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戏剧》2022年第2期丨李倩倩,黄爱华:从仪式戏剧到世俗戏剧:广西毛南戏形

原创 2022-06-2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从仪式戏剧到世俗戏剧:

广西毛南戏形态类型探析

李倩倩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黄爱华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丨Abstract

广西毛南戏的最早形态是毛南傩戏,属于仪式戏剧范畴。毛南傩戏适应世俗化发展趋势,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完成其形态建构:一是在傩文化范畴内继续保持早期毛南傩戏的仪式性特征,但增强世俗性内容以与现代社会接轨;二是吸收民间文艺和汉、壮民族戏剧艺术营养,在保留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沿着戏剧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演进成本文称之为“现代毛南戏”的世俗戏剧。现代毛南戏是毛南傩戏的进化体,已成功发展为综合性戏曲剧种。

The earliest Maonan Opera in Guangxi is Maonan Nuo Opera, a type of ritual theatre.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secularization of Maonan Nuo Opera, it has evolved in two directions: one is to keep the ritua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Maonan Nuo Opera regarded as part of nuo culture while adding secular elements to cater to the audience in modern society; the second is to draw on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especially theatre of Han and Zhuang nationality in theatrical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of Maonan Opera to create “Modern Maonan Opera”, a secular opera with ethnic flavor. Modern Maonan Opera, a descendent of Maonan Opera, has become a comprehensive type of opera. 

关键词丨Keywords

广西毛南戏  仪式戏剧  世俗戏剧  毛南傩戏  现代毛南戏

Maonan Opera in Guangxi, ritual theatre, secular theatre, Maonan Nuo Opera, Modern Maonan Opera

广西毛南戏是我国西南地区毛南民族特有的戏曲剧种,其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广西环江一带的民族祭祀仪式活动—“肥套”。考察毛南戏的发展轨迹和艺术渊源可知,毛南戏的最早形态是毛南傩戏,属于仪式戏剧范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汉、壮民族的不断交流互动中,毛南傩戏适应世俗化发展趋势,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完成了其形态建构:一是在傩文化范畴内继续保持早期毛南傩戏的仪式性特征,但增强世俗性内容以与现代社会接轨;二是吸收民间文艺和汉、壮民族戏剧艺术营养,在保留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沿着戏剧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演进成本文称之为“现代毛南戏”的世俗戏剧。为了清晰地揭示这一形态演进的轨迹和规律,下面试通过对毛南傩戏和现代毛南戏两大形态类型及代表性剧目的分析,探究毛南傩戏的仪戏交融特征和作为世俗戏剧的现代毛南戏的剧作形态,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仪戏交融:毛南傩戏的仪式戏剧形态


中国傩戏起源于商周,形成于两宋,盛行于明清,毛南傩戏自然也隶属于我国傩文化这一文化历史版图。作为毛南戏的早期形态的毛南傩戏,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是我国西南地区傩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少数民族傩戏。广西环江毛南族又称毛南傩戏为“木面舞”,即戴面具的娱神舞。与汉族傩戏以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不同,毛南傩戏孕育于毛南人的还愿仪式,是源自于毛南族“肥套”的一种祭祀性表演艺术,属于仪式戏剧范畴。我国仪式戏剧研究专家胡天成先生,曾把仪式戏剧分成“代神演仪”“扮神演仪”“戏仪交错”“戏仪相融”“以戏演仪”“将仪戏化”六种形态[1]。参照他的理论,笔者认为毛南傩戏无疑具备其中三种比较成熟的形态特征,下面试作具体分析。


(一)戏仪交错:“肥套”仪式中的傩戏

“肥套”是毛南族民俗文化中的还愿活动的总称,在数百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成为综合性表演艺术。“肥套”内容种类繁多,主要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等多种形式。其中最突出的是傩戏,表演形式是祭祀仪式与戏剧表演交错进行。具体说来,就是先举行开坛仪式祭祀,接着用戏剧形式表演神灵降临的一系列情节,以此串联起整场仪式。由于“肥套”仪式属于毛南人家一生必做的最重要的仪式,所以傩戏的仪式性甚于艺术性,其呈现的形态较为原始古朴。


