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回归文脉的“元”和超越技术性的“境”,第59届威双中国馆观察

原创 2022-05-05

 



 

威尼斯双年展 | 中国馆



近日,因疫情被迫延期一年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正式开幕。本届双年展主题定为“梦想之乳”,由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担任总策展人、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伯托·西卡托(Roberto Cicutto主持,展览于2022423日至1127日在花园展区和军械库展区向公众开放。

其中,中国国家馆展览主题为“元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助理策展人为孙冬冬,4位(组)艺术家受邀参展,分别为刘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AT小组艺术家成员为:李妍、陈治、管伊铭、陈厚闻、陆飞、彭家园、雷剑豪、刘一晨、闫亮亮)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深度报道。

    1990年11月27日,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给时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同时也是自己的弟子汪成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钱老表示将当时还是新鲜词汇的“Virtual Reality”一词翻译成“灵境”


     

    三年后,同样是在给汪成为的信件中,钱学森写道:“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因而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


    1994年10月,钱学森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写信说,“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在信中,他亲手绘制了一张导图,以阐释“灵境”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境”,在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是一个随时代演化与意义叠增的词语,从最早意指的境界、边界(《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后来逐渐延伸向心灵感知,被认为是一种人的心灵感知所能达到的精神界域(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当它与现代视觉技术相碰撞时,在一手漂亮的中英文字体外,我们在今天仍然惊讶于钱学森在30年前的视野与格局。而在进入中国近30年后,“Virtual Reality”以“虚拟现实技术”之名在掀起了新一波浪潮。“VR 元年”一个接着一个,从虚拟现实引发的实践和思考不曾停歇,商业化探索同样一时无二;然而未能突破奇点的技术现实,亦使许多人在经历了 VR 概念变现融资的火热浪潮后黯然离场。

     

    毫无疑问,随着元宇宙、NFT 的再度更新,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再一次被冲击和占领。然而,当我们忘却了“境”而专注于“技术”,抛弃了人类再次跃升的大视野而专注于资本获利,在技术与资本的自我局限下,人类又处于怎样的境遇之中?




    1

    从“梦想之乳”

    到“元境”

     

    今年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梦想之乳”源自英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利奥诺拉·卡灵顿(Leonora Carrington)在1950年代居住于墨西哥时所创作的一系列绘画。正如总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所说,“这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描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那里,生活通过想象的棱镜不断地被重新设想,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和被改变,成为不同的人......展览将通过身体的变形和对人性的定义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想象之旅。”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报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Cecilia Alemani)和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伯托·西库托(Roberto Cicutto)在预展现场,绿城花园展区(Giardini)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关注三个主题:“身体及其变形的表现;个人与技术的关系;身体与地球之间的联系。”罗伯托·西库托主席也谈到,“塞西莉亚·阿莱马尼把她‘通过身体的变形和对人性的定义”聚焦在一系列关于‘当下时代弥漫在科学、艺术和神话中的疑虑’的问题上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绿城花园展区(Giardini)©️乔志兵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绿城花园展区(Giardini)©️威尼斯双年展官网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入口,©️齐睿禾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入口,军械库展区,©️齐睿禾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中鸿创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展览以“元境(Meta-Scape)”为主题,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助理策展人为孙冬冬,选择了4位(组)艺术家——刘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AT小组艺术家成员为:李妍、陈治、管伊铭、陈厚闻、陆飞、彭家园、雷剑豪、刘一晨、闫亮亮)。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入口,©️王郁洋


    策展人张子康表示,在策划中国馆时,首先要具体考虑到这两年来真正能代表中国艺术的是什么?出现了一种什么样新的艺术形式?形成这个时期最大讨论的什么?

    他说道:“在我们的观察里,可能科技对艺术的推动是最明显的,也可以说是最突出的。这几年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艺术也是不断地跟科技的发展互动、结合。从艺术家的思考中,是从文化视觉跟当下科技、社会、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都会产生一些连接,产生整体上的思考和观念。这是非常突出的。参展的这几位/组艺术家形成的结构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到当下中国实际的现状跟国际发展趋势上的共同点来做的整体策划,从90年代的艺术家到60年代艺术家,跨度很大,对于当下,他们有不同的想象和自己独特的理解。也是中国当下艺术价值的一个凸显。”

    2

    “Meta-

    Space”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次中国馆主题来自钱学森的翻译“灵境”,但本次展览名却并未简单地回溯到“Virtual Reality”之中的任何一个单词,而是冠以“Meta-Scape”之名。这无疑是对纯粹技术和资本的告别,而将视线重新投向了钱学森所言的、由中国文脉所孕育的“境”之上。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张子康  ©️张子康


