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镜像回归——2022届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览

2022-05-30


  镜像回归  

  Mirrorical Returns  


学术主持

高世名 曹晓阳

策展团队

闵罕 程剑光 管怀宾

姚大钧 高世强 牟森 蒋竹韵

策展执行

蔡宇潇 孙晓宇 宋振熙 李琰 李育婵

展览统筹

宋戈文 张佳乐 朱沈钰 张晨 杨朵英 陈南汐 

开幕式

2022.6.1  14:30

展览时间

2022.6.1—6.19

展览地点
浙江美术馆一层1、2、3展厅及公共区域



现今的世界,天与地、全球性舞台和地方性场景、人类与非人类、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族群交混于一处。世界已不再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科学、技术、艺术、社会”之外,我们的学科与研究亦编织与纠缠于一处,如同杂糅体网络一般,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并折射出某种未来。相比过去而言,未来则会更加光怪陆离。
 
1922年,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这里的“生活”是指“具有意味广泛的生活实践”,即“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同年,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呐喊》问世。亦是1922年,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如火如荼,《尤利西斯》和《荒原》两部巨著诞生。
 
从过去获得的遗产不是一种固定的传统,而是未被释放出的可提供希冀的内容。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毕业展览,借用杜尚“镜像回归”(Mirrorical Returns)的说法,带着自我反思的视角来回应现代性延续至今的困境,逃离全球化的现代文化想象、科技意识形态、资本力量和固化的现实对于未来想象和感受力的劫持和囚禁,从而完成自身的主体性重构。这绝非对于那从未消失的过去的重现、重复或者重访,而是对于艺术和教育面向未来的发问、探寻和呼唤。
 
“镜像回归——2022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览”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时间光锥”“回声在坐标缝隙里”“重现的镜子”“今夜不科幻”“流明”。青年艺术家们透过多元呈现、混合媒介的艺术创作映射不同的传统与现代观念,再现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中的纠缠。展览试图以跨媒介、跨领域、多线索的方式,释放青年艺术家创作与实践的能量,诞生更多新的意义。
 
我们期待展览带来交流性与呼应性的共鸣,在诸多现代性的僵局中,从百年前的镜像、记忆坐标的缝隙、元宇宙的畅想与时光的流明之中重新寻得新的出路与意义,让我们如同手握阿里阿德涅线团一般走出现实的迷宫。我们期待通过创造出新的艺术生产,筹谋未来的生命与生活。


实验艺术系本硕毕业展

回声在坐标缝隙里

Echo in the Gap of Coordinates



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我们共处在一种“新常态”的生活当中,模糊的时间界限使得现实需被重新定位。我们不禁解读那些萦绕记忆的踪迹,试图在重构的昨日图景中,重拾并长留那些被隐藏的信息。

假设我们的生活盛于“时间与空间”的容器中,当下的生存时间在过去与未来里无限延伸,那些过去的时光藏匿到了缝隙之中,散落在时空坐标系上长久地流浪。个体作为坐标点被搁置在了时空切片中,个体记忆所发出的阵阵回声不断从坐标的缝隙中涌出,一端朝向被遗忘的过去,一端朝向正在被创造的未来。

实验艺术系的22位创作者通过影像、装置、动画等媒介形式进行了一场关于“记忆”的加幂过程,重塑过去和未来,将溢出的个体经验在集体的时空坐标里实现记忆共享。每位创作者在现场建立个人坐标点,共同将展览织造成一张巨大的时空蓝图,邀请你我一同在时空坐标系的缝隙里探寻不能被略过的记忆回声。



开放媒体系本硕毕业展

今夜不科幻
Non-Fiction Tonight


在科幻世界中,革新巨变常于暗夜中伺伏蕴酿。而今,一切附着在那神秘、疯狂且私密的“暗科幻”内的反问姿态已经被塑造成一种新的复古词汇和陈词滥调:夜的歹托邦(dystopia)不再,科幻的深刻反思与现实的联结也不再,朋克精神则成为了流行符号。今夜,我们回到这个交替的时刻,从否定重新出发,反思科幻创作范式,再次问寻科幻创作的本质动力——探求表层之下的过去、现实与未来。