以毛南族“肥套”仪式中最普遍的“红筵”为例,通常惯用的情节共有13场。先是开坛仪式,然后开始第1场《三光带众神》,由三位师公戴面具、穿法事服,分别扮演三光、瑶王、土地出场舞蹈,另一位师公喃谟。第2场《三元召度》,即三元召集来社王、灶王、家仙出场,表示又请来几位神灵到主家祝福。第3场《家仙贺筵》,一师公扮演家仙拄着拐杖到来,一师公扮演为家仙挑行李的挑夫。家仙给主家送花枝表示祝贺,并向主人嘘寒问暖。其他如第4场《中宵》、第5场《三界保筵》、第6场《太师六官押凶》,也都是神灵与主家互动的场面。从戏剧情节看,前6场可概括为“请神入筵”,不同的神灵来给主家祝福庇佑,说明毛南人信仰的神灵颇多,呈现出众神和乐的状态。


从第7场《仙官架桥》开始,情节的戏剧性意味加浓,世俗性内容增强,且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该场由三位师公出场,分别扮演陆桥、鲁班和瑶王,另一师公喃谟。一段三人舞之后是陆桥和瑶王用壮语对话,围绕着架桥一事随编随演,无固定词句,大意是瑶王查问谁砍伐木材,陆桥向瑶王说明伐木架桥的原因。再如第10场《土地配三娘》,演土地向三娘求爱的场面。土地不时地用纸扇为三娘扇凉、调情,边歌边舞,跳求偶舞;三娘舞姿蹁跹,默言不语,情意绵绵。这里的表演带有幕表戏和程式化的特征,行当有生、旦、丑角色区分。这样的戏剧性表演,无疑给冗长的仪式增添了趣味性和娱乐性,兼顾了观者的审美感受。虽然,这类戏剧与仪式结合的形态并不算圆融,但确实是向着毛南戏成型轨迹发展。


(二)以戏演仪:用舞蹈演绎仪式的傩戏

以戏演仪,顾名思义就是将仪式活动用戏剧手段进行表演。毛南傩戏中最容易抓人眼球的表演元素是舞蹈。所以,戏剧创作者们对冗长的仪式进行重构,着重用表意性的凝练的舞蹈动作来演绎、营造仪式的神秘感,借以展示、诠释仪式的场景与内涵。例如,舞蹈《纳庭》的构思原型来自还愿仪式中的傩戏第13场《杜丹纳亭》,情节是神灵将代表吉祥祝福的红绸分发给众人,观众获得赠与的绸带寓意着领取到吉祥安康。《纳庭》开篇音乐就是师公念唱的声音,然后接女声的毛南语,紧接着就是节奏欢快、紧密的鼓点,时而混入灵动的铃铛声,时而混合众人的吟诵声,目的是更艺术化地再现还愿仪式的神秘氛围。然后,数位男演员脸戴面具扮演神灵,托举起一个手捧红绸带花球的神之首领,一众民族服饰着装的女演员扮演毛南人民在前叩拜。这是为了表现人们祭神、敬神的场面,表达毛南人对神灵的尊崇之意。接着,领头的神灵把红绸团在一起,接受众人的朝拜,再把花球一抛,接住花球,绸带飘下,戴着面具的其他神灵传递红绸,鼓点逐渐欢快跳跃,众人围成两圈,欢舞一片。这是展现神灵将吉祥化为红绸之后赐予众人的场面,表达所有人都在接受神灵祝福庇佑之意。那么,为什么不把它看作单纯的舞蹈呢?因为《纳庭》虽然只是用舞蹈的方式讲述剧情,又已经不局限于仪式的运作,但事实上,它强调的不是仪式的过程,而是仪式背后的寓意。舞蹈只选用仪式中最古朴、最常用的动作进行编排,旨在还原仪式的精髓部分,让观众在观赏之后,以小见大地领略毛南傩戏的魅力。


同样具有这种形态特征的剧目还有《雷王点兵》和《瑶王踏桥拾花》。《雷王点兵》用舞蹈形式精简提炼了原傩戏中9场的内容,剥离繁琐的仪式步骤,只留下精华的梁吾出场执刀舞、雷兵双手执刀舞、雷王坐殿舞,然后直接进入送福。剧情大意是:人间妖魔鬼怪肆虐,但雷王威力无穷,只要手舞宝剑就会天地动荡,震慑四海,从此天下太平。《瑶王踏桥拾花》是根据毛南傩戏中瑶王送花的情节改编而成,内容是善良的瑶王捡到失主遗落的金花,不辞辛劳送还失主的故事,整个过程以傩舞来表演,轻松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总之,用舞蹈来演绎仪式中的傩戏情节,题材内容丰富,从古到今的人神故事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其表演形式也不再受仪式运作和传统傩戏雏形的限制,可以根据戏剧性需要进行大胆地尝试、创造。这种对艺术包容的特性,无疑与毛南族人开放圆融、豁达自信的天性息息相关。