    据中国馆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介绍,“元境”受惠于以 “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的启发,从媒介理论的当代性角度,将“境”所呈现的一种生态或系统形象,对接当下的“人类—技术—自然”的人类境况,不仅在漫长的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中,也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经验中,回应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梦想之乳”关于“去人类中心化”,以及发现“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自由世界”等相关的思想、观念与行动。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助理策展人孙冬冬  ©️孙冬冬


    展览将其古典哲学背景嫁接在基于中国寻求现代化过程的经验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为主要媒介,通过“造境”的美学形式,借由植物、山石等符号形象,在情与景、虚与实、心与物的关系与呈现中,展现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解结构”,讨论人类为未来世界的共存所设定的文明路标。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艺术家王郁洋作品《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树脂、黄酮、紫铜、青铜、不锈钢、树 尺寸:长800cmX宽260cmX高400cm ©️王郁洋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艺术家刘佳玉作品《虚极静笃》,人工智能、3D打印,3D投影、实时渲染 ©️刘佳玉


    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世界的巨大变革造成西方现代主义系统受到严峻挑战,在张子康和孙冬冬看来,这相当于中国在还没有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方那样完善的系统的时候,和他们一样面临了一个新世界的来临。在这个新世界面前,我们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需要去学习、理解和创造。所以,展览选择用“元境(Meta-Scape)”这样的概念去对话世界,这正是彼此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机会。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艺术家徐累作品《兴会/Correspondances》,  266x350x48.5cm,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2022年,©️徐累


    正如阿莱曼尼认为的那样,当世事变得艰难时,艺术家们总是——也将永远——诉诸特别奇怪的世界观。在本次主展区中的某些单元,威尼斯双年展会强调过去的超现实主义与当下的超现实主义之间的神圣联系。在其中,塞西莉亚·阿莱曼尼确定了展览所涉及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人类的定义是如何变化的?什么构成了生命,又是什么区分了植物和动物、人类和非人类?” 而主展区中许多作品的回答表现则为:类人动物和混合人物在展场内比比皆是。还有许多作品都描绘了具有植物和动物物种特征的人类。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威尼斯双年展官网


    相比于国外艺术家们对于新世界更加技术性的想象,和对未来人类自身肉体与生存境遇的异化,中国馆所呈现的艺术思考无疑更具超越性。就如同西医“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医学逻辑,中国国家馆表现出的更像是传统中医文化中对于全身的整体关照——它不仅仅思考人与技术的共生,虚拟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共存,更从一个古老文明的文化积淀出发,区重新思考不同事物与媒介、人与物、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和实践,并向世界阐释了一种中国式的感知自己的方式。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集体项目《丛林》效果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镜面打印,尺寸可变 ©️AT小组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艺术家王郁洋作品《雪人》,©️王郁洋


    此外,“元境”中的“元”字在如今被人们用来代表“元宇宙”的概念,形容一个无限大的境界。但策展团队在使用的时候考虑得更多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含义——除了当下科技的发展,也包含“之初”的概念中时间的线索——回到中国文脉的最深处,反观当下的媒介时代背景,展览“元境”营造与呈现了一种万籁共生的宇宙意识。此时,“造境”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新的区隔,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正是要超越现实的藩篱界限,重新建立一种普世性的反观自我的方式,以及由此建构的人类共同的未来。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官方海报,设计:何见平  ©️何见平


    这种理念同样体现在中国馆的海报上:主视觉的图形是 Landscape 镜像后,延伸镜像的手法,有着一组镜像的中国风景,被叠印在整齐精致的硅胶时装模具的脸部图形上。这其实就像是自然孕育和工业生产的重叠错位。

     

    而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红色与黄色两种绚丽的荧光色彩,何见平将其视为一种对自然色彩的干扰,几乎能令人忘却真实的生活空间。海报设计师何见平表示,在自然中不真实存在的色彩,却有着比自然色彩更吸引视觉的力量,这有点悖论,但又真实存在着。如果延伸开去,艺术何尝不是这样,真实生活的经验,有时可能比不上对虚拟空间的想象。在真实和恍惚中的片刻迟疑,也许就是‘元境’。


    3

    中国艺术家

    打造威尼斯之“境”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平面图 ©️BUZZ庄子玉工作室


    此次展览空间设计由 BUZZ 庄子玉工作室操刀,在设计上亦与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独特的结合——将传统山水写意的空间,移步异景的变化,结合艺术家展品,通过空间营造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意境再现出来。同时结合中国馆展厅和花园两个区域的室内外场景,建立起空间场所与艺术家作品之间的丰富互动与内在联系,作品本身与布局安排的互动性体现了本次中国馆在策展中期望与世界发生对话与交流的愿景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军械库展区,©️乔志兵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齐睿禾


