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美术馆“出走”

原创 2022-05-25

供稿|文化+品牌组

作者|陈柏麒


在中国当代艺术短短四十余年的历程中,艺术商业化早在市场经济情绪高涨的1990年代初便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试验。但时至今日,在仍处于知识生产惯性的美术馆领域里,艺术和商业之间的“跨界”,依然常常会被理解为某种“越线”。

 ▲ 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

叩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门


关于美术馆商业拓展的诸多议题,哪怕是在经济困境已经危及许多美术馆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也仍是“房间里的大象”——人人都知道它无法忽视,却竭尽可能避而不谈。“风骨”是一个方面,但在实践中无从下手往往是更主要的原因。去年的“大象出走”事件成为了一个公共隐喻,艺术行业里也不例外。当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改变,“美术馆商业化”这头大象,也终将踏上寻找下一片舒适区的漫漫征程。

 ▲ 美凯龙艺术中心开馆展
以《大象出走》为题寻求动荡中的新可能


01
艺术商业化的逻辑


在艺术和商业的对话尝试中,双方的纠缠往往围绕于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大体上是艺术实践者对于艺术复杂性的亲身体会和商业运营者对于艺术美感的单一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目前有限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似乎两者有且只有在“艺术终结”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既艺术通过自我认识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已经结束,才能建立可持续的对话基础。根据这样的理论,在“后历史”阶段,艺术发展的动能主要来源于“跨学科”和“跨界”中所调动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表征


 ▲ OCAT表演《声场》
声、光、电的跨媒介结合受到年轻观众喜爱 


简而言之,在艺术的终章里,“文化”成为了一切“先锋”的定数。在失去了整体性和宏大原则之后,艺术仍然能够通过对文化的游离和重构创造许多可能性。而“文化化”之后的艺术也终于理所应当地背负起“产业化”的期待,策划、流通、销售和投资这样的生产中间环节也顺势挺身而出,肩负起“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在这样的情境中,政府、企业、消费者、文化中介和生产者各取所需,艺术商业化的核心逻辑不外如此。


 ▲ 乌镇戏剧节

将整个小镇化为舞台



02
激励与掣肘的共存


但无论是艺术还是商业,“人”都是它们的最终施力对象,是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源于现代生活塌缩所产生的对于“感觉”这一基本需求的复兴。艺术仍然通过天分、智识和训练的壁垒拥有特定的稀缺性甚至唯一性,并通过技术的加持越来越熟练地满足人们对于“全感官”的需要,从而允许生活在某个时刻和某个场景得到照亮。所以与其说我们讨论的是艺术对于商业的赋能,不如说是艺术对于生活的赋能,只不过商业文化占据了当代人生活的主要部分


对于艺术来说,能够多大程度地改变生活的庸常,是一个概率问题,而商业提供了远超美术馆空间的社会样本量。而对于天然追求差异化和用户体验的商业来说,艺术提供了一根“魔术棒”,哪怕就视觉和空间而言,商业中就已经有太多东西能够被艺术所“拯救”,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与商业仍有许多合作的潜力


  新落成的武汉万象城
由艺术顾问机构进行艺术品选品和展示


商业又反过来对艺术提出特定的框架。这些规则并不全然意味着是对艺术的简化,而往往是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一款商业艺术产品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工业品,和此刻我们手里的移动设备分享着许多共性:它们卷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社会资源,需要更多的团队协作,需要为更多人负责。“资源”当中的每一方都会成为提问者,而如何兼顾表达和资源方的诉求,便成为了产品策划者的核心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隐性需求,即便艺术产品本身就是为了应对标准化产品而诞生的在大部分艺术商业的案例里,隐喻和视觉成为了艺术仅剩的表达路径,这是许多认为自己踩在蹦极跳台的艺术从业者永远无法绕过的顾虑,即便商业始终开动着直升机在头顶呼啸着悬停。


▲ 安尼施·卡普尔展览
在中国的“二次”落地,依然在当地引发巨大关注



03
作为核心考量的公共性


面对商业的怀抱,美术馆是整个行业里最挣扎的。1973年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在巴黎发表的宣言犹然在耳,脱胎于博物馆的美术馆,标榜非盈利属性,从事研究、教育、欣赏、收集、保存、交流的使命亦深入人心。但我们也总是忽略了,美术馆所秉承的教化功能往往隐含了少数精英阶层的价值观输出需求。美术馆使命当中的那些类别,一旦加入“公共”二字,便足以对那些自得其乐的知识分子情绪发出致命挑战。


作为公共空间的美术馆,既需要为公众的精神生活负责,也需要从公众当中寻找维护自身系统运作的动能和反作用力而作为一个人群汇聚的“地方”,美术馆的功能和一个广场、一个社区中心或一个商业体拥有充分的共性。在这个意义上,将自己的部分职能在这些空间当中进行转移和伸展,已然不是某种迫不得已。


OCT凤凰花嘉年华
以自然为主题,将艺术带进社区


那么,对于美术馆而言如何在机制的建构上为这些新需求的满足和新功能的运作打下基础,如何在各种变幻和流动的场景当中营造观看和思考的语境,又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内容生产维持足够的差异性和吸引力?对于商业而言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场景的叠加中发现和抵达消费者的隐藏需求,如何型塑满足不同细分人群和消费能力的艺术空间和艺术产品,又如何与艺术在对话中展开想象并最终获益?华侨城创新研究院将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对话对这些问题进行跟进和回应。

 

本周五,由华侨城创新发展联盟发起的“联盟开讲”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中国知名策展人、UCCA集团艺术总监、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线上做客作为持续创新变革、拥抱商业的中国美术馆代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无论是民营美术馆还是文商旅项目提供了值得借鉴的1+1>2范式。





5月27日 16:00-18:00

联盟开讲Vol.14


主讲人


尤洋

UCCA集团艺术总监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主持人


陈柏麒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艺术总监




作者 | 陈柏麒

陈柏麒是一名写作者、田野工作者和项目策动者。他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目前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研究博士候选人。曾担任OCAT深圳馆研究员及策展人,现为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艺术总监。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版权

欢迎留言和分享

如需转载请在本文底部留言

图片版权归所属作者所有

编辑 | 周佚濛 陈建国   校核 | 赵毅岗   审核 | 蒋丕彦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侨城创新研究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美术馆 当代艺术 艺术商业化 新媒体艺术

1492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