(三)将仪戏化:大型节庆祭祀中的傩戏

毛南民族在举办重要节庆活动时,通常也要先举行祭祀祈福仪式。由于演出场地已从“肥套”常用的庭院堂屋变为大型舞台或广场,为仪式的戏剧化展示创造了条件。因此,此类的傩戏呈现出“将仪戏化”的形态特征,即用戏剧形式再现仪式情节的某些场面,以符合节庆祭祀的主旨。如近年举办的分龙节①上的傩戏表演,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节目展示,有着仪式性与戏剧性兼具的特性。


分龙节的仪式表演一般是由《阵阵鼓声闹分龙》开场,内容是向三界公祈福,依次为恭读祭祀法文、诵读祝祷法文、神坛揭幕降临、三界公升坛作法。然后表演纳庭祈福、丰收树结果祈愿、贡献祭祀供品、放长生鸡送福等情节。表演者多为特邀的民间师公班成员,他们身着蟒袍法衣,戴着各种角色的傩面,扮演不同的神灵人物,一边依情节唱诵谟文,一边随着鼓点跳傩舞。其中,“放长生鸡送福”最有看点,也是傩戏《万岁娘娘送金花》情节的变形。即通过在表演者背上放一只公鸡代表长生吉祥,另有两人用糯米从旁诱导公鸡,保证它停留在背上一直走到三界公的神坛,代表福禄降临于众人。最后是表演者用给观众撒米送花,作为送福禄平安的象征,但不再是原有仪式中的送子寓意。此时傩戏情节的戏剧化设计,目的是在祈福祭祀仪式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迎合节庆热闹欢聚的氛围,既忠于傩戏的仪式感,又兼顾戏剧的艺术审美。


分龙节上一个重头戏是“五龙布雨”,即由五队舞龙人员,扮作红、黑、白、黄、蓝五条巨龙舞动入场,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盘旋飞舞,演绎民间“五龙布雨”的传说。实际上,举行分龙节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为毛南山乡易涝易旱,根据毛南人的宗教意识,龙是分管降雨的神灵,必须在立夏后第一个辰日敬龙、祭龙,才能让禾苗丰收。直接用戏剧化的方式把仪式舞台设置在观众当中,并与表演者积极互动,既让观众对情节增强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又引导观众沉浸在节日欢庆的氛围中,甚至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另一个重头戏是表演“纳牛仪式”,大意是通过向敬畏的三界公孝敬毛南人最宝贵的牛,祈求神灵恩赐丰收。表演者除了口念祈求上苍保佑的经文外,还要给牛的全身结五色彩带,披红戴绿,一边带着傩面欢舞,一边撒面祈福,寓意到场的观众都会得到三界公的庇佑,从此牛气冲天、一帆风顺。


这些作为非遗节目的戏剧表演,在节庆盛会中表达毛南人对生产、生活方面的愿望,然后通过表演把美好的祝福,大方地分享给每一个来到这片土地的人。归根结底,大型节庆的祭祀活动,折射出毛南族对“神农氏”“三界公”的崇拜和社祭文化,仪式中的傩戏也承载着毛南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使大量原始农耕祭祀的礼仪传承并保留下来。将仪戏化的傩戏形态变化,体现了毛南族民众审美观的与时俱进,也是人们解读毛南族普世价值观的载体。


戏仪交错、以戏演仪、将仪戏化三种类型,代表了毛南傩戏的三种不同形态,它们同时也是有层级且动态发展的。在仪式性和戏剧性的消长中,戏剧成分越来越强化,而世俗性也在同步增加。如果说毛南傩戏的戏仪交错还是仪式戏剧初步成型的话,到以戏演仪和将仪戏化,已经标示着毛南傩戏作为仪式戏剧趋于成熟。不过,仪式戏剧的发展规律并不是后者淘汰前者,而是“多形态共存”,甚至是“多个层次形态同处于某种祭祀仪式之中”[1],因此毛南傩戏的三种形态类型并无轩轾之分。


