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学科动态 ‖ 乡村规划、绿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本科课程教学及精细化方向培养方案专题研讨顺利开展

2022-05-20


为推动学院建筑类三个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本科生精细化方向人才特色培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院领导提议下,计划在2022年春季学期,组织开展建筑类本科4个“精细化”培养方向课程教学系列专题研讨。继4月21日召开“城市设计”方向的精细化研讨会后,5月19日下午15:30-18:00,“乡村规划”、“绿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向的精细化研讨也在建规学院南四楼二楼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次研讨由建筑学系由于城乡规划学系共同召集,建筑学系副系主任王振副教授、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王智勇作为召集人和主持人。

主要参会人员有“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组老师:谭刚毅、李晓峰、赵逵、周卫、万谦、雷祖康、贾艳飞、何依、刘晓晖、邓巍、孔惟杰、万敏、赵纪军;“绿色建筑”课程组老师:陈宏、管凯雄、管毓刚;“乡村规划”课程组老师:耿虹、刘法堂、万艳华、王智勇、王宝强、乔晶、乔杰、刘小虎、李景奇、王通、龚建;以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彭翀、王祖君、王振、王智勇、汪原、张健、陈锦富、殷利华、李小红、董贺轩、谭刚毅、卢蔚等老师。特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与党委书记李小红作为本次研讨的指导嘉宾。

乡村规划、绿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化方向培养研讨会现场

会议进行时

研讨会首先由彭翀教授简介了全院本科精细化培养设置背景并阐述此次研讨会目标:一是对于三个精细化方向运行几年的经验进行总结,二是对未来学院精细化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建议,为新一轮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研讨会彭翀教授发言


随后,本次研讨召集人王振副教授就2015级、2016级、2017级本科精细化培养方向相关课程结课情况、2021级精细化培养计划、各学期学分分布以及城市设计方向精细化培养课程4月21日研讨会的经验总结等情况进行了整体介绍,并请各三个方向精细化课程组老师分享精细化培养方向课程教学情况以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

研讨会王振副教授介绍相关课程情况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2021级精细化培养计划各学期学分分布

(来源:王振PPT)


本科“文化遗产保护”、“绿色建筑”、“乡村规划”精细化培养总体情况介绍


1. “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化培养总体情况介绍

建筑学系谭刚毅教授首先从教学组织与管理、生源规模与学制计划要求、教学团队与师资、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文化遗产保护方向课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该方向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上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彼此之间有重复、课程难易程度不合适以及学生对于课程收获产生质疑等。针对此类问题,谭刚毅教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1)确定教学定位,明确本科生的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化方向学完之后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以及其所对应的教学内容。(2)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文化遗产保护设计课程进行一定贯通,在未来考虑设计学系的加入。(3)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方向毕业证书的颁发环节,增强学生仪式感。

建筑学系谭刚毅教授

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化方向培养教学目的(来源:谭刚毅PPT)


城乡规划系邓巍老师介绍了本专业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中的教学主要内容与教学侧重点,例如着重讲授学科与文化遗产方面相关的国家政策及理论知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案例的对比研究,以及介绍规划案例实施后解决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等。

            城乡规划系邓巍老师                      景观学系赵纪军教授


2. “绿色建筑”精细化培养总体情况介绍

建筑学系陈宏教授从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实施方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介绍了绿色建筑精细化方向的课程概况,并总结出目前课程遇到的问题:(1)由于课程学分为3.5分,学生在满足毕业要求学分后选课意愿较低。(2)课程设置在第8/9学期,学生面临考研压力或推免后学习兴趣降低的问题。(3)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技术”的模式是否能实现,以及如何实现。(4)课程时间与绿色建筑竞赛时间未重合,学生参加竞赛积极性降低。在提出问题后,陈宏教授还对有关未来教学的可能性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建筑学系陈宏教授


3. “乡村规划”精细化培养总体情况介绍

城乡规划系耿虹教授首先就为什么“乡村规划”课程提出了观点,指出课程需要坚持精细化的特色,结合思政教育与国家政策发展。在对课程体系特色进行介绍后,耿虹教授提出了如下观点:(1)本科教学偏向认识乡村,研究生教学偏向研究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乡村,博士生教学偏向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2)结合未来就业方向研究课程精细化的优势,激发学生课程兴趣。

城乡规划系耿虹教授


参会老师研讨


针对三个方向精细化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及解决方案等问题,与会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谭刚毅教授认为未来的创新领军人才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出众的思维及管理能力。针对精细化课程设置提出了以下建设性建议:(1)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一定调整,为精细化课程预留足够选课空间。(2)课程内容可结合“一横多纵”理念进行加强,结合宽基础(广博的视野)与精细化(专业的技能)。

贾艳飞副教授针对学生选课积极性提出如下观点:(1)明确课程定位,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2)精品课程对于学生与老师应同时培育。

郝少波副教授认为课程任课老师应系统安排,每位老师负责的方向应明确。同时需要思考学生的兴趣问题,以及如何详细安排课程可以使学生更有收获。

           谭刚毅教授               贾艳飞副教授              郝少波副教授


雷祖康副教授认为在课程中可针对性教授有关遗产保护的技术手段、政策规范以及实践案例。需要从内容——方法——途径各个方向上全方位拓展学生视野。


彭翀教授从不同维度对课程提出了建议:(1)精细化的定位旨在促进专业内分流、水平提升还是知识交叉。(2)开课时间需要至少安排部分在7/8学期,并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助力学生的考研、出国和就业竞争力。(3)从内容上看,既要兼顾专业内培养的体系性和高阶性,又要体现精细化的特色需求,且不应和硕士生同类课程雷同。(4)团队组织上,需要处理好跨学科“广度”与精细化“深度”之间的关系。


万艳华教授对于课程定位及内容提出了如下见解:(1)精细化课程可基于特点放大优势。(2)建议邀请业界权威设计师讲授案例,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入前沿行业信息。

        雷祖康副教授                 彭翀教授                     万艳华教授


会议总结


最后,黄亚平院长针对课程研讨进行了指导及总结发言:(1)高年级精细化课程设置需坚持推进,使精细化教学成为学院的教学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竞争力。(2)各个方向教学团队进行相应调整,可采用院内责任教授制,推动教学体系更加完善。(3)教学内容的范围与难度需要重新研究与界定,针对本科建规景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考察要求,并具有学科前沿性。(4)教学模式可改为校内老师与校外名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促进精细化课程发展的同时,加强学院学术交流。

黄亚平院长做总结发言


各系相关课程组老师表示,后期将另行展开研讨详细研究精细化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等问题,重新审视精细化教学的目的与目标,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将学院本科生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将精细化培养课程打造成学院的特色方案,培养出更多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学科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编辑 / 高岩

审核 /  王玥 于千滋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学科动态 乡村规划 文化遗产保护 绿色建筑

127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