的依赖和被迫选择生存方式以及对海洋污染导致的未来演变预想。




02

城市之光

创作者:卢思屹

学校:天津美术学院



这件作品试图探讨个人与群体,技术化塑造以及城市与人的关系,在当今的城市,技术已经高度有机的融合到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在构建这一美好图景的时候也逐渐隐去了技术范式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周边的生活大多数都被我们所无法掌握的技术所连接,在我的作品中,我在寻找一种数字化时代城市与个人之间交流的元逻辑,我建立了一种城市与个人的“沟通”方式,通过城市声音数据收集的方式在作品之中实现一个数据化的城市缩影,以实时数据建立函数模型转化为影像,同时其他“个人”的声音也能通过实时传输参与到“城市”的声音之中,通过空间的开放性, 视觉与行为感知的强调,建立这样的参与作为个体参到群体中的一种方式,也做为一个局部视角为一个数字媒介下的个人参与社会生活与建构提供一种观察方式。



03

《Acts of Holding dance》

创作者:余思嘉

学校:悉尼大学

指导老师:Anna Smith



创作者自述:作为一位舞蹈和多媒体设计领域的艺术家,我的作品是以舞蹈视频元素,通过电脑编辑而成的投影作品。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展示思维的映像,但人的思维往往受到躯体局限,如何使舞蹈超越人体的局限,超越时空,超越自然规律地舞动起来?如何使舞者的精神灵感展现出来?是我作品追求的方向,在作品中我通过电脑编辑使舞蹈动作的融化,翻滚、飞舞,折叠、灵魂出窍等等,从而达到舞者不可逾越的效果,并由投影为大家投射出更宽广宏伟的视觉效果。




04

AI智慧空间

创作者:李建文

学校: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冯乔



“AI智慧空间”探索后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生存空间的异化,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后Ai时代,人的生存空间具有了自治感官,它能感知空间内生物或人类的活动状态,以及生理心理需求,从而调节光线、控制温度等。然而人在获得享受AI智能服务的同时,自身的信息也可能被AI所窃取,从而个体信息变得透明。基于以上概念,作品运用了新媒体互动手段与透明媒介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空间供人们体验其中。当观者走进智能空间,透明叶片结构和灯光随着观者的动作自动开合,并自主的切换空间形态。当叶片闭合不再透明,观者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空间,Led灯光也随之亮起。由此,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人控制机器”,边界被逐渐模糊。





05

《中国现存古塔建筑样式分析》

创作者:谢玉婷、张璇

学校:南京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江治邦



我国现存的古塔经历了不断磨合期、发展高峰期和延续发展期三大阶段,其从形式、结构、布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作者为保护古塔以提出以下方案设想:

1.将信息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于观众,摆脱繁琐复杂的文字信息,并且将信息的形状与古塔的形状重合,加深用户对于古塔信息的理解。
2.观众如果对某些信息感兴趣可选择左下角提供的三大分类进行筛选,呈现的数据可进行缩放预览。观众左滑后可将图表转化为柱状图,更好区别其中数值的差异性。当用户滑动图表时,停留部分会呈现鱼眼效果,并浮现对应的相关信息,用户能够明确自己查看的是什么数据。
3.点击可打开细节页面,观众可360°查看古塔模型,用手机扫描模型可获得AR模型放入现实环境中。




06

《蓝色潮汐》

创作者:卜文

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陈俊恺



在这个疗愈空间中,装置不断收集着潮汐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乐谱,实时敲打着乐器手碟,以装置为原点,不断带来向四周扩散的蓝色的海浪。为观者创造出一片超然的能量场域。

作品灵感来源于海洋生物海萤所产生的发光现象“蓝眼泪”。海莹会因为扰动等刺激而发出盈盈蓝光,随着海浪此起彼伏。




07

《焰火》

创作者:赵思龙、李林达、叶韧轩、王烜

指导老师:孙国玉、杨思博

学校:中国传媒大学



由于环保、生产、燃放事故等原因,我国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烟花爆竹禁令。一些城市里的孩子从未见过“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景象。

作品采用一张直径为1M*2M的半透明的纱网,配合烟花投影画面和实景夜景,制作了一组城市夜景烟花投影的公共装置展陈。根据展陈地点的居民和住宅密度不同,展示出对应展陈选址的焰火密度,还原了真实情况下烟花争相燃放的盛景。



08

《舆论》

创作者:郑豪、李左嘉晟、王文增

陈雪怡、陈胥睿、邓云鸿

学校:电子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彭岷、袁亚楠、任婷、梁莹林、汤振坤



箭头状光标散漫地旋转、闪烁,在下一秒全部锁定目标。整齐的光标排布成一张舆论的巨网。舆论的施加者隐匿于作品之外,操纵着网线与光标传达他们的意志,共识在沉默中螺旋上升,化为乌合的盛宴,网暴的狂欢。

本作品为占地40平米的交互艺术装置。装置中,led灯构成的光标闪着刺眼的红光,它是施暴者的工具;钢管围成的网架在射灯的投射下形成网络状的阴影,无形地将目标束缚;四周发出低低的私语;聚光灯打在作品中央,放大被施暴者的情绪——当舆论风暴冲向你的时候,个人的意志与愿景又能去往何方?

