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设计思想·视觉传达设计系 |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
2022-06-13
视觉传达设计系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与“东方设计”思维方式,适应“艺科融合”创新时代和新经济体制需求,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必备理论知识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设计人才,学生通过视觉信息的东方性表述、品牌化建构、感知化体验、多维化表现四个方向的学习与实践,能在专业设计企业、文化传播机构、艺术设计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新文科建设要求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断追索国际发展前沿,用世界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己、审视未来,以全新的思维与方法,去迎接“大设计”时代的挑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张以视觉人文关怀为内核,取东方设计学之粹,融艺术与科学为基。学科基础立足于多维信息视觉传播,是集艺术、设计、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宽口径学科。
设
计
思
想
知觉力
Perceptivity
01
生活里·对谈院长毕学锋
LIVE +DEPUTY DEAN
对谈·发问
毕学锋 Bi XueFeng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
Q1
您认为毕业设计对学生的意义是怎样的?您在评价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时候,会关注那些方面?
“学生要保持这种'不切实际'的飞,学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毕学锋:我特别强调同学们的毕业设计无论在选题和形式语言上要打破思维惯式的束缚,尽可能去飞,甚至未来走入社会也要保持这种“不切实际”的飞,学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想法的束缚最可怕,我更愿意看到带有某种探索,哪怕是青涩或不成熟的作品,远比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作品有吸引力,这也是做学生期间最有价值的部分。
毕业设计是对同学们四年学习的总结,每个人都想把之前所学的技艺都用上,作品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比起平时的单元课程丰富得多,这是普遍现象,难度也增加了。我评价好作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生活感悟和设计介入社会的敏锐度独特视角,第二是要有探索性和创新性,鼓励有实验性的设计。具体围绕四个方面, 1、主题的选择与扩展,2、设计媒介的应用与创新,3、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和差异化表现,4、专业能力和跨专业的融通能力。
Q2
设计学院一直在强调设计对当下日常生活的重塑,这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那么在设计教育上,要做哪些具体的调整呢?
“从真实的社会中寻找问题的意识,将发现问题作为设计的前置条件进行思考”
毕学锋:的确,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以及数字经济和科技的爆发时代,设计无论是作为创造人类生活智慧的工具,还是以设计来构建人与未来理想社会的关系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今天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也给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观念和思维上、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技术方法与路径上,都给设计学科提出了更多要求。
这几年在教学方面我们开始逐步调整和自我变革。在立足学院身后的学术积累和传授设计技道之外,也在关注国际设计学科不断发展变化。比如在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上,这几年着重强调社会即课堂,问题即课题,从真实的社会中寻找问题的意识,将发现问题作为设计的前置条件进行思考。
Q3
具体到设计学院的每一年毕业展的主题变化,又有什么样的内涵?
“不断思考,突破自身局限,完成知识更新,探求设计学科新的可能性”
毕学锋:2016年我们以“为明天的健康而设计”为题进行社会健康生活、人口老龄化以及针对弱势群体的调研,通过对医院、养老院等机构的合作进行考察走访,强化同学们的社会感知力,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社会人文关怀的设计,比如视觉治愈、疼痛可视化等课程在这一时期开始积累,逐步形成了同学对多维度多视角的思维方法。2017年之后我们又相继提出“关怀的维度”、“以设计之名,发社会之声”,站在社会创新的角度探索设计介入社会的方式,改变过去设计注重企业和产品的诉求转向发现社会需求,从产品、市场、项目委托式的限制性思考,转向发现社会问题、关注社会议题的主动思考,让设计触及更广领域和更多发挥空间。2019年我们提出针对“危机设计”的讨论,当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探讨人的共性情感,提出“关怀共情”,从文化发展过程中发现传承与现实的连接角度提出“文化续承”,从生态环境的秩序下阐释伦理观念和道义准则提出“生态伦理”,从未来发展进程中探究设计创新叙事的构建创想提出“叙事未来”这四个方面。
就这几个问题关注和讨论的半年之后,2020年初疫情爆发,疫情带给我们一个现实版的社会课堂,在思考设计作用社会的同时,也颠覆了人们之前习惯的“理所当然”的认知,开始重新审视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反思传统设计的局限性。于是2020年我们的毕业设计以“危机设计 设计危机”为题展开创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2021年以“重塑”之题在学院各专业展开讨论和组织国际论坛,当年的毕业设计以“启”为主题,寓意开启新时代的变革,我们也不断在思考21世纪的设计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在世界语境范围内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在我们越来越承认人类和非人类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同时,是创造世界重要还是顺应世界发展重要。我们这些年提出不同的议题,在教学上做出改变同时,也在鞭策老师进行不断思考,突破自身局限,完成知识更新,探求设计学科新的可能性。
02
生活里·对谈系主任吴炜晨
DEPARTMENT DIRECTOR
对谈·发问
吴炜晨 Wu WeiChen
视觉传达设计系系主任
白金创意国际大赛执行主席
Q1
视觉传达设计系对于本次设计学院主题“生活里”是怎样诠释的?
