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米兰、上海、北京、苏州……是什么让这些城市焕发活力?
-
原创 2022-06-20
怎样的“城市更新”是当下的中国城市更需要的?什么能让曾经迈着沉重步伐的老城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本月,重新回归的米兰设计周让我们将目光聚焦至由米兰市区的街区、古老建筑、修道院、校园等联合打造成的场外展(FuoriSalone)空间。
一个极具历史积淀的古老城市若要持续展现新面貌,就需要在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基础上,重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以米兰西南区的Zona Tortona为例,这个二战后沉寂没落的工厂和仓库区域,在新旧交融的火花之下摇身一变成为米兰炙手可热的潮流街区。
如今由于列入「米兰设计周」展区,吸引了全球无数设计创意人士与观众前去米兰朝圣。不仅激活了区域活力,也令米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迷人魅力。
在中国,受益于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旧街区和建筑重新焕发活力。2021年全国两会,“城市更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怎样的“城市更新”是当下的中国城市更需要的?什么能让曾经迈着沉重步伐的老城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也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01
在历史建筑里放进现代时尚生活
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urban renewal)始于1960年代的美国。由联邦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对贫民窟土地予以征收。然后以较低价格转售给开发商。其后,“城市更新”从单纯以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的“旧城改造”,逐渐进化为重新调整小块土地或建筑物用途(例如将工业区、码头区转变为商业区等)的城市土地再利用(land reuse)。
到了英国的早期工业化阶段,“城市更新”已经不只是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是有着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复兴意义,更类似于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e)。通过城市更新促使文化和产业得到双重增值,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而目前世界各地的“城市更新”更多属于此类。在国内,上海新天地项目改造则可谓是“城市再生”的精彩典范。
探索如何让历史建筑承载当代文明,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级的课题。在新天地项目开始之初,国内对历史建筑开发与改造一直徘徊在两个极端:原封不动的保留,做成历史博物馆;或者原样复制,在现代建筑外表“穿衣戴帽”。
1990年,上海整个城市都在热情如火地造城建楼,而新天地项目对于一大会址前后两个石库门旧街坊的改造,目标是开发性保护石库门,不只是做一个建筑设计,而是要做一个新的城市设计,创造未来的时尚生活。
新天地项目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设计师放在一起工作:代表西方文化记忆的本杰明. 伍德设计事务所、代表东方文化记忆的日建设计事务所、代表本地文化的同济大学设计团队……总设计师伍德用6个月时间深入石库门弄堂,体验上海城市风情,感受这座城市市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建筑设计师们则差不多花费一年的时间去鉴别哪座房子值得保留,哪座要拆掉,要拆什么和不拆什么。
最终,总设计师伍德在两个旧街坊内,拆除了几排老房子和违章建筑,形成一条贯通南北街坊的大通道,用一条步行街贯穿南里和北里。南北走向的主通道是步行街,以大通道十字相交的一条条东西走向的弄堂自然地成为支通道,构成了新天地的总体布局。对于石库门这样代表上海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旧建筑,建筑设计师们总结出三种改造方式:基本保留,加固结构;保留外墙和屋顶,内部结构拆除重建;基本拆除,保留石库门门楼。
例如建于1925年的里弄公馆壹号楼,虽然年久失修但基础较好,所以全面保留,加固结构和地基,对建筑的细部按当年设计修复,并按现代都市生活的要求适量改造;而对于比较破旧,且外型不够美观的建筑,以北里现如今的YSL beauty为例,则是将原建筑三座老房子合为一座建筑,西北面采用现代的玻璃幕墙,与周围的历史建筑形成反差。让顾客在店内时可通过玻璃一览无遗地欣赏两侧历史建筑,自己也成了别人的一道风景线。
上海新天地背后的开发商瑞安及参与的建筑设计师们以极具预见性的眼光,准确地捕捉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向往和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开启了上海“城市更新”的新阶段,也让新天地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名片”,历经20年依然被奉为典范。
在那之后,上海的老弄堂、老洋房、老厂房、老码头纷纷仿效创造出各种开发性保留上海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案例。具有新功能的历史建筑与高楼大厦相映成辉,不仅让人看到城市演变的轨迹,还让历史建筑承载起新的生活方式,培育出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促进上海建成极具文化爆发力的创新型城市。
#02
局部改变复苏整体社区
2006年,MAD建筑事务所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提出关于未来北京的畅想—“北京2050”。其中的“胡同泡泡”提案,提出旧城改造不一定需要推倒重建,而是通过加入犹如超越时空的“泡泡”,像磁铁一样更新社区生活条件、激活邻里关系。
2009年,MAD首个“胡同泡泡”在北兵马司胡同32号成为现实;十年后2019 年,“胡同泡泡218号”建成。这背后,是快速发展的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的原有风貌,而曾经辉煌的老北京建筑只能在现代建筑夹缝中生存,胡同这一传统建筑形式正逐渐消亡。
在旧城更新研究计划“城南计划”——前门东区2014计划中,MAD基本采取了与上海新天地类似的做法,将整体建筑分情况对一座清末四合院——西打磨厂街218号院为试验点进行改造。
在外围保留老北京四合院沿街立面灰墙灰瓦的古朴色调,仅将入口立面的窗调整为单扇的透明玻璃增大采光面,让建筑在古朴中透出一点现代的气息。
在第二进院拆除内院部分的加建乱建,恢复原有格局空间;在第三进院保留庭院里清朝欧式院落特有的装饰性木雕房檐,去除表面污痕,重新恢复光泽,恢复立面特色。门窗部分保留原有图案与开启方式,实墙面部分整体恢复原有立面风格。
