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这周,文博行业发生哪些大事?

2022-06-20


    2022年6月13日-19日   


【综合】

■   国务院安全生产考核组第六组考核国家文物局安全生产工作

■   李群调研河南甘肃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   教育部:加强甲骨文等“冷门绝学”学科建设

■   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红色标语专项调查工作

■   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政府共建敦煌研究院

■   国家文物局通报表扬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

■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线上启动

■   人民日报:实施数千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

■   2022“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正式启动

■   四川:军地协作破解特殊文物保护难题

■   首批安徽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公示名单

■   中轴线申遗文本计划明年提交世界遗产中心

■   四川甘孜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博物馆】

■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数据报告(2021年度)

■   西安: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   洛阳博物馆首次开启“剧场”型直播

■   “24小时博物馆”为谁而开?

■   三亚市委常委会会议: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和使用规划!

■    破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

■   上海电影博物馆迎开馆九周年 整个6月线上馆庆

■   成都自然博物馆竣工验收

■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

■    昆明市博物馆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   齐齐哈尔:碾子山区首家博物馆开馆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展厅免费开放

■    上海玻璃博物馆线上商店开了

■   巢湖市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营

■   黄河故道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开馆

■   山东首家手造博物馆上线

■   张家口万全区长城卫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法案 推动建立亚太裔博物馆

■   北欧最大博物馆开馆!

■   V&A博物馆开启中国巡展


【考古】

■   三星堆文物再上新:龟背形网格状器、铜猪鼻龙形器……

■   河南汉魏洛阳故城发现魏晋时期大型水利设施

■   广州首个考古基地来了!

■   西北大学考古研究取得新突破 成功绘制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图谱

■   考古工地变考场 浙江考古人才招聘设田野测试

■   天津蓟州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安全生产考核组第六组考核国家文物局安全生产工作


6月15日至17日,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部署安排,国务院安全生产考核工作组第六组对国家文物局开展2021年度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考核。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与考核组进行座谈交流。15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召开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汇报会,国务院安委会第六考核组组长、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余兵出席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主持会议并作表态发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作工作汇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解冰出席会议。



余兵介绍了此次考核工作的范围、工作方法、考核内容和工作要求。他指出,开展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是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安全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化解当前各类安全生产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他希望国家文物局以这次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文物安全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李群指出,此次国务院安委会对国家文物局的考核工作,不仅是对全国文物安全工作的一次大检验,更是改进和提升文物安全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和抓手。国家文物局将全力配合考核组工作,对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照单全收,认真分析研究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制度和机制上切实解决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文物系统安全生产和文物安全工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他指出,多年来,国家文物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将文物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文物安全生产职责,强力督导,深入推进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文物安全标准体系,科学评估,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基础建设,持续提升文物安全防护能力,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提供安全坚实的保障。


考核组第六组全体成员,国家文物局机关各司室和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 李瑞)


李群调研河南甘肃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6月8日至11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赴河南、甘肃调研考古、文物保护利用与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重大课题,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切实提升文物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强文物内涵的挖掘阐释,多角度全方位传播文物价值,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李群在河南省南阳市调研黄山遗址、正商新天地安置房项目考古现场、花洲书院和市博物馆;在甘肃省调研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兰州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以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地查看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文物保护情况,了解文物保护管理和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慰问一线考古和文博工作者。


在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群调研莫高窟保护展示工作。在听取了工作情况汇报后,他充分肯定敦煌研究院在壁画与土遗址保护、文物科技创新、文物数字化、敦煌学研究、展示传播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他要求,敦煌研究院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李群强调,要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进“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石窟寺考古等重大项目,加大甘肃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研究保护力度和文物修复工作,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要加强文物科技投入,提升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设施装备配置,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支持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还原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创新展览展示手段,深入研究发掘文物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广大文物工作者要继承弘扬“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推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河南省副省长何金平、甘肃省副省长何伟分别陪同调研。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国家文物局 文宣)

教育部:加强甲骨文等“冷门绝学”学科建设


6月14日,教育部举行线上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中国研究生教育重点学科领域不断加强,理工农医类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2年的1944个增至2575个;“双一流”建设中,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达78.5%。此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也持续加强,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得到传承发扬。2021年超常规布局集成电路、公共卫生等人才培养专项,采取专门措施加强党的建设、中共党史、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急需学科建设。研究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包括中华早期文明、国际传播、量子科学与技术、高端装备等数十个急需领域,近期即将印发实施。(中新网 温孟馨)


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红色标语专项调查工作


为全面摸清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保存状况,推动实施红色标语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通知,启动全国红色标语专项调查工作。


此次专项调查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国家文物局负责总体统筹和业务指导,省级文物部门具体组织本区域专项调查。通知要求各地依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系统开展此次调查工作,调查对象范围涵盖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各级党政军民组织书写、绘制、刻印的各类红色标语,总体工作于2022年6月启动,计划2023年4月结束。


通知要求省级文物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调查工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承担此次调查的技术支持。对新发现的红色标语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将重要红色标语及时核定公布为文物,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实施保护修缮工作。


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政府共建敦煌研究院


2022年4月,航拍敦煌莫高窟外景。(资料图) 王斌银 摄


记者12日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今后五年内,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重点从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石窟保护与安全防范长效机制、“数字敦煌”,开展石窟考古研究和文物价值挖掘、敦煌文化多元展示与合作交流,培育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推进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等七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兰州开幕,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


经过70余年艰苦卓绝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已经由原来的“保护四人组”发展为200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研究—设计—施工全链条一体化的文物保护团队。当前,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国际。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的目标,强化文物保护和公共服务示范引领,实现敦煌研究院“一院六地”平衡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双方将加大力度支持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设,指导和支持敦煌研究院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敦煌研究院建设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其间,双方推动将石窟寺科技保护重大项目纳入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中长期科技规划统筹推进;推动将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等重大课题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等,稳步提高文物科技保护基础研究水平。


2022年6月11日,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 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同时,双方将以敦煌研究院管辖六大石窟为试点,推进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西千佛洞、榆林窟、北石窟寺文物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的修编与颁布;实施石窟抢救性保护、重要石窟寺保护示范项目、文物安全防护、游客服务等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文物日常保养维护与预防性保护的长效机制,依托敦煌研究院建设石窟寺安全监管和监测预警中心,提升石窟寺预防性保护与安全防范能力。


双方将加大力度支持“数字敦煌”建设,联合设置重大专项、科研课题,共同推动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实现,支持依托敦煌研究院建设文物数据中心,探索文物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模式,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安全存储、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为甘肃省石窟寺和大遗址的保护、管理、展示提供信息化支撑。


与此同时,双方将通过打造西北地区石窟考古研究基地和全国石窟寺考古人才实训基地,坚持石窟保护项目“考古先行”,拓展敦煌学研究领域等,持续深化石窟考古研究和文物价值挖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策划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敦煌文化艺术精品系列展览和智慧融媒体平台;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术考察、合作研究、举办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举办高级别敦煌论坛和高质量敦煌文化艺术展览等,促进敦煌文化多元展示与合作交流,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培育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方面,双方将携手推进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将敦煌文物事业发展亟需人才纳入“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多渠道培养敦煌学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与管理等多方面专业人才。(中新网 丁思 李亚龙)


