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 项目|无限·生物材料计划
-
原创 2022-06-09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未来设计种子基金”26个设计、研究项目基于新技术革新及新文化形态建设,具有实验性和市场前瞻性。北师大希望通过扶持项目,创造北师大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关于未来创新设计的合作机会,搭建设计学科交流平台,开拓创新型教育合作伙伴,促进北师大设计学科发展、融合。
作为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最终入围项目之一,“无限·生物材料计划”旨在探索如何将生物材料替代时尚产业中高污染的化工合成材料,从而搭建时尚行业与可持续间的桥梁。同时,项目将探索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用于可穿戴产品,实现与人体共生的有机体,以帮助人们感应外界环境、检测体表、监测疾病、提供营养等。
近日,“无限·生物材料计划”项目主创人胡钰接受学院新媒体部采访。
Q1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为什么想要做这个项目?
胡钰:由于大规模生产和过度消费,人类正生活在“废物时代“。项目“无限·生物材料计划”旨在探索如何将生物材料替代时尚产业中高污染的化工合成材料,从而搭建时尚行业与可持续间的桥梁。同时,项目将探索如何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用于可穿戴产品,从而在未来复杂多变的时代下,实现与人体共生的有机体,以帮助人们感应外界环境、检测体表、监测疾病、提供营养等。我们希望把前沿的科学技术通过设计带给普通消费者,使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理念真正融入大众的消费观。
在关注可持续设计之前,我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我亲身体会到时尚产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例如广泛应用于服装和家居的合成聚合物,其不可降解性和不可再生性导致石油消耗持续增加和生态环境问题恶化。
我正式接触生物材料是2019年夏,当时正值全球各地开展“禁塑令”,促使我思考设计如何带我们走出环境困境,节约更多社会资源,重塑我们与废弃物的关系。经过对时装生产到销售流程的了解,我意识到时尚行业需要在整个创作系统中进行大量的创新,包括原材料的生产和创新、废弃衣物的回收再利用等。此外,除了产品本身,最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可持续面料存在误解,并且不知道如何参与其中。
因此,我们希望从原材料入手创建一个新的可持续时尚系统,使产业、消费者与环境形成一个更有机的互动关系,这是我们开展“无限·生物材料计划”项目的原因。
▲基于海藻的生物材料
▲基于农业肥料的生物材料
Q2
问:项目的亮点是什么?项目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未来设计?
胡钰:材料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项目经过不同的配比实验研发了不同延展度、韧性、硬度和透明度的生物基材料,从根本上改造在日常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使用的石化衍生塑料材料。项目使用可再生生物材料替代传统聚合材料和动物皮革,以可触摸、感觉、互动和观察的东西为基础,整合高+低技术,通过技术资本主义的采掘以及破坏性过程中回收、重建和治愈的策略,推动⼯业共生品牌的发展。
项目采用跨学科合作方式探索生物材料的可能性,积极接触在面料、机械、生物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探索生物基材料更多元、更具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包括时尚单品、智能穿戴、家具产品以及随着材料和技术的成熟而扩展的更多设计层面。同时,项目设想医学和艺术的未来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基础,开启关于合成生物学、医学和植入物的推测性设计,尝试将微生物功能介入到材料中,以实现共生形式的设计突破,这也是项目体现未来设计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转变人类与自然分离以及自然与技术分离的现状。
▲气味生物材料
激励消费者做出可持续的选择和行动,以实现循环未来的挑战,是项目“无限·生物材料计划”的重要一环。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时尚行业气候运动宪章》,我们可以看出⼯业共生是品牌发展趋势,社会各界鼓励发展低碳和可持续原材料,让消费者可以更多参与到循环系统中。然而,消费者购买可持续时尚产品时,最看重的是产品本身而非可持续属性。因此,项目希望不仅可以生产可持续面料,还要将设计美学融入到产品开发中,以平衡它的外观和可持续性。
项目基于生物材料探索新材料美学,利用激光切割、开模等方式重塑生物材料,如生物蕾丝、生物针织等。同时,项目也开发部分时尚单品以激起消费者对可持续商品的好奇心。此外,项目还尝试通过结构设计让消费者可以自由改变产品外观,从而增加消费者与产品间的互动。
▲生物蕾丝
▲生物针织
Q3
问:目前,项目的进展如何?项目推进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胡钰:项目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向:生物材料的性能研发与表皮设计;可持续时尚单品设计;生物复合材料在智能穿戴中的应用;生物材料3D打印设备研发。项目前期主要以生物材料的原材料与性能实验为主,记录不同材料在不同比例下的特性,并针对实验产出的可应用材料进行成品设计的探索。
然而,从原料的产出、收集与运输,到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和深加工,到使用材料进行商品化设计,再到产品流水线的制作工艺、消费者的使用方式,以及如何处理废料与回收等过程,都让我们认识到材料的复杂性。
我们尝试将材料产品化,需要与更多的生物化学领域专家和厂商合作,实现工业化生产。我们针对生物材料的3D打印技术进行了设备开发,旨在扩展材料的应用维度和领域。品牌的建立与推广也很重要,得到市场认可才有助于更好地研发。
跨领域项目研究,在推动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是对不熟悉的生物学、材料学、机械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领域的攻克,需要大量的文献知识支持,以及访问相关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以设计的认知角度进行再消化,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辅助项目的推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突破的难点。
▲生物材料植物染色
▲生物原材料实验
▲生物材料表面处理实验
Q4
问:你对未来设计有什么样的理解?在你看来,未来设计将有哪些方面的发展趋势?