在恢复四合院原有三进格局的同时,设计师创造性地加入了三个由不锈钢打磨制作而成的、犹如天外来物的“泡泡”。一个成为一处独立的会客室/共享工作空间;另一个除了会客及共享空间的功能外,还让人们通过“泡泡”内的回旋楼梯自由穿梭于一二层之间。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认为这些“泡泡”像新生的细胞一样具有生命力,赋予老建筑一种活力。正恰如一种“微观乌托邦”式的理想,通过改变局部而达到整体社区的复苏。
而这种以艺术的方式从功能及精神层面活化社区的城市更新思路,也为建筑师和团队继续研究旧城改造提供了试验的未来方向。这些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的,有着多种功能的泡泡,未来也有望成为老北京历史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3
“文化更新”激发老城活力
上海新天地和北京胡同泡泡的案例向人们展示出“城市更新”通过盘活存量而非增量来获得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厂房、老建筑被改造成新的消费场所,一些改造中开发力度过大导致历史信息丧失过多的情况也随之出现。
对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指出,历史建筑除了具有使用功能以外,它所承载的文化性也不可忽略。一个城市、一个街区的文化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在高低错落间,拼接出了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层次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除了经济性因素考虑,我们尽可能地发挥它的文化价值。”
苏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范本、中国宜居城市典范、中国前沿的人口净流入城市……文化和历史是城市的优势所在。 苏州古城区则是百年姑苏文化的缩影,历史底蕴深厚。仁恒仓街项目恰好处于此核心区域,与苏州相门城墙相邻,拙政园、苏州博物馆、耦园等文化遗产以及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都近在咫尺。
基于此,由伍兹贝格操刀设计的仁恒仓街项目,自带历史保留建筑、开放式街区等标签,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该区域乃至苏州古城复兴的未来。在多次深入考察伦敦等国际名城的旧城改造之后,团队决定在商业项目的基础上,利用具有姑苏文化特色的设计为城市构造和更新生活场景,展示文化认同。
地块内的“故居花园”原本是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保留建筑,仁恒置地通过落架大修的方式使其重新亮相,保留曾经位于项目地块内的清朝末期围墙,并采用现代建筑手法演绎苏州的黛瓦粉墙,并从经纬交织的苏州刺绣中获得外立面设计灵感,创造性地设计了立体式中央庭院,还将苏州古城的一座凤凰厅移到了项目内,呈现苏州传统的肌理。
另一方面,针对苏州不缺历史文化、不缺现代产业,但时尚度落后于很多城市的现状,设计师整合国际一线品牌资源以及声光电等技术,将仓街相门城墙打造成为拥有2500年底蕴的“世界级秀场”,承载城市灯光艺术节、品牌大秀等。
在唤起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关注的同时,令其触达更为国际化和前沿的时尚潮流理念。项目汇聚的历史人文、艺术科技、顶级潮奢、珍馐饕餮等丰富内容,吸引着年轻人重新走进和认识古城,延续城市肌理的新生场域。
#04人是比土地更具活力的资源
后疫情时代,商业与文化、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入,成为新一代商业综合体的重要软实力。一般的开发商往往看见城市“土地” 这一自然资源,注重建筑空间设计,却忽视了“人”这一重要资源,而与土地相比,“人”的资源恰恰是城市发展最具活力的资源。
瑞安新天地打造的大型城市更新项目蟠龙天地,通过Culture文化唤醒、Nature自然融合、Future商业焕新三个维度打造出“焕新都市人的轻度假目的地”。整个项目通过保留了10栋具有江南风格的历史建筑,“九龙一凤”的十座桥,以及原始的河道滨水、以“十字街”为中心打造了一个新的江南滨水商业街区。
与其他以焕活老建筑为手段打造差异性的商业体不同的是,蟠龙天地意识到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于是在充分尊重在地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围绕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来布局整体商业项目。
在业态规划上,蟠龙天地注入人文、社交、休闲、消费、运动等全新消费基因。除了一街一广场的户外社交氛围,还在南市、北市、庵市以较为自由的方式组合呈现丰富多元的餐饮、零售业态。据悉,余德耀美术馆、乐天陶社等文化机构及希腊生活方式酒店COCO-MAT中国首店、夏山营地教育的首个城市营地等均会落地于此。
在打造自然原生态的体验感上,蟠龙天地在大虹桥这样的稀缺黄金区位上,规划了足足23万平方米的绿地公园,并邀请知名景观设计团队一同打造城市公共自然空间。滨水外摆、游船体验、绿地音乐节、星空露营等,在呈现多元景观体验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更顺应新一代消费趋势的全场景空间,构建全新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景观、文化印记、轻度假氛围、多元社交生活体验,都将对于“人”的需求满足作为项目打造的核心基石。马岩松曾经指出:“未来城市的活力不在于巨大整体自上而下的规划,而存在于多层次的城市元素的共生并存和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中。”
城市更新的本质,说到底是为了保持城市活力,延续城市生命力,而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除了设计本身之外,更在于文化、历史,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满足感。
对照米兰这座历史底蕴身后的城市通过自我改造和更新,成功升级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在更高密度城市条件下实现了人口增长、便利的交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愿景。成功无法复制,但如何塑造人们向往的,面向未来潮流的新生活方式,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展现未来活力,将会是每一位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历史使命。
撰文 | Queena Yao
编辑 | Miki
校对 | Daisy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FRAME 构架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