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艺术界也有“刘畊宏热”?

原创 2022-05-17

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动态图标《超级变变变》



近日,刘畊宏与妻子一同跳健身操的直播在全网掀起热潮。短短几天,其账号就涨粉千万、点赞破亿,“刘畊宏女孩”“毽子操”等话题热度更是居高不下。运动热潮与艺术有着怎样的联系?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运动是艺术


春末夏至,身材“内卷”的警铃大作。或许是魔性的燃脂操太过上头,也可能是为了缓解疫情期间无法步入健身房的焦虑。一夜之间,全网都在化身“刘畊宏女孩”,一听到《本草纲目》就开始拍大腿。



刘畊宏与妻子直播画面


“你练你的帕梅拉,我跳我的刘畊宏,我们各有各的‘死法’。”


其实早在上世纪,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便有跟着练健美操的“传统”。足不出户就能塑造完美身形,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优点都让这一风潮经久不衰。而这一切,便是源于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向往。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Dancers at the Bar》,布面油画,35.5×45.5cm,2001年


提及这一追求,早在古典艺术中便有所显现,希腊便是重镇之一。透过菲迪亚斯(Pheidias)主持创作的《命运三女神》(Parcae,又名:Norns),轻盈灵动的衣衫之下,人物体态丰满柔美,人们便可窥见希腊文化中对躯体之美的追求。


菲迪亚斯《命运三女神》,大理石雕塑,148×315cm,公元前447年-438年,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而在另一件经典名作《掷铁饼者》Discobolus艺术家米隆Myron在展现了体态之美的同时,更塑造了运动中“引而不发”的瞬间。如此,便佐证了运动对于古典艺术的深刻影响。

米隆《掷铁饼者》,雕塑,原作为青铜,现存为大理石复制品,169×74×44cm,公元前450年

反之,在浓厚的美学氛围下,运动其实也与艺术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希腊首都雅典也是奥运会的发源地。这项伟大的赛事承载着人们对运动的热爱、对技巧的赞叹,以及对速度和激情的向往。而这其中,也有着不少美学“加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烟花表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诵读《论语》节目


每四年举办的开幕式便是最大亮点之一。2008年,艺术家蔡国强创作的29个“大脚印”踏过北京上空,伴随着演员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吟诵,为全球人民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2012年,以莎翁戏剧作品《暴风雨》(the Tempest)为题进行的开幕式场景创作,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


伦敦奥运开幕式场景设计

伦敦奥运开幕式


当然,主场馆也是各国的“必争之地”。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Olympic Stadium便是标杆之一。该作品由罗杰·塔利伯特(Roger Taillibert)设计,宛似一艘扬帆的巨轮静卧在海畔。优美的曲线、精妙的设计、奇特的造型都使它成为了城市标志。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


1954年,由赫尔辛基奥组委发起了关于“奥运会与艺术节”的提议,“奥林匹克艺术节”应运而生。该活动贯穿奥运村开放的整个时期,通过举办多样艺术活动,展现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日本国立竞技体育场

东京奥运会木制五环


比赛中观众在兴奋呐喊时,电影场景般的对称球场也默默带来视觉享受;撞色球衣背后有着从科学到美学的深思熟虑;奖牌、标志的设计也蕴含着无数艺术家的心血......


正是这样振奋与柔美的强烈对比、交感神经与多巴胺的双重刺激、运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全球人民每四年都翘首以盼的盛事。



奥运会足球比赛场地

电视剧《Severance》中的场景



艺术也是运动


谈及艺术在创作过程以及呈现方式中也有很明显的元素。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将成功的艺术作品描述为一种在理解和直觉之间、在观众的概念和感官游戏之间进行的有趣运动。

Cornelia Parker《Red Barn》,木头、玩具,2014年


普世认为,绘画是一门极静态的艺术学科。实则不然,身体性的运动是创作的必要元素,艺术家们需要灵巧地移动手腕、手臂以及身体。同时,他们来回走动也确保着作品的准确性与观赏性。



克劳德·莫奈《MEULES》,布面油画,72.7×92.6cm,1890年,2019年于苏富比以1.1亿美元成交


除了身体的运动,印象派艺术家们对光线运动的刻画跃然纸上。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运用观者视线的移动与距离的变换,在后者视网膜上形成其追求的艺术效果。这样类“视错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依然盛行。



乔治·修拉《学习胡桃夹子》(Study for The Chahut),木板油画,21.8×15.8cm,1889-1890年


当然,新艺术学科的出现也与运动有着莫大关联。视觉艺术往往依靠画面的联系与改变让观者沉浸其中;近年来大火的公共艺术更是需要观者身临其境,通过自身角度的变换感受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


Alicja Kwade《ParaPivot》,石头、钢材,2019年


2019年,来自柏林的女性艺术家Alicja Kwade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作了公共艺术作品ParaPivot被置于天空下的球体不禁让人联想到太阳系中的行星,观众通过位移和角度变换融入作品中,成为太阳系的一部分。



Hélio Oiticica《PN15》模型


历经51年,近日才得以落成的作品《PN15》也是如此。1971年,艺术家Hélio Oiticica基于纽约蓬勃发展的地下文化,提出了名为“Subterranean Tropicália Projects”的公共装置设想。Hélio希望通过弯曲的走廊结构与沉浸式的影像装置,为观者在走动过程中提供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一设想提出后,为后续艺术家们“用动态挑战艺术的更多可能”产生了深远影响。




Hélio Oiticica《PN15》模型


艺术欣赏与创作是集物理性与心理性“运动”的结合,而在将二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家中,不得不提及传奇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


1999年麦昆的春夏秀场上,模特在一个圆形平台上旋转,麦昆本人操作机械手臂向模特进行喷绘过程中,模特宛如表演者一般尽情挥舞双臂。这样新颖的形式引发无数惊叹:“这不是一场时装秀,而是表演艺术。”



亚历山大·麦昆1999年春夏秀场


诚然,“艺术”与“运动”一直都不是对立存在的。这是两个开放的概念,不受绝对定义的约束;是两种通用的语言,让观赏者与创作者“无缝交流”;是两件绝妙的工具,与万物相连碰撞出闪耀火花。你如何看待艺术与运动的关系?欢迎留言分享。



编辑、文  赵凝紫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刘畊宏热 运动是艺术 科技艺术

1364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