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漂浮的博物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邮轮
-
原创 2022-05-12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在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举办前后,法国邮轮公司相继推出一系列以“装饰艺术”为特征的远洋邮轮,成为从折衷主义风格向现代风格迈进的先行者。本文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邮轮为研究对象,具体以巴黎号、法兰西号和诺曼底号三艘邮轮为例,从空间布局与室内装饰细部两个方面归纳出以“装饰艺术”为特征的邮轮室内设计方法与策略,明晰促成装饰艺术风格在海上走向成熟的背后动因。
关键词:邮轮设计、装饰、装饰艺术、室内设计
引言
1925年,随着装饰艺术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法国巴黎被塑造成令人向往的时尚之都,装饰艺术风格因此成为代表“法国官方的现代艺术风格”。[1]在整个博览会中,装饰艺术风格通过品类繁杂的商品,以精心装点的“橱窗”形式向外展示着其“美好的品位”。其中尤以埃米尔-雅克·鲁尔曼(Emile-Jacques Ruhlmann)[2]和皮埃尔·帕图(Pierre Patout)[3]共同设计完成的“收藏者之家”(House of a Collector)最引人注目,整个空间采用对称式布局,简化后家具和界面形式更趋几何化表达,但是材质与图案的选择仍极具装饰意味,形成一种微妙的反差。这两位设计师也因此收到更多客户的邀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兰西号和诺曼底号的室内设计。之后,装饰艺术风格作为法国的一张名片,在一次次的远洋航行中被分发到大洋彼岸。而事实上,在邮轮空间的承载之下,装饰艺术的萌芽远早于1925年的博览会。从1921年投入运营的巴黎号中,已可瞥见一种从传统时期语汇向现代风格的转变,只是那种装饰艺术的典型特征还不明确。我们不妨将巴黎号(1921年)、法兰西号(1927年)与诺曼底号(1936年)这三艘法国邮轮的图像与文本并置在一起,或许会发现装饰艺术演变的具体脉络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邮轮的空间布局与装饰特征。
1
空间布局:技术与政策的转变
由法国大西洋海运公司(简称CGT)推出的三艘邮轮,虽然前后时间跨度不超过20年,但她们的空间布局方式却有了明显的转变,特别是在公共空间部分。将她们的剖面图纸(图1)并置后,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倾向。巴黎号头等舱的公共空间区域基本都集中于散步甲板层以上,且均被设计为两三层的挑空空间;二等舱、三等舱的休息大厅则集中于船身的中段,且基本为单层空间。法兰西号的公共空间则全部向邮轮的中段集中,空间层高增大,其中头等舱的主餐厅是一个四层挑空空间,因此部分头等舱房间开始出现在散步甲板层以上的船头和船尾空间中,采光、通风与视野更佳。诺曼底号与法兰西号相似,也是将休息室、吸烟室、餐厅等公共区域全部划分在了船身中段区域。不同的是,诺曼底号的公共空间不仅层高更高,水平方向的跨度也更大。特别是吸烟室、主沙龙厅与中庭过道空间形成了横向流动、视线贯通的一个整体空间,中庭过道更以一种拾级而上的阶梯长廊形式向船尾延伸,直至乘船甲板层的咖啡厅与烧烤吧。这种有标高变化的长廊设计同样被应用于诺曼底号标志性的主餐厅空间中,这是当时最大的一个邮轮房间(长93米、宽4米、高8米),可同时容纳150张桌子,接待700位客人。[4]
图1.巴黎号剖面、法兰西号剖面、诺曼底号剖面(从上至下)
通过对剖面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三艘邮轮的空间布局呈现以下特征:公共空间从散步甲板层向船身中段集中;从剖面方向看,大厅空间有跨越更多层高的设计趋势;从平面方向看,公共空间由相互隔绝分离发展为相互贯通串连;垂直交通的位置(电梯井)由船身中央向船头和船尾两处移动;出现了更多夹层空间。这种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似乎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原则“自由的平面与立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空间布局上的设计流变?
