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观展 | 展览的入戏与出戏——杭州西湖博物馆“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展

2022-05-07


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观展68期丨评论


展览地点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名窑传承馆(杭州南复路60号)
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23日—2022年3月31日
展览单元
第一单元:缘起
第二单元:初识
第三单元:现场
第四单元:遗物
第五单元:推理
第六单元:话题

图 | 展厅入口

主编推荐语:以考古新发现为主题做展览也是博物馆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工作之一。这类展览通常重“新”,强调“重大”。但是,却甚少在叙事脉络上考虑更多的巧思。以主人公视角代入一场故事,这样的做法在小说、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常见;我们也常说,博物馆展览是具备类比于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可能的。那么,具体如何来做呢?本期观展所关注的展览便试图以“宋小南”的视角带观众走进一个有故事的现场。

“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展览于2021年10月23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名窑传承馆开展,展览共展出文物218件(套),以兰若寺大墓考古发现为主,同时展出宋六陵、风车口南宋墓地、南宋郑刚中墓等墓葬的考古发现作对比。

展览的说明手册设计成线索记录表,观众可在上记录所思所想。观众在参观时就被赋予了思索和解密的使命,观众能和展品、策展人进行互动,避免参观陷入过往走马观花的形式之中。

图 | 导览手册

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考古工作站的模拟现场,结合导览册和前言,让观众能较为快速地进入宋小南的视角。借此,观众得以迅速建立起和物的连接,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想要了解兰若寺真相的小南,刚来到工作站要找罗博士了解情况。

图 |  考古工作站模拟现场

展览分为缘起、初识、现场、遗物、推理、猜想六个单元,观众在其中经历了入戏到出戏的心路历程。

缘起

该单元以图文展板的形式介绍了兰若寺大墓在2017年引发的轰动性效应,而这一消息引起了具有博物馆学背景、对南宋历史有兴趣的宋小南的关注。宋小南好奇“墓葬主人是谁”,所以想去考古现场了解更多信息。在与考古部门取得联系,并由所在单位出具介绍信后来到兰若寺大墓考古现场,开启解密兰若寺大墓主人的历程。缘起单元介绍了主人公宋小南的身份背景以及去往兰若寺的原因和目的,展览叙事的逻辑线得以立住,观众能更好地进入叙事环境中得以“入戏”。

初识

宋小南和罗博士初相见,罗博士向宋小南详细介绍了兰若寺的地理位置、发现过程和发掘方式。兰若寺大墓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东部,在兰若寺东北方向约六公里处正是著名的宋六陵。2016年在配合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兰若寺水库裸心湖建设项目开展时,考古调查发现了兰若寺大墓,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兰若寺大墓的发掘采用了聚落考古、建筑考古的方式推进。展览这一部分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特别对宋六陵、聚落考古和建筑考古等考古学专有名词作出解释。观众跟随宋小南向罗博士了解遗址的概况,丰富自己的认知。正是对遗址进一步了解,但是又觉得仅限于口述无法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所以宋小南提出要去现场看情况。

图 | 初识部分对兰若寺大墓的简要介绍,为展览后面的发掘现场做铺垫

现场

仅从罗博士的叙述中并不能探知事情的全部真相,罗博士提议带宋小南到考古现场还原真相,让实物诉说千年前发生的故事。兰若寺大墓的墓园坐北朝南,从目前揭露的面积来看,占地至少12000平方米,是宁波东钱湖史氏家族墓地面积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大。该单元借助版面文字和航拍图,以权臣墓地史氏家族墓地为参考,说明兰若寺规模之大。

经过对考古现场的墓园门道及现存磉墩(石头、瓦、图层垒起来的地基)的解剖与分析,考古学家得出“兰若寺大墓的墓园大殿为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的结论。同时,展览以古籍《思陵录》里记载作对比,以说明兰若寺等级与规模之宏大。

兰若寺大墓的选址属于典型的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观。展板上置有兰若寺大墓航拍图,辅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郑嘉励老师对怀抱之地的解读,以及对风水观与墓葬形制进行了通俗化的阐释。