国家文物局通报表扬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


6月11日,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兰州主场城市活动中,国家文物局通报表扬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并为部分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石窟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见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摸清我国石窟寺文物资源家底,2020年至2021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是继长城资源调查后,再次开展的全国性专项文物资源调查。


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前后历时10个月,共有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0支调查队伍、共计2440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全体调查单位和个人,恪尽职守,担当作为,圆满完成了调查工作,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一批热爱文物事业、无私奉献、作风过硬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为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国家文物局决定,对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表现突出的50个先进单位和156名优秀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国家文物局 李瑞)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线上启动


6月11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北京银行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2021颁奖暨2022大赛在云端启动。


在启动仪式上,现场嘉宾所写下的各种风格的汉字“中”与预热阶段公众书写的“中”字,汇聚成一幅“万人中轴字”数字藏品。这也是继“数字雨燕”后由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官方发行的第二款纪念数字藏品,限量611份,瞬间领取一空。伴随着“中”字的升腾,雨燕飞舞引领众人飞越北京中轴线,标志着202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再度扬帆起航。


大赛颁奖暨启动仪式首次采用全线上方式,虚拟场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主持人与单霁翔、陈名杰、吕舟、宋慰祖、郝金明、梅松等嘉宾围绕“解读中轴线”、“中轴线的传承与生长”、“我与中轴线的故事”、“中轴线 未来可期”四个话题,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访谈串联起颁奖、2021大赛成果展示、2022大赛方案发布、启动时刻、嘉宾寄语等环节,整个过程虚实结合、亮点不断。



自2021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创办以来,作为助力中轴线申遗工作的重要抓手,大赛在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搭建文化项目集成平台、传播中轴线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届大赛报名作品35433件,参赛选手来自全国18个省及直辖市,最终确定优秀示范项目167个。



今年大赛将继续凸显资源整合优势,发挥平台聚合功能,并结合中轴线申遗保护与复兴的工作要求优化赛道,设置了“文化消费场景新业态方案征集”“北京中轴线申遗小大使和志愿者评选”“‘中轴视角’影像作品征集”“‘中轴创意’文创产品及年画/插画/海报评选”“‘数字文创’创意作品评选”五大赛道,全力打造一届“遗产保护更加深入,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设计创新更加多元,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大赛。作为今年大赛创新增设的“数字文创”赛道,将邀请大众参与共建共创“数字中轴”,通过多元化表达,宣传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本届大赛启动后至9月中旬,将按照报名、审核、初赛、复赛、决赛五个阶段陆续开展。大赛将通过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渠道发布征集公告。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共同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人民日报:实施数千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资源家底逐步摸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完成。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测量历代长城总长度21196.18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全国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套。中国世界遗产56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


——保护状况持续改善。数千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文物价值阐述与宣传传播不断加强。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公布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覆盖全国1433个县区。


——考古实证文明脉络。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雄安新区、冬奥场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有力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实施。


——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2021年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


——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依托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量达33家。5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9年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先后部署实施36个项目,全国200余个科研团队参与科研攻关,多学科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文物保护行业标准77项发布,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文物交流合作渐成规模。500余项文物出入境展览成为中外人文交流“国家名片”,40余家文博机构赴24国实施44余项联合考古。(人民日报 王珏)


2022“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正式启动


跨越时空,以物见史,薪火相传,青春永继。6月16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在嘉兴南湖正式启动。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出席活动并为青年宣讲员授旗,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周苏红,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庆瑜致辞,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以及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嘉兴市文物局)、共青团嘉兴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全省十一个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机构、嘉兴市青年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以“革命文物传根脉 青春接力再出发”为主题,以革命文物为载体,通过“文物主题、青年视角、视频表达”,引导青年走进革命旧址和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读懂革命文物、学习光辉党史,讲述革命文物的故事,发出“青年之声”,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助力红色教育的时代价值。


启动仪式上,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关心、支持、参与本次活动的各单位和青年朋友表示感谢。他强调,保护革命文物,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浙江作为“三地一窗口”,革命传统深厚,革命文物丰富,其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十分突出。为办好此次活动,全省文物行政部门一要精心组织部署,要精心组织发动“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尽可能多地吸引广大青年走近革命文物、研究革命文物、讲述革命文物;二要精心挑选革命文物和讲述人,要把最有代表性、最具故事性的革命文物挑选出来,让它们与最有活力、最富激情的青年朋友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用实物实话实说,用真情真爱说真理。三要精心设计传播路径,要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全景式、全方位、立体式、延伸式的传播宣传,打开流量通道,广泛吸粉圈粉。


据悉,此次“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将邀请全省广大青年以视频的形式记录革命文物,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大赛分为视频征集(6月16日至9月30日)、公开投票(10月1日至10月30日)及结果公布(11月)三个阶段。启动仪式上,同步发布了“浙江省革命文物推荐打卡地图”,并开启线上短视频投稿通道。大家可登陆浙江省文物局官网、中国蓝TV创作者等平台进行投稿,最后通过专家评审和网络票选方式,将评选出十佳短视频和若干个单项奖。除短视频征集外,后续还将陆续上线革命文物青年说精品节目、推出《遇见镇馆之宝》系列竖视频、打造革命文物融媒展览等系列活动。


活动还公布了革命文物“青苗计划”,所有上传短视频的参赛者都将加入浙江革命文物“青苗计划”,成为浙江革命文物青春推广人。后续“青苗计划”将组织开展可以参加后期专家讲座、文物沙龙、文物摄影采风等线上线下活动,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浙江革命文物传播储备更多青年力量。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出台《浙江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浙江革命文物“五大工程”,调查登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385处,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33428件,并公布了全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在摸清家底的同时,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浙江革命精神谱系融进“青年群”,圈粉“新生代”。(浙江文物)


四川:军地协作破解特殊文物保护难题


四川省简阳市检察院、成都军事检察院干警到石桥镇陕西会馆开展现场调查工作。


“军地协作共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让我看到了检察机关守护公共利益的担当和决心,期待陕西会馆重焕新颜。”近日,在四川省简阳市检察院举行的公开听证会上,受邀担任听证员的成都市人大代表孔志红在发表听证意见时,为军地协作共护文物的做法点赞。


陕西会馆位于简阳市石桥镇,修建于清代,充分展现了四川地区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和工匠精神,对研究清代石桥镇风貌和建筑特征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石桥镇陕西会馆被确定为成都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简阳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在文物保护专项监督行动中发现,该会馆损毁严重,急需保护和修缮。检察官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会馆建筑外墙风化严重,整座建筑门窗均已破败不堪,屋顶出现多处大面积的孔洞,大部分木质檩条长期暴露在外,木质阁楼楼板和会馆地面也有长期遭受雨水侵蚀的痕迹。而且,该会馆临街而立,外部人员可通过破损的门窗随意进出,安全防护措施严重缺失。


为避免该会馆垮塌,造成相关文物不可逆损坏,简阳市检察院决定立案调查,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该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双方就会馆的妥善维护进行了沟通。


“会馆虽然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其坐落于某部队营区内,地方文物保护单位无法直接管理。”简阳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提出了处理的难点。据了解,会馆所在土地确系军用土地,使得文物监督管理面临难题。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根据渝川藏军地检察机关建立的区域性协作机制,简阳市检察院与成都军事检察院取得联系,通报了石桥镇陕西会馆的现状及文物保护难题。


