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案例分享丨斑驳的“筒仓”重获新生,建筑改造怎么改?

2022-05-04



筒仓曾经作为生产建筑,是工业的容器。但在城市的进程中,筒仓发挥的职能逐渐减弱,最终随着人的迁出而成为了一片空却的构建物,与其相关的记忆也如同暴露在时间之前的外墙一样愈发斑驳。

于是便有建筑师介入到了筒仓的改造之中,重构了原有建筑有关时间和地点的定义,让空置的筒仓成为了精神的容器,予旧建筑以新的生命




01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
大舍建筑/中国上海



八万吨筒仓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虽然建成时间只有短短的22年,却作为不会再出现的建筑空间类型而具有历史遗产的保护价值。按照著名艺术史学家阿罗伊斯·李格尔的分类法,它属于“非有意创造的纪念物”。


八万吨筒仓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


作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馆,八万吨筒仓便是在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则下所进行的一次空间再利用的积极尝试,以艺术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为八万吨筒仓所寻找的非常适合的功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现有筒仓建筑相对封闭的空间状态。


建筑近景

由于筒仓建筑高达48米,要将底层和最顶层的空间整合为同时使用的展览空间,必须组织好顺畅的展览流线,同时也要处理好必要的消防疏散等设施。

通过外挂一组自动扶梯,将三层的人流直接引至顶层展厅。这样人们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北侧黄浦江以及整个民生码头的壮丽景观,除了悬浮在筒仓外的外挂扶梯,筒仓本身几乎不做任何改动,极大地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



外挂的自动扶梯


入口广场

这个改造动作直接面对了筒仓改造的主要矛盾,即原本封闭的仓储建筑在转为公共文化空间时如何获取必要的开放性?如何建立在新时期的时间性与场所感?

这组外挂扶梯无疑重新定位了八万吨筒仓的位置:通过引入浦江景色去揭示它坐落在黄浦江边这一事实,同时将滨江公共空间带入这座建筑。建筑公共性由此获得,一种新的时间也被铭刻在旧有的时间上。


建筑内景


筒仓内部的结构也得到了保留





02
不多茶室水泥筒仓改造
玩木傻子/中国厦门

夜幕下的建筑


几年前,在为自己的木作工坊寻找新的厂址时,厦门同安凤南一座废弃的水泥工厂走进了玩木傻子的视野,藉由工坊厂区的改造,他开启了空间设计改造的尝试。

这座在小山脚下的废弃水泥工厂,远处青山环绕,近处田舍鸡犬相闻。没有以往厂区的大拆大建,他选择保留大部分旧厂遗留建筑进行改建。

旧水泥厂所遗留下的几根巨大的“水泥筒”,其高耸的筒式空间,给玩木傻子带来了改造的灵感,同时,基于木作工厂的本业,他也期待通过这个独特场域的搭建,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创意团队。


建筑外景



在完成厂区基础建设后,各具特色的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客,与此同时通过厂区建设的一次次改造探索,建筑师对空间设计的理解也越发清晰:“空间有时就像人,好身材、好皮肤、好气质,就无需过多的装饰。


由水泥筒改造而成的茶室

建筑师为这个空间取名为“不多”。指没有太多的装饰,只有纯粹的空间表达与亲近感官的材质铺陈。到达“不多”,要通过一架窄窄的木桥,如同开启一场旅程的序幕,而当跨过锈铁与玻璃构建的轻盈门框,与外截然不同的空间气场,会让人不自觉的安静下来。

连接室内外的木桥



大小不一的开窗如同空间的眼睛,通过不同的窗洞大小,在引入室外风景的同时,营造空间中独具一格的光环境,层层相望的门洞也让相互串联的空间互为借景,形成了环环延展的独特空间节奏。

亲肤温润的木质地板,有意扩宽的厚实墙体,朴拙的质感涂料、藏于墙脚线处的出风口、没有装饰与灯具的天花,让空间浑然一体,还原圆形空间纯粹的聚拢感与向心力。


茶室内景


实践中,建筑师不断地总结着自己的感受:“我用身体做设计,当一个改造开启,我常反复地在空间中行走,寻找最舒适的尺度,最好的开窗处。步入这里,你会感觉空间将你包裹起来,让身心都得到治愈。” 

这也就不怪乎这个面积并不大的空间,建筑师花费了2年多的时间来打造,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一点点地构建,再一点点地调整。好的空间无需语言解释,当你走进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得到。


宁静舒适的室内环境




03

南京园博园先锋书店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 南京


水泥建筑群


南京城郊的汤山上,苍翠生烟,远山如雾。十个高耸的圆柱形灰色水泥筒仓兀自伫立于此。 

绝对几何化的造型显得颇为突兀,犹如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向世人诉说这里曾经的过往:近百年的开采,已经改变了山体的轮廓,青山被剖解,裸露出巨大的坑矿,水泥加工厂机器轰鸣、粉烟四起、污水横流......

