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智慧汽车时代的弄潮儿,光子晶体科技的底气何来?

2022-06-27

随着近年来座舱电子的快速发展,中控屏幕和仪表显示的信息逐渐丰富,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低头检视导航等相关驾驶信息越加频繁,由此会产生盲驾的安全隐患,此时HUD的作用逐步凸显。

目前,行业内HUD的配置率已量产上车的HUD解决方案主要为C-HUD和W-HUD。



其中,C-HUD(Combined HUD)是通过在仪表前方放置一个半透明的树脂板作为投影介质反射出虚像,起初因其安装便捷(可后装)、成本较低等优势而得以快速上车,但由于其整体成像效果差、并且置于仪表上方容易在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推广效果较差。


W-HUD(Windshield HUD)作为C-HUD的升级方案,直接通过前挡风玻璃作为投影介质来反射成像,有效解决了C-HUD的部分安全隐患,并且在投影范围、投影内容和投影质量等维度均有所提升,是当前技术节点的主流方案。


AR-HUD是未来车载HUD的最终形态


在汽车智慧化背景下,传统HUD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智慧座舱与ADAS功能的展示需求,具备沉浸式体验的AR-HUD将成为最终解决方案。



C-HUD和W-HUD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需低头检视车辆信息而导致的盲驾安全隐患,但其本质仍是中控和仪表信息的简单迁移,并且由于投影尺寸有限,因而无法承载智慧汽车中智慧座舱和ADAS相关资讯的展示需求。



相比较而言,AR-HUD通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以自然的距离将相关资讯叠加至实物之上,整体成像尺寸更大、质量更高,不仅可以充分融合智慧座舱及导航指示、车道偏离告警(LDW)、自适应巡航控制(ACC)指示灯等ADAS相关功能,同时亦可为驾驶员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有望成为未来车载HUD的最终形态。


现有AR-HUD技术存在大体积、小视场角等弊端


从去年年末的广州车展来看,国内市场已量产或是预量产的AR-HUD已有近十款。经过技术积累以及相关产业链技术的发展,各AR-HUD厂商在技术与成本控制方面均有着很大的提升。但作为AR-HUD本质问题的视场角和体积方面存在致命缺陷,譬如目前市面上最高水平的M公司,其AR-HUD的视场角为13度以及大于10升的体积,这就导致小型车根本装不下,对于寸土寸金的车内空间来说,这样的体积占用会压缩驾乘体验。所以小型化和轻量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AR-HUD的未来:小体积、大视场角,

NanoAR技术为下阶段技术突破点


光子晶体科技是一家聚焦在透明显示和AR显示领域底层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公司,目前已经成为AR显示和透明显示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子透明芯片(NanoAR)显示技术,拥有先发优势和深厚的护城河,已与多家世界级品牌建立合作关系。


公司的AR-HUD解决方案,通过革命性的NanAR技术,把传统HUD的体积缩小到1/10,同时大大提高了亮点。目前主流AR-HUD显示技术,视场角是13度,体积是10升,光子AR-HUD可以把体积降至1升左右,使得低成本的光子AR-HUD适用几乎所有车型,大大扩张了市场。


光子晶体科技为智能座舱提供创新性透明显示解决方案


截至2021年,AR-HUD已实现从仅有高端顶配车型选装到普通大众车型前装搭载,价格下沉到价值量 20 万的车型;从 2021年 H1 5,727 辆到 2021 年底突破 5 万辆,AR-HUD 迈入量产 1.0 阶段,未来有望持续放量。

AR-HUD作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智慧化的大趋势下,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正处于井喷式发展周期,未来可期!




联系我们,解锁更多透明显示应用场景
请致电
4000-666-072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光子晶体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智慧汽车 光子晶体科技

1154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