2021年12月,成都军事检察院立即开展调查工作。“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日常监管,军队单位应积极配合当地文物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成都军事检察院建议,军地检察机关与地方文物管理主体责任单位会同会馆所属的某部队管理站,对该会馆进行抢救性保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历史文物本身及其相关的军事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今年1月,简阳市检察院会同成都军事检察院、某部队管理站、简阳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石桥街道办召开了军地文物保护工作协调会。会上,各方针对会馆的破损现状、保护情况、管理权属、监管难点等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明确了会馆保护的方案,即由简阳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制订修复方案,某部队管理站争取专项修复资金,履行管护职责,成都军事检察院与简阳市检察院联合开展文物保护检察监督工作。


今年5月,简阳市检察院与成都军事检察院共同召开公开听证会,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公益诉讼观察员等担任听证员,就会馆的修缮、后期监管机制征求意见。


“支持军地检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有关部门要做好石桥镇陕西会馆的修缮维护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加强日常管理和养护。”听证员一致表示。


听证会结束后,简阳市检察院与成都军事检察院联合向简阳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某部队管理站公开送达检察建议。目前,石桥镇陕西会馆修缮维护方案已初步制定。


“简阳市石桥镇陕西会馆保护公益诉讼案,是全省首例军地联合保护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案件。该案的成功办理,为全省其他地区的类案办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四川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负责人表示。(检察日报 曹颖频 查洪南 唐丽 段雁滨)


首批安徽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公示名单


根据《安徽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各地主动申报、专家评审、省文物局评定后,拟确定潜山薛家岗等6处大遗址为我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现予以公示(具体名单附后)。

公示时间为2022年6月2日至2022年6月8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反馈。联系方式:0551-62999560, ahwltwbc@163.com;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509号省政务服务大厦B座1701室。

首批安徽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公示名单
1.安庆市潜山市 薛家岗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
2.蚌埠市固镇县 垓下遗址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
3.铜陵市、南陵县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
4.淮南市田家庵区 淮南武王墩墓葬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
5.亳州市谯城区 曹氏家族墓群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
6.芜湖市繁昌区 繁昌窑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

中轴线申遗文本计划明年提交世界遗产中心


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为何以“北京中轴线”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解释道:“故宫是一个建筑杰作,天坛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天与人的关系,北京中轴线则强调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控制。”


吕舟介绍,北京市从2017年开始启动北京中轴线正式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国家文物局,争取在2023年年初,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件,以争取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


中轴线保护范围包含景观视线等

新京报: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中,《条例》与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都是核心技术文件,这三者分别是做什么的?


吕舟:申报世界遗产需要证明遗产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是否符合列入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是否能够真实完整地表达遗产的价值,是否有良好的保护状况。申遗文本要对这些内容做完整的阐释,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文件。保护管理规划是保护工作的依据,在保护管理规划中要明确保护管理的方法,要划定遗产的保护区和缓冲区范围,规定保护管理要求;要制定对遗产的长期监测计划,对发生在遗产区范围内的文化旅游、建设行为等制定管理要求和措施。列入世界遗产是要让这一具有世界性价值的遗产得到永久的保存,立法则是确保遗产得到保护的法律保障。《条例》就是这样一个针对北京中轴线保护的专项法规。


新京报:具体而言,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立法的作用是什么?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吕舟: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对单个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同,比如对故宫的保护多在建筑群范围内,但是中轴线保护所涉及的范围更大,它不仅包括一系列的文物、建筑,还包括街道、水系、植物、景观视线等。比如,登上景山远眺,能不能看到西山,以及钟鼓楼看北海的视线、看西山的视线等,这些都需要考虑。


《条例》就是要把保护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通过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确保不会因时间推移,个人理解、把握的差异而出现大的变化。北京中轴线是个范围、尺度巨大的遗产,它的保护不仅涉及其自身,更涉及整个北京老城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山水格局。对这样巨大范围的遗产的保护管理就更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条例》立法强调社会参与


新京报:《条例》用很大篇幅规定了“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问题,您怎么看?

吕舟: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遗产保护同样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意愿的表达,遗产保护更是要促进社会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精神文化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遗产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社会各个方面和公众广泛、深入的参与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发挥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身份认同、形成巨大社会凝聚力的作用。《条例》用一章的篇幅来规定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的内容,从政府向市民开放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社会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监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等。在文物保护立法中强调社会参与,《条例》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新京报:您曾说,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应该如何理解?

吕舟:今天认识北京中轴线保护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跟以前把遗产保护仅仅作为一种行政或专业行为有很大不同。2018年以来,北京社会各个方面对于中轴线的宣传活动,本身就是促进文化身份认同、社会凝聚力形成的过程。通过中轴线及北京老城环境的整治提升,中轴线变成串联起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相互关联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线索。北京中轴线作为遗产进行保护,也促进了人民对北京城市形态的认识,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南中轴、北中轴的延伸,本身也是北京的发展轴线。向北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向南到大兴机场。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延续,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的交融,北京中轴线就是最典型的体现。


中轴线申遗文本已征求过各方意见


新京报:您去年12月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介绍,今年申遗文本的要求可能有变化,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编撰进展如何?

吕舟:目前,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国家文物局,正等待专家审核。


关于申遗文本的格式,根据新版实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限制篇幅的要求,申遗文本需要在限定的篇幅中清晰地表达遗产的价值及相关内容。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去精简文本。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基本完成调整,也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国际专家对英文文本的意见。


新京报:去年,正阳门箭楼南侧发现了镇水兽,今年以来中轴线考古发掘有新进展吗?


吕舟:我们很期待对正阳桥遗存通过考古发掘形成更清晰和整体的认知,但现在还有待考古发掘的成果。(新京报 沙雪良)


四川甘孜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远眺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刘忠俊 摄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现场推进会11日至13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项目统筹整合各类资金96亿元,规划建设项目190余个。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长征中红一方面军进入最早的涉藏地区,也是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时期都经过的涉藏地区。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进入甘孜州,期间转战15个县(市),历时近15个月,行军总里程达到了5787公里,在这里书写了飞夺泸定桥、甘孜大会师等历史篇章。


航拍甘孜州泸定县长征国家文化主题公园一角。 刘忠俊 摄


记者了解到,在甘孜州,红军遗迹不胜枚举,红色故事更是代代相传。如2021年7月,在康定市孔玉乡角坝村村民谭显华家的老墙上,发现了一处“红军不拉夫”的标语,历经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在得荣县,当年贺龙、任弼时率红2军团出滇入川,过岗曲河经得荣县向甘孜县进发,当地“牛圈边上的支委会”“下拥村民给红军架桥”等红色故事广为流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将整合长征沿线15个县(市)文物和文化资源。”甘孜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将以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为轴,红四方面军、红二及红六军团长征路线为三线,飞夺泸定桥、甘孜大会师、乡城香巴拉为三大核心主题,推进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融合,探索一条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发展之路。


航拍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 刘忠俊 摄


13日的泸定县大渡河畔勇士路上,矗立在山间的巨大红军头像凝望着前方,雕塑前设置的13根铁索倚靠青山,滔滔大渡河水汹涌向前。87年前,红军在此飞夺泸定桥。如今,作为泸定桥景区一期项目,勇士路已基本建成。“勇士路是泸定桥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休闲的重要场所。”泸定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飞夺泸定桥核心展示园”立足“建设国内一流沉浸式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规划面积38.27公顷,估算总投资18亿元。


