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2022-06-17
2022年6月15日,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学术论坛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下顺利举行。作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主办的“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的重要支撑,本次学术论坛以“守正”和“创新”为主题,讨论国际视野下当代珐琅艺术的重要学术课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八位珐琅艺术家、知名学者就当代珐琅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发表主旨演讲。本次学术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受到了国内外高校师生、珐琅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共计800余人次在线参与了本次学术讲座。
在开场致辞中,陈岸瑛教授首先对本次展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充分肯定了展览呈现珐琅艺术发展面貌的同时,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正式开启了本次学术论坛。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本次论坛学术主持
主旨演讲环节的第一位发言人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陈丽华。她以“当代珐琅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为题,首先围绕参展作品的广度与深度对“守正经典”“礼之重器”“时代风韵”“华彩世界”四个板块的作品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评价,强调融萃多元技术与复杂审美命题的珐琅艺术应在“守正”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为时代发展提供动力。随后,通过回顾珐琅艺术发端于欧洲又在本土落地生根的发展历程,结合其物质与材料特性,提出当代珐琅在艺术功用、制作工艺及装饰风格领域的创新点。在功用方面,曾为内廷造作的珐琅艺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贵金属特性,为珐琅艺术在高端艺术品定制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在工艺方面,产品品质与创意品味的把握、传统工艺理念与现代设计思想的融合,为推动非遗传承的精湛工艺提供了动力;在装饰风格方面,熔铸当代艺术审美与经济文化发展的珐琅艺术同样打上了时代风格的烙印,用作品诠释和创造时代精神是工艺美术大师们应有的历史使命与文化追求。
陈丽华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展览作品分析评述
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史蒂芬·博顿利(Stephen Bottomley)的视频发言题目是“英国现代珐琅艺术的实践与创新”。拥有学者、工匠、设计师和制造者的多重身份,博顿利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展示了英国现代珐琅艺术家们对现代科技、物质材料、工艺技巧突破边界的前沿探索。以2004-2007年博顿利在谢菲尔德哈拉姆大学期间承担的“科技织物”项目为例,该项目致力于研究19世纪西班牙纺织品设计师马里亚诺·福图尼(Mariano Fortuny)的阿拉伯与东方风格的设计与档案。博顿利借用城市博物馆馆长西尔维奥·富索(Sylvio Fuso)的发言阐释其艺术风格:“(福图尼的作品)由金属的微小瑕疵造成的效果,以一种几乎无法察觉的方式遍布着作品全身,它避免了材料和拉丝之间建立任何可能的关系”。为了在珐琅中实现这种效果,他采用了现代计算机辅助技术、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逆向工程、光刻与激光切割技术等前沿科技,将纹理和形状从纺织品上转移到金属和塑料上,扩展其实用性的同时,使其成为可穿戴的现代珠宝。博顿利在演讲中还提到了两场分别以“表面(Surface)与物质(Substance)”以及“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为主题的展览,认为这些开创性的展览预示着欧洲对珐琅艺术的再次关注。随着世界范围内国际珐琅主题展览对新型材料与科技的全新探索,珐琅艺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史蒂芬·博顿利Stephen Bottomley(英国)
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作品《注视者》创作过程解读
《注视者》,史蒂芬·博顿利(英国)
