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凤凰艺术|记忆那城:一份关于城市、人与物的备忘录
-
2022-05-12
作为一年一度的国际设计盛会,天津国际设计周至今已成功连续举办八届,为天津市汇聚了众多国际优质设计资源与科技转化成果,不断激发着天津市的艺术设计潜能,持续扩大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品牌影响力。2022年,设计周将主题确定为“文化遗产与城市”,汇集国内外众多知名设计师和艺术家,用前瞻视角与多元实践深入呈现本土设计语言及创新理念,为艺术爱好者创造一个与顶尖艺术亲密接触的好机会。
在2022年第九届天津国际设计周的当代艺术板块,“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呈现了五位艺术家的多媒介作品,展览既是对城市过往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现时的把握,更是对走向未来的反思,是在新旧交替、铭记与遗忘的轮回和夹隙中,寻找城市中个体与集体、人与物存在的意义。同时,本次展览也将为天津当代艺术生态与学术氛围注入一份新鲜活力,围绕“文化遗产与城市”主题,激发更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 “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幕式现场
▲ 开幕现场,从左至右: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晓楠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参展艺术家谭勋,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文彬,参展艺术家刘军
▲ 开幕现场,从左至右: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
▲ 开幕现场,从左至右: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晓霞,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晓楠教授,参展艺术家高岩
▲ 开幕现场,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晓霞观看艺术家张小涛的影像作品
▲ 开幕现场,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艳,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观看艺术家张小涛的影像作品
▲ 开幕现场,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艳观看艺术家陈秋林的影像作品
展览呈现了张小涛、陈秋林、谭勋、刘军、高岩五位艺术家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以及新近创作,艺术家用影像、摄影、雕塑、装置等多媒介作品呈现了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进程与缩影,以“记忆”为线串联社会历史发展中“个体、集体与城市”的交织命运,深入探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断裂与记忆缺失。
部分参展作品
《萨迦》是2006-2011年期间张小涛工作室与北大公众考古中心徐天进教授、陕西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家张建林教授合作完成的一次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一次新媒体艺术项目。“萨迦派”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重要的节点意义,通过考古与数字艺术的结合来考察《萨迦》的时空流变,其实也是在考察藏传佛教面临世俗化世界价值观的历史嬗变,《萨迦》是藏传佛教在今天的一个缩影,藏传佛教也许是人类最后精神世界的高原,是文明余晖的回光返照,对于艺术家来说,去藏地拜偈寺庙是跨越万水千山的朝圣之旅。我们今天面临着精神世界的崩坍,物质世界的超越,现代人处于剧烈的时代冲突矛盾的漩涡之中,如何通过数字艺术重建精神与物质、全球化与地方性、个人与世界的某种内在联系?这是艺术家在这个项目中最关心的课题。
《李明庄计划之柱头》系列,实现了艺术家内心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被恰当地嵌入雕塑的艺术形式之中。艺术家将宋代的诗书画意雕刻在清代的木檐柱上,作品使物质的功能性变得模糊,而将日常生活用品转换成为雕塑艺术品,显现出艺术家特有的文化身份。
▲ 陈秋林,《别赋》,单屏录像,9分钟,2002
万县是陈秋林的家乡,也是三峡大移民的城市之一。2002年6月,陈秋林带领摄制组经万县、云阳、奉节、巫山、大昌古镇,历时14天拍摄,最后剪出短片《别赋》。片中第一部分记录了这几个城市的拆迁和移民们的现实生活;第二部分记录了即将或已经被破坏的三峡文化遗址,和在这些遗址中演出的京戏《霸王别姬》片段;第三部分是艺术家本人在拆迁废墟中的表演片段,这三部分影片在无声的对白中交织在一起,成为对城市发展与命运的真实记录。2007年,艺术家重返已被拆迁的万县家乡,探索拆迁后的在地内涵,两种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别离,同样无奈的心情,“别赋”是艺术家献给父母和生活在家乡土地上人们的离别咏唱,超越了单纯反映社会现实的层面,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视觉寓言。
▲ 刘军,《尾矿》-备忘录,混凝土废料,尺寸可变,2019
艺术家将司空见惯的城市建筑材料物象化,在沉重粗砺的混凝土中寻找精神寄托,并通过符号嫁接和文化转译呈现另一种园林景观。这些混凝土废料在被拆除之前作为城市建筑的身体承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沦为废墟的命运反映了在变化的社会空间中个体、集体与城市的关系,也是一种关切自身生存境遇的体验感知,更映射出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到处是新建与废墟的时代现场。雕刻在建筑废墟之上的佛像,既是在价值矛盾中嫁接东西方思想与文化,也试图唤醒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情感与记忆。
▲ 高岩,《一个杯子》,摄影,90×59cm,2017
假如说游客是以闲逛者的状态观看景点的,高岩作为深谙观看之道的行家,对于物件的陈列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如何摆布那些本无意义的东西?以及我们怎样使用日常物件来进入历史与重构公共记忆? 通过对空间的理解和观察提出问题,高岩让空间与视觉秩序在摄影画面里生成一个具有召唤能力的“舞台”,通过摄影将展品进行再次框取,图像化后的场景被简化得只剩下物件与空间。当照片里的内容开始变得单一乏味,但物件本身的质感与秩序,却将观看的路径引向了更复杂的意义里。