“我家就在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这边的河西街开民宿,顺带卖卖野生菌和山上种的水果。”市民李先生格外关心施工进程,他说,当地民众都盼望泸定桥景区早日建成,“泸定风景美,长征故事多,游客来得多了,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泸定桥吸引了不少游客。 刘忠俊 摄


甘孜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该州正全力推动大渡河谷文旅融合示范区、胜利会师文旅融合带动发展片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创建全国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4个、长征步道5条、长征主题红色小镇14个、红军长征村17个,“尽快形成空间连续性和整体辨识度,将甘孜州打造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样板典范。”


据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项目2022年已开工建设23个标志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人民币。(中新网  王鹏 刘忠俊)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数据报告(2021年度)


2021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中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运维安全和事业发展,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服务手段,发挥国家文化客厅的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观众服务


2021年,国家博物馆共计开放311天。观众预约系统接受预约2377629人次。


各年龄段观众比例为:1-17周岁占12.09%;18-24周岁占14.03%;25-30周岁占14.12%;31-35周岁占12.53%;36-40周岁占14.64%;41-64周岁占27.56%;65周岁以上观众占5.03%。


通过热线电话提供观众咨询1395通,服务台接受观众咨询127458起。


提供婴儿车使用482 辆次、轮椅729辆次。提供防疫口罩申领281个、便民医疗服务406次。协助观众找寻遗失物品384起,接收观众遗失物品427件,协助认领283件。母婴室为1268人次提供服务。


二、安全保障


2021年,国家博物馆充分认识安全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文物安全”为核心,采取坚决措施,确保场馆运行安全顺畅高效。


进一步加强电动车集中管理,建立电动自行车台账,杜绝各类火灾隐患。落实微型消防站培训考核机制,与驻馆武警、国博消防特勤站合作构建联防联控体系,凝聚起各方力量共保安全的强大合力。


依法依规履行安检职责,全年安检检查行李包箱1387001个,检查快递共计5991个,车检共计17000余辆,查获管制刀具22把,甩棍3根,防狼喷雾9瓶,弹弓3把,子弹壳7枚。易燃易爆物品136495个,其中鞭炮282枚,高压喷雾3930瓶,打火机132283个。


全年共执行各级勤务保障任务40余次,开展全馆安全大检查4次、消防安全专项检查2次,组织一线员工进行“一警六员”消防技能实操培训29次。


妥善处理、及时解决可疑人员自地铁出口翻越护栏、强行闯岗突发事件29起,现场控制持伪造证件入馆3人,排查行为举止异常人员9人,制止管控黑导游非法讲解3640次,协助地区警察处置(观众争执、上访、寻衅滋事)17次,涌现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200余次。


三、陈列展览


2021年,国家博物馆共举办展览64个,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巡展,其中新举办展览42个。基本陈列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立足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国古代佛造像”“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科技的力量”等正在展出。临时展览包括主题展7个、精品文物展6个、历史文化展7个、考古发现展6个、科技创新展1个、经典美术展7个、美术交流展4个。巡展共10个,分别在广东、江苏、香港和澳门展出。


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览表

基本陈列

序号

展览名称

主办单位

展览时间

展厅位置

1

古代中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20-25

15-20

2

复兴之路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5-7

12-15

3

复兴之路·

新时代部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5

10

专题展览

序号

展览名称

主办单位

展览时间

展厅位置

4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17

5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13

6

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一号中央大厅

7

中国古代佛造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19

8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

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

20191225-202159

11

9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14

10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18

11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11

12

中国古代书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12

13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三层平台公共空间东区

14

科技的力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二号中央大厅

15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1228日开幕

11

16

精神史诗时代光芒——美术作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

西大厅

临时展览

序号

展览名称

主办单位

展览时间

展厅位置

17

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1025-202145

8

18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摄影家协会

202149-202166

1、南2

19

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524-2021714

4

20

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

202178-202198

1、南2、南3、南4

21

协同创新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202192日开幕

6、南7

22

薪火相传——中国戏曲学院建校暨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成就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戏曲学院

20201226-2021315

1

23

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书法家协会

2021619-2021919

1、北2、北3

24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88-202162

3、南4

25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

2020111-202166

1、北2

26

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29-2021611

8

27

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

2021918-20211215

2

28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20211223日开幕

3、南4

29

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1215日开幕

0层公共空间

30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1231日开幕

2

31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

20201028-2021314

3

32

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

20201231-202159

4

33

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521-2021914

9

34

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2021914-20211129

8

35

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2021928-2022328

9

36

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94日开幕

16

37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20201017-202159

9

38

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

20201025-2021321

10

39

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422-2021722

10

40

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810-2022320

10

41

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2021918-20211213

4

42

··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1121日开幕

1

43

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

2021610日开幕

三层南、北平台

44

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120周年艺术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美术馆

2020101-2021129

8

45

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画院

2021430-2021821

8

46

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622—2021725

8、南9

47

承先启新——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70周年书画展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928-2021122

3、南4

48

百花齐放——北京画院创作与典藏精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101-20211128

8、南9

49

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西安美术学院

2021101-202215

1、北2、北3

50

知者创物——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届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824-2021924

8、南9

51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410-2021424

3

52

知行墨境——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美术学院

2021112-20211111

1

53

山河锦绣——李书成绘画作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11222-202215

4

54

月球样品001·见证中华飞天梦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227-202156

西大厅

巡展

序号

展览名称

主办单位

展览时间

展厅位置

55

根系中华——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常设教育展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

20201216-20221231

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

56

丹青华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廷绘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

20201229-202137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

57

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局、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共龙山县委县人民政府

2021423-2021627

深圳博物馆

58

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

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627-202179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59

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紫荆文化集团、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73-202179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60

笔墨展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石鲁艺术精品展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918-2021112

澳门艺术博物馆

61

《红楼梦》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博物馆

2021929-2022215

广东省博物馆

62

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巡展·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930-20211017

江苏省美术馆

63

志于道游于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生活和审美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1127-2022410

深圳南山博物馆

64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

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20211230-2022518

湖南省博物馆


四、藏品征管


持续实施国史文物抢救工程,重点征集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建设成就的代表性物证,全年共新征集各类实物资料26364件/套(含照片)。


稳妥推进外国文物征集工作,重点开展海外华人华侨、工业遗产、外国近现代钱币等专题征集,新征集海外中国文物及外国文物6061件/套藏品。


有序推进藏品定级工作。完成1.8万余件(套)馆藏文物定级。


完成文物评估项目58项2097件/套,文物养护项目10项827件/套,文物保护修复项目33项104件/套,文物复制/传拓项目36项1030件/套。


持续推进藏品数字化工作。全年完成馆藏文物三维数据采集1000件,藏品二维影像采集约4340余张,28个展览全景数据及三维数据采集。为展览策划、书籍出版、学术研究、新闻宣传、文物复制、线上展览等提供数据授权329项,逾1.8TB,包括文物三维模型52件(套),二维图像31815张。


五、科研活动


2021年,国家博物馆申报馆外课题86项,立项14项,结项12项。目前由我馆主持的在研课题59项,个人参与馆外的在研课题20项。8名博士后进站,21名博士后出站,现共有30名博士后在站;招收访问学者12名,累计21名。


举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研讨会、“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研讨会等活动47场、“国博讲堂”等讲座20场。


全年出版展览图录13种,出版学术著作27种,发表学术论文339篇、标准6种、软件著作权3种。完成《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第二辑)》等出版工作。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2021年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云讲解”、国家级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 。


