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3分钟艺术|曹雨西:落地的理想主义

2022-05-20







CAO YUXI



曹雨西



曹雨西自称“理想主义者”,“活儿”不能只是"活儿",商业项目中也得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想法,试图在社会实用主义压力下兑现对艺术的承诺。

同时他又 “很实际”,去面对创作中的种种限制,“艺术不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嘛”;他的作品中不只有自我,还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者,艺术有实际的意义,让我们去思考而不是把人吓跑。

有一种理想主义,接受了现实,于是落地,拍拍屁股,接着走自己的路。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郊野艺术推荐的新媒体艺术家曹雨西,来跟大家聊聊他的新媒体艺术创作。


▲ 扫码观看展出作品


曹雨西 | 特别专访



Q  指尖展厅

A  艺术家 — 曹雨西



01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设计一块“冰”


首先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大家好!我是曹雨西,一位新媒体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就是我们用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创作工具和形式去创作,最近比较流行的工作方法是使用编程算法和其他的计算机的“边角余料”技术混合在一起,创造一些有趣的数字艺术



▲ 曹雨西作品《多维采样》



您是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视效导演之一,可否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您参与创作的环节?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我们主要负责各个环节前期的新媒体创意设计深化,以及点燃圣火仪式前表演的舞台影像内容制作。

技术上,我们使用裸眼3D的创作逻辑,利用像素合成的方式,把当时可能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地面屏幕,变幻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三维的冰。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其实很难,通过各种各样的动态采样和实时渲染才得以实现。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和难忘的时刻?跟张艺谋导演合作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幕后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环节都很有挑战性。首先是技术,我们的屏幕很大,而且分辨率奇高无比,这样的大型演出,需要渲染的量非常大,还需要频繁的测试和反复排练,我们实际上要做到把每次修改后的渲染时间缩短到至少48小时以内,这是非常的大的挑战。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令我个人难忘的时刻非常之多,尤其和导演一起工作。他对炫技非常不感冒,他认为这个东西是无价值的。比如这次,我们更重要的是呈现让所有人尽可能第一眼就能看懂的观念。

我觉得导演说的这个逻辑还挺经典的,很多的小技巧是不值钱的,真正值钱的是用技术表达出来的观念。

就像他说的,创作从来没有自由,主题上可能不给你自由,技术能力可能没有自由,可能还没有资本去支持你的自由,很多的自由都不存在,但是创作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在没有充足自由度的情况下,你还要把它做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的执着。



02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 曹雨西作品 《ORIENS》



您将自己定义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试图在社会实用主义的压力下兑现承诺,“用艺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具体指的什么?


我到现在也认为自己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就像刚才说的创作没有完全的自由,我要通过妥协把作品的生命力保留下来。比如一些比较流行的形式,前几年说的多的VR、AR,这几年的NFT,一火了就很多人跟风,这种创作其实流于表面。



▲ 曹雨西作品 《ORIENS》



我从来就认为一个创作者如果只是因为一个形式去创作,那就是在社会实用主义的压力下放弃了自己当初给创作的一个承诺。我当然要生存,所以当然要挣钱,很多时候呢,藏家、客户的诉求,我尽可能地去满足。

但是同时呢,我从来不会忘记我能否把自己创作的想法加入当中,纵然最后可能很多观众并不一定能够看到或者说能够直接了解到,但如果缺少了那个东西,你就不是一个创作者、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技师和服务者。



 曹雨西作品 “光体生物”系列  

《乘风破浪的姐姐》公演舞台多媒体艺术装置完整版 展现了因舞台现实原因没有呈现的部分



您的创作横跨新媒体艺术装置、表演、人工智能等多重数字媒介形式,从中还能看到很多传统水墨的视觉元素,您是怎样开始对基于传统山水画的数字化创作产生兴趣的呢?今后是否也要一直探索这一方向?


我一开始不知道我自己有这样的一个倾向。当然了,我也不是只有这一个方向的作品,我也有很多声音可视化的,波普的,还有比较纯当代观念的作品。

我感兴趣的实际上是利用技术的方法把传统和科技组合起来的方式,有点像现成品艺术一样,把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关但背后文化有关联的内容用我自己的技术融合,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二维码版《富春山居图》

▲曹雨西作品 《富春山居图》 

▲ 曹雨西作品 《无题》 



您在作品《人工智能山水图》中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出一个人工智能的“水墨大师”,您认为这件作品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的探索与尝试?


我认为是观念层面的尝试。它不完全是艺术层面,也不完全是技术层面。可以说第一个层面是技术和艺术的,探讨的是如何使用技术创作符合当下的年轻人的审美,又能继承传统风格的东西。

第二个层面,讨论人工智能和我们人类已有文明之间的技术关系。人工智能从来不是一个文化内容,它是一个技术工具,你只不过用它对你的文化内容产生新的输出。画出山水画绝世之作很难,人工智能根据大师们的画作,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生成很多类似作品,但是它永远逃脱不了我们给它规定的这些艺术大师的风格,它自己不可能创造出来新的风格,这就是作品的观念。