该装置聚焦于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旨在用光标的指向带给观者对于网络舆论这一概念的思考。




09

《好“视”之徒》

创作者:肖丹、胡钰莹、朱紫怡

学校:江汉大学

指导老师:王颖



《好视商店》作为一个互动影像装置,意在关注当下人们对垃圾隐私泄露的忽视。此不仅关注垃圾隐私泄露问题,互动影像装置也为传递思想与互动艺术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两者结合可以增加参与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对解决社会性问题具有正面影响。




10

《无限》

创作者:姚童哥

学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之纲



《无限》是艺术家自2017年以来长期探索的分形系列作品之一。宇宙的存在是人类终极和永恒的话题,作为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生命体,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都会与宇宙的能量相结合,涌现浮动,无限变化,并得以生存和延续。通过分形影像不断地变化与观者连结,呈现宇宙演变的规律,解读自然进化之美,带领观者进入一个神秘莫测的艺术世界。




11

《T-deluce》

创作者:欧阳博文、黄玉琴、王芷尧

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喆



《T-deluce》由多个雨滴感应器和机械臂组合而成,雨滴感应器整体分为三块部分,形成树的形状,雨滴感应器感应到水后会发出不同声调的风琴的声音,而由机械臂制作的机械花朵位于树干中间,在没有感应到人时,机械花会左右摇摆,当机械花感应到人时机械花为向人的方向探出,并且花瓣进行开合和左右摇动。

该作品从人类与生物圈的角度入手,人的行为影响周围生物的活跃性。人类的介入打扰了原本平静的自然,通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让人更加了解自然关注自然。



12

《星球日记》

创作者:黄天

学校: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冯乔



在苍茫的宇宙底下,人类是如此之渺小,连我们认为无限的宇宙这一认知,都可能只是在某种有限的范畴里面。星球日记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用数据电影的形式创造人类社会的其他可能现象。如果机器有独立感官和自主意识,它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行为、声音、图形符号来解析这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呢?

冥冥之中,已经来到这个星球一万多天了。对于这个星球上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变得习以为常,没有一点点意外;即使再离奇的事件,也总能够在我们的观念系统中、通过已有的思维逻辑进行因果重构,也总能得到一个异常合理的解释。

然而,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我们无法理解的解释。作品从机器的角度,用人类的语言重新思考我们无意识下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更多可选项,为这个星球的未来创造更多元的可能性。




13

《胎耳》

创作者:程燕、周凯雯、胡艳屯

学校:江汉大学

指导老师:王颖、梁晨



交互装置《胎耳》是一个基于虚拟生物智库系统下的实验性交互装置。摄像头拍摄参与者的耳朵,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特征与作品创建的数据库进行匹对生成初始胎儿,结合交互测试结果,最终会生成专属于参与者物质生命下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虚拟生命一胎耳。

胎耳因参与者的交互测试答案不同而产生形态上的变化,每一次问答都与这个生命体紧密相连,测试结束,胎耳形成全貌,它可能会是畸形,甚至又变化成初始模样。

胎耳的变化映射出测试者是“本我”还是“非我”的意识状态,当身处世界的我们听得越多看的越多,那么我们的意识可能会变成其影响因素,有的发育成“巨婴”,有的则发育成“畸胎”。预示着人类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生长出一个新的生命体, 一个与我们的肉体并不一定匹配的第二生命体。




14

《未眠》

创作者:谷德昊

学校: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龙翔、陈涛



此组作品名为《未眠》。我在夜里常常失眠,总是思绪万千。作品中涉及到一些个人回忆以及情绪的表达,也包括了一些社会现象的映射。其实也是将我个人的生存状态到大众的生存状态进行一种碎片的、抽离的、模糊的、梦境般的方式进行呈现,以应合时代特征。此外,在整组作品的呈现方式中,出现了一些由电机装置、声音、灯光等综合媒材构成的动态展示效果,以渲染作品整体沉浸式的场域氛围。