从以上分析可知,毛南傩戏有着非常鲜明的仪戏交融的特性,比起以祭神跳鬼、驱瘟避疫为主的汉族傩戏,以还愿为目的的毛南傩戏与现实社会关系密切,在保留仪式性的同时,更具有现实生活内容和世俗气息。毛南傩戏现存有36位神灵的傩面,几乎个个都是与自然、社会、生活相关的神,就是一个明证。正是因为有此世俗基因,才使得后来在早期毛南傩戏的基础上不断戏剧化、世俗化而发展演变为现代毛南戏有了可能。


二、脱仪入俗:现代毛南戏的世俗戏剧形态


虽然仪式是毛南傩戏的重要源头,但随着毛南族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毛南戏的形态类型及演出剧目也变得多姿多彩。与早期毛南傩戏不同,现代毛南戏不再具备仪式功能,而是脱净仪式后完全戏化的现代生活题材剧。从对崇拜超自然力量的仪式性戏剧,到融入现代生活的世俗性戏剧,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漫长过程。现代毛南戏的艺术创作灵感,有从早期的毛南傩戏中汲取,有改编自民间传说,也有直接取自现实生活。取材大多以反映毛南人的爱情、婚姻、家庭和劳动生活为主,且穿民族服装演出,比起早期戴木面的毛南傩戏,已经完全是世俗性戏剧表演。常见的演出剧目有《三娘与土地》《鲁班仙》《喜迎春》《窖堂火红》《心红菜牛肥》《将心比心》等,可分为多幕剧和小品小戏两类。下面试以《三娘与土地》和《将心比心》这两个代表性剧目为例,对现代毛南戏的剧作形态进行解读。


(一)多幕戏剧:以《三娘与土地》为例

根据毛南族民间传说故事与“肥套”仪式中的傩戏情节改编而成的多幕歌舞剧《三娘与土地》,于1959年首演,是毛南戏正式自早期仪式戏剧形态向成熟的世俗戏剧形态演化的标志。作为现代毛南戏的首个剧目,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加之接受了汉族和壮族戏剧的艺术营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剧本文字。现代毛南戏创作者往往既是编排者又是表演者,较之毛南傩戏的幕表制性质,已经转变为具备完整的编、导、演体制的成熟戏剧形态。


1.从傩戏片段到山乡男女爱情书写

《三娘与土地》的情节曾经出现在上述“肥套”仪式的“红筵”中,即其中的第10场《土地配三娘》。用“仪戏交错”的方式演出,作为还原仪式中的傩戏,其实只表演了一个场景:土地与三娘调情,用扇子和歌舞动作向三娘求爱,情意缱绻。多幕剧《三娘与土地》沿袭了《土地配三娘》的人物设定和歌舞形式,但又吸收民间传说,增加大量世俗化内容,成了叙写毛南族姑娘谭三娘和壮族青年韦土地两人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如1959年版的五幕剧《三娘与土地》剧情大意为:清朝道光年间,毛南山乡有一对情人三娘和土地,他们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萌生了爱情,发誓结为终身伴侣。正月初六,是毛南民族传统的歌节圩日。在节日的歌圩舞台上,美丽的三娘放声歌唱,不料被下南乡一带的土司蒙官探见,之后企图将她纳为第八房妾室,并下令差头把红封包等彩礼送到三娘家里,强行定亲。为了避难,土地的好友莫盖和众人,巧设“假接亲”之计,用花轿把三娘抬进深山隐居。蒙官得知之后,大发雷霆,命令夫差杀害了土地,并夜以继日地搜寻三娘踪迹,但都无功而返。蒙官贼心不死,乔装平民,亲自探入深山老林,明察暗访中竟然偶遇三娘。他心中大喜,强迫三娘与其圆房。三娘巧施妙计,将吐司蒙官勒死为土地报仇,为村民百姓除害。故事以山乡男女爱情为主线,但他们的美好爱情遭到剥削阶级的破坏而以悲剧结局。该剧情节不算离奇,却曲折有致,以恶人受到惩罚结束,大快人心。


