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打破关于身份的陈词滥调,今年威双金狮奖国家馆为何授予她?

原创 2022-05-12




作 为首位被泰特收藏作品的黑人女性艺术家,首位被推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的黑人女性艺术家,以及首位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黑人女性艺术家,索尼娅·博伊斯(Sonia Boyce)一直在开创历史——2022年4月23日,博伊斯参展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摘得本届展会的“金狮奖最佳国家馆”桂冠。有人评论道,这是艺术圈对于政治正确的矫枉过正,但博伊斯所代表的,真的只是“黑人女性艺术家”吗?

 

索尼娅·博伊斯站在英国馆5号展厅中
图片:Image by Cristiano Corte © British Council



肤色、口音、发型、第二性征……人们在分析、处理信息时,时常会因为外在形象和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刻板印象而作出有失偏颇的判断。而对于土生土长的伦敦艺术家索尼娅·博伊斯来说,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曾在她表明自己来自英国之后追问,她“真正的故乡”在哪里——以期听到某个“看起来”更“符合”她的遥远国度的名字。问的人多了,博伊斯的态度也从无可奈何转变为对身份问题的认真思索。

 

作为拥有加勒比海血统的“疾风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后裔,索尼娅·博伊斯与一众艺术界同僚追随着牙买加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豪尔(Stuart Hall)的脚步,积极参与到1980年代的英国黑人艺术运动(British Black Arts Movement)之中。



索尼娅·博伊斯
图片:Photo by Paul Cochrane, courtesy of UAL, 2013



所谓“疾风世代”,是指在二战之后,英国为了缓解因大规模重建需求而导致的劳工慌,从大英帝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征召的移民。然而,在为英国重建家园的同时,这些劳工和他们的后代所面临的是不公平的住房和就业问题:即便他们在英国长大,所接收的日常讯息也与本地人无异,却被与狗一起堵在酒馆的门外。博伊斯在谈到那段经历时曾说:“当我在艺术院校展示作品时……还并没有一条黑人艺术家可以遵循的发展道路,根本没那回事。”正是在这样压抑的社会环境和毫无预设的背景下,博伊斯与卢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玛琳·史密斯(Marlene Smith)、艾迪·钱伯斯(Eddie Chambers)和基斯·派伯(Keith Piper)等黑人艺术家、策展人一起,通过英国黑人艺术运动发出了沉寂已久的呐喊。

 

在艺术生涯初期,博伊斯常把“自己”作为创作主题,以此来解构、重审黑人女性的形象,以及因为奴隶制和殖民史而离散在世界各地的非裔人群的身份政治问题。例如,她于1986年创作的《她不是在支撑,而是在延续(一些英伦玫瑰)》(She Ain’t Holding Them Up, She’s Holding On [Some English Rose])便描绘了用强壮的双手托起家人的自己。玫瑰是英国的象征,而她通过满裙的黑色玫瑰和沉稳坚毅的眼神向观者述说着扎根在英国这片土地上的黑人家庭的喜怒哀乐。远景中影影绰绰的海岸线和棕榈树暗示了遥不可及、模糊不清的家族记忆,也强调了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身为移民后代所肩负着的文化传承之重任。



索尼娅·博伊斯,《她不是在支撑,而是在延续(一些英伦玫瑰)》,1986 
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Royal Academy


 

对身处白人社会的黑人群体的探讨,也体现在她于1987年创作的黑白摄影拼贴作品《从泰山到兰博》(From Tarzan to Rambo)之中。博伊斯通过在英国随处可见的照相亭拍摄的方式记录下12张自拍,她的表情分别模仿了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尤其是那些“忘我失神”(trance)的状态和常见于丛林探险主题片中的样貌。



索尼娅·博伊斯,《从泰山到兰博》,1987
图片:Courtesy of Tate Images



虽然这些形象所传达的显然是白人主导的大众传媒对黑人的成见,但它们还是对从未真正在加勒比海故土生活过的博伊斯造成了身份认知上的困扰,以致于她在成长的过程中甚至自问,影片里的状态是否才是黑人们在原住地真实的生活?类似的讽刺元素在该组作品中层出不穷,均取材自博伊斯在日常生活中所注意到的细节:从漫画书中截取的黑人小孩有着如甜甜圈一般的嘴巴和冲天脏辫,棕榈叶下手持长矛的男人在对话气泡内把嗡嗡作响的飞机比作“叽叽喳喳的大鸟”(buzzing bird)……可以说,这组作品不仅是博伊斯对于真实的自我和被构建的形象之关系的探究,她还通过搜集和拼贴的过程来追溯、挑战了身份共识。

 

