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2022华中大建规学院毕业作品展 · 研究生】MFA艺术硕士——数字媒体方向(二)

2022-04-28


数字媒体艺术

2022届MFA毕业设计展览分为环境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方向进行在线分享,本期展示专题主要设计方向有建筑投影艺术、沉浸式光影夜游、非遗文化信息交互、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城市文化表达路径等方向的研究。主题包括:(1)“奇观”理论下建筑投影艺术的影像设计研究(2)滨水空间沉浸式夜游设计(3)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非遗文化信息交互设计研究(4)基于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建筑投影秀设计策略研究(5)建筑投影艺术中的城市文化表达路径研究。



01


设计选题:

“奇观”理论下建筑投影艺术的影像设计研究

—以红钢城建筑投影艺术项目为例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Projection Art Image Design under "Spectacle" Theory

—Take the Red Steel City Architectural Projection Art Project as an example

设计者:李攀

指导老师:张健


课题概要:

研究围绕着“奇观”理论下的建筑投影艺术影像设计的核心主题,从建筑投影影像主题、影像视觉、影像叙事、影像视听节奏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奇观”的建筑投影艺术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了现有建筑投影案例中影像设计的常用主题、元素和艺术表现手法,总结已有的建筑投影影像内容设计的不足,并提出优化设计的可能性意见,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建筑投影影像内容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在红钢城建筑投影艺术项目的影像内容设计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补充。

方案展示:

1、项目前期分析

文化要义分析:

荆楚文化: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颜色以红色,黑色,棕色为主,图案纹饰以祥云,神兽为主。

青铜文化:楚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青铜文化成为构成楚文化的主体的支柱之一。

投影面分析:

建筑主体为不规则结构,左面投影面A是向外突出的楼梯与平台,承载着投影秀中重点影像内容,中间投影面B承接投影面A,投影面D是最小的投影面。

2、项目设计策划

创意主题与影像风格:

此次红钢城建筑投影秀主题为“青山绿水红钢城”,主要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光彩世界、钢铁记忆、再看青山、盛世青山,其中“再看青山”是此次项目设计实践的重点,围绕着“再看青山”这一主题,演绎青山红钢城的初始建设成就, 体现出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意精神。

素材收集与构建策略:

3、项目制作

视觉奇观设计:

从文化元素提炼与影像内容艺术手法两方面入手。通过整体提炼、特征筛选、形体变换、意象特征提炼等提取方法,挖掘、归纳出图形与色彩体系元素库。并结合拼贴夸张破碎等艺术手法进行设计。

视听奇观设计:

视听奇观设计主要从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两个方面入手,考虑到此次建筑投影秀是以音乐贯穿整场投影秀,在确定好建筑投影秀的音乐之后,先从听觉节奏入手,视觉节奏跟随听觉节奏方面进行。

4、效果展示

总结与思考:

该设计项目对现有的建筑投影艺术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奇观理论,总结出奇观理论下建筑投影影像设计原则与方法,但是,纵观国内外建筑投影艺术的研究成果,很少有奇观理论介入其中,本文主要是笔者结合自身所学的学科知识与实际案例归纳的得出的观点与看法,由于知识含量有限,内容难免有所偏差。



02


设计选题:

滨水空间沉浸式夜游设计—以渠江两江四岸光影夜游为例

Waterfront space immersion night tour design takes the qujiang River

—Two rivers and four banks night tour as an example

设计者:黎芝文

指导老师:侯云鹏

课题概要:

项目实践部分为渠县“两江四岸”光影夜游设计。首先,从项目区位环境、交通线路、辐射市场、文脉梳理、现场调研五个角度对项目背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思路及设计策略,接下来详细分析了具体节点的地理位置、项目主题、设计元素、效果展示等内容。依据前文归纳的沉浸式夜游设计方法,节点按照从古至今的叙事逻辑展开。项目注重对节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挖掘,并根据不同的投影环境条件运用不同的投影技术,从多种角度调动游客的感官体验。

方案展示:

