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艺术分享】他带走了你的心跳,却教你无畏生死

2022-05-31


艺术分享

ART LINKING THE WORLD

                         艺术链接你我




三年一会,又一年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在有些炎热的潮湿海风中拉上了帷幕,等待三个月后夏会的开启。


今年共计33个国家,184组艺术家,214件作品参展。在疫情严峻的当下,我们已经滚瓜烂熟的艺术家们依然呈现出了极为精彩的作品。


Red Pumpkin,草间弥生,直岛


今年的主办方以“海洋复兴”(海の復権)为口号,希望通过艺术祭使濑户诸岛重现昔日自然与人类充满和谐生机的景观,也能让濑户内海成为一片现实的“希望之海”。


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作品,直岛


艺术能够将我们瞬时带离有些糟糕的生活,提供一个换气的窗口,就让我们将思绪和记忆随着海风一起吹向那片希望之海,尽情去沐浴阳光吧,去看看那些精彩的作品和美术馆。


路过丰岛的时候,别忘了一定要去心跳博物馆哦。



01



跳动的心之档案

心跳博物馆,日本濑户内海高松丰岛,图源网络

在一座孤寂的岛屿,一片偏僻的海滩,一间朴素到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黑色小屋,去倾听陌生人的心跳,这样一个初感有些怪异,过后却感到动魄惊心的体验是非常罕有的。

图源:Lindsay,摄于心跳博物馆馆内


这是已故的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全球展开的《心之档案》(Les Archives du Cœur)项目。


自2005年起,波尔坦斯基就在世界各地收集心跳,在日本丰岛和重庆武隆,他都建立了心跳博物馆,专门保存超过12万件的心跳记录。人们可以去聆听他人心脏的跳动,也可以将自己的心跳录下来与他人共享。


国内观众与这位艺术家的缘分,或始于2018年4月25日,由上海PSA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让-于贝尔·马尔丹策展的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中国首展——《忆所》(Storage Memory)



这场展览中,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PSA外部165米的大烟囱里垂落下的一个小小灯泡,随着心跳的节奏而鼓动,一明一灭,发出微弱而绵长的光。

《心》(Cœur),局部,2018,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这是件名为《心》(Cœur)的作品,这个灯泡与波尔坦斯基的心跳声同频,一同在废弃烟囱里被无限放大,仿佛是这个工业遗址还未逝去的灵魂,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这个巨型发电厂的遥远记忆

《心》(Cœur),局部,2018,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心跳是人类正拥有或曾拥有的生命体征。强烈的、急促的、和缓的、微弱的...就像是母亲第一次通过仪器听到婴儿的胎心声,它仅仅是最简单的,一种昭示着人类活着和存在的形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标签和分类都被抹去,人与人之间再无任何不同,精简到只剩纯粹的跳动。它也像不间断的敲门声,叩问着每个观众的心。


储存和展示人们的心跳,不仅展现的是人类共同的身份和记忆,也是在用那些曾经的存在,去反抗死亡,留下印记。



 “我们听到心跳声,更能感受他们(心跳的主人)的缺席。不是通过录下的东西去反抗死亡,死亡永远在那里,而是留下一种回忆,这种回忆,证明了他们曾经在那里。”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


02



捕捉命运的魅影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1944.9-2021.7)是一位出生在法国巴黎的艺术家,童年时光恰逢二战末期和巴黎解放。既是战后婴儿,又在犹太家庭成长的他,见证了太多残酷的屠杀和暴行,死亡和艰难生存。他的人生经历也应和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极具动荡的现代进程。


这位法国国宝级艺术家在此后的创作中,不断从创伤和苦痛中提炼出记忆,发出对历史、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的悲悯和悼念。他将自己定义为“表现主义观念艺术家”,在作品中会使用相当多的媒介:绘画、图像、装置、影像、雕塑等,来调动观众们的感官,引出大家的共鸣。


2018年, 摄于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无人》(Personnes),2018,摄于PSA上海当代博物馆


《无人》(Personnes),是一件就像直接从垃圾厂里搬过来似的作品。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上海PSA、纽约军械库等地,波尔坦斯基都曾堆起成吨无主的旧衣物,上面还带着一个有抓钩的起重机,在随机抓取衣物,又在半空抛下,然后再循环这个过程。在艺术家的眼中,这些废旧的衣物象征了人类的“躯体”,起重机则构成了对“命运”的一种暗喻。


《无人》(Personnes),2018,PSA上海当代博物馆


观众们难免会有些毛骨悚然于这样略微冷酷的作品,因为在这一刻,大家或许都能感受到名为“命运”的抓手,在头顶起起落落。


《机遇·命运之轮》,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展览现场,2011年


2011年,波尔坦斯基代表法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创作了一件颇具盛名的作品,《机遇·命运之轮》(Chance-the Wheel of Fortune),在脚手架上安装着一套驱动设备,上面陈列着一系列新生儿的黑白照片,设备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传送带一样,不停运转,时不时暂停,机器会拍下任意一张新生儿的面孔,随后恢复运转。谁都无法获知,这个随机选中孩子未来将会是百万富翁还是乞丐,是明星还是普通人。


《机遇·命运之轮》,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展览现场,2011年


波尔坦斯基以他的艺术语言将充满不确定性的命运摆到台前来,试图让大家去感受。在他的作品中,人仿佛就是能够被随意决定去留的一件物品,无知无觉无任何主观能动性,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我们好像也是流水线上的随机物品,脆弱而被动地等待着。