根据CGT历史资料的考证,这种空间布局变化的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首先是技术上的革新。由图2可知,诺曼底号采用了分体式漏斗的设计,烟囱在进入船舱室内空间后分为两个通道延伸至船底部的锅炉房。如此,在不影响船只动力运转的前提下,为室内空间中自由连贯的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图2.诺曼底号分形漏斗示意图
其次是国家政策变化导致的消费人群变化。一战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就在巴黎号下海航行的那一年推出了“紧急配额法”,也被称为“百分之三法”,严格限制了进入美国的移民人数。根据190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该法案将移民的入境数量限制为该国籍人群已定居美国境内的3%。这对跨大西洋旅行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减少了向西旅行的乘客数量。于是,法国航运公司马上对邮轮设计进行调整,以减少利润微薄的三等舱空间,增加头等、二等舱的空间与设施,服务重点由欧洲移民美国的人群转变为北美来欧洲旅行的人群。到1936年诺曼底号投入运营时,头等舱可搭载的乘客数量为750人,远远超过其他两个舱室(游客舱670名、经济舱340名)的乘客数——完全被设计为服务于上流社会的顶级豪华游轮。[5]
2
室内装饰:法国风尚与时代精神
无疑,在技术变革与移民政策的共同影响下,这个时期法国邮轮的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北美游客中的上流社会人士。为了吸引和迎合这个目标人群的品位与偏好,法国邮轮公司在室内装饰设计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从法兰西号开始,CGT公司董事长约翰·达尔·皮亚兹(John Dal Piaz)希望室内设计可以呈现出一种代表法国当代精神与生活风尚的表达。正如他所言:“一位穿着迷你裙、梳着波波头的夫人为何会想要坐在一把路易十六的藤条椅子上呢?”[6]为了实现这种新的装饰语言,CGT公司请到了192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广受赞誉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作为法兰西号和诺曼底号的主创班底。
1.天花:装饰的配角
装饰艺术博览会中“收藏者之家”(图3)的两位主创设计师埃米尔-雅克·鲁尔曼和皮埃尔·帕图自然在CGT的名单之列。法兰西号的头等舱茶室由鲁尔曼设计,墙面饰以白灰和镀银青铜镶板,白色格子天花造型简洁,楼梯入口处的八边形镜面将整个空间收入其中。由帕图设计的主餐厅(图4)屋顶有三段不同的标高,且均采用平屋顶的形式;墙面饰以灰色的比利牛斯大理石,地板是高度抛光的印度橡胶,整个空间内敛而现代;壁画、雕塑以及由帕图设计的餐椅成为空间的视觉中心。
图3.收藏者之家
图4.法兰西号头等舱主餐厅
鲁尔曼与帕图都在法兰西号中颠覆性地采用了平屋顶,诸如“穹顶拱券”“古典柱式”这般的历史语言被彻底抛弃,与“收藏者之家”中轻造型、重装饰的设计手法保持一致。这与巴黎号(图5)的屋顶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主门厅、吸烟室与餐厅都设计了巨大穹顶及圆形天窗,餐厅更是遵守着典型的法国摄政时期风格,以12根爱奥尼柱式环绕于穹顶之下。
图5.巴黎号头等舱餐厅
2.铁艺:装饰的主角
除了室内设计师外,工匠艺人对这一时期法国邮轮的装饰风格也有极高的贡献。铁艺作为装饰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是室内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装饰主角,其中埃德加·勃兰特(Edgar Brandt)和雷蒙德·苏贝斯(Raymond Subes)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法国邮轮中颇受瞩目。
图6.巴黎号主楼梯
图7.巴黎世博会埃德加展厅