六、社教传播


2021年,国家博物馆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累计提供公益公务讲解3317批次,服务观众119161人;志愿讲解668批次,共计1036小时。


提升线上讲解服务供给力度,完成20个新开展览的线上语音导览录制。推进讲解服务分众化,完成“古代中国”基本陈列2小时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6小时版、青少版、儿童版等分众化讲解词的撰写、修订及语音导览录制。


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全年累计开展教育活动723批次,接待观众28866人。完成体系化教育课程框架体系的搭建,开发涵盖服饰、汉字、科技、饮食、艺术、音乐等主题,适合幼儿、小学生等群体的教育课程28门。制作动漫课程“甲骨文探秘之旅”4集。推出“甲骨文密码——汉字寻根之旅”流动展览,以教育活动、专题讲座、讲解培训等形式落实文化润疆工程。策划实施“华熠千秋”文化研习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来自海内外名校的20名学员参加研学。


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四个一”活动,联合举办“2021年北京市‘双减’政策背景下‘四个一’活动育人质量提升工作研讨会”,全年接待39297名中学生来馆学习。完成面向中学生的博物馆研学丛书《中学生博物读本·古代中国》系列和配套研学课程。


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完成2021年度志愿服务协会个人会员招募,新吸纳89人成为国家博物馆志愿服务协会个人会员。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新组建团体志愿服务队10支。


加强新闻传播工作,聚焦主责主业、主动发声,全年面向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和新媒体组织新闻发布活动32场。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主题,开展系列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活动。配合中央大型活动,保障中宣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会场举行启动仪式。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触达电视观众超10亿人;共同推出《山河岁月》《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党史主题的传播精品。自主策划制作“寻红色文物悟中国精神——在国博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共21集视频系列短片。


加强阵地建设和渠道建设。随着“国家博物馆”App和“国博导览”小程序上线,国家博物馆全媒体矩阵正式建成。“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服务号粉丝量增至236万,获评“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受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通报表扬。“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粉丝量突破500万,入驻微博名人堂。此外,在人民号、头条号、学习强国、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等平台运营的中国国家博物官方账号影响力均处于博物馆行业领先地位。“National Museum Of China”英文版官方微信服务号持续平稳运营,Facebook和Instagram官方账号开通。


“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荣获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十佳项目、 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云讲解”项目,入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获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云展示”项目。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2021年,国家博物馆接待外事活动及港澳来访参观团组16批次,共计128人次。配合出境展览,全年派遣赴香港、澳门团组3个,共9人次。2021年国家博物馆与国外5家文博机构签署合作文件共6份。


2021年,国家博物馆举办和参加线上国际会议等活动共9次。2021年5月,国家博物馆正式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7月,国家博物馆馆长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第十一届中日韩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10月,国家博物馆成功组织召开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来自上海合作组织8个成员国的9位国家级博物馆代表参会。10月,国家博物馆馆长视频连线参加第二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暨学术论坛。11月,国家博物馆牵头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以视频方式召开第二届联盟大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15个国家的22个国家级博物馆和机构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言。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年内吸纳新成员3家,成员总数达166家,其中国际机构55家。联盟网站发布中英文资讯285条,《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月刊》中英文各12期。


八、文创开发


打造具有鲜明国博特色的文创产品,全年自主研发“国博衍艺”新品60余款,200余个单品(SKU)。以国博日历、元宵行乐互动解谜书、天官夔九盲盒、榫卯小兵人、国博衍艺×KACO国风系列笔为代表的一批原创产品获得了市场充分认可。国博日历、元宵行乐互动解谜书获评“十三五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优秀成果”。与蚂蚁集团合作上线多款数字文创藏品,通过数字手段让文物更为贴近青年人的生活。


“国博美馔”推出《百花图》花果茶、来自月球的土特产、探月系列棒棒糖、国博美粽端午礼盒、《赤壁赋》中秋礼盒、大盂鼎饼干、文创雪糕(四款) 10 款产品。


利用红色文创联盟的平台优势,汇集全国15家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的优秀产品,率先打造全国红色文创展销区,全面开展 IP 授权业务,拓展 IP 合作品牌和合作形式,与蒙牛集团、吴裕泰、海尔、片仔璜、冷酸灵牙膏、平安银行、蚂蚁集团等近10家公司或品牌开展合作。(国家博物馆官网)


西安: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日前,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将博物馆资源与教育资源充分融合,使博物馆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不断用优秀的民族文化、璀璨的文明、奋进的精神,培养和激励广大中小学生,提升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

通知指出,市教育局与市文物局建立长期合作工作机制,在馆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继续开展评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保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批高质量、各类型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坚持“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已公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的规范和科学管理。

通知强调,各博物馆、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研学基地提高服务能力,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特点需求的展览、课程、活动和讲解词,各博物馆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小小讲解员、文物考古和修复师、亲子体验互动教育等活动,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积极探索形成西安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博物馆资源利用示范性学校。

通知也指出,各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联合开发系列活动课程,加强博物馆研学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学龄的需求,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后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形成一批博物馆精品教育案例。

通知要求,各区县、开发区宣传、教育、文物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条件保障,加强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效果评价。及时挖掘和总结利用博物馆等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吸引更多集体和个人主动参与、深度参与,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西安市文物局)


洛阳博物馆首次开启“剧场”型直播


6月14日,洛阳博物馆“夜游记”直播第二期在支付宝生活号开播,首次尝试用剧场形式在博物馆还原古代夜生活,穿越时空,带网友“亲临”千年前的唐朝神都。

据了解,《夜探博物馆》是洛阳博物馆在支付宝生活号策划的创新节目,定期通过直播的方式带观众走进闭馆后的博物馆,更深入地分享和欣赏文物知识和古代文化。在直播间,两位主播搭配唐代服饰,一边解说文物,一边与穿着古装的工作人员互动。从和“白居易”对飞花令,到在博物馆现场体验古人游戏“投壶”,让观众体验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古人消遣娱乐的方式。

有玩乐,也有艺术,这次直播,洛博还邀请来了"洛阳海神乐"传人郭红运老先生,现场用筚篥吹奏了一段古乐。直播间甚至真人还原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听乐”“观舞”场景,引来上万人围观。网友纷纷评论:水平太高了,这样的直播请多来点。洛阳博物馆文产办负责人石越称:“我们希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全新流量和关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杨霄  张锐)


“24小时博物馆”为谁而开?