2.多样化情节改编和不变的主题内涵

《三娘与土地》自1959年首演至今,曾出现过多个演出版本,人物设定和情节走向有一定出入,甚至还有过皆大欢喜这样的结局,但主题内涵始终未作大改变。如1959年演出版,由于时代需要,在人物塑造方面特别强调阶级性,在歌颂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善良品性的同时,强化地主阶级的丑恶面目,突出三娘勇敢反抗剥削阶级的斗争精神。而1985年11月的手绘印制版,内容上大致根据毛南族民间传说改编,最后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三娘与土地九泉之下重新团圆,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明显将戏剧的聚焦点放回到了人物本身,重心也从阶级矛盾转为描写人物命运和际遇。2001年出版的《毛南族二十世纪文学作品选》中收录的版本,情节内容又稍有变化,结局改为三娘复仇后跳入爱人的坟墓,为爱殉情,最终与爱人共同化成一朵金樱花。此版是基于1985年版进行再度精修的,但显然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与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感;且为了便于理解和传播,将毛南语唱词内容加以汉译,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可以看出,尽管不同时期多次修改复排,且不可避免地带有各个阶段的时代烙印,但其所表达的主题内涵是一致的,即歌颂山乡青年三娘和土地矢志不渝的爱情、毛南人身上善良勇敢的精神品质,及对毛南民族真诚善良、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品质的肯定和颂扬。


3.主人公三娘的神话原型及象征意义

毛南傩戏《土地配三娘》主要表现土地被三娘的美丽善良所吸引而主动调情求爱,而《三娘与土地》作为容纳大量现实内容的世俗剧,以三娘为中心人物展开,突出她为追求真爱与恶势力誓死斗争的精神。三娘这个人物最初流传于毛南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作为神话原型可追溯到清代甚至更早。毛南人民敬重和喜爱神话故事中的三娘,将其供奉为毛南族的36位神明之一,并为其专门刻制出美丽温柔、和蔼可亲的木面。三娘的聪明善良、正义勇敢,使她深受民众喜爱,并成为戏剧创作的首选人物。虽然三娘原型来自于民间传说,但戏剧舞台上的三娘并不与之完全相符,剧作主要突出她的忠贞坚韧及真善美的一面,令其作为象征形象,重点展现毛南族女性的性格特征和民族精神内涵。


从神话原型到现代毛南戏,三娘这一人物形象在不断被演绎并被赋予新的意义。在毛南人的眼中,三娘代表着最勤劳、最美丽、最善良的毛南女子,她热情奔放的天性和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鼓励着一代代毛南女子大胆追求人间真爱和美好生活。在这个形象身上,不仅反映了毛南人对女性的尊重,对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的热切向往;也传递出他们对两性关系和寻求伴侣的开放态度,对生活美满、人丁兴旺的理想和诉求。换句话说,正是特有的民族精神特质影响了戏剧创作,使得现代毛南戏保留下了毛南人对女性一贯的尊崇传统,也承载着整个民族对女性神灵的敬畏精神。


(二)小戏小品:以《将心比心》为例

除了毛南戏大型舞台剧目的创作成果,如今民众最为常见的戏剧形态,当属同为世俗戏剧形态的小戏小品。现代毛南小戏小品关注普通人的故事,人物来自现实生活,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乡土气息浓郁,语言幽默风趣,演出形式灵活多变,又较好地保留了毛南戏本身的教化作用,可以说在题材、主题、人物及演出风格等诸方面都呈现出平民化特征,是能多方面满足观众娱乐和审美需求的世俗风情剧。如近年新创作上演的小戏《将心比心》,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剧目,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


1.仁爱孝悌、教人向善的道德主题

与多幕剧《三娘与土地》表现爱情主题不同,现代毛南小戏更多地是从道德的角度介入表现善的主题。《将心比心》写两兄弟因分家产和赡养老人问题意见相左,后在大哥女儿的劝说下矛盾得以化解的故事。从情节和主题看,主要围绕兄弟妯娌矛盾、孝敬老人和年轻一代成长等问题,反映出现代毛南小戏的创作题材,开始聚焦到日常生活;主题内涵则是对现代社会环境下仁爱孝悌思想的宣扬,彰显劝人向善的道德主题。毛南戏从神话传说过渡到平民故事,是延续着世俗化方向嬗变,且更加生活化、通俗化,体量上也再度精简,以表现日常生活故事为主。究其缘由,这与毛南族自身圆融的个性,以及戏剧本身娱人的本质特征密不可分。一方面,从信仰诸神的毛南人看来,艺术行为与宗教信念情感共通,故而艺术创作上体现出融通顺变的智慧,这直接折射在现代毛南小戏的编演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戏剧活动必然从早期娱神的仪式性戏剧向现代娱人的世俗化戏剧蝉蜕,而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毛南小戏题材取自平民生活场景顺理成章。