不锈钢、珐琅、镍,4cm×4cm×0.8cm等2件,2019年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周志的演讲主题是“守正与创新:历史视角下珐琅工艺的流与变”,他从国际视野、历史维度及实践导向的角度对珐琅艺术加以考辨与分析,期待弱化珐琅工艺的区域性、文化性因素,将其置于更大的时空语境之中,明确其“守何正”“创何新”的问题。周志首先强调了珐琅“附着于器物表面”与“以基材为工艺之本”的特性,随后梳理了自埃及以来珐琅艺术的历史沿革与工艺发展。他认为,工艺的演进并非一种线性替代、此消彼长的过程,相反,它是一种包含生物多样性的生长与增殖。基于珐琅工艺的材料、技艺、色彩与形式间性,他思考了制约珐琅工艺发展的因素,即其材料附着性带来的物质纯粹性的缺失。同时,由于多材质复合结构的限制,该工艺难以在过大的体量上展开,也成为了限制珐琅工艺发展的可能因素。然而,由于珐琅工艺技艺与解构上的自由性、灵活性,以及形式与功能上的强适应性、可扩展性,珐琅艺术依旧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他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与工艺美术思考相适应,从载体、功能与记忆的维度追寻造物的创新视角,既为理解和评价工艺美术提供了理论范式,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周志 中国装饰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世界珐琅艺术历史发展梳理
东京新宿文家学园大学金属工艺系教授、日本七宝作家协会副会长春田幸彦的视频发言题目是“有线七宝工艺的当代艺术表现与启蒙方法的思考”。日本的有线七宝工艺沿丝绸之路而来,以中国掐丝珐琅工艺和欧洲胎嵌珐琅工艺为蓝本,传入日本后形成独立的体系并流传至今。有线七宝工艺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作为日本美术工艺中“荣耀的极致”成为重要的出口产业,然而随着七宝工艺绚烂华美的精巧构思与时代品味的脱节,以及相关院校及机构从业者的就业困境,七宝在当代逐渐成为“濒临灭绝的工艺”。春田幸彦随后从空间、色彩、画面切割的角度对中村惠理与常信明子的珐琅作品进行解读,亦介绍了自己依托仿生设计进行的七宝创作。他坦言,人们使用物品的行为是他研究主题的来源,他希望找到能够瞬间传达有线七宝独特物性的表达方法,可视化当代人被物欲充盈的状态,针对日本社会现状发出批判性的声音。在演讲最后,他表达了对珐琅艺术全球学术交流的热切期盼:“希望通过像这样优秀的展览与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与世界进行活跃的信息交流,也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将珐琅艺术的魅力传达给未来。”
春田 幸彦(日本)东京新宿文家学园大学金属工艺系教授、日本七宝作家协会副会长
以仿生设计为依托的珐琅艺术创作
《反逆》,春田 幸彦(日本)
珐琅、紫铜、银,36.2cm×27cm×26cm,2019年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春刚在题为“自然绽放·饰美人生”的演讲中向观众分享了他主持的2016年杭州G20峰会胸针礼品设计项目,该项目以20国国花为核心元素进行各具特色的外交礼品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珐琅釉的物理属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即使用量很少的釉彩,也能焕发出流光溢彩的艳丽色泽。王春刚讲到,设计团队寻求传统珐琅工艺与当代设计方案的融合,“在首饰作品中放入一个国家的特色与文化”,以此引发他们的民族情感。
王春刚(美国)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16年杭州G20峰会 巴西元首夫人胸针礼品设计稿及最终成品
《杭州G20峰会20国国花胸针礼品》,王春刚(美国)
银、珐琅、珍珠,6cm×5cm×1cm等20件
(2016年 杭州G20峰会元首夫人赠礼)
传世珐琅创始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施君的演讲主题是“空间珐琅艺术”,他重新考量了创作动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张力,以此展开自己长期以来以空间为命题的珐琅实践之思。他首先从大报恩寺新塔融色玻璃案例入手,提出关于珐琅如何在空间中表达其特质、呈现其物性的问题,又对如何将中国传统色彩韵味融入当代装饰空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珐琅艺术是建筑的珠宝,在表达“空”与“流动性”的过程中能够“赋予空间以文化和质感,建立人与空间之间的特殊关系”。他还将时代语境下的珐琅工艺在装饰空间中的应用视作一种架上艺术,认为“每一件珐琅壁画作品和架上艺术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收藏品”。从建筑的室外到室内,从建筑本身到家具装饰,对于施君而言,珐琅艺术在空间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坐标,这为珐琅艺术创造新的语境和沟通磁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施君 传世珐琅创始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
传世珐琅上海中心大厦珐琅厅项目创作
《女王御座》,施君
珐琅、紫铜,70cm×70cm×120cm