“以前所未有的设计关怀重新探索,再现过去、感知当下、观测未来”
吴炜晨:本次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展以“知觉力”为主题,又细分为文化现场、生态善议、物境感知、社会机器四大议题,由四十余组来自四个不同工作室的设计作品共同组成,既有关怀“生活-日常”的微观视觉,又有观照“全球-生态”的宏观视野,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理念的映照。
学生们的毕设思考和选题,以前所未有的设计关怀重新探索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以视觉的策略与语言抵挡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性知觉错位所带来的目眩神迷,在文化语境的研究型构建中,再现过去;在与自然的实验性对话中,体味善议;在非人类中心的探索型物境中,感知当下;在社会机器的先锋性运作中,观测未来。以视觉造物的方式重塑“知觉力”,事件、性格、感情、情绪都可借由纯粹的视觉来体验,将可理解的思想变为可见的思想,以知觉追踪生活,感知生活,发觉生活,重见生活之“可见”。
Q2
此次“天目里”的线下展览中,视觉传达设计系在策展与布展方面有什么侧重,对于学生来说又有什么收获与挑战?
“将毕业设计的教学成果置于一个更加繁复的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验”
吴炜晨:本次毕业设计的线下展览走出学院,与社会公众,与商业业态的对话,激发两者之间生发潜在的效能与价值。在整体的展览概念设计中,我们把本次的展陈结构、展览流线与天目里本身的建筑设计产生紧密的关联,跳脱原有的展览模式,重新构筑展览形态,串联展览叙事,营造更加贴合现有空间的展场,凸显同学们的设计作品,展览空间中交叉动线的设置让观展的人可以穿梭其中,沉浸式感受不同角度的设计思考与多元表达。
毕业作品将会面对更多更广更复杂的公众群体的评价,这将是同学们需要直面的挑战,也是将毕业设计的教学成果置于一个更加繁复的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验,向公众展示教学成果的同时为社会推荐优秀人才。这是学生们将经历的很好的最后一课,有所思、有所辩、有所得。
Q3
线上展览的同步开启,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更好的适应未来新媒体所带来的“数字环境”?
“充分调动视觉表现的冲击力与信息传递的清晰力,与线下场域的综合媒介整合并为己所用”
吴炜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说,“数字环境”中的互联媒介既是渠道又是内容,如何将其与线下展览场域中的综合媒介整合并为己所用,是这个时代传播者与设计者的实践方向,虚拟与现实带给观众双重观展体验的同时也给设计者们提供了多维度的设计试验场。“信息可视化”程度的设置,统一的视觉记忆点是链接观众与展览的重要组成,面对当今时代视觉资源的丰裕乃至迅猛,需要充分调动视觉表现的冲击力与信息传递的清晰力,为观众提供猎奇的切口进而吸引观者不断的探寻与了解。
03
生活里·对谈老教授
SENIOR PROFESSOR
对谈·发问
毛德宝 Mao DeBao
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责任编辑
Q1
作为设计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以此次毕业作品的选题为例,如何立足于生活现场,将创造力与艺术带给更大的群体?
“书与作品之外的、生活世界与记忆的建构过程”
毛德宝:设计就在人们生活周遭,对此次毕业作品的选题而言,我们应具有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真实关注到社会危机、人群生活状态变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手段揭示事件、向公众推广,让人们在设计中自发、理性地对待事件,站在多维度的视角,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作品《禁闭实验》,用“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去认识疫情,提出了疫情或许只是一场“禁闭实验”的概念假想。方案给观众展现了疫情的另一面故事,也揭露出人类世时代留下的地球伤痕。设计通过这样另一面的感知,向观众提出问题:人类的活动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互矛盾?此刻,“主宰”地球的人类,开始反思自己所承担的自然责任心、思考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
最终呈现的方案应具有可识别性、艺术性、语义性、当代性,在避免同质化的同时,用设计师的审美与形式法则把控艺术性设计语言,从设计师的角度对项目内容作出语义性梳理解读,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视觉形象设计,呈现给大众一套时代性的方案,即符合时代、符合时尚、符合未来趋势。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和一个作品的呈现,更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记忆得以活化、得以诗化的建构过程,也正是我们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Q2
这一届的毕业生,如何在设计中关注“生活”?
