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妍肃剧评丨歌舞剧《班超》——用当代审美的听觉和视觉共铸“民族团结”主题

原创 2022-05-31


观众入场——史书台口

一场—解围



剧情介绍

贴合当代语境的历史视角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为西域的安定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山东省东营市对口援疆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心与帮助下,疏勒县文工团排演的原创歌舞剧《班超》以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驻守疏勒的历史事实为创作题材,结合疏勒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再现东汉时期中原与西域在共御外侮、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以贴合当代语境的历史视角回溯中华各族人民血脉交融的悠久渊源。


该剧以班超三十六骑解疏勒之围、帮助当地百姓屯垦戍边、兴修水利、繁荣市场、扎根疏勒娶妻生子直到告老还乡的经历为剧情主线,通过表现他在礼与情之间的纠结,反映出中华各族人民虽文化多样而丰富,却有着共通的情感和共同的默契;通过表现班超既牵挂洛阳故土又难舍疏勒家园的矛盾,突出了对主人公班超这个“人”的血肉、情感、纠葛的描述,亦反映出中原与西域本一家的核心意旨,在人物的去与留之间将儿女情长的离愁别绪升华为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



编/导/作曲

用听觉和视觉共铸“民族团结”主题


歌舞剧《班超》的创作在尊重地域文化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整合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文化艺术元素,力求实现和谐统一、百花齐放的艺术目标。总导演陈蔚谈到,这部剧的精神原点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听觉和视觉共同强调和明确了一个主题——歌颂民族团结,用真情实感打造出一部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精品之作,同时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来。


采用歌舞音乐史诗的艺术形式,以民族融合为主题,复原了东汉稳固西域、戍边卫国的国家意志,再现文化交融及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的昌盛景象,清晰地表述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歌舞剧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了疏勒当地的民间艺术优势,将更多的民间歌舞、民俗艺术融入作品,以歌悦耳,以舞悦目,以诗悦心,用丰富、凝练的视听语言传递出中华文化广博、悠久的风骨。


优秀的舞台作品都应具有时代、历史、潮流的概括性,在艺术呈现方面,情节紧凑流畅,汉代音乐风格和恢宏大气的配器方式,是《班超》整体音乐创作的主线和基础。作曲禹永一参照史书文献上对汉代唱奏方式的记载研究汉代乐器,以求该剧音乐设计既有厚重的气势,又兼备古朴的柔美。编曲将汉代西域地区民间音乐元素汇入其中,体现在旋律的欢快和节奏的紧凑上,这种编排为剧中班超与疏勒百姓水乳交融的故事情节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在管弦唱主角的交响乐中,加入了古琴、筝、琵琶、箫、埙、大鼓、编钟、编磬等。


一场——救援


国内少见以男低音为主角的歌剧创作,《班超》高质量的音乐创作配合编剧钱晓天和解眉的文本台词,大量的语句既蕴含深厚人文力量又有铿锵有力的节奏美感,塑造了田浩主演的班超不畏艰险、坚定信念、使命必达、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而古再力努尔·库尔班塑造的疏勒夫人,其坚忍与守护与班超势均力敌,以个人史书映照出大国气象,创造了绽放光华的空间,呈现出崇高与壮美的审美气质。在声部配置上采用男低音、女高音和女声通俗搭配演唱的组合方式,既有抒情的咏叹、缠绵的对唱,也有穿透人心的重唱与合唱。

 


舞美视觉

限制与无限之间的转化与对话

《班超》舞美主创充分研究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多维度深掘历史,以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将一部恢宏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文化传统呈现,共同落到整体视觉体系和具体设计细节。舞美主创深度发掘汉代时期中原与西域的独特文化审美,将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资源,通过艺术化创作处理,把早期西域文化元素置入不同时空与情境,更是用当代的审美将两千年前疏勒的风土民情真实呈现。


