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简牍时代的历史见证——馆藏春秋书刻工具
-
原创 2022-06-22
书刻工具,是用来书写、契刻文字的工具。在中国古代,最常用的就是毛笔和刻刀,即俗称的“刀笔”。书刻工具的发展历史,与中国早期文字的演化历史密不可分。
河南贾湖遗址中发现的“贾湖刻符”距今已有8000年。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距今则有五六千年。在山东发现的“骨刻文”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距今约在4600~3300年之间。到了距今3000余年的殷商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时代,那时人们还把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这一类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的应用年代,从商代末期一直到秦灭六国。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是大篆(籀文),传世的“石鼓文”也是大篆的真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汉字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由李斯将大篆籀文省改、简化而成为小篆,统一了汉字书写形式。小篆从秦朝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随着早期汉字的出现、发展与成熟,与早期汉字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书刻工具——刀笔,也开始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和发展。
先秦时期中国北方气候温和,竹子和木头随处可得,人们将竹子、木头做成竹简、木牍,用毛笔在上面写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刀子削去错的重写。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这也是刀与笔配合最默契的高光时刻。
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战国晚期楚墓),出土了一套书刻工具,有铜削、竹片、小竹筒,更有一支完整的毛笔。
1957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墓(战国中期楚墓)里,出土了一个长方形小木盒,盒子里面有铜锛、铜锯、铜刀、铜削、尖刻刀、刻刀、锥、毛笔等共11件,是一套完整的书刻工具。
到了1978年,位于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被成功发掘,出土文物中有毛笔。在此后发掘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和秦汉墓葬中,出土的毛笔就比较多了。
同样用于刻写竹简的一套古代文具收藏在山东济宁市博物馆中。这套文具于1978年12月出土于山东薛国故城的2号墓(春秋早中期墓)。据墓中出土文物证实,墓主人当为春秋时期的薛国国君,文具则为这位墓主人的生前使用器。
与上面几处战国时期的文具相比,这套书刻工具制作年代更早,数量多,达27件,包括铜斧1件、铜锛2件、铜锯2件、铜削刀7件、铜刻刀2件、铜凿4件、铜刻针4件、铜钻2件以及磨石3件。估计原有毛笔,可能已朽毁。另有铜盒1件,方形,已破碎。

图1 春秋青铜长方形銎穿孔扁刃锛(左)长方形銎穿孔扁刃斧(右)
青铜锛(图1),2件,长方形銎,单刃,刃略弧,刃上部有两道凹槽,銎部有穿孔。其中一件,銎一侧有一环钮,长10.6、刃宽3.2厘米。另一件长8.8厘米。青铜斧(图1),1件,双面刃,长方形銎,銎口下有一周凸弦纹,弦纹下有一穿孔,长8.9厘米。

图2 春秋青铜双面齿锯
青铜锯(图2),共2件,长方形薄片状。一件两侧边都有锯齿,一边为斜齿,一边为正齿,锯长17.6、宽4、厚0.2厘米。另一件一侧边有斜齿,长12.2、宽5.2、厚0.2厘米。

图3 春秋青铜方銎穿孔凿
青铜凿(图3),共4件,又分二式。Ⅰ式3件,长条状,体呈单斜面柱状,上宽下窄,腰略束,单面刃,刃部略呈弧形,方形銎。其中一件銎部有一穿孔,长17、銎口宽1.8、刃宽1.2厘米。另两件分别长15.2、12.4厘米。Ⅱ式1件,体扁平,中部内凹,单面刃,长方形銎,銎部有一周突棱,突棱下有三角形穿,长22厘米。

图4 春秋青铜单刃削
青铜削(图4),共7件,分三式。Ⅰ式3件,内弧刃,厚背略弓,斜锋,扁圆柄,椭圆形环首。一件长30、宽2.4厘米。一件已残,长22厘米。Ⅱ式3件,直刃,直柄,椭圆形环首。长23.4、宽1.4厘米。Ⅲ式1件,直背外弧刃,片状柄,长方形柄首,残长13厘米。

图5 春秋青铜方刃刀(下)、针(中)、钻(上)
青铜刻刀(图5),2件。一件体呈长条形,断面呈梯形,顶端略窄,刃端稍宽,斜刃,长10.2厘米。另一件呈扁平长条状,顶端窄,刃端宽,弧刃,通长14.3、刃宽2.2厘米。
青铜刻针(图5),4件。体细长,球形帽,圆柄,三棱状尖峰。最长者长27.5厘米。刻刀、刻针等为锻制,且刻针的尖部呈蓝灰色, 似经淬火工艺处理。
青铜钻(图5),2件,分二式。Ⅰ式一件,体作四棱长条状,断面作梯形,倒山字形尖峰,长14.3厘米。Ⅱ式1件,三棱长条状,断面作三角形,倒山字形尖锋,长9.7厘米。

图6 春秋石质磨石
磨石(图6),共3件,砂岩,长条形,双面有磨痕。长20至23厘米、宽2到5厘米、厚0.7到2厘米。
古人用竹木制作简牍,往往要经过“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等加工环节。济宁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套书刻工具,其中的锛、凿、斧、锯主要用于竹简木牍的裁切、加工成型,磨石用于竹木简牍的表面打磨及磨砺利器,刀、削用于刻字、剔字,或用于简牍文字中的细部加工,针、钻用于竹简的钻孔,最后捆扎成册。
这套墓主人的生前文具,放在墓葬中作为陪葬之物,足见墓主人对这套“文房之宝”的珍视。看到这套工具,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使用这套工具制作简牍的一系列场景。这套工具的发现,为今天的人们研究春秋时期的书刻史以及认识简牍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实物资料。
刊于6月7日《中国文物报》6版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