不过,博伊斯并没有过度沉浸在对黑人形象和个人感受的视觉反思中。从1990年开始,她将重心转向了临场发挥和表演性质的创作,希望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元的声音。她的首个社会实践是于1997年发起的《试镜》(The Audition)项目,通过艺术家的记录和筛选,把394张覆于铝板表面的黑白照片有条不紊地在白盒子展厅中排列开来。这套作品在去年的伦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期间,经由弗里兹泰特基金(Frieze Tate Fund)收入英国国家馆藏。彼时的博伊斯是曼切斯特大学的第一位驻留艺术家。她以当地的艺术中心为圆心发布招募广告,邀请人们来现场佩戴假发并进行拍摄。



索尼娅·博伊斯,《试镜》,1997,该作品经由弗里兹泰特基金收入英国国家馆藏



“试镜”当天,有五十多人如约而至,在看到道具后,有人表示黑人假发(Afro wigs)代表了盛行于1970年代的灵魂乐,有人联想到了吉米·亨德里克(Jimi Hendrix),有人认为它是黑人民权运动的象征,当然也有人提到了这是大众媒体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戴上假发的参与者虽然背景各异,但他们都因为“试镜”的行为而参与到了同一场关于“扮演”的表演中,把“自我”代入了原本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他者”。该项目更深层而隐晦的政治属性也因为艺术家和参与者的互动而浮现出来。博伊斯在为其中一名白人女性拍摄时,发现对方面露难色,才意识到自己并未在传单上标注出这是“黑人艺术家”所策划的关于“黑人假发”的项目。倘若这点被特意突出,应邀而来的公众必然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政治态度出席,也就不会流露出如此自然的心理反应。因此,该项目的意义便在即兴的反馈和随之衍生出来的交流中逐渐成型。

 

在此之后的创作中,博伊斯常以一个大框架为开端,在某个主题和地点的限制下邀请朋友或陌生人参与其中:有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场演出——创作的过程即展览,有时是经过编辑的声音装置——常伴以墙纸和架上作品的全体验(total experience)。归于后者的作品营造出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或和谐或突兀的声音令人应接不暇。观者的注意力在不同元素间反复跳跃,打破了绝对叙事者的身份,让人们跟随空间的律动在艺术家、项目参与者、见证者、制片人等多重立场中穿梭,重新思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完成”和“过程”的定义,以及何谓权利的构建。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展厅现场

图片:Image by Cristiano Corte © British Council


 

这一创作方式在获得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英国国家馆中也有所体现。1999年,当博伊斯受邀与利物浦黑人姐妹(Liverpool Black Sisters)团体合作艺术项目时,发现大家竟难以迅速想起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英国黑人女性歌手的名字。然而,随着更多相关的讨论和展览活动,这个名单开始不断增加,人们络绎不绝地把唱片等物件邮寄给她,于是博伊斯就在这机缘巧合之下启动了她的长期归档项目“奉献”(Devotional),成为了集体记忆的守护者,并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来做阶段性的总结归纳。



索尼娅·博伊斯,《奉献》,2008-2022,尺寸可变

摄影:Mike Pollard
图片:Courtesy of Simon Lee Gallery



此次由牛津现代美术馆(Modern Art Oxford)首席策展人艾玛·里奇韦(Emma Ridgeway)和博伊斯所策划的声音装置《感受她的方式》(Feeling Her Way)便是“奉献”项目的延展。博伊斯邀请了五位黑人女性音乐人,在甲壳虫乐队曾经使用的录音棚里抛出激发她们临场反应的主题:“现在开始用‘我是女王(I am Queen)’来创作吧。”纷杂的声音拼贴(audio collage)、晃眼的墙纸和金色几何座椅让现场热闹非凡,而博伊斯也再度通过协作的方式,用即兴创作和“代入”的过程,在看似被失序之物(matter out of place)填满的空间中,鼓动观者穿上“他者”之鞋,重审权利和秩序的架构。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展厅现场
图片:Image by Cristiano Corte © British Council


 

正如英国学者科比纳·默瑟(Kobena Mercer)所观察到的那样,拥有多民族身份的艺术家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了面对文化冲击时所必备的生活技能,成为将多样性、跨文化融合与不可预测性带入创作、重塑当代艺术叙述的中坚力量。这些干涉、打乱既有秩序的“对话场所”拥有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暂时性危机”的能力,让人们跳出舒适圈和惯常的思维逻辑。索尼娅·博伊斯的创作也因此不再局限于“黑人女性艺术”的陈词滥调之中,而是在激励观者逃离身份的桎梏,创造出另一种想象的可能性。



文丨沈逸人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威双金狮奖 索尼娅·博伊斯

1329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