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各式各样的「网红街」开始霸榜刷屏,「街道更新」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 北京望京小街
▼ 成都猛追湾
不过,大家是否注意到一种常见现象——网红街们繁花似锦,隔壁街道却是门可罗雀。究其原因,大概率是街区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街道。
众所周知,街区是由连续的地块组合而成的区域,地块间的过度区便是街道。如果街区内部的地块出了问题,单凭整治一条街,寄希望于以线带面,很难获得预期效果。
也就是说,好街区可以成就明星街道,而明星街道却不一定能成就好街区。
▼ 与摄政街相连的皮卡迪利街
再回到摄政街,它属于苏活区的一部分,要知道苏活区可是伦敦治安的顽疾。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担任伦敦市长时,最大功绩之一就是对苏活区、伦敦西区的治安整治。
街区重现活力之后,才有了如今可以畅谈夜经济的摄政街。
▼ 摄政街夜景
▼ 如今,摄政街与皮卡迪利街的交汇处,被称为伦敦的「时代广场」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可持续的街区才是根本。那么,耳熟能详的生活街区、超级街区、生态街区,哪一个才是最佳人选呢?
城市内,汽车与行人对于街道主导权之争由来已久。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欧美开始重新审视街道对于市民的意义,美国提出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荷兰推出生活化道路(Living Street)等理念,这些理念的共同目标中有一个:
1999年,英国政府提出生活街区(Home Zone)概念,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九个试点社区实践,后编入《交通法》。生活街区,成为住宅区建设的标配。「生活街区是道路空间由机动车辆使用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共同分享的住宅街区,同时兼顾到了居民更多的需求(包括行人、骑自行车的人以及儿童),其目的在于通过创造一个以「人」为主体而非以「交通」为主体的空间。通过改变道路的使用方式,提高社区生活品质。」生活街区与它的前辈们,最大不同在于该理念强调用多样化的街道构建活力网络,而非依托单条街道。生活街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已经非常成熟。距离伦敦76公里的海滨小城布莱顿,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夏都」(18世纪起成为皇室夏日度假地)、英国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还是通过度假地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英国「硅滩」。布莱顿海滩是城市的度假中心,北莱恩历史保护区则是城市的生活中心。19世纪,北莱恩历史保护区的身份是服务于城市旅游业的「工匠区」,铁匠铺、蜡烛铺、啤酒铺等店铺云集。二战衰落后,成为以二手商品为主的杂货集市,被称为「波西米亚区」。1977年,虽然成为了保护区,但因缺少经济动力,街区继续走向衰落。之后,在生活街区理念的影响下,政府与北莱恩社区协会展开合作,开始重启街区。在政府层面,主要通过条例对保护区的车辆限速,部分街区周末禁止车行,作为集市场所。其次,将皇家剧院迁移至历史保护区内,作为文化地标,吸引游客到访。实施「学院计划」,即为大学生提供400多套公寓,为街区注入可持续的「人口活力」。社区层面,协助居民将住宅底层改造为可出租的商铺。早期的商铺以二手交易为主,主要有艺术品、古董、书籍、复古服装、乐器类等。街区还吸引本地的特色餐饮、小百货商家在此打造精品店,如化妆品连锁企业The Body Shop,就是在这里孵化出来的。低矮建筑+特色店铺,「波西米亚」特色的街区又回来了,这也使街区具有了旅游吸引力。▼ 街区再现「嘈杂」的波西米亚风,街巷成为人们聚会的场所恢复活力的北莱恩历史保护区,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活力。2000年后,新问题又来了:旅游淡旺季与租金上涨的问题让很多商铺勉强糊口;更致命的是网购崛起,特别是eBay类二手交易平台的兴起,让商铺们毫无还手之力。北莱恩历史保护区需要摆脱对旅游业的依赖,打造一个面向市民的「城市生活中心」来破解这一问题,这也就有了新路(2007年投入使用)的打造。「新路」原本是北莱恩历史保护区通往海滩的一段公路,道路穿过城市的文化一英里(文化场馆聚集区)核心区,经过充满维多利亚风情的巷子区。改造后,街道不再划分车行、人行道,城市家具分布其中,突出步行友好。街道允许机动车非节假日时段通过,但不能超过行人速度。这些设置使街道行人数量增加了62%,车辆行驶量下降了93%。从城市的整体尺度上来说,新路解决了文化一英里内的分割问题,并连通巷子区的维多利亚风情区,成为城市的综合中心。「新路」的目标是在波西米亚街区内,营造波西米亚生活,成为市民聚集区。首先,街道成为城市活动举办地;其次,鼓励餐饮店铺的外摆「占用」街区,并允许街道内「摆摊」,以增加街区的烟火气。「新路」邀请灯光艺术家参与设计,夜晚举办灯光活动,以延长人们在街上停留的时间。一系列组合拳后,新街停留的人数增加了600%,86%的市民希望城市多几条新路。周边街区66%商家认为改造提升了自身形象,80%商家的利润增长得益于这条明星路。如今,北莱恩街区成为科创企业首选地,这为街区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划重点:无论是新路的成功,还是科技企业入驻,都是建立在北莱恩街区前期功能、经济复兴基础之上的叠加效应,绝非空降。