“我们创造的平台不仅在工作间,不仅在画室,更在我们生活的周遭、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毛德宝:设计关注生活,这个主题其实从十九年前就开始萌芽了。2003年许江院长为视觉传达设计毕业作品集作的序言中说到,“这个图像时代有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事,继承也罢,创新也罢,’往昔之井’也罢,‘戏谑性’也罢,都需要我们去真情面对,认真思考。
我们知道设计直接被生活所局限,它的本质是应时的,所以它着重考虑的不是被具体环境和事物所局限的个人精神状态,而是在这种局限中所反映的普遍状态,反映着设计师对具体事物的选择。设计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而唯美不是设计的惟一标准,恰当到位的设计,才具有设计的本质意义。设计不仅仅是在创造一种“物”,而且是在创造一种“方式”,一种新的使用方式、认知方式,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又具有影响、塑造个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设计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毕业生,就是明天的设计主力军。我们应该具备设计师所特有的视角,不应该仅仅满足特定消费群的需求,我们还应该肩负起为人类创造合理生活方式的任务,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向未来的任务。深入日常,在“生活里”发现设计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正是2022毕业季的主题:生活力!
Q3
您在美院的教学生涯即将画上句号,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呢?
“生命的意义没有重复,永远在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毛德宝:2003-2022,转眼19年飞逝。从2003届开始,04、05、06、11、17、21、22届,我一共带过八届本科毕业设计及论文,其中2011届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设计)辅导奖。这一次,我自己与学生一起毕业了。我喜欢信息班这个班级集体,也是我20多年教学中,合作最愉快的班级集体之一。祝愿大家在未来,做一个智慧的人,融入社会,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希望大家将来还能记得:一个从事43年平面设计,还充满热情地教你们“方法论”的老师;愿大家未来健康第一,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生命的意义没有重复,永远在路上。你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
04
生活里·对谈学生代表
STUDENT REPRESENTITIVE
对谈·发问
方远 Fang Yuan
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生
毕业作品《回想 回想/那心的铁片也要发出轰响》
Q1
你对“生活力”的诠释是怎样的?
“隔离之下,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生存,想要经受磨难的所有人早点获得幸福”
方远:当听见生活力这一主题时,我很受触动。三个最日常的字被一种不常见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让人忍不住去探索和思考的定义。上海疫情封城的两个月我机缘巧合被困在上海,那时身边的环境发生巨大的扭转变化:各式各样的矛盾与困难同时爆发,我因此被迫从即将毕业迈入社会的跃跃欲试中脱离出来,困在出租屋,每天守着家人、小猫、卧室、冰箱的日常里思考:什么是必需,什么是生活?什么又是坚持下去的力量?而把生活转换成动词,“生活力”——对于此刻的我来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活,想要生存,想要自己与家人能够一直在一起,想要经受磨难的所有人早点获得幸福。“生活力”是困顿中烧不尽的蜡烛,是苦痛中的希望。
Q2
你的作品主题很有诗意,可以分享一下灵感来源吗?
“寻找心中的诗,寻找当下生活中的感情与力量”
方远:在最艰难的时刻,我反而想通过一个轻盈的梦寄托这份沉重的渴望,我希望它是一种能包含民族共情的东西——我想到了诗。中国人的心中都多少有那样一片记忆:有的来自于幼时的记诵,有的来自于家乡的传承,有的是兴趣使然,书海偶见。就像那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一千个中国人心里也有一千种意味的“床前明月光”。通过1000余份调研问卷,我试图寻找人们心中的诗——寻找人们当下生活中的感情与力量。
它是四岁小男孩的“八九十枝花”;是今夏奔赴高考的女生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是四十出头的创业者面对困境时的“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刚大学毕业,独自步入异乡职场的艺术从业者的“春江花月夜”;是六十五岁的退伍军人的”铁马冰河入梦来”;是离乡半辈子的八十一岁奶奶的“‘床前明月光”。它们原是古人生命中凝结至情时刻,在我们幼年的背诵、少年的作答、成年的体会和暮年的回想中凝结成了我们自己的人生兴味。存在于中国人心中的诗,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游离态,是跨越时间的会意与告慰,值得我们再一次回想。基于此,我创作了我的毕业设计,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这些采访的实验汉字演绎,是我们站在当下对生活的回望,另一部分则是将古典诗歌结合神经网络形成的交互艺术装置,是永恒的钢铁诗心。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回想 回想/那心的铁片也要发出轰响》。
Q3
回望整个毕设过程和在美院度过的七年时光,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什么不一样的理解吗?