创作此组作品的过程,既是情绪从消极到积极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作品中出现了一些绳索和线的元素,以及四处游走的眼睛。身处这个时代束缚我们的有很多因素,我们可能因此感到困顿、疲倦、劳累。但与此同时,我试图将一些动态为躺平的、休憩的人物矗立起来,形成一种向上的趋势,即我们的内心仍旧可以是向上的、升腾的、去追寻梦想的。就像作品墙壁上的那束变幻的红光一样,有时可以平静如水,但依然可以澎湃地迸发、燃烧、充满希望。



15

《Urban Cosmos》

创作者:Sharmaine Kwan



创作者通过对周边建筑、密度和人造物的调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城市环境,思考我们在内部导航时与地理位置的互动,以及当我们与地理位置保持距离时我们与地点的关系。




16

声命》

创作者:于西、宋凯

学校:南京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童芳、彭韬



作品尝试以数字解读自然,通过算法实现树木年轮特征的分析与解读,将生长周期的印记转化旋律与节拍。



17

《黄河之水天上来》

创作者:乔汉辰、徐琳、路安然

张睿馨、杜青源、吕杰

学校:山东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安妮、胡博、张媛



本次作品查阅参考了中国古代龙山文化、博山文化多种资料,并以此为影像的思想与内容。投影的基底形象则取《千里江山图》的青绿之意与我们的黄河装置相交融。作品影像交代的具体内容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止,一泻千里。黄沙随河水流淌堆积,形成上游清澈而下游混浊的自然特点,河水与附近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孕育了无数生物,形成一派欣欣向荣生生不息之象,而东方人类也在此处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旅程。惊雷始,万物生。人类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千年历史,创造黑陶、拓片、文字等文化产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经千百年,我们的祖先用双手打造无数现代化都城,而黄河会见证,这份刻在血脉里的勤劳将绵延不绝,流淌出更加生动进步,让人期待的未来。

 



18

《圜道》

创作者:杨雯雯、王星月、欧阳西浩

刘亦凝、谢屹、周濛、覃禹嘉、庄凯婷、樊萱

学校:中国传媒大学

指导老师:孙国玉、郑丹琪、于博、杨思博



本作品以交互动画视觉装置为实现形式,以水循环为线索,旨在通过森林、草原、冰川、海洋和天空等不同场景的展现以及传统元素的加入,来突出中国所拥有的丰富生物类型和多样生态系统,同时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作品模拟中国古典美术展陈的空间设计,进行层叠平面化的“平远”空间营造,将水循环的三大生物板块予以视觉表现。陆地、海洋、天空三大板块通过三个挂轴式包装、精度0.1~0.2mm的LED拼接屏进行展示。整体使用Unity游戏平台开发,现场使用外接雷达进行交互模式的搭建,动态探测、实时矫正观众距离,产生纵深上的拉镜和镜头摇移的微交互,并通过布置地面标识进行观众的动线引导,让观众以最为直观的视觉形式去感受国内动物资源特征、特有属、古代有关于生物的传统文化体系及空间分布特征。



19

《孤夜》

创作者:张天一

学校:皇家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Tom Simmons



《孤夜》是一个关于自我发现和治愈的VR体验。这个作品创造了一个诗意的虚拟对话空间,邀请观众自由探索和想象空间里的故事。

"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漫游时,我们真正在做的是思考,即使我们不离开我们的房间,这也是一个旅程。最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已经去过某个地方,即使我们不知道它是哪里。"




20

《非自然选择》

创作者:王艾雨

学校:东南大学

指导老师:杭添



在每年都有6万多物种灭绝的当下,我试图通过将DNA中ATCG碱基的代码序列类比于计算机机器语言中二进制的0和1,实现由在硅基生命编程到碳基生命的转化。未来生物黑客将使用这种基因编程语言实施生物改造,生成人、机器及自然混种的跨物种未来数码生物。

启发于博尔赫斯小说中的百科全书及动物分类学,我合成了100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跨物种数码混合生物,并将所有这些合成生物整合到了未来生物黑客编写的百科全书中。作品使用了开源AI平台Artbreeder进行数码生物的跨物种合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按照各个物种的融合比例生成了对应的合成生物图像。我根据这种混沌、不确定性、边界模糊的数字生物特性,以其中一个特别的数据进行分类——chaos。它代表了生物黑客在编程过程中将某几个物种基因重组时碱基排列的混乱程度,也象征着这个新物种对其元基因的物种生物特性的混合程度。本作品希望以非生物的生物学幻想与生命观念的重构,探讨后人类时代背景下的赛博格生命哲学以及物竞人择、非自然选择的技术伦理。












来源: 新媒体艺术

排版编辑:王雯茹

责任编辑:林彦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上海交大文创学院ICCI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获奖作品公布 国际赛 科技艺术

4265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