不同于北莱恩街区政府辅助+社区自救的推动方式,巴塞罗那的超级街区,则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实践。超级街区模式对于巴塞罗那来说,绝不仅是平衡人、车之间的矛盾,而是通过重塑一个个的城市基础单元活力,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巴塞罗那20世纪末,在埃尔伯恩El Born小范围实践超级街区超级街区基本模式是由3x3的地块单元组成,尺度约为400X400m,内部车道减至一条(车速不超过每小时10公里),过境交通则转移到九宫格外围。通过将内部公共空间归还给市民,促进街区内产生休闲、交流、文化等活动,进而激发街区经济活动。此前,我们在《巴塞罗那城市更新三部曲》中,曾介绍过巴塞罗那更新的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科技回归都市的趋势下,老城区打造的22@知识创新区。超级街区是在此背景下,推出的与「创新单元」*配合使用的空间战略。*创新单元:以一个地块为单元,新建项目中必须有20%以上为「创新经济」类型,每个片区必须包括便利设施、新建住房以及绿色公共空间,每项占比不低于10%。超级街区真正的大规模应用,是位于22@知识创新区内的Poblenou街区(2016年),该区域是社会性住房聚集区。不同于之前的小范围实验,Poblenou是一个大型成熟社区,前期改造必须要降低对居民的影响,以获得他们的支持。首先,通过简便的路面涂装,重新划分街区内部车行、人行、公共空间的功能区。将原有双向车道改为一侧行驶,另一侧则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置城市家居和运动空间,如桌椅、乒乓球台和运动跑道等,供居民在街道上休闲交流。然后,对街区内的十字路口进行「降级处理」,避免出现交叉车流。如有的十字路口,对角的两条道路保留左右行驶的单行道,原本交叉行驶的中间部分改为公共活动空间。车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改为丁字路口,其中一条道路的转角空间改为广场。通过压缩车量行驶的空间(车流量下降58%),新增公共空间(约13万平方米),街区改造很快获得居民们的支持。初见成效后,政府开始与商业机构、社区组织展开合作,推动社区结构优化,激发活力。如引入商业机构,并在商业聚集的公共空间,设置儿童游乐场、户外聚餐区等增加商业的人流量;鼓励社区在公共空间组织各类活动和跳蚤市场。至2018年投入使用的两年间,Poblenou街区居民老龄化率从56.1%降低到39.8%;街区经济活力指数已从65增至85,为该地区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超级街区片区已成为22@知识创新区创新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Poblenou街区获得成功后,更多的超级街区开始建设,它们不是简单的复制Poblenou,而是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超级街区。如Dreta de l’Eixample街区是通过流动性以及绿色空间提升商业活力;奥尔塔区是通过重组街道的运营,解决堵车的问题。划重点:巴塞罗那超级街区模式,是针对19世纪塞尔达(Cerdá)计划*形成的独特街区格局,是根据市民生活习惯而制定的,直接抄作业很难奏效。塞尔达计划:为改善工人阶级混乱的生活环境,而建设的城市扩展区。扩展区的街区肌理呈现网格状的特点。规定每个街区的比例几乎相同,以便进行复制;街区内设有社区公园,商业将在底层进行。超级街区可以说是生活街区的一个增强版,而生态街区从某种意义,可谓是「新物种」。先看下生态街区的核心:通过生态技术在社区层面控制碳足迹(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没错,生态街区是针对低碳时代,为街区量身定制的一种低碳生活解决方案。生态街区建设最为踊跃的并非北欧国家,而是起步晚发展快的法国。▼ 巴黎Clichy-Batignolles生态社区2004年,首个生态街区项目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实施;2007年,国家层面的「格勒奈尔环境框架」规定,每座城市至少有一个生态街区;次年,《可持续发展城市计划》将「生态街区计划」列为四大战略之一;2012年,法国可持续发展部颁布了《生态街区国家宪章》……目前,法国生态街区的建设均以《生态街区宪章》为标准,下面将通过里昂市汇流区的生态街区展开了解。里昂市汇流区曾是城市工业区,2005年启动城市更新。在生态街区理念的指导下,这里已成为城市的生态名片、活力中心。街区在环境生态技术方面,除了常规化的改造,还尝试了一些可视化的「高新技术」。比如首次运用了「生态毯」等多种优化水质的技术手段,这让环境看起来更自然。街区的建筑除了使用「不可视」的低耗能技术外,更通过材料与设计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实现对建筑热能、通风的控制,让低碳环保「可视化」。无论环境绿色,还是建筑绿色,都不足以培养出居民的绿色生活习惯。这需要对绿色生活进行分解,合力实施。汇流区公共空间(包括公共设施)占总面积的72%,其中超过60%的面积为公园。不过,汇流区并没有一个大绿地,而是呈「公园岛链」分布,住宅区、办公区和河岸随处可看到公园绿地。居民的休闲活动可以随时开展,促进居民自觉保护身边的环境。里昂汇流区开设了一条专门为生态街区配建的有轨电车,以车站为中心组织步行网络和自行车网络。并基于对居民日常出行路径的模拟,将住宅、绿地、公交站点串联起来,提升可达性和舒适度,促进绿色出行。汇流区实现了街区功能的高度复合:住宅、办公、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比重相对平衡,还引入了城市级别的博物馆,总体提升绿色建筑的使用效率。汇流区的居住面积约占比32%,办公面积约29%。为实现职住平衡,办公有针对性的吸引了多家媒体、广告等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包括欧洲新闻集团(Euronews)总部等,使汇流区成为里昂新经济发展中心之一。此外,汇流区被称为「当代建筑的展示窗口」,来自全球的建筑大师参与设计,风格多样、现代前卫的建筑群,促进汇流区的旅游业发展,提升区域的就业岗位。划重点:生态街区不同于新城级别的EOD(生态导向型)开发,它是从人们生活的街区尺度,推进低碳生活。这对于碳中和时代,越发重要的「个人碳信用」(个人节能减排形成的碳资产),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综上所述,无论是生活街区、超级街区、生态街区,还是近几年比较火的慢行街区等等,都是针对城市的不同「病症」、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处方药,并不能包治百病。如果一定要给它们总结一个共性,可以说是「街区的活力来自于全民可参与,街区的发展来自于经济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