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艺术界也有“刘畊宏热”?
-
原创 2022-05-17
近日,刘畊宏与妻子一同跳健身操的直播在全网掀起热潮。短短几天,其账号就涨粉千万、点赞破亿,“刘畊宏女孩”“毽子操”等话题热度更是居高不下。运动热潮与艺术有着怎样的联系?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运动是艺术
“你练你的帕梅拉,我跳我的刘畊宏,我们各有各的‘死法’。”
其实早在上世纪,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便有跟着练健美操的“传统”。足不出户就能塑造完美身形,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优点都让这一风潮经久不衰。而这一切,便是源于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向往。
提及这一追求,早在古典艺术中便有所显现,希腊便是重镇之一。透过菲迪亚斯(Pheidias)主持创作的《命运三女神》(Parcae,又名:Norns),轻盈灵动的衣衫之下,人物体态丰满柔美,人们便可窥见希腊文化中对躯体之美的追求。
反之,在浓厚的美学氛围下,运动其实也与艺术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希腊首都雅典也是奥运会的发源地。这项伟大的赛事承载着人们对运动的热爱、对技巧的赞叹,以及对速度和激情的向往。而这其中,也有着不少美学“加持”。
每四年举办的开幕式便是最大亮点之一。2008年,艺术家蔡国强创作的29个“大脚印”踏过北京上空,伴随着演员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吟诵,为全球人民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2012年,以莎翁戏剧作品《暴风雨》(the Tempest)为题进行的开幕式场景创作,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
伦敦奥运开幕式场景设计
1954年,由赫尔辛基奥组委发起了关于“奥运会与艺术节”的提议,“奥林匹克艺术节”应运而生。该活动贯穿奥运村开放的整个时期,通过举办多样的艺术活动,展现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比赛中观众在兴奋呐喊时,电影场景般的对称球场也默默带来视觉享受;撞色球衣背后有着从科学到美学的深思熟虑;奖牌、标志的设计也蕴含着无数艺术家的心血......
正是这样振奋与柔美的强烈对比、交感神经与多巴胺的双重刺激、运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全球人民每四年都翘首以盼的盛事。
艺术也是运动
Cornelia Parker《Red Barn》,木头、玩具,2014年
普世认为,绘画是一门极静态的艺术学科。实则不然,身体性的运动是创作的必要元素,艺术家们需要灵巧地移动手腕、手臂以及身体。同时,他们来回走动也确保着作品的准确性与观赏性。
克劳德·莫奈《MEULES》,布面油画,72.7×92.6cm,1890年,2019年于苏富比以1.1亿美元成交
除了身体的运动,印象派艺术家们对光线运动的刻画跃然纸上。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运用观者视线的移动与距离的变换,在后者视网膜上形成其追求的艺术效果。这样类“视错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依然盛行。
当然,新艺术学科的出现也与运动有着莫大关联。视觉艺术往往依靠画面的联系与改变让观者沉浸其中;近年来大火的公共艺术更是需要观者身临其境,通过自身角度的变换感受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
Alicja Kwade《ParaPivot》,石头、钢材,2019年
2019年,来自柏林的女性艺术家Alicja Kwade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作了公共艺术作品《ParaPivot》。被置于天空下的球体不禁让人联想到太阳系中的行星,观众通过位移和角度变换融入作品中,成为“太阳系”的一部分。
历经51年,近日才得以落成的作品《PN15》也是如此。1971年,艺术家Hélio Oiticica基于纽约蓬勃发展的地下文化,提出了名为“Subterranean Tropicália Projects”的公共装置设想。Hélio希望通过弯曲的走廊结构与沉浸式的影像装置,为观者在走动过程中提供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一设想提出后,为后续艺术家们“用动态挑战艺术的更多可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欣赏与创作是集物理性与心理性“运动”的结合,而在将二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家中,不得不提及传奇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
1999年麦昆的春夏秀场上,模特在一个圆形平台上旋转,麦昆本人操作着机械手臂向模特进行喷绘,过程中,模特宛如表演者一般尽情挥舞双臂。这样新颖的形式引发无数惊叹:“这不是一场时装秀,而是表演艺术。”
亚历山大·麦昆1999年春夏秀场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