1.整体项目

项目共包含10个节点(如下图),其中“武王伐纣”节点为开始点,“幻光賨都”节点为结束点。项目包含两条旅游路线,第一条是通过状元桥——翼德大桥——明月桥——渠江大桥——明月桥——状元桥之间水上游览,该线路游客可以欣赏到渠江“两江四岸”所有的景点,是项目的主要游览路线。第二条是渠江沿岸陆地旅游。

图:具体节点及分析图

2.具体节点

在具体的节点设计中,力求通过场景与真人演艺相结合的方式,将渠县特有的非遗艺术形式与真人演艺融入在游览线路之中,让游客感受全方位的沉浸体验.以下内容为部分节点效果图:

图:“幻光賨都”节点效果图

图:“八蒙之战”节点效果图

图:“礼义城抗元”场地分析

图:“礼义城抗元”效果图

总结与思考:

在新时代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旅游业从粗放式的规模增长向高质量旅游转化。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需要,沉浸式夜游成为旅游新潮流。沉浸式旅游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创新手段,更是一条全新的游客体验路径探索。目前国内沉浸式夜游项目存在的问题较多,暴露的设计缺陷较明显,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提出解决方法。此外,我国沉浸式夜游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发展的差距。笔者认为沉浸式夜游项目的多感官体验和交互体验将是未来的研究设计趋势,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03


设计选题:

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非遗文化信息交互设计研究—以《天工开物·曲糵》App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Taking the Tian gong kai wu Qunie App as an example

设计者:陈奕竹

指导老师:蔡新元

课题概要:

《天工开物·曲糵》App是一款以在线信息交互为主要体验形式,旨在向对中国传统酿酒技术感兴趣的个人展示传统酿酒的文化和历史以及相关的民俗知识。以真实的古籍资料、民俗故事为基础打造互动虚拟田野调查平台,用户可以跟随着导航不断深入《天工开物》,该项目旨在通过信息交互设计创造更完整、更具启发性的沉浸式体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

方案展示:

1.视觉设计

《天工开物·曲糵》App“首页”以山水画的形式呈现,布局方式借鉴了国风手游的样式,在风格上呈现出古典的感觉,应用logo以标签形式居于画面正中央,周围以山水云雾作为背景点缀,增强视觉的连贯性和界面的层次;“导览页”以“天工开物”、“传统酿酒工具”、“酿酒技法体验”、“古籍鉴赏”四个模块组成,以文字作为重点突出对象辅以传统色彩背景对模块进行区分,简洁清晰的引导用户进行点击操作继续探索下一界面,使操作更加舒适、流畅。

《天工开物·曲糵》App 界面标准色与字体字号标准

首页与导览页视觉设计

《天工开物·曲糵》App 古籍、文物鉴赏页面设计

2、信息架构设计

信息内容架构的设计反映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界面框架设计则反映了表 现层面的信息。界面框架的设计是基于信息的规划、界面总体的组织布局、界面主 要内容的阐释与模块的放置,并为后续的交互形式、交互细节的定义和视觉设计奠 定基础。《天工开物·曲糵》App在界面框架设计上,以传统酿酒技艺作为展示重点,分别介绍曲糵、酒母、神曲、丹曲四个篇章,再以古籍赏析、工艺特点、酒器造型三大方面对中国古代传统酿酒技术依次进行介绍。

《天工开物·曲糵》App酿交互原型框架设计

3、交互形式设计

当用户进入“酿酒技法体验”板块,可自行选择作为一名穿越回古代的田野调查的民族志学家深度参与酿酒过程,通过对选料、选址、技法的不同选择,最终酿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成品的“参与者模式”板块;抑或是选择作为一名现代人,通过移动应用平台,线上观测坐落于虚拟空间的“虚拟酒厂”中古代酿酒工人工作状态的“观测者模式”板块。

《天工开物·曲糵》App酿酒技法体验交互界面设计

《天工开物·曲糵》App“选料”交互界面设计

“参与者模式”板块中的“选址”页面,将《天工开物》中的酿酒场景随着用户放大、缩小、调换等操作指令,组合成一幅横向连贯的山水长卷,并对“林间”、“溪边”、“山村”等不同区域加以标注与动态交互,让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滑动、缩放等手势浏览、欣赏并对地图开展田野调查,自主选择不同的区域作为酒厂的选址,触发不同的剧情。页面布局采用山水长卷形式,沉浸感十足,界面结构简单且实用,便于用户体验各种互动模式。