03



为「缺席」而建的

生死忆所



图源Marian Goodman Gallery,纽约


“艺术家不是职业,艺术让我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死亡和人类境况,是艺术家们重点关注和探讨的命题,更是波尔坦斯基的创作核心,他的作品经常以日常生活、个人回忆等这些细枝末节去介入人类普世的宏大问题。


《人类》,局部,2011,摄于2018年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人类》(Humains),由上百幅印着不同生活照的白色丝帘组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有的记录下了蹒跚学步的孩童,有的记录了一家人温馨的全家福,有的仅是面对镜头简单而满足的微笑。这些照片和我们每户人家的家庭照并无不同,但因着黑白色的照片和昏暗灯光,在空中悠然飘荡,而让人感到这些都是已经逝去的记忆。

Christian Boltanski, Les Voiles, 2013

 ©Fondazione Merz, Turin© Adagp, Paris, 2019


缺席,不仅是人本身的不在场,也是记忆的缺失。波尔坦斯基的作品包含着众多关于“人”的元素,在他看来,不论是一张人物相片、一件旧衣服、还是一声声心跳,甚至是一具尸体,都代表着一种缺席。他就像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记录者,不知疲倦地让人们去回想和关注人的存在,人的命运,人的记忆。


 “最初,我试图保存每个人的记忆。广泛意义上的记忆留存于书本之中,而那些不甚重要的、个人的记忆则如云烟过眼,韬声匿迹了。我想把所有这些记忆都保存下来,即使明白这场战斗尚未开始我就输了。”


2018年, 摄于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这位“艺术萨满”总是收集着大量无人认领的物品,并组合在一起,将他的展览现场布置得仿佛是一场巨大的降灵仪式,也像是一间巨大的档案馆,试图在过去和现实中架起一座桥梁,让生者和逝者通过他的作品沟通。

Réserve des Suisses mort,1990,图源网络


波尔坦斯基希望他的作品和展览能给人带去一种简单而富有神性的体验,“比如我们参观庙宇,也许你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懵懵懂懂,但你肯定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一个思考的地方。艺术和宗教都是寻找真理的方式,真理是有很多个的,不是要找到真理,寻找的过程才是重要的。”同时,他还希望自己是一个没有面孔的镜子,观众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自己。



“…这是个充满焦虑、不确定的时代,政治、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和冲突在世界各地引起了紧张、恐慌、愤怒甚至是极端行径。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加剧着这一紧张局面,脸书、推特、微信等无疑是传递信息、制造热点最迅速的工具。但颇为讽刺的是,它们也将被迅速地替代、遗忘乃至趋于消逝….. 记忆与遗忘唇齿相依,生命和死亡从未挨得如此之近。”

——侯瀚如《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如何记忆》


04



直面伤痛,处之泰然


波尔坦斯基一直强调和关注着:个体在群体中的被抹灭,群体在社会中的面目模糊,记忆在现实中的迅速消失,生存和死亡的相同本质。


他从不畏惧于直面苦难和伤痛,胆怯和脆弱,并且还会选择描述、提炼甚至放大它们。波尔坦斯基将这些人类共同经历的悲伤和记忆,当作是一种集体的符号,与他自身的回忆和历史交叠,用这样的方式去发出抗争,去向死亡、命运抗争。


Christian Boltanski, Réserve : Les Suisses morts, 1991 © IVAM, Institut Valencia d’Art Moderne © Adagp, Paris, 2019


透过这些作品,观众也许会对自身发出一样的疑问:我们如何审视自身的存在,我们在群体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因什么而特别?我们为生存而奔波,为死亡而担忧,这一切是否是徒劳的?如何在集体命运的洪流中能做些什么?

Christian Boltanski, Animitas Chili, 2017 © DR © Adagp, Paris, 2019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疫情、战争等已经扰乱了太多人的生活,个体的挣扎掩藏在集体的静默中,周身萦绕的悲伤和脆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通过波尔坦斯基和他的艺术,我们能从这样简单而直白的表达中,重新拾起我们所遗漏的、本该注意的那些东西。


关爱身边的人,关注个体的发声,珍惜每一寸的光阴,回忆曾经的美好,或许就能从这些片段中重新获得力量、希望和信念。


Christian Boltanski photographed in his studio in Malakoff, Paris, in January 2018. Photography: Maciek Pozoga


如今,属于他的那颗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但他所带来的共振却会留在每个人的心里。他的艺术或许有些暗黑,但这些作品却使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对待伤痛和死亡的方式,也让我们不再为之而恐惧。



SEE YOU NEXT TIME    



ToMASTER 明日大师

国际视野公共艺术资源平台


公司简介 Company Introduction:www.tomaster.com

中国公司:上海图墨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英国公司:ToMASTER Ltd

完整公司案例请点以下链接


名字来源于Tomorrow Master,2014年成立于英国帝国理工商学院,2015年于上海开设中国总部。拥有雕塑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绘画艺术,互动沉浸式艺术等10+项艺术专业,以及全球1000+艺术资源。与超过100+优质客户合作,落地超过上百件大中型艺术作品。主营业务包括艺术策划,艺术家IP管理,作品创作,作品技术支持,后期媒体推广,艺术运营等服务。其以社交媒体导流为特色的,沉浸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全场景体系OASIS,作为行业首创正与多个大型项目进行实际落地研发。打造科技数字+艺术IP+社交媒体的综合平台。


▽ 

ToMASTER明日大师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明日大师公共艺术平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分享 国际艺术祭 科技艺术 新媒体艺术

1705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