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文博日报】国博发布年度报告 | 24小时博物馆为谁开 | 考古工地变考场
-
2022-06-17
2022年6月17日
■ 人民日报:实施数千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
■ 2022“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正式启动
■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数据报告(2021年度)
■ 西安: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 洛阳博物馆首次开启“剧场”型直播
■ “24小时博物馆”为谁而开?
■ 破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
■ 上海电影博物馆迎开馆九周年 整个6月线上馆庆
■ 西北大学考古研究取得新突破 成功绘制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图谱
■ 考古工地变考场 浙江考古人才招聘设田野测试
■ 天津蓟州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人民日报:实施数千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资源家底逐步摸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完成。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测量历代长城总长度21196.18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全国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套。中国世界遗产56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
——保护状况持续改善。数千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文物价值阐述与宣传传播不断加强。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公布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覆盖全国1433个县区。
——考古实证文明脉络。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雄安新区、冬奥场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有力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实施。
——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2021年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
——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依托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量达33家。5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9年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先后部署实施36个项目,全国200余个科研团队参与科研攻关,多学科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文物保护行业标准77项发布,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文物交流合作渐成规模。500余项文物出入境展览成为中外人文交流“国家名片”,40余家文博机构赴24国实施44余项联合考古。(人民日报 王珏)
2022“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正式启动
跨越时空,以物见史,薪火相传,青春永继。6月16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在嘉兴南湖正式启动。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出席活动并为青年宣讲员授旗,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周苏红,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庆瑜致辞,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以及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嘉兴市文物局)、共青团嘉兴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全省十一个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机构、嘉兴市青年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以“革命文物传根脉 青春接力再出发”为主题,以革命文物为载体,通过“文物主题、青年视角、视频表达”,引导青年走进革命旧址和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读懂革命文物、学习光辉党史,讲述革命文物的故事,发出“青年之声”,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助力红色教育的时代价值。
启动仪式上,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关心、支持、参与本次活动的各单位和青年朋友表示感谢。他强调,保护革命文物,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浙江作为“三地一窗口”,革命传统深厚,革命文物丰富,其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十分突出。为办好此次活动,全省文物行政部门一要精心组织部署,要精心组织发动“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尽可能多地吸引广大青年走近革命文物、研究革命文物、讲述革命文物;二要精心挑选革命文物和讲述人,要把最有代表性、最具故事性的革命文物挑选出来,让它们与最有活力、最富激情的青年朋友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用实物实话实说,用真情真爱说真理。三要精心设计传播路径,要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全景式、全方位、立体式、延伸式的传播宣传,打开流量通道,广泛吸粉圈粉。
据悉,此次“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活动将邀请全省广大青年以视频的形式记录革命文物,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大赛分为视频征集(6月16日至9月30日)、公开投票(10月1日至10月30日)及结果公布(11月)三个阶段。启动仪式上,同步发布了“浙江省革命文物推荐打卡地图”,并开启线上短视频投稿通道。大家可登陆浙江省文物局官网、中国蓝TV创作者等平台进行投稿,最后通过专家评审和网络票选方式,将评选出十佳短视频和若干个单项奖。除短视频征集外,后续还将陆续上线革命文物青年说精品节目、推出《遇见镇馆之宝》系列竖视频、打造革命文物融媒展览等系列活动。
活动还公布了革命文物“青苗计划”,所有上传短视频的参赛者都将加入浙江革命文物“青苗计划”,成为浙江革命文物青春推广人。后续“青苗计划”将组织开展可以参加后期专家讲座、文物沙龙、文物摄影采风等线上线下活动,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浙江革命文物传播储备更多青年力量。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出台《浙江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浙江革命文物“五大工程”,调查登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385处,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33428件,并公布了全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在摸清家底的同时,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浙江革命精神谱系融进“青年群”,圈粉“新生代”。(浙江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数据报告(2021年度)