前不久,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24小时博物馆”在杭州开放。这是浙江省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24小时开放的国有博物馆。

到了晚上,到底有没有人会去博物馆?其实这个需求一直在。这不,开放的第一晚,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就吸引了700多人前来参观,直接反映了社会对它的认可和需要。

实际上,博物馆实行24小时开放,正是创新文化业态的尝试,或将成为服务社会、推进文教结合的有效举措。



博物馆从创办起,就承担着保存展示文物、促进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

1905年,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南通博物苑,“留存往迹,启发后来”,这也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张謇此举,目的就在“教育救国”。

不过,长期以来,由于人力、维护管理等原因,公共博物馆开放时间固定且有限。每个开放日下午,往往5点左右就闭馆了。这样一来,学生作为博物馆的主力参观人群之一,在非周末时间里就基本与博物馆无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博物馆优质历史文化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于是,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平衡:这一边,“双减”之后,学生们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加了,但到了放学时间,博物馆也闭馆了。

想打卡“镇馆之宝”,还得趁周末。另一边,在工作日,博物馆里基本冷冷清清;到了周末,家长带着孩子纷纷前来,常常需要提前预约、现场排队。人头攒动之下,观展体验大打折扣。浙江自然博物院尝试“24小时博物馆”模式,正是解锁了“双减”之后的新玩法,能够更好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不可否认,在公共文化场所,夜间流量大概率比不上白天。“24小时博物馆”到底实际效用如何,还需看具体实施情况。

在两个月的试运营期间,“24小时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上午10点半至午夜24时,周末全天24小时开放。虽然不是每天都24小时开放,但已经大大延长了开放时间。

这两个月,也是调整适应期。“24小时博物馆”不应只是时间上的延伸,博物馆应借此进一步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以带来服务上的提质增效。比如,可以丰富展陈内容、形式,策划更多适合夜间的研学活动,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等。


此外,在完善、提升、拓展的基础上,希望可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先行先试推动博物馆发展理念、技术、手段和业态创新,带动全省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都积极参与进来,甚至为全国公共场馆改革创新提供样板。


文化应该且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让群众随时可见可及,它才能真正保持长久生机。2002年,西湖取消门票,向游客24小时免费开放,政策制定之初也有各种不同声音。二十年过去,“还湖于民”初心不变,不仅带来了杭州市民可以随时随心漫步西湖的惬意,更“毫无意外”地给杭州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活力。此次浙江试水 “24小时博物馆”,在构建全新的公共文化场馆发展范式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体现了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更好服务于公众的决心。虽然,人们不一定会每天赶在深夜凌晨,带着孩子前往现场参观。但是,当在下班路上、饭后散步时,如果需要有这样一片空间,而它恰好在,那就多了一份“顺理成章”的惬意。


当前,浙江正高质量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各种文化设施遍地开花,也是为了方便群众能够就近找到属于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当有了想到便可看到、看到便可用到的公共文化场馆,当深夜有了更多可以歇脚的去处,或许人们便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富裕,也是精神富有。


三亚市委常委会会议: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和使用规划!


6月17日,三亚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研究部署三亚市贯彻意见。


会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立足三亚实际,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海南精神、三亚元素,不断提升三亚影响力和美誉度。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文旅IP产业链,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大现有文物的保护利用力度,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和使用规划,大力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中国海南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抓好文物工作人才的引进培养,扎实推进三亚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力量资源投入,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部署落地见效。(三亚市委宣传部)


破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


近几年,“互联网+”的运用和普及为各地文博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与途径,尤其是VR、AR及5G网络的使用,为博物馆资源的再开发、再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方式让公众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资源,也使公众获得了一种虚拟意义上的“在场”,从而借此体验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


媒介的多样化实现了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从现实到虚拟的“破壁”。


过去,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多在馆内,通过人工讲述、电子屏幕和各种宣传册页等方式进行。疫情背景下,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参观率降低,网络等媒介成为博物馆新的文化传播重要渠道。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博物馆拥有的强大的馆藏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展示给公众,使受众零距离“触摸”文物。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等数字产品,使文物更加清晰、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又如中央电视台与文博机构共同打造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等文化综艺类节目,利用多媒体的融合、通俗化的表达,让遥不可及的藏品变得真实可感,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文物的古老魅力通过现代综艺节目的形态直观地传达给普通观众,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文化视觉体验。再如恭王府博物馆与腾讯视频即将共同推出的互动短剧《恭王府》,将以多场景、沉浸式的互动形式让观众重新了解恭王府所展现出的古典文化生活,从全新视角解读王府历史和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多样化的媒介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隔阂,观众在“虚拟”的感觉中触摸真实的文物和藏品,打破了博物馆的单一存在。


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博物馆成为“活生生”的存在。


前几年,我国加快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也实现了全面推行。借助当前的数字技术,文博机构将一部分难以保存的文化资源整合成面向公众的共享资源,使优秀的博物馆文化得以留存,而数字技术的便利性也使公众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文化资源。例如近年来流行的VR技术也逐步运用到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当中。“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便是以全景数字展览的方式使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成了“活生生”的存在,观众可以自行选择博物馆,用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便能360度全景浏览场馆。此外还有专门的语音讲解帮助受众深入了解各个博物馆、纪念馆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细致地学习了解文物和历史文化知识。虽然和真实的场馆相隔甚远,但这种全景式的观赏让博物馆仿佛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临其境。此外,还有线下的飞行影院、狐幕影院等沉浸式展项,以及视觉、听觉等多重感觉的AR体验。可以说,数字技术的加持让疫情下公众的文化生活不中断,各地博物馆也在借助这样的形式持续进行着文化传播。


价值导向不可忽略。


在当前国内外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优秀中华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文博机构不能仅仅固守文化的宝库止步不前,而是要以多样化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模样,促使其走进公众的内心。


在此过程中,以博物馆文化为索引形成的价值观导向不可忽略。博物馆的文化推广是重要的外在价值观影响因素,例如面向学生的文化主题教育、针对公众的文物展览活动等,都在个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过去,许多文化囿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错位,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一种失真,要么与原先的意义产生偏离,要么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释意。或许,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功能之一恰恰便是弥补这样的文化失真和错位。


近两年,文博机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新路径。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和网络等媒介的矩阵式宣传,公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发扬。总而言之,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文化与技术的交融,这是今后文博机构再度恢复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向,也是传统文化不断绵延的长久路径。(光明日报 贾梦)


上海电影博物馆迎开馆九周年 整个6月线上馆庆


6月16日,上海电影博物馆迎来了九岁生日。九年前的今天,一座凝聚了几代上海电影人心愿的博物馆,在上影厂的原址——漕溪北路595号正式开馆迎接观众。

九年来,上海电影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3000余场,围绕“电影博物·看世界的可能”这个核心理念,成功打造了“日常电影节”、“移动博物馆”、“博物馆学院”、“文旅体验”、“电影生活”、“上海电影周”六大业务板块,曾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连续六年获得上海市精品展览奖,连续两年在上海博物馆综合影响力评比中排名前六。

上海电影博物馆过往现场活动图,图片均为上海电影博物馆供图

今年的6月16日,是电博九年来第一次在闭馆中度过生日,这也让电博人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呢?而回归馆藏,让因疫情暂时无法与大家见面的电影珍宝通过各种方式“活起来”,恐怕是最适合博物馆的方式。线下无法见面,那就去线上!为此,电博以馆藏为核心,策划了持续整个六月的线上馆庆月,通过线上音频、视频、直播、观众打卡、门票预售等活动,为大家带来一次“全方位、立体声”的馆庆盛宴。

成都自然博物馆竣工验收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市住建局供图


6月14日,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已竣工验收。成都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4层。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


建筑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直接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追忆蜀道则是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游赏蜀水,建筑师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建筑外墙材料采用天然花岗石,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成都市住建局公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材表面有机地增加透光孔,在夜晚就好似点点繁星,象征天体和地质存在的演变。


“成都自然博物馆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该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极具特色的建筑外形受到了市民的称赞和关注。据项目承建方中铁建工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共设六大主题展厅,包括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等。


博物馆的一层主要是地质环境厅和矿产资源厅的所在。据介绍,地质环境厅使用了许多立体模型、彩色图解甚至沙盘分别对地球的结构、内部圈层、四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系统等进行详细解说,在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中,观众可清晰窥见地球的奥秘。


