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百老汇音乐剧舞台变化与创新:从19世纪至今
-
2022-05-29
本文转自:iMusical
百老汇音乐剧自19世纪末开始形成以来,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其形式、内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极具特色的独创性布景也使得百老汇音乐剧成为舞美设计的典范。
不同年代的舞台设计方案与其时代背景也息息相关。但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被称之为经典的舞台设计都能够体现出其对音乐剧价值与商业理念的高度浓缩。
19世纪
传统布景
【 1860s 】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开山之作《The Black Crook》(黑钩子/黑魔鬼)是由一个戏剧团和一个来自巴黎的芭蕾舞团在纽约共同创作的产物。这是一部综合了喜歌剧、闹剧和芭蕾舞特点的戏剧,其成功得益于其壮观的舞台布景和性感的舞蹈演员。
音乐剧《The Black Crook》1866年版海报
剧中女演员表演的空中芭蕾场面的出现主要是源于舞台新技术的应用。为了运行在当时看来较为复杂的机械装置,该剧雇佣了80名木匠和20名煤气工人。
音乐剧《The Black Crook》演出中包括了大量繁荣特殊效果场景。例如一个人工石窟的场景在观众面前转眼就变成为神话王国的宫殿;另一个由芭蕾舞演员组成的群舞队,穿着肉色紧身衣,跳着大卫•科斯塔(David Costa)编排的半古典半现代舞蹈的场景也让观众们眼前一亮。
演出期间女演员爬上格子架
这些处理完全符合了中产阶级的欣赏趣味,但同时也由于足够大胆而引发了部分争议,使得媒体对演出进行了充分的曝光。
【 1890s 】
随后,百老汇剧院推出的音乐剧《Ben-Hur》(宾虚)被认为是19世纪舞台布景的巅峰。当时有评论家曾言:“这台演出最重要的人员就是现场布景的绘画师。”作家William W. Ellsworth更是称其为“当代最伟大的舞台设计之一”。
音乐剧《Ben-Hur》1899年版海报
这部剧以120,0000平方英尺的布景、一头由 Martin J. Potter训练的骆驼(另外还有两只假骆驼)、16匹经过专业训练的马和一场真实的战车比赛为特色,完整地模拟出了罗马体育场的全景。
剧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是四辆战车出场时,每辆战车都由四匹马来拉,并连接到内置于底座的电动机上,当马匹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动时,电动机将会转动轮子。每辆战车都安排在一个独立平台上,可以单独移动穿过舞台,以便于战车在比赛中轮流领先。
剧中战车比赛场景
一个连续的全景背景布缠绕在直立的滚轴上,向马的相反方向快速移动,从而给人一种场景在移动的幻觉。每辆战车车轮下都有一个缝,用来制造尘土——随着车轮的转动,尘土就被抛到战车后面。
19世纪 / 传统布景
早期音乐剧布景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旧日格局和歌舞剧中的传统方式,局限于平面的、镜框性的舞台模式,好在此时音乐剧的剧情本身比较简单,剧目场景较少且不需要承载更多的戏剧性内容,所以这种平面化的设计能够适应当时音乐剧的要求。
20世纪
①从现实主义到概念音乐剧
【 1920s 】
20世纪,音乐剧《Show Boat》(演艺船)首次在音乐剧布景中引进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而这种风格随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美国文化的新理念,后来逐渐成为20世纪中期美国音乐剧的典范。
音乐剧《Show Boat》1927年版海报
再造现实世界的写实布景多用于现实主义戏剧,设计师们为剧目创造了人们认可的、三维的舞台生活空间。舞台艺术和机械设备的完美结合给人们提供了更加精细的细节,并使得布景成为“真实的”环境,其真实性令观众们都感到惊讶,如门、窗、阳台、桌椅、山坡、树墩、道路等。
音乐剧《Show Boat》的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的“汽船时代”。该剧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生活搬上了舞台,剧情的时空横跨半个世纪之久。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是一艘矗立在舞台上的“演艺船”,这艘船体积巨大,演出舞台设于前甲板之上,靠岸即可开演,故有“水上舞台”之称。
音乐剧《Show Boat》剧照
【 1940s 】
百老汇音乐剧黄金时代的开端可以说是由音乐剧《Oklahoma》(俄克拉荷马)的首演开始的。该剧没有用高楼大厦作为布景,而是选用了中西部阳光灿烂的农村大平原,比较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俄克拉荷马的田园风情。
旋转舞台的使用是该剧舞台设计的特点之一。剧中有一个圆形的大转盘,舞台呈现出乡土气息。全剧最主要的布景是女主人公居住的房屋,房屋的细节丰富,设计师利用旋转舞台的优势,让观众看到了三个不同的室内外场景,分别是正面、反面与侧面。
音乐剧《Oklahoma》剧照
如今,旋转舞台在音乐剧布景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出多个场景正是旋转舞台的巧妙之处。