2021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中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运维安全和事业发展,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服务手段,发挥国家文化客厅的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观众服务
2021年,国家博物馆共计开放311天。观众预约系统接受预约2377629人次。
各年龄段观众比例为:1-17周岁占12.09%;18-24周岁占14.03%;25-30周岁占14.12%;31-35周岁占12.53%;36-40周岁占14.64%;41-64周岁占27.56%;65周岁以上观众占5.03%。
通过热线电话提供观众咨询1395通,服务台接受观众咨询127458起。
提供婴儿车使用482 辆次、轮椅729辆次。提供防疫口罩申领281个、便民医疗服务406次。协助观众找寻遗失物品384起,接收观众遗失物品427件,协助认领283件。母婴室为1268人次提供服务。
二、安全保障
2021年,国家博物馆充分认识安全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文物安全”为核心,采取坚决措施,确保场馆运行安全顺畅高效。
进一步加强电动车集中管理,建立电动自行车台账,杜绝各类火灾隐患。落实微型消防站培训考核机制,与驻馆武警、国博消防特勤站合作构建联防联控体系,凝聚起各方力量共保安全的强大合力。
依法依规履行安检职责,全年安检检查行李包箱1387001个,检查快递共计5991个,车检共计17000余辆,查获管制刀具22把,甩棍3根,防狼喷雾9瓶,弹弓3把,子弹壳7枚。易燃易爆物品136495个,其中鞭炮282枚,高压喷雾3930瓶,打火机132283个。
全年共执行各级勤务保障任务40余次,开展全馆安全大检查4次、消防安全专项检查2次,组织一线员工进行“一警六员”消防技能实操培训29次。
妥善处理、及时解决可疑人员自地铁出口翻越护栏、强行闯岗突发事件29起,现场控制持伪造证件入馆3人,排查行为举止异常人员9人,制止管控黑导游非法讲解3640次,协助地区警察处置(观众争执、上访、寻衅滋事)17次,涌现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200余次。
三、陈列展览
2021年,国家博物馆共举办展览64个,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巡展,其中新举办展览42个。基本陈列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立足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国古代佛造像”“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科技的力量”等正在展出。临时展览包括主题展7个、精品文物展6个、历史文化展7个、考古发现展6个、科技创新展1个、经典美术展7个、美术交流展4个。巡展共10个,分别在广东、江苏、香港和澳门展出。
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览表
基本陈列 | ||||
序号 | 展览名称 | 主办单位 | 展览时间 | 展厅位置 |
1 | 古代中国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北20-25 南15-20 |
2 | 复兴之路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北5-7 北12-15 |
3 | 复兴之路· 新时代部分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南5 南10 |
专题展览 | ||||
序号 | 展览名称 | 主办单位 | 展览时间 | 展厅位置 |
4 |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北17 |
5 |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南13 |
6 | 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一号中央大厅 |
7 | 中国古代佛造像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北19 |
8 |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 | 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 | 2019年12月25日-2021年5月9日 | 北11 |
9 |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南14 |
10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北18 |
11 | 中国古代钱币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南11 |
12 | 中国古代书画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南12 |
13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三层平台公共空间东区 |
14 | 科技的力量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二号中央大厅 |
15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12月28日开幕 | 北11 |
16 | 精神史诗时代光芒——美术作品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长期 | 西大厅 |
临时展览 | ||||
序号 | 展览名称 | 主办单位 | 展览时间 | 展厅位置 |
17 | 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0年10月25日-2021年4月5日 | 北8 |
18 |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摄影家协会 | 2021年4月9日-2021年6月6日 | 南1、南2 |
19 | 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5月24日-2021年7月14日 | 北4 |
20 | 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 | 2021年7月8日-2021年9月8日 | 南1、南2、南3、南4 |
21 | 协同创新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 2021年9月2日开幕 | 南6、南7 |
22 | 薪火相传——中国戏曲学院建校暨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成就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戏曲学院 | 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15日 | 南1 |
23 | 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书法家协会 | 2021年6月19日-2021年9月19日 | 北1、北2、北3 |
24 |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0年8月8日-2021年6月2日 | 南3、南4 |
25 |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 | 2020年11月1日-2021年6月6日 | 北1、北2 |
26 | 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2月9日-2021年6月11日 | 南8 |
27 | 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 |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 | 2021年9月18日-2021年12月15日 | 南2 |
28 |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2021年12月23日开幕 | 南3、南4 |
29 | 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0年12月15日开幕 | 0层公共空间 |
30 |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12月31日开幕 | 南2 |
31 |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 | 2020年10月28日-2021年3月14日 | 北3 |