巴黎号主厅与吸烟室(图6)中造型复杂的锻铁楼梯均由埃德加·勃兰特[7]制作:在美学上将新艺术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在功能上被用于支撑冲天炉、阳台和夹层的柱子,在装饰母体上则于保留自然元素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抽象化。由于他的楼梯设计堪称经典,以至于巴黎号在二次翻新时(1927年)并未对铁艺楼梯做出任何改变。事实上,20年代是埃德加·勃兰特的事业巅峰时期,巴黎博览会的邀约也随之而来。他不仅在独立的陈列室(图7)中展示了各种铁艺家具、灯具、屏风等,还负责设计多个场馆的主入口铁门。其中尤以名为“绿洲”的屏风(图8)最为著名,根据琼·卡尔(Joan Carr)的说法,“屏幕的正式对称和小卷轴反映了勃兰特早期的古典女性主题,而各种新元素则暗示了新兴的现代风格。落水的涟漪和卷曲的齿轮状花朵也显示了机械美学的影响,强调运动和速度”[8]。
图8.屏风“绿洲”
图9.法兰西号茶沙龙主楼梯
雷蒙德·苏贝斯也曾参与过“收藏者之家”的室内装饰,他也因此收到多艘邮轮的设计邀约。其中法兰西号茶沙龙的三层主楼梯由他与保温·德·伯金(Bouwens de Boijen)共同设计(图9):几何母题的锻铁楼梯外又覆盖了一块与立柱相连的灰色大理石,造就了一种新艺术风格与装饰主义风格并存的楼梯形态。苏贝斯在30年代开始尝试铝和氧化金属等材质,诺曼底号的头等舱餐厅大门(图10)和电梯饰面(图11)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图10.诺曼底号头等舱大厅入口
图11.诺曼底号电梯厅
3.玻璃:装饰的灵魂
192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14米高的水晶塔(图12)令人过目难忘:泉水自塔身两侧的小孔倾泻而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由玻璃艺术家芮内·拉利克(René Lalique)[9]建造的照明压制玻璃喷泉,名为“法国之泉”(Les Sources de France)。喷泉以大型玻璃小雕像为特色,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的13位女性,与远处1889年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形成呼应。除此之外,他还在博览会上建造了自己的展馆,展示了多种玻璃器皿和玻璃制的天花板。
图12.法国之泉
拉利克也应邀参与到巴黎号的穹顶设计与法兰西号、诺曼底号的灯具设计中。法兰西号主餐厅天花板由110盏琥珀色方形玻璃灯照亮,为游客带来摩登的空间体验。诺曼底号主餐厅(图13)更是因为他的设计而赢得“光之船”的绰号:12根高大的莱俪玻璃灯柱照亮了整个房间,墙壁上有38根同样明亮的柱子,房间的每一端都挂着两盏枝形吊灯。拉利克的玻璃工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透明玻璃和磨砂玻璃之间的对比来进行光影的表达,使海上奢靡的娱乐生活摆脱了黑夜的束缚。
图13.诺曼底号主餐厅
4.漆板:装饰的皮肤
让·杜南(Jean Dunand)[10]于1925年国际博览会上首次尝试用漆板进行墙面装饰并围合了整个吸烟室(图14):黑色漆面、几何状的漆器家具、红金色的漆板与阶梯状的天花共同创造出一种摩登前卫的空间氛围。尽管《装饰艺术杂志》将其描述为“葬礼吸烟室,疑病症吸烟者梦寐以求的静修处”,该房间仍受到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之后他收到来自欧洲与美国的多个住宅设计邀请,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1930年他为一位女士的吸烟室所做的壁板设计。杜南设计了一个风格化的“棕榈林”,几何图案一直延伸到了飞檐上,采用银、金和黑漆搭配成的漆面金属板为墙面增加了质感。
图14.博览会吸烟室
同一时期,他收到诺曼底号的设计邀约,负责吸烟室、大沙龙等多个空间的墙面装饰。与之前项目不同的是,诺曼底号的漆板创作有极强的主题性和叙事性要求,许多画面先由壁画家让·杜帕斯(Jean Dupas)创作,而后由杜南制作镀金漆面浮雕的效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大沙龙入口处的“极光”主题的漆画(图15),共由32块镀金面板组成。画面中将古代众神和女神与现代航海历史相结合的想法出自该空间的建筑师罗杰·亨利(Roger Henri)。有照片显示,最初的装饰方案包括:位于中心的太阳罗盘、乘坐战车的希腊诸神阿芙罗狄蒂与波塞冬,以及暗示出诺曼底号航线的各大洲海岸线。
图15.漆画“极光”
5.家具:装饰的眼睛