走上博物馆二楼,项目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对着长达24米的、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的“大家伙”介绍:“‘龙行川渝厅’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是我们成都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整体搭建需要20多个工人耗费大半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据悉,马门溪龙属于亚洲出土的体型最大的恐龙。围绕着马门溪龙化石,厅内还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恐龙生态群落。


据悉,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建成将填补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为市民提供一个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成都日报 袁弘)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


经过近5个月的试运行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于6月11日正式开馆。



据悉,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馆和首批国家二级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馆藏可移动文物和标本10000余件(套),常设展览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成为安徽楚文化重要收藏、研究、展示基地。馆藏商代兽面纹青铜斝、汉代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元和二年”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镂雕三蟠龙心形玉佩、五代十国“颍州开元寺”大铜钟等精品文物,展现3000多年文明的实物承袭。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项目于2015年6月筹建,2018年5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于2022年1月13日开馆试运行,充分运用现代展陈理念和技术设备,较好展示了安徽楚文化和寿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免费开放,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博物馆采取“错峰、预约、限流”的开放服务原则,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每日预约限额1000人,约满为止。观众可提前一周(含当天)通过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中安在线 朱庆磊)


图一、6月11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游客在“楚大鼎”前参观拍照。图二、游客了解车马坑发掘场景。图三、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向游客介绍楚金币。(本报记者摄)


齐齐哈尔:碾子山区首家博物馆开馆



经过半年的筹划与实施,齐齐哈尔市博物馆碾子山分馆12日在碾子山区档案馆开馆,这也是碾子山区建区以来的首家博物馆。馆中专题陈列“金长城历史文物展”,展出辽金文物201件,还设立了民俗、书画、摄影、石器、军工等8个展厅,展品共计3814件。(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宋家兴)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展厅免费开放

当地时间6月11日,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展厅内的展品吸引观众。这一天是该博物馆近日宣布将部分展区免费开放至9月下旬后的首个周末。中国展厅亦在免费开放之列。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上海玻璃博物馆线上商店开了


6月15日,上海玻璃博物馆官微发布线上商店开业,据了解,商店名叫透明时光铺,其中含6大品类,分别是:

1.文创:博物馆自制纯手工产品

2.  茶器:茶壶、茶杯、茶承、茶仓、茶器套装

3.  花器:花瓶、香盒

4.  家居:艺术装饰品、精致富有美感的生活用品

5.  酒具:进口水晶玻璃手工酒具,品酒杯、醒酒器等

6.  配饰:创意定制款挂饰、配件等



巢湖市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营



6月12日,巢湖市博物馆新馆已开始试运营,向市民开放。

据该馆负责人介绍,新馆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展陈面积7100平方米,设有巢湖远古文明展、巢湖历史文化展、巢湖革命历程展、巢湖农耕文化展、巢湖非遗展、巢湖名人展6个展陈厅及1个临展厅。整体布展以馆藏文物为核心,挖掘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全面展现巢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合肥日报)

黄河故道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开馆


6月13日,黄河故道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该馆由德州奥德曼酒庄筹建,历经6年余,经省市专家的严格审核于2022年4月正式获批。


博物馆总规划面积1500平方,分7个展区,共300余件展品,系统展示了鲁西北黄河故道葡萄酒产区的地理气候、发展历史、葡萄特色、工艺传承等,不仅是一个交流和展示中华传统葡萄和葡萄酒文物的崭新平台,更是一个传承、保护鲁西北优秀地域传统文化重要载体。


“今后黄河故道葡萄酒文化博物馆,会坚持主题定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开展葡萄酒文化交流展览活动,为广大酒文化爱好者、收藏者提供交流平台,不断普及和提高大众对葡萄酒的兴趣爱好和鉴赏水平,为更好的弘扬悠久的黄河故道葡萄和葡萄酒文化做出更多努力。”德州奥德曼酒庄董事长徐义说。(奏嘛新闻)

山东首家手造博物馆上线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文旅局在十笏园文化街区率先打造全省第一家手造博物馆。手造博物馆利用秀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资源,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全面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潍坊手造”产业新动能,是潍坊遗产保护的新载体、文化展示的新平台、对外宣传的新阵地。


潍坊手造博物馆于2022年6月1日试运行,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分活态展示区和静态展示区,活态展示区共入住风筝、年画、核雕、蛋雕、面塑、葫芦烙画等十余个手造项目。(中新网 祁建月 王峰)


张家口万全区长城卫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6月8日,位于张家口万全区、以长城卫所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长城卫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长城卫所博物馆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 包括序厅、主题展厅、临展厅、小剧场、休闲区和文创购物中心等6个区域,首轮征集展示明代卫所文化藏品128件套。长城卫所博物馆依托万全深厚的长城资源禀赋,以长城卫所文化为主题,全景展示明代长城沿线军事防御体系,立体呈现明代长城卫所文化和万全右卫城六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明朝初年,为了巩固北方边境的安宁、抵御退居大漠的元蒙游牧民族的侵扰,明朝将历朝历代的长城加以修葺连接,形成了西至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并按照“镇、路、卫、所、堡”的层级构建了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万全右卫城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九边重镇”重要的军事卫城,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河北乃至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军堡卫所之一。万全右卫城被誉为“京西第一卫”,有“明代卫所制活化石”之称。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重大标志性项目,长城卫所博物馆为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增添了重要主题和内容。

万全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城卫所博物馆定位于长城卫所文化的普及,深入研究发掘明长城防御体系和万全右卫城 600多年的发展脉络, 不断在“特”字上下功夫,在“专”字上做文章,将通过举办长城卫所文化艺术节、举办特色展览巡展、 高端交流研讨、研发文物文创产品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家口新闻网 亢春宁 罗纳 张强)

北欧最大博物馆开馆!

等待8年耗资5亿英镑!万众瞩目的挪威新国家博物馆6月11日盛大开幕啦!挪威新国家博物馆总面积54,600平方米,展览面积13,000 平方米,可供超过6500件藏品展出,这不仅是旧博物馆所能容纳展品的两倍,而且比享誉世界的大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或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还要大!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法案 推动建立亚太裔博物馆

财联社6月14日电,美国总统拜登当地时间6月13日签署了研究建立亚太裔美国历史和文化国家博物馆的立法。拜登表示,博物馆的建立将起到重要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据《国会山报》报道,此项法案由纽约州华裔民主党众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和夏威夷州民主党参议员广野庆子(Mazie Hirono)发起。参众两院的两党领袖将任命成员组成专项委员会,负责建立博物馆所需要的研究和成本计算等工作。

V&A博物馆开启中国巡展

近日,由太古地产和英国 V&A 博物馆联合呈献的“包里包外”中国巡展正在进行。本次展览涵盖了超过 240 件从 16 世纪至今的包袋藏品,全面探索手袋这一时尚配饰的发展史,并专门策划了“手袋收藏”部分,以演员汤唯的 10 件私人收藏回顾她在银幕内外的珍贵时刻。此次巡展首站为北京,接下来将在上海、广州、成都和香港进行展览。





三星堆文物再上新:龟背形网格状器、铜猪鼻龙形器……


6月13日,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公布。目前三星堆3、4号“祭祀坑”已结束野外发掘,5、6号“祭祀坑”正在开展埋藏文物的室内清理。此次公布的文物主要集中在7、8号“祭祀坑”。