“打开感与思的端口,怀抱善意的本心,拥有更多力量去完成一件作品”
方远:在对专业的价值体系建构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周峰老师。我的导师是一位善良且品德高尚的教师,同时,他更是一位为人通达、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在专业方面,他对设计语言的敏感,不管是对新意驾轻就熟的捕捉还是对欠缺之处一针见血的点评,这种不假思索让我豁然开朗。通过本科的学习,我对字体设计的认知从无到有,基本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相对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认知与感受,而在周峰老师的点拨下,我逐渐学会如何从第三方的角度去感受一个东西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周老师传授的不仅是设计的技巧,更是为人的“心”。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打开“感”与“思”的端口,怀抱善意的本心,拥有了更多力量去完成一件作品。毕业设计是我在这个阶段就目前的所悟所学交上的答卷,希望没有愧对视觉传达系所有老师们七年的辛苦指导。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持续耕耘,努力修炼出创造“好”的能力。
方远的毕业设计《回想 回想/那心的铁片也要发出轰响》
对谈·发问
董文卿 Dong WenQing
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生
毕业作品《生活·物间·视维》
Q1
是什么让你萌发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
“希望人们对身边的事物保持观察、保持敏锐,积极面对当下”
董文卿:从毕设选题开始,小组内就一致想要做贴近生活的、关注人们周身的一些话题。尤其是在疫情下的大环境,当很多人在讨论未来、讨论科技、环境等等话题时,一些当下微小的声音就容易被忽略掉,但这些微小的事件可能更是生活的体现。毕设期间我们发现许多朋友因为隔离产生了负面情绪,人们好像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中,在小小的房间里变得迟钝、麻木和沮丧。我们希望可以给大家带去一些积极的心态,哪怕在现实面前可能非常无力,我们也盼望着人们能接受到我们传达的讯息,一起保持积极乐观。所以我们聚焦至隔离的小空间内的生活物品,它们是在这期间陪伴人们最长久的,也是人们最熟悉又最易被忽略的对象,另一方面这些日常物品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我们的毕设对日常物品进行了观察,放大它们自身的活动状态和轨迹,运用我们所擅长的视觉设计这一方法对每件物进行了字体图像的视觉转译。借助所生成的有吸引力的视觉效果,传达“希望人们从他们的角度对身边的事物保持观察、保持敏锐,积极面对当下”这样一个想法。
Q2
完成毕设之后,你对“生活力”赋予了什么新的意义?
“生活既源于生存欲念和生命意志,又更需要由每个人自己去感受与体会”
董文卿:生活力,在我们看来是对生活的再一次解读。大部分人更多的是生活在对未来的疑惑和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然而我们认为生活既源于生存欲念和生命意志,又更需要由每个人自己去感受与体会。生活价值意义不是绝对深远的,而是切实寻常的。“生活”不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和理想彼岸的长远征程,更在于当下时空每一点滴,就是你此刻抬头就能看见的发生。此次主题和实践,围绕着人基本生活所需的日常物品,我们通过设计挖掘了存在于日常物品中的生活及感受,试图呼吁大家一起发现周边被忽略的趣味,将生活力贯彻每一处细节之中。
Q3
在毕设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要做到清晰有效的传达,要响应社会”
董文卿:我们小组的大家都认为毕设实际上就是一个四年的学习小结,毕设展览像是一个中期检查。做毕设想的也比较简单,就想做自己喜欢的。吴炜晨老师对此一直保持着一个开放的态度,从我们选题开始,就很支持我们。他很尊重我们的一些想法,同时又对我们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他这里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设计需要响应社会,在追求前瞻性、实验性的视觉同时也要注重设计思维与方法。老师一直也在提醒我们组注意视觉上信息的传达是否准确明了。设计需要达到目的、讲求逻辑,要做到清晰有效的传达。我们将会在后续针对不足持续更新。
董文卿的毕业设计《生活·物间·视维》
活动海报:
编辑:芮悠桃
责编:郭 星 许辛桐 刘子杰
审核:成朝晖 王 侃
投稿邮箱 :sjnews@caa.edu.cn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设计艺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