(2012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定制礼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杰米·贝内特(Jamie Bennett)在题为“珐琅的当代绘画性表现”的视频发言中开宗明义,他将“守正”理解为一种衡量标准,其目的是使珐琅艺术突破历史的束缚;而“创新”的意义在于我们怎样选择在历史经验的框架下的观看角度,思考当下的决定及未来的走向。长期投身于珐琅工艺的单一领域,贝内特发掘了珐琅作为一种原材料被赋予的内在价值与附加价值、记忆价值与纪念价值、伦理价值与道德价值,这些附着于材料的属性使他深深着迷并充满无限想象。他指出,欧洲及美国地区的珐琅技法通常以制作后的视觉呈现命名,这使得艺术创造受到了固有印象的影响。在他的实践中,从材料的简化到糖霜烧技艺的去框架化,从倾心于支离破碎的“生感”到以自然和几何学的装饰进行杂糅呈现,珐琅总以不被定义、不受限制的姿态恣意生长,这是“创新”的根脉所系。回到展览本身,他提到,在过去的150年间,珐琅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也是本次展览中正在发生的事实。珐琅艺术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正在重铸,而中国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将推动世界珐琅艺术的共同繁荣。
杰米·贝内特 Jamie Bennett(美国)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
《雅努斯》,杰米·贝内特(美国)
珐琅、银、黄金、钢、云母,9cm×9cm×2cm,2021年
《围(第11号)》,杰米·贝内特(美国)
珐琅、黄金、铜,100cm×47cm×1.3cm,2018年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申文广根据自己参与国礼设计的经验,开启了最后一场主旨演讲——“礼之重器:当代国礼中的珐琅艺术”。他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展示了珐琅艺术在国礼中的重要地位:近十年来,景泰蓝在国礼中所占比重接近60%;以北京为主场的各项重大国事活动中,比例高达80%以上。他强调当代国礼设计应遵循“文化性”“时代性”及“工艺性”三要素,以珐琅为载体的器物需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工艺当随时代,国礼需呼应国家战略、符合时代审美;作为美的物质性表达,精工细作的传统工艺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反映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随后,申文广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国礼背后的故事。以1952年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送出的景泰蓝台灯、烟具套盘和装饰大盘为例,林徽因带领的清华大学工艺美术抢救小组对景泰蓝工艺进行抢救性开发的同时,吸收宫廷装饰风格、攫取敦煌图案元素,出色地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份国礼”的设计任务。最后,他强调了集体智慧在国礼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每一件国礼背后都是团队的合作”。
申文广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
《珐琅器》,王晓昕
珐琅、紫铜、木,58cm×58cm×164cm,2020年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央代表团赠礼纪念品)
《和合宝鼎》,申文广,尹文
紫铜、珐琅,33cm×24cm×31cm,2017年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赠礼)
陈岸瑛对主旨演讲总结道,在来自四个国家的八位演讲者中,有两位从中外珐琅艺术史的角度切入,六位院校教师或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珐琅走进当代生活的丰富可能。他相信,本次活动将会刷新与会听众与珐琅艺术爱好者对该工艺美术门类的认知,激发业内同仁更多的创作灵感,为珐琅艺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学术论坛至此成功落下帷幕。
在中国工艺美术事业新的发展时期,本次学术论坛汇聚了国内外艺术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珐琅艺术领域内的著名艺术家、知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对当代珐琅艺术发展中的历史根脉与当代创造、材料技术与艺术观念、个体经验与群体思考等重要话题进行了不同立场和多元维度的深入思考,在呈现世界当代珐琅艺术的发展面貌的同时,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
资料来源 | 展览项目组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张雪莹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