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智源大会召开在即,5月31日至6月2日,持续三天,26场由各领域领军学者主导的专题论坛。大会将紧紧围绕这些当前学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产业落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延续一贯以来的“内行认可”品质口碑,分享真正内行认可的重大成果与真知灼见,献上一场诚意满满的AI盛宴!目前已正式开放大会线上报名渠道。大会将同步向全球线上直播。
届时,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副院长梁正、学术委员会委员温德尔•瓦拉赫将会出席本次会议,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
北京智源大会倒计时:6 天
在人工智能发展日趋深入的今天,伦理问题日益成为人工智能治理当中难以回避的议题。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已出台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准则已超过上百个,这些准则在多大程度上在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中发挥了作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能否通过特定的治理工具得到解决?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各国之间在认识与实践层面上是否存在差异,又会对其治理带来怎样的影响?本论坛的主讲嘉宾,既有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智库的资深学者,也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政策专家,他们将为大家介绍从人工智能治理认知逻辑与框架范式、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动机与方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伦理认识、到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现状与举措、人工智能评测平台构建等前沿议题,并展开圆桌对话,相信他们的智慧分享和思想碰撞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启发与收获。
主办单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论坛议程
梁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富布莱特研究访问学者(2012),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城市公共经济与政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知识产权专委会理事,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科学与管理》、《中国标准化》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政策、研发全球化、标准与知识产权、新兴技术治理。议题简介:一是介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原则理念、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以及国外以企业为主的伦理治理实践。二是对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方面的主要举措和实践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三是在国内外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理念、目标和手段。四是对下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践落地提出若干思考。
赵志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兼任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家。主要学科方向: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已出版学术专著21部、译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2、人工智能治理的软硬法:三种途径 Hard Law and Soft Law in the Governance of AI: Three Approaches温德尔•瓦拉赫(Wendell Wallach),卡内基理事会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兼任人工智能与平等倡议(AIEI)联席主任。他也是黑斯廷斯中心高级顾问,及耶鲁大学生物伦理学跨学科中心学者,十一年来主持技术和伦理研究工作。瓦拉赫最新出版的新兴技术入门书籍名为《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此外,他与科林·艾伦(Colin Allen)共同编著《道德机器:培养机器人的是非观》。他编辑的八卷巨著《新兴技术伦理论文集》于2017年冬由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瓦拉赫于2014年获全球技术网络协会伦理学奖、2015年获新闻与传媒奖,并于2015-2016年度任渥太华大学富布莱特讲席研究员(Fulbright Research Chair)。他受世界经济论坛任命,担任2016-2018任期全球未来技术价值和政策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并现任其人工智能理事会成员。瓦拉赫曾是首届国际人工智能治理大会(ICGAI)主要牵头人。议题简介: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文明与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同时,带来的安全和伦理问题也日益突显。其中,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常规(可控)与非常规(不可控或变异)等问题;伦理问题主要涉及隐私、公平、透明、歧视、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扰乱了全球传统治理秩序。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飞跃,但对所带来问题的规制治理滞后,且以软性,即非强制性的规则为主,可操作性不强。未来,我们如何做到“不被机器控制,而始终控制机器”,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全球治理新秩序,营造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人类新秩序。基于此,我们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等方面开展有益与实质性工作,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与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可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构建人工智能评测平台体系是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体系,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尽早规划,造福未来。
