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开展。作为一年一度的毕业盛会,本次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以“生活里”为主题,由设计艺术学院五个系的百组毕业作品组成,来自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们将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深入日常,在“生活里”发现设计创新的意义与价值,直面时代的境遇和机遇,用艺术的创造力践行“向上向前的生活”之设计精神。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本次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优秀作品吧~
作者:钟熠、陆斯佳
导师:赵晨音
作品介绍:
在外研社课本中,Lingling被塑造为一个亚裔刻板印象的集合。而在YouTuber TwoSetViolint创作的流行符号中,Lingling作为一名每天练琴4O个小时、精通帕格尼尼、无所不能的天才儿童出现。古典乐器是一种中产阶级符号,Lingling摇身一变成为了家长价值取向中的“完美小孩”。两种价值判断在同一载体上的碰撞,使得Lingling成为多文化交集中的矛盾焦点而存在,也显示出密集型家庭教育观念的扭曲。lingling并不是个体化的现象,而是大部分家庭会出现的场景,作为一个现有的文化符号,她批判了某些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以爱为借口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的观点。虽然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很多家长心中的那个“完美小孩” Lingling的形象还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作为一名每天练琴40个小时亚裔刻板印象的集合,Lingling的身上被强加了很多来自成人世界的无形枷锁。实验作品 《Hello, my name is Lingling》 通过视觉符号、影像、装置、声音艺术替饱受重压的孩子们呐喊,希望获得成人世界的聆听与反思。
桃源记|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作者:吕川平、兰雨文、赵若同
导师:黄思文、李新园
作品介绍:
如今,“元宇宙”、“新媒体”和“数字孪生”等概念迅速普及,传统纺织品设计师基于这一现状能做出怎样的突破,成为了这个时代重要的命题。作为东方“元宇宙”典型的象征—“桃花源”,设计师受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洞穴”、“映射”、“再归与不成功”和“仙乡”等元素的启发,通过总结《桃花源记》中的空间场域的关系,设计了“沿溪行”、“穿石洞”和“观桃源”三个章节,分别对应作品中的交互式地毯、屏风装置以及新媒体影像,尝试再现一组以东方“桃源”为意向的交互式新媒体纺织品艺术装置。作品以“桃花源”作东方“元宇宙”的象征为灵感来源,以《桃花源记》空间场域的关系设计出“沿溪行”、“穿石洞”和“观桃源”三个内容,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一系列图案,以交互式地毯、屏风装置以及新媒体影像为设计载体,呈现出一组东方“桃源”交互式新媒体纺织品艺术装置。设计要兼顾图案、材料、工艺和编程之间的协调性,又要保持不规则艺术性,经过艰难的试样实验过程,最后作品完成完整度高、地毯的交互性强,屏风的材料和肌理层次丰富,富有个性和张力,达到预期要求。
未来“逝”界|THE DIGITAL DEATH LIFE
作者:沈辛竹、陈沁玥
导师:叶菁
作品介绍:
当下数字科技高速发展,脑机接口等技术的运用使得思维记忆等精神信息转化为数字提取和存储成为一种可能。结合生物合成和基因工程技术,作品设想了在未来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可以依靠科技的数字化手段将人的思想精神数字化以达到生命、灵魂的永生。
作品选择了代表人的精神的记忆、思维、情感进行数字化和代表肉体的DNA信息一起存储,存储器为四个存储仓组成的四通体。在生命消逝后,存储体会根据存储仓内数字信息的亲缘与地缘的关系进行辨别,在自然的环境中自主连接,从而建构起新的科技山水景观。而它们存储的信息能够成为未来数字考古的数据资料。
未来“逝”界是试图构建一个科技、自然与生命交融的空间,让人类在逝去后能有一个安置灵魂的场所,思考人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中如何存续的问题。
肉体的死亡是否就是生命的终点?个人的经验、思维、情感是不是在肉体消失后必然随之消失?疫情肆虐的当下,如果掌握完备的生物基因数据库是否能够更快地研制出药物?已去世的人类的基因如何寻回?针对这一系列的思考,该组同学结合最新的人脑芯片、脑机接口等技术设计了一个能够存储情感、思想和记忆的数字存储体和基因存储体。这个存储体能在人的肉体死亡之时将这些信息存储下来,众多的存储体形成聚落构成了未来“逝”界的科技山水。以艺术科技的物理手段回应了“我们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
作者:刘玉莲、施君琳、何佳伊
导师:王菲、武奕陈
本件作品创作聚焦于乡村医疗,由现状探趋势,以调研定问题,进行基于乡村的巡诊、出诊、坐诊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未来解决方案构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1)主要数据公布,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6.11%,健康扶贫成为了国家重点脱贫攻坚内容,大批的乡村医护者需要更好的设备与环境来提高效率。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大,乡村成了更多人选择暂时逃离喧嚣的理想之地。提升社会关怀,消除医患矛盾,优化设施设备等需求将乡村医疗体系的升级建设成为了一个具有发展价值的命题。我们以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移动医疗工具等技术对未来乡村形态及医疗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并将乡村医疗功能体系进行拆分与重组,构建了在信息管理下的“顾乡”未来乡村诊疗服务与移动系统,具有统筹减负、感受关怀、融合并进的特点。旨在保障乡村医疗需求的同时,提升村医工作体验和村民就诊体验,关怀每一个乡村医疗参与者,并增强村民、乡村医生、村诊所、城乡医疗资源间的连结。我们希望在未来,乡村医疗不再是繁琐沉重的重复工作,而是一种温暖轻松的关爱和交流。该作品将视角聚焦到了社会中需要被更多关怀的村医群体及乡村医疗,描绘了未来2035年乡村健康医疗服务新图景。通过对乡村的历史人文景观及经济地理条件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建立了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未来乡村理想模型,并结合乡村的独特的自然形态及人文关怀对乡村医生工作场景和村民就诊体验进行了深入的设计思考,完整地呈现了未来乡村医疗服务的系统闭环。该设计符合未来乡村医疗择向发展和乡土哲学,传递了社会责任感。
编辑:林 芯
责编:郭 星 许辛桐 刘子杰
审核:成朝晖
投稿邮箱 :sjnews@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