32 | 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 | 中国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 | 2020年12月31日-2021年5月9日 | 北4 |
33 | 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5月21日-2021年9月14日 | 北9 |
34 | 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 2021年9月14日-2021年11月29日 | 北8 |
35 | 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 2021年9月28日-2022年3月28日 | 北9 |
36 | 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0年9月4日开幕 | 北16 |
37 |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 2020年10月17日-2021年5月9日 | 北9 |
38 | 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 | 2020年10月25日-2021年3月21日 | 北10 |
39 | 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4月22日-2021年7月22日 | 北10 |
40 | 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2021年8月10日-2022年3月20日 | 北10 |
41 | 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 2021年9月18日-2021年12月13日 | 北4 |
42 |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 2021年11月21日开幕 | 南1 |
43 | 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 | 2021年6月10日开幕 | 三层南、北平台 |
44 | 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120周年艺术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美术馆 | 2020年10月1日-2021年1月29日 | 南8 |
45 | 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画院 | 2021年4月30日-2021年8月21日 | 北8 |
46 | 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6月22日—2021年7月25日 | 南8、南9 |
47 | 承先启新——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70周年书画展 |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9月28日-2021年12月2日 | 南3、南4 |
48 | 百花齐放——北京画院创作与典藏精品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 2021年10月1日-2021年11月28日 | 南8、南9 |
49 | 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 |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西安美术学院 | 2021年10月1日-2022年1月5日 | 北1、北2、北3 |
50 | 知者创物——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届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8月24日-2021年9月24日 | 南8、南9 |
51 |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 | 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 2021年4月10日-2021年4月24日 | 北3 |
52 | 知行墨境——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美术学院 | 2021年11月2日-2021年11月11日 | 南1 |
53 | 山河锦绣——李书成绘画作品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21年12月22日-2022年1月5日 | 北4 |
54 | 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2月27日-2021年5月6日 | 西大厅 |
巡展 | ||||
序号 | 展览名称 | 主办单位 | 展览时间 | 展厅位置 |
55 | 根系中华——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常设教育展 |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 | 2020年12月16日-2022年12月31日 | 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 |
56 | 丹青华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廷绘画 |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 | 2020年12月29日-2021年3月7日 |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 |
57 | 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局、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共龙山县委县人民政府 | 2021年4月23日-2021年6月27日 | 深圳博物馆 |
58 | 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 | 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6月27日-2021年7月9日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
59 | 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 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紫荆文化集团、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7月3日-2021年7月9日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
60 | 笔墨展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石鲁艺术精品展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 2021年9月18日-2021年11月2日 | 澳门艺术博物馆 |
61 | 《红楼梦》文化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博物馆 | 2021年9月29日-2022年2月15日 | 广东省博物馆 |
62 | 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巡展·南京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 2021年9月30日-2021年10月17日 | 江苏省美术馆 |
63 | 志于道游于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生活和审美 |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2021年12月7日-2022年4月10日 | 深圳南山博物馆 |
64 |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 | 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 2021年12月30日-2022年5月18日 | 湖南省博物馆 |
四、藏品征管
持续实施国史文物抢救工程,重点征集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建设成就的代表性物证,全年共新征集各类实物资料26364件/套(含照片)。
稳妥推进外国文物征集工作,重点开展海外华人华侨、工业遗产、外国近现代钱币等专题征集,新征集海外中国文物及外国文物6061件/套藏品。
有序推进藏品定级工作。完成1.8万余件(套)馆藏文物定级。
完成文物评估项目58项2097件/套,文物养护项目10项827件/套,文物保护修复项目33项104件/套,文物复制/传拓项目36项1030件/套。