▲  曹雨西作品“人工智能山水图”系列 

人工智能学习收集的上至两千多张水墨图的像素数据,它能自动无限模仿山水图样,最后作品转化成可以被扫描的二维码



03

 重要的是让艺术带来更多思考


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在如今的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中显得格外重要,您的作品也很注重这种互动性,比如《多维采样》,您如何看待艺术家、作品、观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这三者关系从未变过,艺术家创作自己理解的,最优的、最有可能实现的一个结果,然后这个结果到底在大众的或者观众的角度是否能被接受,或是否能被追捧,这个是一个相互的关系。这个就跟音乐、电影,跟很多文艺创作很像,我自己喜欢东西,不一定是大众喜欢的东西。



▲ 曹雨西作品 《多维采样》



但是很多时候,我可以通过这个作品和观众发生一些有趣的联系。我的作品对观众可能是新尝试,TA可能一开始不感兴趣,但是我让TA可以与这个作品互动,TA可能就感兴趣了。我觉得现在是一个谁都可以做艺术的时代,这个不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如何让这个艺术作品真正能在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被观众解读、思考,这是最重要的。



▲曹雨西作品《多维采样》



你看原来的艺术,你只能是站着看,照片都不能拍,现在你又可以触摸它又可以影响它的变化,比如可能你转发一下,就能把你自己的东西放到里头。有大量的这种可能性的互动,它们相当于是去吸引观众,让观众去思考背后的观念。同时也通过这样的互动,可能会增加作品和观众有趣的化学反应。



▲ 曹雨西作品 《无题》 



您曾经说过,数字艺术作品展现了艺术家真实控制力,怎样理解这种真实控制力?


控制力,实际上就是控制多和少的关系,你做的太满,这个东西就炸了,一片白或者一片黑,观众可能就看不清楚了。然后你做的太过于平淡了,那可能人家也不会看。这完完全全是看艺术家的经验和技术水平。

还是拿《人工智能山水图》这个作品来举例。当时拿AI StyleGAN(AI风格深度学习网络)去创作山水画的人很多,但很多都没有坚持下来,原因可能是只是专注于把作品完成,没有过多思考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是否能欣赏。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曹雨西作品 《人工智能山水图》 



虽然有点自卖自夸,但我可能会想,第一是这个作品在小朋友的角度它是不是好玩,我父亲那一代相对比较传统的人,或者说不懂艺术的人能否在这里头看到可以解读的文化信息,而不是让人觉得“我看不懂,那我就不看了”。

在艺术层面,我的作品不能只是简单的、普普通通的AI山水画的变化。我让所有的像素如流动的液体的一样,它从黑色可以变成白色,可以游动到另外一个部分,可以一直在生长、变化,它呈现出来的既是人工智能风格化的动态变化,又不只是风格化,它有粒子的这种转动变化。

在技术层面,纯做技术的人能在观看时,琢磨它的技术是怎么实现的。这些都是控制力。

我觉得观众都不是傻子,可能不会用专业术语表述具体怎么回事,但是能感觉到你的用心和内容的深度。



▲ 曹雨西作品 《人工智能山水图》 



04

现在进行时


能否和大家谈谈您最近的创作和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我最近在广州美院教课,在策划一个线上展览,将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馆转化成虚拟展厅。因为疫情无法在真正的空间去展览,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三维的制作、渲染来实现,在这虚拟的展览里,我们可以把作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展示。



▲ 曹雨西作品 《红潮》 

 实时影像的视觉灵感来自于赤潮,暗红色的潮汐疯狂蔓延



我还在思考一些新的创作方向,其中一个就是数字艺术或者虚拟和自然的结合,这个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我自己一直在关注,尤其是关于环境保护这个部分,因为疫情确确实实让我重新思考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身份和位置,以及我们如何跟自然环境联结。

通过艺术能有一个什么样趣味的表达,让观众开始思考这一关系呢?一提环保呢,大家就觉得老生常谈,那我觉得艺术是一个很好的sugar coating(糖衣),它可以让观者可以通过艺术这样一个有趣的方式去理解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



▲ 曹雨西作品 《千里江山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将北宋时期王希孟的同名作品《千里江山图》进行解构和重组,而画面的拉伸程度则取决于实时的雾霾数据。



最后,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事物吧,比如电影、游戏、书等等。


游戏的话,我自己最近比较推荐这个Elden Ring(《艾尔登法环》)不是因为它特别难啊,是因为它的美术,它的视觉,甚至它的游戏关卡设计,它的世界观以及它的脑洞,我觉得都还挺有意思的。电影的话,之前很火的《沙丘》,还有这个Blade Runner 2049(《银翼杀手2049》),诺兰的《信条》等等,我都很喜欢。



▲ 电影《沙丘》(左)   游戏《艾尔登法环》(右)



另外,我自己最近在看一本书,《总体艺术论》,老邱的书,我还蛮喜欢的。还有吕胜中的《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还有他的《再见传统》为我在创作中如何跟传统的东西做结合打开了思路。



▲ 邱志杰著《总体艺术论》,吕胜中、邬建安著《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




//采访:赵甜

//编辑:李凝玉

//设计:王梦彤

//音频:陶伯伦、赵甜








郊野艺术Jyart,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国内外优秀影像艺术家的发掘与孵化。希望带起艺术融入生活中的风气。郊野艺术拥有艺术、创意、时尚、设计、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人才团队,专业包括艺术家经纪、创意策展、艺术橱窗、艺术化商业影像定制、艺术场景定制等。我们正行走在全面探索影像艺术通往精致生活审美的道路上,以成为中国领先的潮流艺术文化品牌为使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郊野艺术JYart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曹雨西

2714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