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学思|对话优秀学子,汲取榜样力量——2021-2022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2022-06-17
编者按
在追寻光影之梦的路上
一批博士同学凭借
优异的成绩和杰出的表现
锐意进取 孜孜以求
在众多的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
获得“国家奖学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北京电影学院
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奖同学
郭依菲,袁雅瑄
共同感受榜样的力量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郭依菲
「个人介绍」
2016级 文学系 电影剧本创作 硕士
2020级 文学系 电影叙事艺术理论 博士
「所获荣誉」
北京电影学院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北京电影学院2021年度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北京电影学院2019届硕士研究生 优秀学位论文/作品
2016年,郭依菲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并于2020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虽然研习的是电影剧作方向,但郭依菲对纪录片也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真实和虚构之间,郭依菲似乎寻找到了一处自己最渴望探寻的角落,于是在研究生期间,她分别去往阿富汗和巴勒斯坦,接连创作了《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和《生于意志与硝烟》两部纪录片,而这两部作品均是关照战争中渴望和平的人物的故事。“在战乱地带,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日复一日的祈祷着和平早日到来。”
在《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中,影片聚焦的是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遭受袭击的伤员,而《生于意志与硝烟》则是有关永恒的巴以问题。
银幕和现实从来互为观照。在文学系长期的研读过程中,郭依菲体悟到——“电影学院所教授给我的不仅仅是电影创作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忠于本心的创作观念以及愈发广阔的思维与视野。”
郭依菲同学表示:“我的专业是电影剧本创作,现在正在创作我的毕业剧本。文学系除了教给我编剧的技巧之外,同时让我学会更加多角度的看待生活。我的导师黄丹老师的课主要是剧本讨论的方式为主。每周的课上大家都会根据不同的故事说出很多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沟通便能够了解到很多不同创作方法在实际操作上的展现,以及每个人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
郭依菲导演作品《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
郭依菲导演作品《生于意志与硝烟》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袁雅瑄
「个人介绍」
2019级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研究并发表论文。
「所获荣誉」
2020,获得北京电影学院学业奖学金。
2020,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文化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负责子项目一“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中的传承与弘扬发展研究”部分。
2021,论文《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电影的价值表达》为题,发表于《当代电影》(CSSCI)。
2021,获得北京电影学院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
2022,论文《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电影的价值表达》被选入《新华文摘》,并于3月刊载。
来北京电影学院以前,袁雅瑄在人大读了六年的国学。进入北影以后,全新的专业与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也开启了全面成长的模式。
博士以前的学习几乎都是按图索骥。一切道路都是明确的,只需按照前人的路走,延续传统,为往圣继绝学。电影不一样,电影是新兴学科,是综合学科。技术的自新与领域的交杂使得电影研究者需要保持很高的活跃度,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下、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积极与行业内外的人保持交流,建立起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袁雅瑄心态也逐渐发生转变。电影方面的知识空缺让自己更加虚心,更愿意向身边优秀的师长、同学请教与学习。尤其是参与团队项目时,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让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目标、标准与价值所在有了更清晰的把握。项目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扩充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也认清了自己的长短板,更了解自己、信任自己。
三年时间倏忽而过,深感学生时代的珍贵。图书馆有海量的知识等着自己去攫取,彼此可以自由而非功利地讨论学术问题、分享见解,可以心无旁骛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未来一定会怀念这段青葱岁月。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电影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