图 |  郑嘉励老师对“怀抱之地”的解读:即墓园前后的地理形态被山脉怀抱,就像坐在一把太师椅一样,背后有靠,左右环绕,前面还有照应的山。若前面还有一条河流过,那就更理想了。这种背风、向阳、面水、藏风、纳气的地理环境是非常典型的,就叫作怀抱之地。

图 | 以《康熙会稽县志》所载宋六陵图来阐释宋代的风水观与墓葬形制

遗物

进入到遗物单元,展览叙事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即从建筑构件了解其建筑特征,为下一单元根据建筑构件推测建筑级别埋下伏笔。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南宋多不重视地下墓穴的营造,加上该墓葬经历过多次盗挖与损毁,导致该墓葬随葬品近乎于无。但是大量的地上建筑构件被保留了下来,为宋小南揭开墓葬性质和推测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该单元展出了较多实物,同时向观众介绍了兰若寺大墓归属砖(石)椁石板顶墓,以及其主要建筑构件的用途和象征意义。

图 |  遗物主要是建筑构件,是判定该墓葬为皇家墓园的重要物证

图 | 将建筑考古积极、动态地介入到田野考古之中,同时运用古代建筑知识,依据考古发掘信息、宋代《营造法式》、江南地区的宋元时期木构和仿木构建筑遗存,以及出土建筑构件的自身形制规律等,可以对兰若寺大墓阙楼的仿木建筑构件进行复原研究。

图 | 以线图、文字配合实物的方式解读宋式建筑中的斗与栱

图 | 对建筑考古中的瓦作构件、大木作构件进行了通俗化的解读

推理

展览在该单元进入高潮。首先,宋小南根据遗物,主要是墓中发现的瓷器推定了墓葬年代,从出土情况来看,瓷器年代不早于南宋晚期,虽也有发现元代遗物,但仍推测墓葬时代为南宋晚期。建筑等级方面,宋小南和观众可由建筑构件、阙楼和须弥座推测其级别比肩皇室。

图 | 风车口南宋墓地出土建筑构件与展览遗物部分形成类比

图 | 据北宋《天圣令》中记载;“诸墓域门及四隅,三品以上筑阙,五品以上立土堠,余皆封茔而已。”故封土上的四个阙角是可明确代表墓主人身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若寺大墓考古工作队合作开展建筑构件的整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兰若寺大墓地面建筑复原。联合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多种数字化测绘、记录手段,运用建筑考古复原研究的方法,最终呈现出一个更直观更具象的兰若寺大墓。

图 |  以视频和模型的形式呈现兰若寺大墓的复原,便于观众更好理解其营造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综合以上信息,宋小南对该墓葬主人身份进行了大胆推测。

话题

展览接近尾声,策展人以文字的形式对展览作了凝炼和升华。版面文字展示了考古学家对兰若寺大墓的猜想,兰若寺大墓呈现的时代特征应是南宋晚期、墓主人生活区域应是绍兴、墓主人身份级别应比肩南宋皇室。考古学家推测,兰若寺大墓墓主人为宋理宗生父赵希瓐。这种猜想呼应了展览前几单元的铺垫,让观众的思考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是考古是一个无限接近于真相但永远不可能揭示全部真相的过程,兰若寺墓主人是谁虽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已有一定的推测,但仍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这也将会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思考,让观众意识到考古工作的本质。展览尾声的展板文字和纪录片将观众从展览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回归到现实生活,观众得以出戏。观众在经历了缘起、初识、推理的过程后,自己尝试进行推测,进而走出兰若寺这个具象化的遗址,认识到遗址背后考古工作的性质和意义。

图 | 展览以文字的形式对兰若寺大墓主人应为赵希瓐作出解释。

图 |  明万历《绍兴府志》载赵希瓐墓在昌源,离兰若寺大墓的发现之处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一大疑点。考古学家虽对此作出解释,但仍有可探讨的空间。