李仁涵,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顾问教授,上海数字医学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常务)工学博士、教授。现为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顾问、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常务);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组召集人。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发展战略、规划、落地等方面的工作。曾参与撰写、编著、翻译学术文章(或著作)共计30多篇(或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成果奖等。近期牵头完成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研究项目有:《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全球变局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模式》、《人工智能与价值观》、《人工智能知识图谱》、《人工智能与国际准则》等。4、什么是日本人眼中的歧视?来自/对于算法偏见的含义 What do Japanese people find discriminatory? Implications from/to algorithmic biases议题简介:算法偏见问题由来已久,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和伦理规范来解决。然而,对于什么是(或我们认为是)歧视的讨论则较少。如果不厘清这一点,就很难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我们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关于偏见与歧视的观念可能有所不同,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思维观念都源自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背景。最后,人们会对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和带有细微差异的偏见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报告旨在通过一份调查问卷来阐明日本人对歧视的看法,这一调查结果将帮助我们根据人口统计学信息来构思并制定专门针对用户、供应方或程序员的伦理教育项目。佐仓统(Osamu Sakura),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高级智能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项目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传播的一般性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神经伦理学、进化论历史比较、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文化研究等。他还一直参与福岛核灾区当地人与专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工作。此前,他曾在横滨国立大学任教(1993-2000年),并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95-1996年)。他发表了数百篇期刊论文,并著有数本著作。
前田春香(Haruka Maeda),东京大学大学院交叉信息研究科博士生主要研究算法歧视如何及为何构成了哲学层面上的道德错误性。此外,她的研究兴趣还包括实证调查及其对哲学理论体系的影响。她曾荣获2021年日本电信发展基金会奖鼓励奖。薛澜,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科技创新政策,危机管理及全球治理。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第二届争先创新奖章等荣誉。6、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一种新型问题及其创新挑战 Ethics of Governance of AI: A New-type Problem议题简介:报告依据对人工智能学科特性的理解,区分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三类挑战性问题——可控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和重大相关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表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属于传统的风险治理范畴,而是关乎AI驱动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向何处去的新型问题。针对这一新型问题,有必要明确:增进人类福祉是人工智能的(内在)伦理追求,并通过这一观念革新,消除人工智能科技与伦理治理之间在某些传统认识中存在的分离状态,破除观念障碍。在此基础上,探索传统治理模式的升级,以应对合理性问题;摸索、建立新型研究主题和新型治理模式,以应对可控性问题和重大相关问题。陈小平,中科大机器人实验室主任,CAAI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工委会主任,全球人工智能理事会执行委员中国RoboCup委员会主席,国际RoboCup联合会理事。曾任2015世界人工智能联合大会IJCAI-2015机器人领域主席、2015和2008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及学术大会主席。提出基于“融差性”原理和“开放知识”的机器人智能技术路线,并在“可佳”和“佳佳”智能机器人系统中进行了持续性研究和工程实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获得者,IEEE ROBIO’2016最佳大会论文等国际论文奖、世界人工智能联合大会最佳自主机器人奖和通用机器人技能奖、机器人世界杯12项世界冠军等团体奖获得者。 梁正,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圆桌论坛嘉宾:
Wendell Wallach,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简介: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批准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由知名科技政策专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担任院长,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拥有一支由知名专家学家、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业界资深人士组成的专兼职研究队伍。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研究院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向科技部、外交部、工信部、发改委、网信办等部门提交了一批政策建议,研究院主办的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已成为国内该领域重要会议,AI促进可持续发展青年创造营(Bootcamp)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推出的人工智能治理大讲堂、AI治理对话录、《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观察》和人工智能热点话题在线直播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院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已与慕尼黑工大、剑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国外高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电信联盟、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产业界建立了密切交流与合作。
承办单位2: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
简介: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是北京市教委批复成立的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教育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交叉信息学院等,利用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政策、科技治理、科技社会学、科技哲学、法学方面的多学科优势和积累,面向人工智能文化、伦理、教育、社会认知与调查开展研究,形成人工智能治理“北京学派”,致力成为工智能治理领域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知名学术高地;搭建人工智能治理学术研究与人文思想共享平台,提出人工智能治理“北京共识”;培育人工智能治理理论创新型人才,打造人工智能治理一流研究团队,建设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治理交叉学科;传播智能文化与数字人文,打造“智能文化与数字人文”高地,为数字时代国家和首都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