据介绍,6座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7号坑出土706件,包括铜器383件、金器52件、玉器140件、石器1件、象牙62件、其他68件;8号坑出土1052件,包括铜器68件、金器368件、玉器205件、石器34件、象牙377件。较为典型的文物有7号坑的龟背形网格状器、铜顶璋龙形饰、三孔玉璧形器,8号坑的金面罩铜头像、顶尊蛇身铜人像、铜神坛、铜巨型神兽、铜龙、铜立人像、铜戴象牙立人像、铜猪鼻龙形器等。

河南汉魏洛阳故城发现魏晋时期大型水利设施


三条人工水道蜿蜒并行,将淙淙流水引至宫城池苑……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获悉,考古人员日前在汉魏洛阳故城千秋门区域,发现了三条魏晋时期的大型水道。如此规模巨大、加工细致的水利设施,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


2022年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千秋门遗址发掘平面示意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前后延续1500多年,其中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600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汉魏洛阳故城发现的魏晋时期水道的弧形转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此次发现的魏晋时期的三条水道均为石砌暗渠,呈从西南向东北的并排走向,“虽然三条水道的底部高程、规模、砌筑形式略有差别,但显然是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副队长郭晓涛表示。


汉魏洛阳故城发现的魏晋时期水道的铺石地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如此大规模的水利设施是作何用?


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古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考古人员表示,新发现的魏晋时期水道遗迹,与这一文献记载相吻合。


“由此可基本确认,这些水道是从宫城外的阳渠向宫城北部引水的渠道,或与宫城北部西游园等园林景观引水有关。”郭晓涛说。


汉魏洛阳故城发现的魏晋时期水道(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除上述三条魏晋时期引水水道外,考古人员还发现有魏晋时期从宫城内向宫城外排水的砖砌拱券式水道。


汉魏洛阳故城发现的魏晋时期水道的水闸凹槽(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这一整套水利设施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水利工程的成熟技艺,以及当时都城对水资源环境的规划、改造和利用的认知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队长刘涛说。


汉魏洛阳故城发现的魏晋时期水道的分流结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不止魏晋时期水道,考古人员还在千秋门区域发现了汉代、北魏时期的水道遗迹,“这表明千秋门区域是汉魏洛阳故城宫城中历代延续、不断重建的水利枢纽。”郭晓涛说。


汉魏洛阳故城发现的魏晋时期水道的水门凿孔(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大型水利设施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汉魏洛阳故城宫城考古的内涵,“不仅为未来探索汉魏洛阳故城皇家园林的形制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研究汉魏洛阳故城城市规划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线索。”刘涛说。(新华网  桂娟 袁月明)


广州首个考古基地来了!


为进一步挖掘、探索岭南文化,广州将在流溪河畔建设全市第一个考古基地。6月13日,《从化区温泉镇卫东村地块(广州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上审议通过。

会上透露,片区将建设一座集考古研究、交流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考古基地。建筑将采用深灰色金属瓦屋面、镂空特色砖墙等元素,以创造出一个极具岭南特色的考古基地。

项目总平面

填补广州考古基地建设空白
广州流溪河流域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先秦遗址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是探索岭南文化、南越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极其丰富的遗址资源。规委会上提到将开展流溪河流域广州先秦两汉遗址考古工作,这将有助于填补广州考古基地建设空白,提升考古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水平。

规划项目选址定于从化区温泉镇南方学院石牌坊旁地块,处于国道G105和中山路交会处附近,总用地面积14983平方米。项目地块距离从化中心城区约13公里,距离地铁14号线东风站约11公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较优越。

项目位置图

与此同时,项目距离横岭遗址约6公里,经国道G105约12分钟车程,交通便利。目前,横岭遗址保护设施简陋,遗址保护及考古情况堪忧,亟待提升和重视。会上提到,横岭考古基地按照“节俭、实用、美观、科普”等要求开展规划,功能上以考古研究、交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

教育科研用地面积10448平方米
控规主要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规划地块为教育科研用地和防护绿地,总面积14983平方米,其中教育科研用地面积10448平方米,建设体量10715平方米,容积率小于等于1.03;防护绿地用地面积4535平方米。二是为优化项目地块出入问题,西南侧新增一条6米宽疏散通道连接中山路。

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规划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和场地景观设计,位于国道G105的主入口视点可以看到大部分山体,使得建筑很好地融入山林景观。建筑与国道G105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界面。

交通方面,项目依托国道G105进出,也可通过距离约1公里的温泉出入口便捷联系大广高速;同时项目地块旁有卫东公交站。停车位方面,依照《广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指标规定》标准进行设置,结合内部交通设置停车泊位,地面停车泊位25个,地下停车泊位60个,临时停车位6个,旅游巴士停车位4个。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通讯员 穗规资宣)

西北大学考古研究取得新突破 成功绘制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图谱


6日14日,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由西北大学承担的“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估。该项目聚焦“天山地区不同文化人群的遗传特点和相互关系”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古基因组学研究为重点,结合考古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在解析天山沿线不同文化人群遗传特点及绘制天山地区古人群遗传演化图谱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项目自2017年11月正式启动,由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的分子古生物学研究团队与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


通过与外方合作单位合作开展境外考古调查,项目团队在天山西部地区古代月氏、贵霜、康居等文化遗存的识别与确认上取得重要进展。团队进一步的古DNA分析研究表明,月氏与贵霜人群之间有密切互动,证实乌兹别克斯坦是人群迁徙交流的活跃区,且自青铜至铁器时代呈现增强趋势。

这是我国团队首次主导开展国外区域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系统揭示出乌兹别克斯坦人群自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遗传结构与遗传连续性,为进一步理解天山东西部以及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的迁徙与融合历史提供了重要遗传学证据。


在天山东部,项目团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同位素分析、古基因组捕获测序等)对东天山40多处遗址的人骨样本展开研究,填补相关时间和区域的人类古基因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核基因组研究发现,东天山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人群已经显示出本地塔里木盆地古人群和多种周边人群遗传成分融合的特征;不同聚居地人群间的高度流动性和互动性,形成现今新疆人群的遗传结构。


此次项目基于获取的考古新资料与丰富的遗传学数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科学阐释天山沿线文化与人群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一步明确了丝绸之路在东西天山相关人群互动融合与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西北信息报社 魏建军)


考古工地变考场 浙江考古人才招聘设田野测试



6月1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岗招聘“田野考古技能”测试在浙江绍兴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25名考生参与了测试。据悉,此次测评考察应聘者的前期准备、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探方记录等环节,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图为考生正在刮探方壁。



据悉,此次测评考察应聘者的前期准备、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探方记录等环节,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图为考生正在进行测量。


考生进行地层线划分。


测试现场。


考生正在刮探方壁。


测试现场,考生正在进行测量。


考生进行考古绘图。


测试现场,考生布置基线。(童笑雨 摄)



天津蓟州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勘探发现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60座,目前已经清理完成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


“白马泉村北墓地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了自东汉、唐辽以及明清的墓葬,且部分保存较为完整,在时代上形成可纵贯考察的连续性,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出土的各类型丰富文物也为考察各时期该地域人群聚落及民间生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姚旸说。


据介绍,今年5月,白马泉村北墓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考古发掘。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预计将在6月底结束。(人民日报   乔杨、武少民)



编辑:Banana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文博行业 行业新闻 博物馆 文物

181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