家具的设计与搭配是装饰艺术风格的点睛之处,一把椅子的造型、材质与纹样往往能精确地传达出整个空间的气质。鲁尔曼、帕图、路易斯·苏(Louis Süe)和安德烈·马尔(André Mare)这些在博览会上名声大噪的设计师也带着他们的家具作品入驻远洋班轮的室内空间,意图将代表法国风尚的艺术风格传播到大西洋对岸,也将时代精神贯彻到底。
巴黎号与法兰西号的大部分室内陈设和家具设计都由路易斯·苏与安德烈·马尔完成,他们于1919年创立苏与马尔(Sueet Mare)室内装饰公司,也参与了1925年装饰艺术博览会上的场馆设计。他们用设计表明了“传统语言是如何被新颖的设计形式所取代的,但却仍保留了与过去的联系”[11]。法兰西号大沙龙(图16)中的地毯与座椅上绚烂的花卉图案与他们在博览会中的独立居室设计(图17)如出一撤,呈现出一种新古典风格的倾向。
图16.法兰西号大沙龙
图17.SueetMare博览会展厅
相较之下,帕图为法兰西号和诺曼底号主餐厅设计的座椅则彻底地切断了与历史的联系。没有了新古典风格的浮雕,两把椅子造型颇具流线感,表面的织物图案也脱离了具象的表达。诺曼底号的餐椅(图18)内饰织物采用红色盾牌和两只狮子——一种象征法国诺曼底省的纹章装饰,精巧的金属护脚则更具现代气息。并且每个座位下面都设有一个机关,被用于在海浪汹涌时将椅子固定在地板上。
图18.诺曼底号餐椅
不可否认,从巴黎号到诺曼底号的室内装饰实现了巨大的“摩登化”转变。而这种“摩登化”的结果并非现代主义那般单一化、标准化、抽象化的处理方式。屋顶、铁艺、玻璃、漆板、家具......每一个装饰细部的背后都是一名设计师、艺术家或手工艺匠人的探索与自我超越的结果,同时他们还在“摩登化”的进程中保持着一种个体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梳理每位创作者的经历与作品后,不难发现他们都因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而崭露头角或名声大噪,也因此参与到法国邮轮的室内设计中。如果说博览会是法国风尚在陆地上的展示平台,那么巴黎号、法兰西号与诺曼底号或许可以被视作装饰艺术风格从初生到成熟的三次“海上博览会”,是陆上博览会的延伸。而邮轮作为来往于不同海域与国土之间的“漂浮博物馆”,无疑将法国风尚与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传播到了大洋彼岸。
3
从“邮轮”到“游轮”: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邮轮作为漂浮的博物馆,一方面集合了二三十年代装饰艺术的最佳作品,另一方面营造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一种以海上为目的地的旅行方式。事实上,邮轮自19世纪上半叶诞生以来,邮递与客运一直是其主要使命,19世纪的邮轮中即便是头等舱的乘客体验也并不能用舒适来形容。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美国移民政策变化和一战后经济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咆哮的20年代[12]为一种纯粹的海上休闲旅行提供了契机。大西洋两岸的旅客(特别是美国上流社会人群)都为了追求更好的旅行体验而登上客轮。因此,这一时期的邮轮反映出比陆上酒店更高的居住标准,尤以美国的酒店设计为参照。具体体现在对旅客私密性和舒适度的关照:头等舱的独立卫浴、游客舱(原来的二等舱与三等舱)的冷热水洗手池都是标准配置。更重要的是对休闲娱乐生活的关照:铺砖的室内泳池是基本配置,此外诺曼底号还增加了烧烤吧、剧院电影院,以及带有珍奇异兽的室内花园等公共空间。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法国邮轮的成功除了归因于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共同协作,更得益于大洋彼岸的消费群体,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方式与品位偏好也急需一种对艺术风尚的迎合与表达。此外,技术革新、国家政策、材料工艺等也是推动装饰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其间,“邮轮”也从一种交通运输工具进化为承载休闲生活的海上消费场所。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装置艺术 漂浮的博物馆 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 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