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惟新前沿 | 我院徐翔教授团队关于信息茧房的计算传播学研究成果

2022-06-10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主动接触、阅读、点击和发布与自己兴趣偏好符合的内容,导致自己陷入信息窄化和认知狭隘的风险之中,这一“信息茧房”现象在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次惟新前沿专栏将为大家带来我院徐翔教授团队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殊途同归:社交媒体用户内容生产中信息茧房趋同化——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分析》。(本文有所删节,完整版以原文为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目前在综合性人文社科领域复合影响因子排名为13/626,进入学科前2%;连续多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作为核心期刊来源。

教师简介

徐翔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社交媒体挖掘、文本数据挖掘。

【摘要】

本文为了证实用户内容生产的信息“茧房”到底是同质化的还是异质化的,基于典型社交媒体之一的新浪微博样本,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和大数据机器学习、媒体数据挖掘手段,进行考察与检验。“茧房”趋同化现象虽与直观经验或流行观点有相悖之处,却展现了用户内容生产和社会传播的现实逻辑,可以为网络信息扩散及其结构问题提供参考。

引言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理论认为用户会因选择性心理使自己桎梏于如蚕茧一般的屏障中,与外界多样化信息隔绝,导致其发布的帖文在“茧房”内呈现出同质化、极端化倾向。然而,跳出个体“茧房”,甚至群体圈层之外,把目光放远到整个网络社会层面时,用户生产的信息内容的“茧房”到底是异质化还是同质化的?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

而本文提出并加以实证检验的核心观点是:在社交网络的内容生产中,随着用户所生产的信息内容的“茧房”程度的加深,各“茧房”之间是彼此趋同化而非趋异化的,用户在朝向“同出一辙”的“茧房”发生趋同,而非朝向“千人千面”的“茧房”产生趋异。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分析

现有研究对用户内容生产的信息“茧房”同质化、异质化两方面均有涉及,但支持信息“茧房”的异质化观点较多。也有研究认为用户“茧房”之间具有同质化趋向,主要从信息同质化和群体因素两部分进行讨论。前者的相关研究主要认为信息同质化会间接影响用户的价值认同,进而促进“茧房的同质化”。后者从用户在群体中的印象管理、风险感知、利益感知等心理层面探讨其发布信息时的同质化倾向。探究社会中心议题、互联网环境演变机制的研究中,大多从用户特征和环境特点的角度论证了同质化程度越高的信息环境中,越能够形成具有高热度、高流量的社会中心议题。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为了方便描述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内容生产中的“茧房”程度,本文引入“茧房度”、“相邻茧房”、“顶部茧房”、“社会信息中心”等四个概念,并基于此提出了3个关键假设。

假设1:用户个体的“茧房度”越高,该用户所生产的信息内容就越趋同于社会信息中心的内容。

如果假设1成立,个体的“茧房”随着“茧房度”的提高而呈现出越来越同质化的趋势,并且都趋同于社会信息中心,那么“茧房度”最高的用户也是最接近社会信息中心的用户。据此提出假设2:用户个体的“茧房度”越高,其与“顶部茧房”的内容相似度越高。

如果假设2成立,越是高“茧房度”的个体,越是和某种共同“标的”、某种有限的共通“茧房模板”越长越像,那么“茧房”间彼此更为相似。据此提出假设3:用户个体的“茧房度”越高,则彼此之间的内容发布主题越相似。

根据这三个假设,本文进一步提出两个推论:把假设2中的“用户茧房度”根据假设1替换为“用户个体与社会信息中心的内容相似度”,提出假设4:用户个体与社会信息中心的内容相似度越高,则它与“顶部茧房”的内容越相似。同样的,把假设3中的“用户茧房度”根据假设1进行替换,提出假设5:用户个体与社会信息中心的内容相似度越高,则它与“相邻茧房”的内容越相似。

本文选取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的微博作为数据抓取的对象,进行多阶段抽样,最终选取20 000个用户作为样本用户。

对于内容相似度的计算,本文首先对样本中的帖子采取Jieba软件进行分词,然后利用Word2vec将分词后的每一个词转换成一个300维的词向量,对这些词的词向量经过平均池化后得到语句向量。接着计算两个帖子之间的余弦相似度,从而表现抓取到的每个用户帖文之间的同质化程度,用于表示茧房度。

基于文献回顾和变量测量,本文通过检验模型来分析“茧房度”、与社会信息中心的内容相似度、与“顶部茧房”相似度以及与“相邻茧房”相似度 4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1:本文假设的检验模型)

三、研究结果

首先,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DC和SSC之间呈正相关,和Stc呈正相关,和Sac之间呈现正相关;Ssc和Stc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和Sac呈现显著的正相关。4个变量之间是存在某种共变性的,这也为后续研究在模型中进行路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参考。

其次,使用AMOS软件进行路径分析,模型的RMSEA=0. 006<0. 008="">0. 9,TLI=0. 981>0. 9。虽然有部分指标略有超出,但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整体来看模型拟合度优良。

(表1:模型拟合结果)

根据之前提出的假设构想和变量思考,将捕捉到的数据进行各项计算处理后纳入模型,H1至H5的路径系数β与P值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检验结果与前文对于5个假设及其内部关系的阐述相吻合。

(表2:路径分析结果)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基于典型社交媒体之一的新浪微博样本,对于“个体所陷入的‘茧房’是越长越像而非各有不同”的观点,从三个关键子假设及其内部关系进行考察与检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社交空间中各个用户所生产的信息内容的“茧房”会因陷入一种公共性的“回音室”中而呈现出同质化趋势。第二,个体在“茧房度”增高且与社会信息中心趋近的过程中,会导致与“顶部茧房”的内容相似度的提高。第三,个体在趋近“顶部茧房”和社会信息中心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在内容上会变得越来越相似。第四,由于以上三种趋同路径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所以形成个体的“茧房度”、与社会信息中心的内容相似度、与“顶部茧房”的内容相似度、与“相邻茧房”的内容相似度这 4个变量之间存在同步共变的关系。

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传播逻辑构筑起自己的信息接收网络,影响其信息获取和信息生产的因素丰富多样。只有更多的用户共同关注并讨论同一个话题,才能够形成网络社会中的公共舆论场。本文形成的新的结论也触发了新的需要探讨的问题,这种同步共变的关系会使网络社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同质化现象背后又映射出哪些现实生活的问题?期待后续研究能有进一步的回答。

编辑 | 程倪萱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惟新前沿 计算传播学 研究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390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