持续推进藏品数字化工作。全年完成馆藏文物三维数据采集1000件,藏品二维影像采集约4340余张,28个展览全景数据及三维数据采集。为展览策划、书籍出版、学术研究、新闻宣传、文物复制、线上展览等提供数据授权329项,逾1.8TB,包括文物三维模型52件(套),二维图像31815张。
五、科研活动
2021年,国家博物馆申报馆外课题86项,立项14项,结项12项。目前由我馆主持的在研课题59项,个人参与馆外的在研课题20项。8名博士后进站,21名博士后出站,现共有30名博士后在站;招收访问学者12名,累计21名。
举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研讨会、“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研讨会等活动47场、“国博讲堂”等讲座20场。
全年出版展览图录13种,出版学术著作27种,发表学术论文339篇、标准6种、软件著作权3种。完成《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第二辑)》等出版工作。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2021年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云讲解”、国家级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 。
六、社教传播
2021年,国家博物馆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累计提供公益公务讲解3317批次,服务观众119161人;志愿讲解668批次,共计1036小时。
提升线上讲解服务供给力度,完成20个新开展览的线上语音导览录制。推进讲解服务分众化,完成“古代中国”基本陈列2小时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6小时版、青少版、儿童版等分众化讲解词的撰写、修订及语音导览录制。
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全年累计开展教育活动723批次,接待观众28866人。完成体系化教育课程框架体系的搭建,开发涵盖服饰、汉字、科技、饮食、艺术、音乐等主题,适合幼儿、小学生等群体的教育课程28门。制作动漫课程“甲骨文探秘之旅”4集。推出“甲骨文密码——汉字寻根之旅”流动展览,以教育活动、专题讲座、讲解培训等形式落实文化润疆工程。策划实施“华熠千秋”文化研习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来自海内外名校的20名学员参加研学。
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四个一”活动,联合举办“2021年北京市‘双减’政策背景下‘四个一’活动育人质量提升工作研讨会”,全年接待39297名中学生来馆学习。完成面向中学生的博物馆研学丛书《中学生博物读本·古代中国》系列和配套研学课程。
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完成2021年度志愿服务协会个人会员招募,新吸纳89人成为国家博物馆志愿服务协会个人会员。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新组建团体志愿服务队10支。
加强新闻传播工作,聚焦主责主业、主动发声,全年面向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和新媒体组织新闻发布活动32场。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主题,开展系列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活动。配合中央大型活动,保障中宣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会场举行启动仪式。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触达电视观众超10亿人;共同推出《山河岁月》《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党史主题的传播精品。自主策划制作“寻红色文物悟中国精神——在国博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共21集视频系列短片。
加强阵地建设和渠道建设。随着“国家博物馆”App和“国博导览”小程序上线,国家博物馆全媒体矩阵正式建成。“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服务号粉丝量增至236万,获评“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受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通报表扬。“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粉丝量突破500万,入驻微博名人堂。此外,在人民号、头条号、学习强国、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等平台运营的中国国家博物官方账号影响力均处于博物馆行业领先地位。“National Museum Of China”英文版官方微信服务号持续平稳运营,Facebook和Instagram官方账号开通。
“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荣获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十佳项目、 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云讲解”项目,入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获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云展示”项目。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2021年,国家博物馆接待外事活动及港澳来访参观团组16批次,共计128人次。配合出境展览,全年派遣赴香港、澳门团组3个,共9人次。2021年国家博物馆与国外5家文博机构签署合作文件共6份。
2021年,国家博物馆举办和参加线上国际会议等活动共9次。2021年5月,国家博物馆正式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7月,国家博物馆馆长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第十一届中日韩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10月,国家博物馆成功组织召开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来自上海合作组织8个成员国的9位国家级博物馆代表参会。10月,国家博物馆馆长视频连线参加第二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暨学术论坛。11月,国家博物馆牵头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以视频方式召开第二届联盟大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15个国家的22个国家级博物馆和机构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言。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年内吸纳新成员3家,成员总数达166家,其中国际机构55家。联盟网站发布中英文资讯285条,《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月刊》中英文各12期。
八、文创开发
打造具有鲜明国博特色的文创产品,全年自主研发“国博衍艺”新品60余款,200余个单品(SKU)。以国博日历、元宵行乐互动解谜书、天官夔九盲盒、榫卯小兵人、国博衍艺×KACO国风系列笔为代表的一批原创产品获得了市场充分认可。国博日历、元宵行乐互动解谜书获评“十三五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优秀成果”。与蚂蚁集团合作上线多款数字文创藏品,通过数字手段让文物更为贴近青年人的生活。
“国博美馔”推出《百花图》花果茶、来自月球的土特产、探月系列棒棒糖、国博美粽端午礼盒、《赤壁赋》中秋礼盒、大盂鼎饼干、文创雪糕(四款) 10 款产品。
利用红色文创联盟的平台优势,汇集全国15家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的优秀产品,率先打造全国红色文创展销区,全面开展 IP 授权业务,拓展 IP 合作品牌和合作形式,与蒙牛集团、吴裕泰、海尔、片仔璜、冷酸灵牙膏、平安银行、蚂蚁集团等近10家公司或品牌开展合作。(国家博物馆官网)
西安: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洛阳博物馆首次开启“剧场”型直播
“24小时博物馆”为谁而开?