兰若寺大墓的考古发现并不足以支撑其展开一个完整的展览叙事,所以策展人另辟蹊径,采用故事性的表述方式,设计一名历史爱好者“宋小南”前往兰若寺考古现场,在考古领队“罗博士”的带领下去解密兰若寺大墓。观众参观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解密的过程,通过将自己代入“宋小南”的视角,在“罗博士”的指导即策展人的提示性语言的指导下,依托展品逐步揭开真相。

策展人构建的宋小南解密兰若寺大墓的叙事结构能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展览中,使观众能进入展览的叙事体系中理解展品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此次展览的创新之处,为其他遗物相对匮乏和墓主人身份不明的考古墓葬展览提供了一种思路。

但该展览选取的视角是以具有考古背景的专业人士,这是否会让不具备专业背景的观众在一开始就无法产生共鸣而入不了戏?具体来说,展览中构建的“宋小南”是初出校园的博物馆新人,对探索南宋历史颇有兴趣,且能拿到单位出具到考古现场的介绍信,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或许,正是因为展览选取了“宋小南”这种专业人士的视角,尽管此次展览对考古学术语和历史事件已经作了解读,但是仍有一些能帮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观众推理的关键性信息被策展人忽略了。例如,兰若寺大墓发现了元代遗物,但为何推测其时代应为南宋末期,这一推测过程没有很好地论证。当一个完整的推理逻辑链发生缺环之后,观众在展览中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理解“宋小南”的推理过程,故无法入戏。加之展览前几单元大面积版面文字的堆砌,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畏难心理,没有足够耐心去了解展览的前情提要,导致进入搜集证据推理环节观众会有不知所措之感,浪费了展览的精巧构思。

同时,展览的初始和现场阶段就反复提及该墓葬是南宋墓葬,并列举同时期的墓葬和其作对比,以说明其等级之高。而正常的考古推理多根据遗物和墓葬形制去确定大致的年代,而后再在确定的年代范围内找类比的墓葬和文献记载,从而确定其等级和墓主人身份。事实却是展览先告诉观众兰若寺大墓为南宋墓葬,等级很高,然后再让观众结合出土遗物自己推测该墓葬是南宋时代,同时根据建筑构件、阙楼和须弥座等推断该墓葬级别很高。展览的本意是让观众沉浸展览,以“宋小南”的视角和罗博士一起揭开兰若寺大墓主人的秘密;但展览一开始便已经“透题”,观众直接获取答案,展览的叙事逻辑就从原本的探索发现(原本是去探索兰若寺大墓的年代、级别和墓主人身份的故事线)转化为求证推导(现在是追寻兰若寺大墓是宋代,级别很高,墓主人身份可能是谁的原因)过程。然而,现有求证推导的过程依然缺乏了破解谜题的“挑战感”,观众只需要跟着展览走就能得到答案。加之上文提及的因叙事角度问题产生的关键性推导信息不明,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无力感,不理解展陈意图,无法共情,进入不到策展人精心策划的叙事空间中。

从展览的节奏来说,展览的高潮部分应是推理环节,但是展览并没有充分利用展陈空间和技术设备来制造、渲染推理的气氛,给观众一种展览叙事平淡之感。展览预告是“故事悬疑片”,但因为展览的选取角度、透题以及展览叙事的平淡,展览最终还是没有跳出“纪录片”平淡的范畴。

图 |  尾厅播放兰若寺大墓的相关纪录片,补充展览相关的知识

最后,展览细节把控方面也有待加强。如导览手册的出发点是好的,提供了展览框架和问题,可相配套的笔却未提供。没有笔,线索记录表就很难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同时,建筑构件是推定墓葬规模和等级的重要实物证据,这一部分的叙事是重中之重,但是其展陈效果却不尽人意。

总而言之,“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是墓葬展览叙事结构的一次大胆尝试,为观众提供了进入叙事环境的人物背景,使观众在展览中收获参与感和获得感。但是其叙事视角、叙事逻辑以及展览细节方面还有较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作者 | 赵桂玲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图片均为作者所摄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END·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展览展示 杭州西湖博物馆 兰若寺大墓展

1355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