我们植根于开放媒体系Open Media Lab长年研发的科幻艺术创作系统,在夜之情景的想象之中,在NFT隐含的Non-之否定下,揭示潜藏在元宇宙乱象表层之下的数码人类状况、道德隐喻以及意识圈世界;讨论中国过现未语境中的赛博格造像法、女性书写与性别意识;反问存在于未来学论述之中的斯洛特戴克球体说与VR全景视域、山海图景与未来混生物、阿甘本的“例外状态”、生成式对抗网络的潜在空间叙事、肉身拓扑建模。

本次展览分为昼、夜两大区块,来自Open Media Lab的三十位创作者在元宇宙和肉身重叠的异空间内,以丰富多样的创作技术(人工智能、元宇宙、NFT、虚拟现实、激光、人脸识别、后设游戏、互动声波、科幻绘画等)直面官能代理、未来规训、元宇宙伦理、加密矿工、网络梦女亚文化、未来堪舆术、赛博文本后真理、美术馆中的非游戏、ASMR听觉社会学等等议题,构建迷幻的文化实验现场。



媒介展演系本硕毕业展

重现的镜子
Le Miroir Qui Revient


1922年,陶行知发表《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力”主张,倡导“向上向前的生活”。1922年,也是“现代主义”勃发的年份。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在那一年问世。
1922年,马赛尔·普鲁斯特逝世,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生。
1922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亨利·柏格森辩论,进行了一场改变我们时间观念的跨学科交锋。
1922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对工人、妇女、青少年运动都做出了时代反应。那一年是中国工人运动元年。
一百年前,面对“现代性”,文学和艺术、政治和教育、世界和中国,都出现了“丰饶”的面貌。
一百年来,正典与负典交织,齐头并进。摧毁与重建交替,此起彼伏。
2022年,一百年后,时代和世界依然面临激烈的巨变。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意义更加凸显。
艺术应该如何做出回应?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变革?
回望百年,一切如镜子,需要重现。



硕博板块毕业展
时间光锥
The Light Cone of Time 


“光锥之内即是命运”,光锥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将时间宣判为生物的牢笼。
“你怎么能送人表呢?表代表永恒啊!”
时间没有长度,色相生灭,声相生灭,活着与死去同时,过去与未来无序。这是生命终极的被动还是生命终极的自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如果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时间是否就会缺席,它将不能以社会所能认识的形式存在。
关于时间,人往往有说不完的话,但来到赌场或回到洞里,才能思考时间。时间缺席时所造成的现实感唤回了在话语和信息里试图建构但不幸消失的一切。
如何创造一种崭新的结构,解放原有的超现实视角,对生命终极的被动性进行一夜慈悲的凝视。
或许,我们只共存在一首歌里。就像没有自由,只能更自由。就像没有命运,只能相信命运。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影像艺术与实践的六位毕业生以“时间光锥”为题。一方面,“时间光锥”是艺术家身处其中的现实隐喻,既隐喻着日常生活中的“无事件”状态所围困起的平庸的宿命感,也暗含着对永恒命题汲汲求索终无果的结局;另一方面,“时间光锥”是艺术家进行自我凝视的精神舞台,当现实生活来临时,我们要如何克服巨大的惯性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长河中建构另一种存在感。


自由艺术工作室+基本视觉研究所毕业展

流明

Lumen



“流明”,常见于投影仪器中的光照强度单位。

以此回应19世纪波德莱尔那盏“暗黑的明灯”(fanal obsur)。作为一个没有自然和神性的专利隐喻,自相矛盾的修辞,它点明了现代性延续至今的困境,同时也为我们暗示着方向,展开一段新的开始。

那道源起之光,无法量化。它时而涌现于某些间隔、错位、记忆或者仅是一次呼吸。暗黑之中,未知与缠绕。我们又是否能以日常感知、个体经验、集体想象等途径,在瞬与隙之间找到它?年轻的艺术家们以自己的方法探索,以属于自己的语言去诠释。他们作为不同照度的光源,经由私密的通道,纷纷汇聚于此。

在主题“生活力”的语境中,明天流动于不确定的明暗之中。在此汇聚成展览的光源是十四位自由艺术工作室的第一届本科生与三位来自基本视觉研究所的研究生。他们在疫情的背景下成长学习,体认着一种不同以往的自我关注与生命的连结。



审核|闵罕 张晨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跨媒体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跨媒体艺术学院 毕业展览 镜像回归

1855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