【 1960s 】
到20世纪中后期,音乐剧全才桑德海姆、导演兼制作人哈罗德⋅普林斯和鲍里斯⋅亚伦森共同建立了一种音乐剧全新的类型——概念音乐剧。
作为音乐剧的一个分支,概念音乐剧力图打破传统音乐剧的线性叙事模式,全剧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主题,不遵守传统的故事叙述逻辑,而是用一些零散甚至破碎的故事情节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力图超越故事本身的限制来表达抽象的艺术概念。
概念音乐剧的布景设计运用了表现象征理念的设计方法。音乐剧《Cabaret》(歌厅/卡巴莱)即可被视为传统音乐剧的转型。该剧的舞台幕布上悬挂着一面巨大的镜子,可以反射出剧场观众的模样,而镜子中反照出观众扭曲的面容可以进一步反衬出剧作想表达的主题。
音乐剧《Cabaret》剧照
70年代最著名的概念音乐剧代表作是《Company》(伴侣/伙伴们)。为了展现这部剧作所探讨的现代婚姻矛盾和疏远隔膜以及缺乏交流的现状,鲍里斯⋅亚伦森设计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舞台:用金属框架搭成不同的平台,平台之间是透明玻璃组成的帷幕,整个平台中间则是一部可上下活动的电梯。
音乐剧《Company》剧照
这种“结构主义”的手法形象地为观众们展现了一种冷清而又压抑的都市生活画面。
20世纪 / 从现实主义到概念音乐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欧美音乐剧的演出形式实际上是由舞台美术来决定的。音乐剧作为一种“赚钱的高雅艺术”,决定了其作品必须做到“艺术性、商业性、通俗性”三者之间的平衡。
20世纪初,受到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音乐剧的舞台布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我们仍能看出其尚未脱离传统西方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特点——追求造型的逼真、视觉的质感和历史的真实度。也正是从该阶段起,舞台机械开始被广泛使用。
20世纪中后期,百老汇音乐剧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音乐剧舞台与观众的互动性增强,用于实现舞美的投入增加,舞台景观五光十色、瞬息万变,再配上流行的曲风以及通俗的剧情,赢得了大量观众。概念音乐剧的出现也激发出舞台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20世纪
②舞台奇观开启巨型音乐剧时代
【 1980s 】
从音乐剧诞生的年代起,剧场里的巧妙奇观就是最讨观众欢心的元素。百老汇四大音乐剧之一《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中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歌剧院里,这就要求在观众所看到的舞台上创造出另一个剧中的舞台,呈现出戏中戏、剧中剧的效果。
音乐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照
该剧中最著名的设计是悬挂在观众席上方的巨大水晶吊灯。在第一幕结尾处,演员谢幕,水晶吊灯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向第一层的观众砸去并发出火花。这样的设计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观感上的极佳体验,还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
音乐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照
而属于魅影的地下迷宫场景更是奇妙至极。烟雾弥漫的舞台,发出微光的蜡烛,无一不呈现出阴暗的氛围。在后台通过遥控器控制的船在舞台上缓缓移动,以烟作水,制造出了神奇的视觉效果。
音乐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照
同样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剧《Cat》(猫)是一部歌曲、舞蹈、服装、舞美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标准的音乐剧作品。舞台美术师约翰⋅纳皮尔为这部音乐剧设想的基本视觉形象和中心概念是一个“猫的游乐场”。
音乐剧《Cat》剧照
剧中情景定位在午夜的垃圾场上,以“乱”为代表来搭建和设计的舞台带有着丰富的层次感。设计人员利用猫儿们的身形比例,按照猫眼所看到的物体大小为基准,将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对比现实尺寸放大三倍制作而成。
音乐剧《Cat》剧照
巨大的垃圾桶、废弃的汽车、结实的轮胎、自行车、锈迹斑斑的粗铁管、牙膏管、等不计其数的废弃物,都有意识地堆放在开放式的舞台阶梯式基架上。使得这些造型从直观上看虽有些凌乱,但在演出时却变成可利用的道具或可藏身的多功能通道,从而繁乱变成了隐蔽的外衣,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音乐剧《Cat》剧照
在视觉对换手法的影响下,观众在观看该剧时,会感觉和演员一样变成了陋巷里的猫,以猫眼来审视人类世界。在剧院这个大型“垃圾场”中猫儿们和观众们亲密接触,观众在亲身体验后方能领略其魅力。