那么,为何毛南小戏选择仁爱孝悌的道德主题呢?除了因为孝道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人性话题,无疑还有毛南傩戏中关于“还愿—感恩”的教化作用的余韵影响。因为在毛南人心中,唱傩戏是教人向善的,最初还有生殖启蒙的作用,但现代毛南小戏表现悲欢离合的两性故事显然容量不足,而从生活小故事中去挖掘仁爱孝悌的道德内涵,既能激发观众共感,又能延续戏剧的教化功能,满足毛南人对戏剧教人向善的定位。


2.在矛盾对立中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现代毛南小戏由于体量不大,往往是由几个片段组成的短剧小品,故人物关系设定并不复杂,一般模式是设置两组或多组人物,形成矛盾冲突的双方或多方,在矛盾对立中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将心比心》共有五个角色,分别是大哥夫妇、二弟夫妇及大哥家女儿,他们形成三方鼎足之势,推进戏剧冲突的展开和发展。二弟媳精明刁钻、牙尖嘴利,因为祖屋被卖后大哥家多分到两千元钱,带领丈夫向大哥一家讨要,面对大嫂的反驳分毫不让。大嫂也是个计较狭隘之人,与二弟媳争执起来势均力敌,在谈到抚养老母亲的问题时,提出每月轮流赡养的方案。二弟媳要求元月在大哥家开始,大嫂一下子意识到,元月天数比二月多,立马尖酸地反驳,还拿出破烂的狗食碗,说是以后给老母专用。调停两人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是聪明机智、孝敬长辈的大哥家女儿。她看到父母辈为分家产反目成仇,还不愿赡养老人,甚为痛心。几番劝阻不成,灵机一动,反其道而行,借疼惜狗食碗,暗指有样学样,要向眼前的长辈学习。小字辈的言行辞令顿使长辈们醒悟,惭愧不已,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这出现代毛南小戏,在兄弟妯娌两家间构置矛盾关系,通过三组人物的针锋相对制造戏剧冲突,随着情节从相互针对到相互谅解,再到和好如初,塑造出一组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一幅平民化的生活风情图,体现出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人性的狭隘自私必将被新的道德观念所取代的鲜明的时代特色。


3.浅俗诙谐、生活气息浓郁的语言风格

现代毛南小戏在语言风格方面,颇富喜剧小品幽默诙谐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毛南山乡浓郁的生活气息。“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2](P67),地方小戏尤其如此。由于毛南小戏主要表现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故事,风格必然要贴近生活,语言通常具有浅俗直白的特征。《将心比心》的语言风格诙谐讽刺,唱词更形似对山歌般,有来有往,有问有答,大量运用方言惯用的“咧”“啊”“啊咧”等语气助词和“柳朗咧,咧朗柳”之类的帮腔,直接抒发情感,从内到外地散发乡土气息,别有一种生活质感和朴素美。如二弟夫妇刚出场的一段“不获全胜不收场”的对唱,就是两人的开场白。先点明来意是为了与大哥家商讨抚养年迈母亲的事宜,又摆明立场是夫妻同心,决计不让自家吃亏。有趣的是,用打比方的形式,把与兄长一家的协商比作战场谈判,既凸显出两家关系针尖对麦芒似的紧张程度,又浅显易懂地让观众快速了解人物关系。特别是唱词中采用当地民歌常用的语调,使得唱段质朴自然、倍感亲切。总之,这出毛南小戏的语言风格浅俗诙谐,生活气息浓郁,呈现出一种还原真实生活场景的质感,平民化的色彩十分强烈。


综上所述,毛南傩戏是仪式戏剧的一种,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仪式戏剧是人类最早的戏剧形态,从戏剧发生学角度看,戏剧起源于祭祀活动,在西方与酒神祭祀仪式有关,在中国则与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毛南戏的早期形态毛南傩戏作深入研究,不仅具有戏剧史意义,而且还具有人类文化学价值。现代毛南戏是毛南傩戏的进化体,已成功发展成为综合性戏曲剧种。毛南傩戏向现代毛南戏的嬗变,本质上就是从仪戏交融到脱仪入俗、不断地向着戏剧化和世俗化演进的过程。如今现代毛南戏已成为毛南族人喜闻乐见的主要戏剧形式,而固有的毛南傩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虽然毛南傩戏和现代毛南戏两大形态类型风姿各异,却共同成就着毛南戏,丰富着毛南戏独特的艺术世界,使这朵富有生命力的少数民族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饱满丰盈。

参考文献

[1]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的形态[J].四川戏剧,2000(5).

[2]沈桂芳.彩调音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 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 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戏剧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仪式戏剧 世俗戏剧 广西毛南戏 现代毛南戏

2494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