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在展厅偶遇艺术家,一定要和他们聊会天 | 指尖展厅合集
-
原创 2022-04-27



如果在展览中偶遇艺术家,你会和他们聊天吗?
是激动还是紧张?是满怀好奇还是不知从何聊起?
在指尖展厅这个虚拟空间,你大概率不会“遇见”艺术家,却依然可以欣赏到他们的艺术,听他们畅所欲言:
作为母语的摄影、黑色幽默与赛博朋克、“后人类”的时代狂欢、潮流中的变与不变……
想念自由看展的日子,下次在展厅里偶遇艺术家,一定要和他们聊会天!本期指尖展厅让我们先进入和21位艺术家的聊天室吧。
▼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顾忠升:我把摄影当作我真正的母语
“摄影相对来说是一个更个人化的媒介,它可能解决了自我认知和自己的世界的一个问题。电影更多地解决了我对其他人的好奇,跟更大的世界的互动。”

雷安德罗·埃利希:看见与相信之间
埃利希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符号构建了一个表面看似真实的空间,以人为尺度搭建的场景如同舞台布景一样,邀请观众成为这部虚构作品的演员。

宋三土:通过艺术创作链接宇宙
对她而言,眼睛是她和宇宙对话的映射,色彩是她传达那些不可言说的秘密语言,花卉植物是她链接宇宙的通道,将虚拟图像的片刻呈现在现实生活中。

陈抱阳:透过数字世界这扇窗,探寻我和世界的关系
“直到我第一次,带着VR头盔被虚拟世界中所不存在的一张课桌绊倒的时候,我意识到现实和虚拟之间有一个裂痕。那一刻,我甚至不确定我是缸中之脑,还是一个尚未进化完全的虚拟人。”

田晓磊:未来艺术家可能是每个人的身份之一
未来将是一个“杂交”的世界,生命体和机器的结合、异化,在技术革新的浪潮里杂糅和繁衍,仿佛预言着一种“后人类”时代的狂欢。

王维思: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星期天画家”
“我对华丽精致,修饰有佳的实体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我更喜欢粗粝的,非实体的,并且游离在史论视野外的艺术。”

Michael Lau:如果不酷,还谈什么潮流和街头
“不管在什么年代,不管潮流怎么样变化,对我来说就是要维持这个酷的感觉。如果不酷的话,就不是街头文化,也不是潮流文化了。”

万朵云:艺术很轻,轻到只和我有关
“艺术史把艺术写的太重,我觉得艺术实际是一个很轻的东西,它轻到实质上只和我有关,仅此而已。”

王略:在雨天的街头涂鸦,就像一场整人节目
“提供跟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是街头涂鸦于我最不一样的地方,让大家以更去阶级化的方式了解艺术”。

侯炜国:创作就是不断反刍
“我觉得我之前的几个展览或者几个阶段,就有点像牛的几个胃一样,我没事嚼嚼这里面的,没事嚼嚼那里面的,它们好像变成了我的几个技能,我随时可以把它们调动出来,去组合、去重构一个新的东西。”

聂利莎:我们都生活在时间里
“‘我们都生活在时间里,并非是空间给了我们共同存在的机会,而是时间’……空间中的东西,在不断地更替,但是,他们都遗留在了时间之中。”

曹舒怡:以谦卑的状态去沉思无法计算和解释的命题
“将地球视作一个可以无限计算和优化的系统,这种思维实际上扁平化了我们的想象空间。我希望能够拥有一种谦卑的状态,去沉思那些巨大的、缓慢的、若隐若现的、无法计算和解释的东西。”

林万山:向深空呼喊,向宇宙求解
作品“宇宙呼喊计划”与“航升一号”卫星进行互动,“‘航升一号’就相当于一个在轨道上的诗人,它向整个宇宙完成来自地球的最最原始的、饱含情谊的文本的宣扬”。

曾晨:艺术与技术协同,探索人类创造性的边界
“程序帮我通过参数去进行解算,然后我再修改参数再进行优化,这样反复的配合过程,也可以说是我跟机器的一种配合,也可以说是一种博弈。”

曾曦:制造“场域”的表现力
用镜面“营造一个无限循环、图像复制以及解构重组的预设空间,让观众在这个空间中来回切换这几种方式,从而打破或瓦解观众预先设想好的视觉体验,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视觉场域关系。”

刘佳玉:通过新媒体艺术的“端口”构建虚拟与现实间的缓冲地带
“我觉得新媒体艺术作品它更像是,在真实世界当中的创作者和遥远的虚拟世界进行对话的一个端口。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媒介材料把虚拟世界当中存在的物质置换拼贴到现实世界当中。”

赵燕、梁宏伟:生命的能量场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进去参观以后,你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那一束光,或那一点光,你照耀了别人,其实你首先照亮的是自己。”

许毅博:透过艺术的锁孔窥探数字时代下的人类社会
从后人类系统中人与机器的本体边界,到智能时代的透明社会,再到未来社会秩序与规则的思辨,他以机械动态装置、虚拟现实影像等多重媒介形式,尝试着提醒人类,在数字时代的奇异景观里保持警醒。

沈凌昊:在光与场域中发现时间的痕迹
“我希望在作品中对于观众的‘时间感受’进行一次重构,而光的易逝性成为对于记忆与时间的隐喻,我们的记忆会永远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不断遗忘、不断覆盖”。

徐戈:迷人的机械与生命的存在意义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梦想着能创造独立运动的设备……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执念,当我成功地完成一件动态作品的时候,就像赋予它生命一样,它成了我的另外一个存在。”

柳迪:未来什么样不重要,但对未来的想象很重要
“我觉得民族在未来真正是什么样不重要,但当下我们的推测是有意义的。就像我们回看上世纪60年代的小说和绘画对未来的表达,它们不准确,但它们本身比现实更加有趣。”
//策划:路宇航、陈广泽
//编辑:李凝玉
//视频:赵甜、陶伯伦
//设计:王梦彤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腾讯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