20世纪 / 舞台奇观开启巨型音乐剧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起,“视听奇观”开始受到重视,舞台也更加趋向时尚化、现代化。巨型音乐剧的设计体现出了舞台立体化、与观众的互动性增强等特点,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在于包装与推广。
“视听奇观”虽不能取代“词曲剧本”在音乐剧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但通常舞台美术会比音乐或歌舞表演者本身更加著名。自此,西方音乐剧整体进入了追求视听体验,强化剧场综合效应的新时代。
21世纪
科技手段助力舞台设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技手段开始作为创作辅助,被广泛运用于音乐剧的布景中。
百老汇音乐剧《Frozen》(冰雪奇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运用了一块重达8600磅的LED屏幕,由700万个独立的LED单元组成。此外,该剧还运用了19台投影仪,6台放置在舞台上,13台放置在剧院的天花板、阳台栏杆和包厢顶部等处,这些投影仪将协助呈现出各种魔法效果。
音乐剧《Frozen》剧照
这些精心设计的投影仪由32台计算机控制,他们被安置在舞台下方的空间内,就像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这些电脑有的负责控制LED背景墙,有的负责控制铺设在全场的发光二极管,还有一些负责播放特效媒体文件,一同支撑起全场的视觉效果。
而首演于2019年的音乐剧《Beetlejuice》(阴间大法师)改编自著名导演蒂姆⋅波顿的同名电影,曾获得第73届托尼奖“最佳舞台设计奖”。该剧的布景师大卫⋅柯林斯在采访中曾说这是他见过的技术最复杂的演出。
音乐剧《Beetlejuice》剧照
这部作品的舞台在创新技术下主要运用投影与灯光效果,而并非物理结构。剧中的“房子”有三个版本,整个故事要求这所“房子”从头到尾做4次“换装”,并且每一个建筑元素、视觉呈现都需要完全改变。设计师着眼于“DIY”美学,场景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整个演出中的所有装饰、建筑、家具、物件全都是由手工制作改造的。
剧中三个版本的“房子”
设计团队还将简单的魔术搬到了舞台上,创造出神奇和搞笑的效果。该剧延续了电影导演蒂姆⋅波顿所坚持的暗黑风格,在舞台上呈现出超现实的诡异气氛和荒诞主义,在百老汇众多音乐剧中别具一格。
音乐剧《Beetlejuice》剧
而我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与百老汇相比仍然相对比较短暂,但也正是因为较晚的起步,国内布景设计师们加快了对舞台设计的探索。
在引进剧改编方面,创作者们在学习原版音乐剧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大胆尝试本土化、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思路。在原创剧作方面,我们相对而言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观众们也无需以其他作品作为参考来衡量还原度。
舞台机械轨道的合理应用可以代替非必要的人力,同时可以提高移动布景(如房屋、家具、独立空间等)的效率,也能够增强视觉观赏性。因为音乐剧舞台上出现的“多余”元素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极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观剧体验。
随着音乐剧商业化的逐步发展,一些剧目在制作时盲目学习了百老汇的豪华布景模式,从而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的特征。华丽浮夸的场景,豪华先进的装置,配上平淡无奇的剧情走向,使得观众更像是在看一场大投入的文艺演出。
而要避免这种华而不实的操作,首先需要理解音乐剧所要表达的内核,舞台元素的设计需要从统一性、整体性入手,最终服务于主题。这样才能使观众更易于理解音乐剧中所传达的情感,而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布景中。
从19世纪至今,音乐剧舞台上的巨大成就要归功于技术的革新、创作理念的发展和观众的喜好变化。对于我国音乐剧而言,在借鉴优秀舞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寻找内在本质与外在张力之间的平衡,才能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你最喜欢哪一部音乐剧的舞台设计呢?欢迎将你的想法在下方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1.慕羽.(2012).音乐剧艺术与产业.上海音乐出版社
2.章宏治.(2012).音乐剧舞美设计浅析. 大舞台(04),15-16.
3.胥蕾.(2015).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的进程及特点. 视听(02),172-174.
4.张睿峰.(2008).剖析音乐剧《猫》的舞台美术特色. 剧作家(03),89.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