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公共文化空间:如何营造城市文化新场景?
-
原创 2022-05-24
第3541期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半岛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实现了“空间转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空间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城市的肌体,是区别于生活和工作的第三空间,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更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滞后等问题。进入“十四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层面提出要建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地方经验上升到国家政策,各地也逐渐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作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点。
那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在何处?由谁建构?如何建构?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
“十四五”开局,国家及地方相继发布了相关政策建议,要求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见,从国家到地方均提出了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美好愿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越来越受重视。
但其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早已进入现在进行时,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回应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政策指引及现实问题。
在北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阅读公共文化空间。角楼图书馆、砖读空间、宸冰书房、天空图书馆、中华书局伯鸿书店、全民畅读空间、智能城市书房、潮白书院、24小时城市书房......逐渐形成“书店+”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品牌,集购书、喝咖啡、吃简餐等体验于一体,多元化的阅读公共文化空间已在京全面绽放。
上海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赛道多元化。徐汇滨江岸线的“水岸汇”聚焦了休憩、便民、资讯、旅游、应急、党群6大核心功能,打造西岸空间特色;以“新海派”文化为核心的金桥碧云美术馆在传统美术馆基础上设置了“缶+文创体验空间”、天顶露台花园等多元复合功能;66梧桐院·邻里汇以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为出发点,集养老、托幼、就餐、日常维修等日常“刚性需求”和文化沙龙、阅读分享等“软性需求”于一身,以空间为载体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浙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城市书房”得名于浙江温州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而文化驿站则是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立足于市民切实需求而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此外,杭州等地也开始基于在地文化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矩阵,如“运河书房”等。
还有诸如广州“粤书吧”、成都的“概念书屋”、重庆的“光环购物公园”、张家港的“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在各地相继盛放,成为城市中一抹绚烂的存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借鉴样本。
那么,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究竟“新”在何处?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究竟“新”在何处?
场景营造:空间品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空间场景营造,是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新趋势,一个新的空间场景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姑且可以认为这是空间建设的3.0模式。
空间建设1.0模式,是将空间看做“容器”,仅关注其物理特性,漠视人文主义,进行大拆大建;空间建设2.0模式,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空间是物质、精神、社会的复合体,资本、权利、地方是空间生产的博弈者;空间建设3.0模式,即空间场景时代,包括空间的整体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涉及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更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和体验。
“场景”是由芝加哥大学特里·N·克拉克(Terry N.Clark)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的研究城市发展动力的新范式,真实性(存在的本源)、戏剧性(新颖、趣味和魅力的表演)、合法性(存在的合理性)是场景的三维度。城市已经变成一个增长机器和娱乐机器的结合体:文化增长机器,而空间场景营造则是其高效运转的文化加速器。
那么空间场景营造的特征和功能是什么?其一,将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产品来选择,从而拉动消费,即空间消费主义,比如很多商圈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不直接产生盈利的,但因其独特性从而吸引更多人来体验,从而带动整个商圈的消费增长。
其二,空间场景是由多种文化基础设施构成的集合,不同文化基础设施的排列组合将构成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意涵的场景,耀眼的、热情的、正式的、爱炫的、理性的、自我表达的......比如兰州的“读者小站·金城书房”中优质的图书、精致的墙画、舒适的座椅、有趣的文创等等,这些组合营造了小站恬静、悠然的“慢生活”氛围,具有独特的美育和疗愈功能。
其三,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美学精神的塑造,以场景思维重塑“人”“空间”“产”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在物质层面“造景”,要建设好看的景;在主观层面“营场”,根据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的维度重构场所精神,能带给人精神上的共鸣;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态”,以空间场景为核心,发展新兴业态,构建完整产业链。
目前,新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主要有四种类型——文化艺术场景、休闲娱乐场景、生活服务场景和自然生态场景,不同空间场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文化艺术场景是围绕特定文化艺术为核心IP而打造的体验场景,包括一些阅读空间、公共艺术空间等。例如“合柴1972”艺术文创园打造了艺术展览、创意工坊、文创空间等不同主题场景,成为合肥城市新地标,增添了城市文化艺术气息。
休闲娱乐场景聚焦于“玩”法,包括一些休闲美食主题空间、开放式娱乐社交空间等。例如石家庄旭辉华北区域·礼物公园中的“旭小熊缤纷森林剧场”以旭辉小熊雕塑为核心打造了一个集水景、灯光等复合型的下沉广场,成为市民休憩放松的好地点,而“白云滑梯”则是专门为儿童打造的游乐天堂。
生活服务场景以为广大人民提供多元化服务需求为目标,如成都中海社区打造的服务新场景“漫生活服务馆”,集服务、生活、共治和智慧等多元场景为一体,囊括阅读、亲子教育、便民政务、党政议事、公益慈善等多项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自然生态场景走生态主义路线,打破城市的边界线,将自然“搬进”城市。如定位为中国国内首个“城市自然共同体”的重庆光环购物公园将森林和瀑布“搬进”了都市商圈。在其“沐光森林”场景中,40米的高空“悬浮森林”跨越6层,在高空打造了7棵“悬浮树”,还有15米高的“生命之树”(凤凰木)与高达20多米的“花之瀑谷”共同构成主题生态场景,商业和自然“无界”交融,给参观者带来别样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营造往往是复合型的,并不拘泥于某一单一场景,但大多会有以其中一类为核心场景,其余则为辅助性场景。比如上文提到的重庆光环除了自然生态场景外,还涉及以公共艺术“闪闪”为核心的文化艺术场景、亲子共享的生活服务场景等。
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吸引的首先便是青年人的目光,再经由他们拍照、发到社交软件,从而引来更多人的打卡,如此循环往复,在短期内炒热一个空间场景并不是很难,但这也造成了空间场景逐渐网红化,人们只是将这些场景当做好看的背景,而空间场景本身的特色功能、价值观念、文化意涵反而被忽视了,我们不禁担忧这样的场景是否违背了其建造初衷?红极一时的场景又是否能长红?
另一方面,物极必反,场景营造热潮的另一端则是越来越多的场景逐渐陷入同质化的怪圈。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阅读空间场景。在实体书店面临行业困境时,书店场景营造模式让很多书店看到了新的曙光,由此,高颜值、复合型、多业态书店遍地开花,但这些书店场景的设计风格、基础设施等极易走向同质化,亦缺乏个性特色和差异化服务,在千篇一律的书店场景中,受众不免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难以与书店建立情感归属和品牌认同,不利于书店品牌建设。
结语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营造,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现实困境和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也要谨防空间场景营造的网红化和同质化倾向。无疑,未来将会有更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点亮城市生活之美,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营造,大有可为。
参考文章:
1. 《北京阅读季| 听他们谈,新型阅读空间与文化中心建设》
2. 《优秀案例 | 浙江: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3. 《社企合力 共建“邻里漫生活”服务场景》
4. 《从“读者小站”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价值》
5. 《新型文化空间:“杠铃式”的城市创新》
6. 《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及其路径探索》
7.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获“政策高配”》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