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康熙皇帝最真实样貌 清人眼中的杜甫 带你打卡国博“容曜丹青”明清肖像画展
-
2022-06-21
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技法,于绘画技法、表现方式和风格特征等方面均有创新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完善体系。
肖像画为后世留下了历史人物的容貌形象,是珍贵的历史记录;肖像画中服饰、装束、陈设等,不仅生动再现了当时各类文化制度,更反映了时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各阶层对肖像画的需求大增,推动创作队伍壮大并促进创作水平提高。这一时期的人物肖像画,在图式和技法方面产生了显著变化。与唐宋元相比,明清肖像画注重图像的写实,尤其是到了清代中晚期,打破了传统的人物写真方式,中西结合,加强透视,强化面部肌理细节,使人物在比例和结构上更趋于真实。此外,清代有相当数量的文士介入肖像画创作,呈现写意精神的彰显和注重,突出简略与神韵,是文人写意的体现,是其时画法与审美观念的嬗变。另一方面,祭祀性和纪念性肖像画的兴盛,又凸显了肖像画的民间性与世俗化。正是在这种“雅”与“俗”、“写意”与“写实”的交替互变中,明清肖像画得以取得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长足发展。
王室·名臣
王室名臣肖像画多由职业画家执笔,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鲜艳,注重刻画像主的面部特征,塑造威严的仪态,发挥着纪功、颂德、表行的作用。此外,亦有描绘古代君臣日常的纪实、记事肖像画,其神情姿态较前者更为丰富,颇具生活气息。

图1《康熙书房坐像》
《康熙书房坐像》(图1) 画中的康熙皇帝面容清癯,须眉花白,头戴黑色貂皮珠冠,身穿 黄色缎地吉服袍,盘膝坐于锦垫之上,双手轻按金漆琴式三足案,案上摊开一本书。康熙左右两侧均绘有形制一致的书槅,形成对称之势,书槅上陈设古玩器物和各色书籍。此画色彩华丽,绘制严谨,气氛肃穆,显示出帝王的尊贵地位、好学美德和高雅品位。

图2《明瑞像》
《明瑞像》(图2) 富察·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承恩公富文之子,大学士傅恒之侄,清中期名将。因平叛、征缅有功,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图中明瑞五官清俊,着戎装,头戴珊瑚顶官帽,插双眼花翎,腰间系蓝色腰带,佩绿鲨鱼皮鞘弯刀。图上有乾隆皇帝汉、满文御题像赞,钤“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印。
名士·文会
文人名士们的肖像形态在雅集与文会中多为群像,形态各异,展现雅趣。而在行乐图中一般为独像,或以服饰道具、表情动作来塑造人物;或将像主置于轩阁或山林之中,以书斋、山水、树石为背景衬托人物个性,表达喜好和志向,蕴含丰富的文化气息。此类画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文人名士肖像画集娱乐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特征。此外,还有描绘家庭成员相聚的家族群像图,以赞颂手足情深、诗书传家、孝悌之乐等传统伦理与美德。

图3《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萧翼赚兰亭图》(图3) 萧翼赚兰亭故事,指的是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史载唐代画家阎立本据此绘有《萧翼赚兰亭图》,后世画家多有以此题材绘图。此画设色淡雅,画面中心坐在藤椅上的老僧即辩才,似在侃侃而谈,对面的萧翼双手笼于袖间,凝神倾听。

图4《杜甫采药图》
《杜甫采药图》(图4) 王树榖(1649-?),字庶豊,号无我,鹿公、慈竹君等,浙江杭州人,清顺治至雍正间画家,尤为擅绘人物。图中杜甫左手拈须,右手持采药镰刀和竹篓,衣纹线条挺劲流畅,面部刻画生动,有淡然自得之貌。

图5《追欢得禄图》
《追欢得禄图》(图5) 松年(1837-1906),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镶蓝旗人。曾先后任长清县、范县等地县知事,晚年以作画写字自娱其乐。画作描绘猎手们骑马弯弓、追獾得鹿之情形,取其谐音“追欢得禄”。

图6《摹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摹韩熙载夜宴图》(图6) 传为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全图以连环画形式表现各个场景,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相互联结,细致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设夜宴载歌行乐的热闹场面。《韩熙载夜宴图》为艺术水平高超的传世名画,后世画家多有仿摹。此画应为明人摹本。

图7《四代欢喜图》(局部)
《四代欢喜图》(图7)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浙江仁和人,清代画家、藏书家。曾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侍讲学士。余集博学多艺,其诗文书画时称三绝,著有《秋室集》等。图中绘一家四代在山水园林之中欢喜共聚、尽享天伦之乐的场景,卷后有清人翁方纲、董诰、陈嗣龙、汪滋畹等题跋。

图8《雅集图》(局部)
《雅集图》(图8) 此图为明人所绘,作者不详,所绘诸老雅聚于庭院之中,有牡丹、仙鹤、鹿、寿桃、佛手、石榴、葫芦等作衬景,有福、禄、寿等祥瑞之意。此画颇类常见的“香山九老图”。
闺阁·女容
闺阁和女容既包括大量祭祀性肖像,也有观赏性的名淑才媛、闺阁女子形象。在风格上,明代艳丽娇弱,清代工丽细致。从历代女性肖像的演变轨迹看,明以后,女性肖像画逐渐从群像构图转变为对独立个像的描绘,从早期规箴教化的目的,转向对女子美感的呈现。女性肖像既具有记录个人容姿的实用性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的观念觉醒。明清以来独立女像的新风气,对了解画像背后的社会意识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图9《历代文苑像传》(局部)

图10《历代文苑像传》(局部)
《历代文苑像传》(图9、10) 作者叶衍兰(1823-1897),字南雪,号兰台,别署秋梦主人,广东番禺人,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历代文苑像传》为叶氏摹绘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合集,上迄东晋陶渊明,下至清代郑板桥,包含王公、大臣、将帅、贤士乃至释道、姬媛人物等。像传大多数为左书小传、右绘人物,笔法细秀,色泽淡雅。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
刊于6月21日《中国文物报》5版
编辑:卢 阳 许逸帆
审核:冯朝晖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