“酿酒技法体验”板块中的“技法”页面,将中国古代传统酿酒流程以交互动画的形式向用户展现,涵盖“拌曲”、“踩曲”、“拌料”、“堆积”、“蒸粮”、“入窖”、“开窖取”、“出酒”、“储存”九个传统酿酒所必需的环节,用户可依次点击正在劳动中的酿酒工人并与之进行简单交互,沉浸学习式体验酿酒全过程。

《天工开物·曲糵》App“技法”交互界面

“观测者模式”部分是以放置式体验为主的《天工开物》中酿酒技艺体验板块,画面内容取材于《天工开物》中“变吹风凉”、“米漂流长”这两幅插图,并配合应用视觉设计风格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延展。随着时间的流逝,画面中的人物也会逐渐展开各种生产劳作活动,用户可以观测者的身份,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随时查看内容的进程,观察画中人物的劳作方式,收集制作成品。以其轻松自由的交互方式激发用户主动学习观察的乐趣。

《天工开物·曲糵》App“观测者模式”界面

4.交互页面展示

总结思考:

本研究依据信息交互设计相关理论,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天工开物》的文化价值,以《天工开物·曲糵》中传统非遗酿酒技术为具体研究内容,设计制作了《天工开物·曲糵》交互 App,探索出信息交互技术作用于非遗手工艺传承的路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非遗手工艺交互设计方法与策略,总结出能够应用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交互应用的创作方法和设计思路,以期为《天工开物》和非遗文化的信息交互设计等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04


设计选题: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建筑投影秀设计策略研究—以武汉昙华林建筑投影秀为例

Projection Show Based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Taking Wuhan Tanhualin Architectural Projection Show as an Example

设计者:陈露

指导老师:张健

课题概要:

武汉昙华林建筑投影秀基于触媒理论、有机更新理论方法,针对建筑投影秀整个实施环节提出三个方面建筑投影秀的设计策略:第一是投影选址环节,针对建筑投影秀产业融合所需空间规模,从宏观层面提出点状、面状规划布局和微观层面的多业态融合设计;第二是投影内容设计环节,以地域性文化元素作为内容设计素材,以及结合传统文化活动的互动投影设计;第三是在投影秀呈现环节,让居民融入建筑投影秀设计中,借用建筑投影秀营造现代交往空间,打造居民参与式互动投影秀,促进居民、游客间交流,激发居民活力。


方案展示:

1.与产业融合的空间设计策略

基于触媒理论、有机更新理论方法,选取松后文化馆(懿训女校旧址)、晨曦艺术馆(江夏民居)、萧兰刺绣馆(翁守谦故居)、昙华林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商业民居建筑以及瑞典教区旧址共6栋建筑单体作为投影墙面。

2.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内容设计策略

(1)以“英雄武汉·城市之光”作为设计主题。

用光影反映武汉战“疫”长达多月的历史性时刻和诸多凡人英雄们的暖心大义。以光影展现城市之光,欣赏月光,感受城市发展之光。

(2)确定设计内容和风格

昙华林建筑投影秀的设计内容和风格以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景观作为创作基调,结合数字时代的创意元素,形成最终设计效果。

3.与居民相融入的体验设计策略

(1)触感互动

昙华林建筑投影秀项目中,感知互动体验主要运用为“祖国颂”投影篇章环节,用手触碰投影墙面下方“福”“禄”“寿”墙绘装置,相应的地方就会升起一盏孔明灯表达祈福的愿景。

(2)观众参与内容制作

昙华林建筑投影秀有一个章节为“共抒感言”,希望每位观众参与内容设计制作中,通过文字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武汉城市的寄语。

4.多设计策略相结合

考虑将与街区产业融合的空间设计策略、与居民相融入的体验设计策略相结合,引入“集章寻宝”的互动投影游戏。

5.投影方案

昙华林建筑投影秀投影面积总共为1000平方米。为获得良好投影效果,投影于建筑表面的照度般要高于环境照度的5倍以上,并且避免周边环境光直射。最终选择采用松下(31000lm)、爱普生(18000lm)两种投影机进行投影效果呈现。