破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
近几年,“互联网+”的运用和普及为各地文博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与途径,尤其是VR、AR及5G网络的使用,为博物馆资源的再开发、再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方式让公众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资源,也使公众获得了一种虚拟意义上的“在场”,从而借此体验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
媒介的多样化实现了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从现实到虚拟的“破壁”。
过去,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多在馆内,通过人工讲述、电子屏幕和各种宣传册页等方式进行。疫情背景下,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参观率降低,网络等媒介成为博物馆新的文化传播重要渠道。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博物馆拥有的强大的馆藏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展示给公众,使受众零距离“触摸”文物。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等数字产品,使文物更加清晰、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又如中央电视台与文博机构共同打造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等文化综艺类节目,利用多媒体的融合、通俗化的表达,让遥不可及的藏品变得真实可感,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文物的古老魅力通过现代综艺节目的形态直观地传达给普通观众,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文化视觉体验。再如恭王府博物馆与腾讯视频即将共同推出的互动短剧《恭王府》,将以多场景、沉浸式的互动形式让观众重新了解恭王府所展现出的古典文化生活,从全新视角解读王府历史和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多样化的媒介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隔阂,观众在“虚拟”的感觉中触摸真实的文物和藏品,打破了博物馆的单一存在。
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博物馆成为“活生生”的存在。
前几年,我国加快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也实现了全面推行。借助当前的数字技术,文博机构将一部分难以保存的文化资源整合成面向公众的共享资源,使优秀的博物馆文化得以留存,而数字技术的便利性也使公众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文化资源。例如近年来流行的VR技术也逐步运用到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当中。“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便是以全景数字展览的方式使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成了“活生生”的存在,观众可以自行选择博物馆,用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便能360度全景浏览场馆。此外还有专门的语音讲解帮助受众深入了解各个博物馆、纪念馆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细致地学习了解文物和历史文化知识。虽然和真实的场馆相隔甚远,但这种全景式的观赏让博物馆仿佛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临其境。此外,还有线下的飞行影院、狐幕影院等沉浸式展项,以及视觉、听觉等多重感觉的AR体验。可以说,数字技术的加持让疫情下公众的文化生活不中断,各地博物馆也在借助这样的形式持续进行着文化传播。
价值导向不可忽略。
在当前国内外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优秀中华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文博机构不能仅仅固守文化的宝库止步不前,而是要以多样化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模样,促使其走进公众的内心。
在此过程中,以博物馆文化为索引形成的价值观导向不可忽略。博物馆的文化推广是重要的外在价值观影响因素,例如面向学生的文化主题教育、针对公众的文物展览活动等,都在个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过去,许多文化囿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错位,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一种失真,要么与原先的意义产生偏离,要么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释意。或许,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功能之一恰恰便是弥补这样的文化失真和错位。
近两年,文博机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新路径。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和网络等媒介的矩阵式宣传,公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发扬。总而言之,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文化与技术的交融,这是今后文博机构再度恢复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向,也是传统文化不断绵延的长久路径。(光明日报 贾梦)
上海电影博物馆迎开馆九周年 整个6月线上馆庆
西北大学考古研究取得新突破 成功绘制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图谱
6日14日,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由西北大学承担的“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估。该项目聚焦“天山地区不同文化人群的遗传特点和相互关系”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古基因组学研究为重点,结合考古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在解析天山沿线不同文化人群遗传特点及绘制天山地区古人群遗传演化图谱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项目自2017年11月正式启动,由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的分子古生物学研究团队与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
通过与外方合作单位合作开展境外考古调查,项目团队在天山西部地区古代月氏、贵霜、康居等文化遗存的识别与确认上取得重要进展。团队进一步的古DNA分析研究表明,月氏与贵霜人群之间有密切互动,证实乌兹别克斯坦是人群迁徙交流的活跃区,且自青铜至铁器时代呈现增强趋势。
这是我国团队首次主导开展国外区域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系统揭示出乌兹别克斯坦人群自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遗传结构与遗传连续性,为进一步理解天山东西部以及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的迁徙与融合历史提供了重要遗传学证据。
在天山东部,项目团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同位素分析、古基因组捕获测序等)对东天山40多处遗址的人骨样本展开研究,填补相关时间和区域的人类古基因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核基因组研究发现,东天山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人群已经显示出本地塔里木盆地古人群和多种周边人群遗传成分融合的特征;不同聚居地人群间的高度流动性和互动性,形成现今新疆人群的遗传结构。
此次项目基于获取的考古新资料与丰富的遗传学数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科学阐释天山沿线文化与人群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一步明确了丝绸之路在东西天山相关人群互动融合与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西北信息报社 魏建军)
考古工地变考场 浙江考古人才招聘设田野测试
6月1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岗招聘“田野考古技能”测试在浙江绍兴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25名考生参与了测试。据悉,此次测评考察应聘者的前期准备、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探方记录等环节,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图为考生正在刮探方壁。
据悉,此次测评考察应聘者的前期准备、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探方记录等环节,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图为考生正在进行测量。
考生进行地层线划分。
测试现场。
考生正在刮探方壁。
测试现场,考生正在进行测量。
考生进行考古绘图。
测试现场,考生布置基线。(童笑雨 摄)
天津蓟州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勘探发现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60座,目前已经清理完成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
“白马泉村北墓地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了自东汉、唐辽以及明清的墓葬,且部分保存较为完整,在时代上形成可纵贯考察的连续性,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出土的各类型丰富文物也为考察各时期该地域人群聚落及民间生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姚旸说。
据介绍,今年5月,白马泉村北墓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考古发掘。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预计将在6月底结束。(人民日报 乔杨、武少民)
编辑:Banana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