展览现场
▲ 谭勋,《李明庄计划——柱头之一》,木檐柱,220×30cm,2008
▲ 谭勋,《彩虹系列——广州某菜市场》,彩钢板、铆钉,240×80×30cm,2022
▲ 谭勋,《彩虹系列——山西某民居》,彩钢板、铆钉,180×65×35cm,2022
▲ 高岩,《装饰物1》,摄影,165×110cm,2017
▲ 刘军,《尾矿》-备忘录,混凝土废料,尺寸可变,2019
▲ 刘军,《尾矿·砼》,混凝土废料,尺寸可变,2019
▲ 张小涛,《萨迦》,影像,15分45秒,2011
▲ 张小涛,《萨迦》,影像,15分45秒,2011
▲ 谭勋,《Installation City》,影像,14分钟,2021;特别感谢“香港创意亚洲”的支持
▲ 陈秋林,《别赋》,单屏录像,9分钟,2002
展览中,艺术家张小涛通过跨媒介的艺术语言让《萨迦》废墟获得虚拟重生,带领人们走向朝圣灵魂与思想觉悟之路,在深刻变化的时代中寻找真实的自我。谭勋运用“山水”符号雕琢于不同时期的日常之物上,追溯文化、生活和人的隐秘记忆。刘军的混凝土雕像拼合了残垣断壁的城市景观和中西方历史遗产,利用粗糙的钢筋水泥与其之上精雕细琢的文化符号之间的视觉冲突,反思那些残缺的文明与精神信仰的遗失。陈秋林的影像用复调的形式将城市化进程中的遗忘角落当作舞台,演绎着面对文明遗失后的空虚与迷茫。高岩的摄影作品《第三次摆放》系列,用镜头重新聚焦博物馆与纪念馆中的实物陈列场景,这些物件在进入博物馆之前都有被使用的历史意义,在博物馆中是第二次摆放,在高岩的摄影作品里又被第三次诠释。
作为集体赖以生存的空间,城市承载着生命与岁月的痕迹,精神文明是流淌在城市中的血脉,铸就城市发展的灵魂。在疫情常态化与精神世俗化的时代,展览是对观众与时代的一次发问:如何用文化遗产辨识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关于艺术家
张小涛
1970年生于中国重庆,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0年创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现居北京。张小涛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新绘画、新媒体实验动画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系统,他用跨媒介的艺术持续关注中国社会巨变与个人心灵间的悖论,试图在个体与集体的经验转化中呈现中国社会与个人的复杂“病理学”报告,并在“微观叙事”的图像中,建构超越地域经验、时空界限的知识谱系和艺术视角。
谭勋
1974生于河北保定,199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勋近几年的创作从对材料进行广泛实验,到寻求某种有意味的形式,再到语言、文化身份的积极构建以及创作方法论的思考,逐渐开始更多雕塑本体语言之外的尝试与拓展。他近来关注“万事之本”的问题与相关实验,以及如何由“表象”归于“内心”的创作实践,他的作品衍生了一种“情景相生”材料观,力图通过对日常生活材料的语言改造,引领观者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1975年生于湖北省宜昌市,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成都。她的作品涵盖录像、摄影、装置和雕塑各种媒介,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和推进的状态中。她对社会问题拥有独特的敏感度,致力于在频繁论述的问题中引入全新的观点和视角。陈秋林把现代生活不断挑战传统价值体系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与现状进行归纳、视觉化,她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野心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1979年生于天津,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他主张艺术的本质上是自由的表现,是现实中的人对其周围状态的互动式体验,并将之转化为视觉等感官形式的外在表现。
1980年出生于河北省,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2008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硕士后阶段(Post-diplôme)。摄影作品先后展览于法国巴黎大区摄影中心、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里昂天空的蓝当代摄影中心,中国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器·Haus空间、西安美术馆、日本旧日本银行广岛支店等艺术机构。
学术主持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清华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第十五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主持。她与国内外美术馆和机构合作,策划展览数十场,多年来作为学术主持为众多展览提供理论支持。
策展人
陈晨,青年策展人,面对文化多元性与观众复杂性的双重前提,致力于在策展工作中了解观众、走进观众,与观众进行探讨。策展理念:致力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融合,竭力扩大展览的外延,让展览本身和当代艺术的实践性结合,而不是只强调艺术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蒿亚楠,青年策展人,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普遍及边缘性社会议题,试图在全球化语境及数字革命中挖掘本土艺术创作的通识情感特征,聚焦青年艺术家的多维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后疫情与网络时代为本土艺术哲学建构多元认知视角。
关于展览
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
学术主持:范晓楠
策展人:陈晨 × 蒿亚楠
参展艺术家:张小涛、谭勋、陈秋林、刘军、高岩
展览时间:5月6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天津巷肆美术馆
注: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季-青年策展人扶持项目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