舞台设计申奥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处理,在舞台上以虚实结合、写实与写意流畅切换的方式,还原我们脑海中遥想的大汉西域恢弘场景。多媒体设计胡天骥从汉像画砖、西域服饰、建筑装饰纹样,以及汉朝壁画、敦煌穹顶中提取视觉元素,配合舞美设计中的平台,构成多层次视觉空间。灯光设计谭华同样以厚重浓郁的色调为着力点,以此贯穿剧情发展。服装设计彭丁煌从色彩、形制、纹样等设计都结合了历史中的元素和特征。化装造型设计刘红曼以造型变化的细节之处展现疏勒地区的风土人情,也在技术上简化了大量抢换装方式。道具设计杨凯强对重要道具既是采用了汉代及古西域的元素,也有当代化的再造。

 

舞美视觉不是局限于某一年代史实的西域,而是呈现人们心灵中的疏勒。

 

二场——宫宴

三场—垦荒



用汉代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审美差异进行对话

舞台设计申奥在形象上力求以历史为依据,再现东汉时期中原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西域独具魅力的人文艺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舞台美术提炼了汉简、汉字、汉马、汉画像砖这四个汉代的典型元素;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结合西域地区出土文物,及以龟兹、敦煌为代表的古代西域壁画艺术的元素,共同营构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畴。


最直接的体现是两个地域对于色彩的喜好和使用上有所不同。一个是以尊崇黑、红、金黄为主色的中原色系,一个是以钴蓝、石青绿、粉白、土黄为主的西域色系。配合灯光、多媒体饱满厚重的色调、色系和层次的变幻,来完成空间环境的转换。

 

五场——丝路

六场—传承


服装设计彭丁煌力求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二度的创作,用现代的审美和艺术手段把汉代的服饰特色呈现在舞台之上。“色”与“型”的区别运用是本次服装设计的两大创作方向。


在色彩的处理上,中原地区用浓郁饱满的红,黑,黄为主色调,并局部运用小面积的对比色,追求大色块的简约处理同时强化视觉的冲击力;而西域地区的服饰以蓝、青为基础的冷灰色系来贯穿主体,并大量运用相近色来叠加出色彩的层次,追求用色上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主演服饰的“型”


“型”表达的是服装的构成,“形”与“型”是二维与三维的不同追求。汉朝服饰史载不多,主要的服制参考多来源于汉代石刻画像,画像中提供了大量的关于汉朝服饰着装文化的资料,但最为有趣的还是画像平面化的表现方式,人物的着装呈现独特的轮廓风格,这一点的追求和应用与剧目中多处描写的西汉传统的礼仪场景不谋而合,如序幕出征前的戎礼,以及第六场班勇的成人礼,都用极简的廊形手段把这种仪式感强化出来,形成队列感和秩序感。在西域服饰上强化“型”的塑造,追求体积感、立体感和厚重感,通过对服装材质、面料、肌理等工艺手段的艺术处理,塑造出厚重、饱满、丰富多元的民族服饰特色。



序幕—出行


举办戎礼的序幕发生在东汉皇宫,是班超一行出发前的传统礼仪场面。灯光设计谭华用金色的逆光为主光,表现皇宫礼仪的恢弘壮阔、庄严气势;同时用特殊光来突出刻画班超的出场,以强调主角为国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随即第一场是在乐池外左侧台的疏勒城门楼,展现疏勒老百姓逃难的场景。灯光氛围与序幕磅礴辉煌的气势形成鲜明对比,悲惨凄冷的色调与氛围,渲染当时的疏勒人民将要因战乱背井离乡的痛苦,同时烘托出疏勒夫人与俞娜母女悲悯而无助的状态。



用物理层面的限制与无限可能性进行对话

首先,当下疫情导致的舞美和服装的材料、制作、运输、工作人员上的局限,以及驻场演出的齐鲁疏勒剧场有本身先天条件的限制,使舞美家主创们遭遇了“难得”的综合性困难。但是艺术家们发挥了将局限转化为无限的智慧。