6、效果展示

总结与思考:

伴随城市更新的步伐,依托技术的建筑投影秀与历史文化遗产的融合将会更为契合。随着建筑投影技术和理论方面日趋成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联合多要素的通力合作,让建筑投影秀真正成为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主要为:受限于自身专业,因此提出的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策略中产业融合方面应用于实际项目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活化效果,但是要真正实现活化目的还需要其他社会因素的助力。



05


设计选题:

建筑投影艺术中的城市文化表达路径研究—以“黄鹤楼”光影秀为例

Research on Urban Cultural Expression Path in Architectural Projection Art

—Taking "Yellow Crane Tower" Light and Shadow Show as an Example

设计者:李秋文

指导老师:蔡新元

课题概要: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建筑投影艺术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它既可以重塑城市的固有形象,又可以打造城市的对外形象,营造一种新的文化氛围,简而言之,这也是一种比较方便快捷的运营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艺术最直接的符号输出。

本次课题以“汉风国潮·礼赞祖国”黄鹤楼光影秀为研究对象,通过秀汉味文化、秀传统技艺,传播武汉人民内在精神、内在价值和内在风骨。展现了湖北武汉楚风汉韵的文化底蕴及汉风国潮独有的民族文化,向世界传达中国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方案展示:

1.设计目标与策略

(1)设计目标:

展现武汉鲜明的城市文化底蕴,传播武汉人民内在精神、内在价值和内在风骨;增强空间环境的活力,增加武汉夜间光景观的趣味性,为黄鹤楼打造新的“地标”属性,并向世界传达中国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2)设计策略:

结合武汉的城市文化特色,打造灵活多变的主题风格,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打破的传统建筑壁垒,使黄鹤楼媒介化;

营造丰富的互动体验感,打破对于武汉传统文化的认知,结合新型建筑投影艺术的交互方式,创造身临其境的观赏模式,促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商业传播的范围。

2.投影场地分析

(1)区位分析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武汉的热门标志性建筑。整个建筑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气质和神韵,与蛇山脚下的长江大桥遥相辉映,武汉三镇的风光都可以一览无余。因此,此次灯光秀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

(2)建筑分析

黄鹤楼主楼高51.4米,底层宽30米,顶层宽18米,有五个飞檐。攒尖的屋顶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由72根柱子支撑,60个向上的屋顶向外延伸。建筑外环绕着铸铜黄鹤形、胜像宝塔、拱门、门廊、亭台楼阁等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但建筑本身结构复杂,且地处景区之内,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技术难度和现场 现场环境的考验。因此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尤其需注意结构问题,以便最终呈现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建筑投影秀。

(3)场地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场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投影秀设计,需要考量建筑本体视野是否开阔,是否有一定的空间搭建舞台且有足够的场地和空间容纳观众。经过多次对现场的考察,本次“黄鹤楼”光影秀的选址符合以上要求。因此将本次”黄鹤楼“光影秀的现场布局功能分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为光影秀表演区、舞台表演区、二级观影区、VIP观影区、中控区几个部分,现场布置按照标准化投影秀现场搭建。


3.建筑三维建模

为保证整体投影效果的精确度需要对投影建筑——“黄鹤楼”进行三维建模,并通过材质贴图的方式还原建筑本身的色彩、材质等,尽量1:1对原建筑样貌进行还原。

4.符号视觉转化

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播内容的有机构成。在智媒传播时代,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趋向于视觉传播。在符号视觉转化部分,需要先确定篇章主要文化符号元素,对意向文化元素进行素材的搜集与制作,并通过视频剪辑软件进行效果制作与视频剪辑,最终输出完整的影像效果视频。

5.光影秀现场展示图

总结与思考:

此次光影秀并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也是“黄鹤楼”作为武汉城市地标建筑传递武汉文化精神的一次新的尝试。在一定层面上,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做到了提升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系2022届MFA研究生毕业设计成果展精彩还将继续......”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审核 / 王玥 于千滋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建筑投影艺术 沉浸式光影夜游 非遗文化信息交互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

2040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