胡钰: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以产品设计为例,我们见证了产品设计由实体产品到网络产品,即UI设计,再到UX用户体验设计 、系统设计、服务设计,设计的边界在逐渐扩大,解决的问题也日趋复杂。而这都是通过一次次纳入其他学科领域,逐一打破设计壁垒所实现的,就如我们的生物材料设计。甚至于“设计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行业规则,在“思辨设计”的影响力扩大后,也出现了“设计也可以提出问题”的说法。
不仅是学院派,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等领域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很多“民间设计”的力量和令人惊喜的作品。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未来设计将越来越难被界定,它将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的设计也开始越来越趋向于打破商业和经济的单方面垄断,更多地考虑其他因素,就像是STEEP分析法则中,社会性、可持续性的比重在加大,如社会设计、可持续设计等。
▲生物材料图案雕刻
▲生物材料单品设计
Q5
问:为什么申请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你期望本次申请的种子基金项目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个项目有着什么期待?
胡钰: “未来设计种子基金”是一个依托专业院校,由众多专家、学者组成的富有探索和实践精神的平台,汇聚全国优秀的设计个人和团队,我们希望从中了解到更多设计学者对未来设计的独到见解。很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不仅得到资金支持,还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无限·生物材料计划”项目。
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生物材料和生物设计,愿意投身其中与我们共同开展多元探索,扩展和丰富生物材料设计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也期待将生物材料推广到市场中,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调整和改进项目。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引起大众对浪费和环境危机的重视,从而转变消费观念。
▲可持续生物材料服装设计
▲生物材料3D打印开发
▲生物材料柔性EEG监测头带
“无限·生物材料计划”
项目主创人
胡钰
服装与CMF设计师,硕士在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纺织品软系统设计,英国纺织协会会员。她的工作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生物材料、智能柔性可穿戴设备、时尚设计、虚拟技术等。其专注于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善于创作融合个人设计美学、新材料与虚拟技术的跨领域综合媒介作品。
武嘉鑫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即将前往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服务设计硕士。作品曾在德国曼海姆、韩国首尔、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地区展出,获国际环保公益设计大赛银奖、中国智造大奖等奖项。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于2021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立。未来设计学院以北京师范大学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植于艺术、科技、教育的交叉领域,开展在人文、艺术、设计、科技、社科等领域的研究和广泛的跨界合作,以及研究、教育、实践一体化,形成以学科互补、问题驱动、项目导向为特色的教学,设立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培养具有精确专业素养、专业前沿视野、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人文理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设计行业的探索性发展提供先驱实践。
三个研究方向
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
Design and
Future Production / Lifestyle
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
及未来社会形态的综合性设计
“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在新型互联网文化、智能化社会及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基于对技术变革主导的未来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探索,推动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的设计教学与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人文精神和技术伦理,衔接设计美学与智能制造,涵盖文化生活与生产实践,专业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等已有专业方向;拓展未来生活方式研究、未来人居环境设计、未来体验设计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方向。
艺术与科技
Art and Technology
面向前沿问题的概念性研究
“艺术与科技”基于科技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全面拓展,对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设计、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可视化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前沿方向进行概念性探索与实践。该领域的研究对接国际前沿学科,争创一流学术研究成果,以前沿问题为导向,以未来社会人类生活模式的技术性变革为基础,坚持可持续性创新探索。
设计与教育
Design and Education
面向设计专业的教学及
未来设计教育发展方向研究
“设计与教育”是在教育学领域所作的创新研究,旨在培养未来设计所需的新型人才,探讨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该领域研究面向设计学科的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设计思维”,中小学“美育教育”以及教育场景(校园、教室、桌椅、教具、服装及其他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该方向研究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突出师范类院校特色,开创设计跨学科教育的新方向,探讨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编辑 | 文 雅 责任编辑 | 余晓瑜
设计 | 董姗姗 设计顾问 | 吴 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