 
一场—孤城
四场—欲归
六场—传承


其次是改善了剧场台口与观众席有些别扭的观演关系限制。舞台设计增加了连接台唇的左右侧台演区,多舞台的设置也激活了整个剧场空间的功能。运用将台口和乐池外侧台区,整体营造出徐徐展开巨大汉代竹简的视觉概念,书简上篆刻着摘选自后汉书的部分原文作为歌舞剧《班超》思想主题的视觉注解,亦是向观众展现尘封于古书中那番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三是克服条件简陋的舞台机械上的限制,后区一组横贯舞台的平台和三组台阶形成各种组合,分割舞台画面、制造演区的高低节奏。道具车台皆是横向运行,恰恰契合了西域壁画艺术的构图方法与汉画像砖的异曲同工之妙,雕刻的形象、线条、图案除了展现汉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也与舞美视觉理念中的平面化、装饰性、纵向构成式的构图原则和谐统一。

 

一场—孤城

一场—解围


最后,剧情时间跨度较大,为塑造贯穿全剧始终的主要角色班超、康眉、俞娜,化装造型设计刘红曼利用发型、胡子、配饰等细节造型手段来表现角色在性格、身份、年龄跨度的变化,尽量达到让观众通过角色的外部造型感受到角色内心世界和命运的变化,将角色的精神面貌外化出来,拉近剧中人物与观众的时空距离。通过疏勒百官和百姓、使者、士兵、宫廷人物等群众角色,以造型变化的细节之处展现疏勒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群众形象做细致处理。另外也考虑到艺术团现实的演出特点,在技术上简化了许多佩戴、抢换装方式,在不影响整体造型风格和样式的前提下,尽量适应本演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特征。



服饰造型的大量换装



用古与今的审美差异进行对话

班超戍边疏勒三十余载,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技术带到了西域,造福了西域的众多百姓。多场景中舞台设计选取汉画像砖中出现的播种机、春耕的农具、水车等农业器具来构建视觉形象空间。

 

除了传统元素的使用外,舞台设计申奥还运用当代化的视觉语言托物言志,用汉马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局部来体现班超在西域经历的各种考验和人生起伏。汉马的线条简约流畅、形态浑厚有力、姿态庄重威严,有大国之气象,体现了中华历史最强盛朝代的强大与自信,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解构的马体装置雕刻、舞台光影、多媒体等多种具有当代性的处理方式,拆分结构汉马直立、抬腿、行走、奔跑等多种姿态的局部,全新组合出夫妻男与女、母与女、父与子、大汉与西域的多重关系,交相辉映构成全部场景空间的核心元素。



三场—大婚


道具设计杨凯强亲自上手绘景,调整和确保了整体布景的色调雅致和谐。重要道具既是采用了汉代及古西域的元素,也有当代化的再造,例如浓墨重彩的班超大婚场景使用的华盖和连理树。大量手持道具采用3D打印技术,一方面是为了还原历史文物的准确性,另外也考虑到长期驻场演出对道具有结实耐用的功能需求。


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多媒体,所有这些考究的细节都是为了让观众在看到时更能相信、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由此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美学上的感染和思想上的感悟。



结语

班超的事迹是中华民族经略边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唐代诗人许浑在《献鄜坊丘常侍》中用“蓬莱每望平安火,应奏班超定远功”来赞誉班超的功劳。在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回顾这段历史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歌舞剧《班超》所展现的历史片段和侧面,反映出史实中波澜壮阔、艰难曲折、伟大辉煌的历史文化历程,与当代人的价值和情感之间有着深切的关联。观众往往有感于戏剧人物幽微细腻的情感触动,同情于人性在情理纠结中流露出的优柔,体会一部英雄史诗带给人的强烈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整部作品感人至深,看后令人动容,相信这部作品未来也会为新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尾声—大同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撰稿:赵妍

图片来源:歌舞剧《班超》剧组

摄影:王树声 申奥 王鑫

责编:赵妍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歌舞剧 民族团结 舞美视觉展示 服装设计

1980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