    本次中国馆展览分为花园户外与军械库展厅室内两个区域。花园区域摆放的是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2021年),展厅区域分别是央美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集体项目AT艺术小组的《丛林》(2021年)、徐累的《兴会》(2021年)、刘佳玉的《虚极静笃》(2021年)以及王郁洋的《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三位艺术家与一个联合集体项目共同构筑了“元境”的空间叙事。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艺术家王郁洋作品《雪人》,©️王郁洋


    作为威尼斯中国馆唯一呈现在花园户外的作品,王郁洋的雕塑《雪人》由复杂的钢结构打造,材料原计划在国内制作完成之后运至意大利,但受疫情运输影响,最终只能到了意大利再制作钢架,虽然在制作上遇到了不少麻烦,但这件作品也是今年中国馆的亮点之一。




    “《雪人》雕塑形象来源于创世神话与《道德经》中的文字,王郁洋将文字转换为01二进制语言,再将其导入多种数字制图软件中,通过计算机重新计算导出新的形象,让文字脱离对现实的指涉,经计算机逻辑和语言的重新组织,再度返回现实之中 ”。


    ——张子康




    ▲ 艺术家王郁洋,©️王郁洋


    王郁洋是一位70后艺术家,在其艺术创作中,科技和艺术之间的跨界实践贯穿始终,他也是国内最早以科技介入创作的艺术家之一。2007年,他开始尝试将编程、算法生成技术融入创作中,在他看来“艺术的价值在于突破常规认知。”打破对今天所生活世界的既有认知,质疑、反思我们眼中的真实,这是王郁洋创作的内核。


    ▲ 艺术家王郁洋的部分作品


    从《人造月》计划,到“月球”系列绘画,再到如今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雪人》、《四分之一(节气)》,王郁洋的作品呈现了他对于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持续关注,展开究竟“什么是人类艺术?”的讨论。同时呈现了艺术家对工业化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思考。在创作理念一脉相承之时,他不断在艺术创作媒介与方法上推陈出新,用作品引导观众打破既有认知与感受艺术的习惯。



    ▲ 中国馆布展现场,©️王郁洋

    艺术家王郁洋作品《雪人》细节,©️齐睿禾


    《四分之一(节气)》在军械库展厅入口即见的中间位置,这件雕塑是作品是一个基于巨大的信息数据库的计算机程序自我学习与运算生成的作品。在作品中,王郁洋编写了一个可以生成作品的程序,这个程序便成了艺术家。程序依托预先准备好的巨大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包含图像、视频、文字、声音、三维模型、动态捕捉、算法等各种资料库以及这个程序运行时随机产生的任何数据库。其次,设定一个可以自由阅读网络信息的程序,程序自行决定何时抓取何种及大小的信息,之后程序根据不同的需要处理抓取的信息,使信息变成命令或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文件(图像、三维模型、文字等)。同时,参照艺术史中的艺术作品,分类与归纳后编写成不同类型的算法。

    ▲ 《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树脂、黄酮、紫铜、青铜、不锈钢、树 尺寸:长800cmX宽260cmX高400cm,©️王郁洋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齐睿禾


    艺术创作过程中程序所代表的“随机”是思维方式、是性格特征、是知识背景、是工作方法。随机使“程序”成为了创作者。当这个程序以它的逻辑和习惯生成创作出了不同类型的作品时,艺术家随后变成了作品的实施者。依照要求,实施并完成整个作品。最终,艺术家与观众一样,欣赏阅读并尝试去理解作品的全部。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齐睿禾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布展现场,©️王郁洋




    ▲ 艺术家徐累


    作为60后参展艺术家徐累的创作语言蕴含着中国文化艺术底色与本土精神。其作品《兴会》(Correspondances)由一件互动装置及三幅绘画组成。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徐累作品《兴会/Correspondances》©️齐睿禾


    透明的互动装置以七巧板的形式前后交错,相互融合,将中国传统思想的“和而不同”、“共生共长”的宇宙意识融汇其中;作品抽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理”,通过适合的媒材将古老思想予以翻新,山水丛林景观与中国文人气质一脉相承,与当下最新科技结合,通过沉浸式互动带领观众感受中国传统美学。他的作品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展示线拉长,让观者从过去、当下和未来,来了解和思考中国历史进程中文化演变的进程。


    ▲  徐累,《Correspondances》,  266x350x48.5cm,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2022年
    ▲  徐累,《Correspondances》,266x350x48.5cm,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2022年

    ▲  徐累《Correspondances》现场展示方案之一(模拟图)

    除了对中国当代水墨创作的推动,徐累的作品往往综合全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元素,体现了艺术家对不同文明的借鉴与思考。作品《兴会》的绘画部分是以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年)著名的《吕根岛上的白垩崖》(Kreidefelsen auf Rügen,Chalk Cliffs on Rügen)为灵感来源的一组作品。


    ▲ 《吕根岛上的白垩崖》,90.5 x 71厘米,1818年


    此外,来自文艺复兴的图像、波斯、日本和中国的传统绘画元素经过分解重构和谐统一于徐累的艺术创作,在动荡与危机、不安与猜忌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创作不断找寻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共鸣,打通文化之间的对话,营造“移步换景”的时空体验,体现中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哲学思想。在策展人张子康看来:“徐累的作品在今天世界格局下,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让我们看到今天世界需要融合,找到人类共同发展的路径,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 艺术家徐累调试作品《兴会/Correspondances》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徐累作品《兴会/Correspondances》细节 ©️齐睿禾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齐睿禾





    ▲ 艺术家刘佳玉 ©️刘佳玉


    拥有跨国学习教育经历的90后女性艺术家刘佳玉,是新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代表。她将数字技术与中国文化、地貌景观交汇融合,利用数字扫描大量中国水墨作品,将传统元素转译为创作符号,生成一种跟当下发生关系的作品。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刘佳玉,《虚极静笃》,2021年,人工智能、3D打印,3D投影、实时渲染,尺寸可变,©️齐睿禾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刘佳玉,《虚极静笃》,2021年,©️齐睿禾


    此次展出的作品《虚极静笃》,通过数字扫描大量中国水墨,生成一种跟当下发生关系的作品。《虚极静笃》以大量真实的中国地形数据为基础信息,使用双层机器深度学习并由人工智能生成多组不同的虚拟三维动态图形,最终在虚拟的场域表皮上附着人工智能对10000张中国水墨画进行学习与训练所得到的结果。借鉴“禹贡”的概念——对中国最早的地理化想象与思考,以人工智能描绘地图的方式重塑中华地貌,为新时代中华文明创建了崭新的地理起源。

     

    ▲ 刘佳玉,《虚极静笃》,人工智能、3D打印,3D投影、实时渲染,尺寸可变,2021年


    ▲ 刘佳玉,《虚极静笃》,©️齐睿禾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齐睿禾


    3D打印的山形配合电脑实时渲染的3D投影,《虚极静笃》中感官的极度真实,实则为程序的虚拟生成,刘佳玉的作品与王郁洋的《四分之一(节气)》交错呈现在军械库展厅中央,彼此互动,山水自然的古代意境与不锈钢、青铜等材料的阳刚张力巧妙呼应,技术为艺术所用,营造了一个诗意交织的现场。


    ▲ AT艺术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AT小组艺术家成员为:李妍、陈治、管伊铭、陈厚闻、陆飞、彭家园、雷剑豪、刘一晨、闫亮亮)


    军械库展厅中,植物形状的镜面装置组成了一个生长着茂密绿植的虚拟环境。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90后代表AT小组的参展,一方面指向了中国社会主义集体创作的经验;同时从当下全球的艺术现场来看,艺术实践正在从个体实践转向集体性的实践,这样的阵容,在过去中国馆的展览上也是没有的。在今天这个矛盾的、撕裂的社会中,集体创作无疑体现了更多积极意义,这种跨界组合、各取所长的创作也越来越被接纳。


    ▲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集体项目《丛林》效果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镜面打印,尺寸可变,2021年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AT艺术小组,《丛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镜面打印,尺寸可变,©️齐睿禾


    AT小组此次展出的《丛林》这一作品由多面反光镜组成,镜子正面印有植物图像,这些图像虽然貌似真实植物的摄影,却来源于人工智能的植物学习,人工智能在把海内外的植物形象都进行深度学习之后,生成了这些以假乱真的植物图像。一方面,这是机器对于植物自然的认知,是现实在人工智能的投影,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虚拟世界的幻想。



    ▲ AT艺术小组,《丛林》,©️齐睿禾


    印有植物的镜子装置既把展厅外部的自然环境,与展厅内部的空间投射在一起。观众在游览作品时,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被投射在印有植物的镜子中,完成不同生命体的合成幻想,镜面之上,集体记忆与机器学习、人工与自然、现实与幻想等被并制融合,形成对未来世界的投影。





    ▲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场效果图 ©️BUZZ庄子玉工作室


    1998年6月,87岁的钱学森先生还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


    而在如今,虚与实的界限似乎更加薄弱与微妙。今天对技术的理解与过去不同,对艺术的理解同样如此。就如张子康所说,希望观者可以通过“元境(META-SCAPE)”认知中国,认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艺术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在人类共同的未来将去向何方。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策划/肖戈 王家北 撰文/dbk 编辑/蒿亚楠 dbk 责编/dbk 索菲)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威尼斯双年展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409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