后来,这里又重新归于平静。



在园博园建设的契机下,所有被破坏掉的要被重新修复,当然也包括水泥厂的老建筑群。于是这十只水泥筒有了新的名字:先锋书店,并被安排在位于园博园主展馆的西南角。从此,他们拥有了自己全新的生命。


书店内景

“筒”,向上生长的圆,是对形状的描述。

十个筒仓是十只直指天空、通向梦境的隧道。扎实而平行上升的 “文学仓”;呈阶梯上升的 “旅行主题仓”;浪漫而快速螺旋向上、无限延展的”诗歌塔“……


诗人之梯

“仓”,有仓料变书屋,是描述功能。

曾经的“仓”是“料仓”,分为两层,上高下矮,中间由管道连通,上方的石料经过机器粉碎之后通过漏斗落在一层的矿车内。现在的“仓”,是“书仓”,分为三层,读者可以顺着楼梯走到屋顶,穿梭于十个圆形花园之间。


文学仓


建筑师希望在原本粗糙冰冷的水泥筒内建构如梦境般的“新”。设计中墙面采用了特殊的涂料,模仿“纸”的质感,意图与“书”找到关联;所有的书架隔板,采用了3mm厚的钢板,也意图如“纸”般纤薄,同时与整个园区的“轻介入”的原则一致。

先锋的“白”,是代表了全新生命与无限精神世界的颜色。


诗人之梯


在这十只圆筒之间,还会形成10个暗区,作为白色梦境的入口,设计师采用了“镜面”材质;一方面可以无限扩展筒仓的空间,将有限的面积放大;一方面营造出有趣的幻像,使游走期间的人们,沉浸其中。这种沉浸是一种身心的映射,在一个个梦境中,有书,有诗,有自己。


诗歌塔


当人们走入这个“圆”形筒底向上仰望的那一刻,便是连接了精神、书籍、自然、苍穹。圆形视角带给人的无限延伸感,与 “书”能将人引向无限精神空间的内涵恰好契合,“书仓”这一物质空间,变为精神空间。

南京园博园从规划理念上是对这片山野伤疤的修复,对诸如“筒仓”来说是开启了新的生命轮回。化身为“先锋书店”的十个筒仓,将为人们带来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感动,还有带来精神的慰藉与疗愈。


行生活




04
库普斯墨赫美术馆
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德国 杜伊斯堡



库普斯墨赫美术馆(MKM)最初建造于1999年,由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是当时杜伊斯堡内港向活力都市生活区转变的第一个里程碑式项目。作为一个美术馆,依托其早年间磨坊的历史性的砖墙立面,成为了一个新的、高档次的、多用途的城市内部场所的中心。


内港景色


2013年,扩建项目在斯多赫家族的牵头下重新启动,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受托对当前条件下该场地的潜力进行可行性研究,他们提议建立一座全新建筑,其材料和尺度依据码头沿岸的历史建筑砖块结构来呈现。

新建部分以适宜得体的方式融入了码头建筑群,使既有的美术馆综合体成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整体,乍看之下似乎新建筑一直都坐落在那里。



新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在体块关系、建筑高度和材料选择上,新建部分都充分参照了现有建筑,延续了它们的特征,并围绕其建造形成了这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新建三部分中的两个结构为展览空间,第三部分提供了通道,容纳了公共设施和艺术品处理设施。



扩建部分的体块关系受到“禁止在高速公路40米范围内建造”法令的严格限制,故而对可用区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展览结构的安排三部分中最高的部分和与之相邻的较小部分与无建筑控制区的形态相呼应,而第三部分的一个立面沿其边界而建。

项目额外的附加部分也是清晰可辨。在扩建部分的最高点,也就是最大展览区域的最顶层,新结构的高度与现有的主要建筑维持在同一高度



扩建部分将通过筒仓内的天桥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与现有的展览空间直接相连,方便来访者畅通无阻地游览整个美术馆空间。相应地,新建展览部分的高度也以现有的画廊为参照。

筒仓不仅被改造为连接新旧的关键要素,其内部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展览空间。考虑到筒仓是库普斯墨赫美术馆作为纪念性工业建筑不可或缺的雕塑性组成部分,项目对筒仓原有的材料进行了保留。


筒仓画廊


长期以来,筒仓因其历史和美学价值被世人所尊崇,如今,通过改造翻新,它还获得了作为连接路径和展示区域的全新功能。

其内部的六个小型筒仓已被移走,随着地面层屋顶的开放和联通天桥的架设,整个空间都对来访者直观可见。同时,筒仓在美术馆内的一些其他展览区域也可以看到。



楼梯流线的考虑保证了参观者连续的观赏路径。


楼梯细节


全新的展览空间回应了库普斯墨赫美术馆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典型工业建筑设施的标志性特征。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画廊空间都完美呼应既有的展览区域。新建部分最顶层的展览区,即无法从现有美术馆空间直接进入的区域,由带有顶部照明的棚屋结构围合。

所有的展览空间都进行了多元化的灵活可变的操作考量。


室内展览空间




05

蔡茨艺术博物馆
赫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南非 开普敦



这座形态看似单一的混凝土建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栋楼层分明的塔楼和42个蜂窝状的高大筒仓,由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工作室设计。博物馆包含80个画廊空间、屋顶雕塑花园、艺术品储存和保护区、书店、餐厅、酒吧以及阅览室。


建筑剖面图


博物馆是由一个废旧的粮仓改造而成。粮仓历史悠久,体量巨大,由许多个垂直圆柱筒矩阵组成,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停止使用,曾经是南非的最高建筑。项目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将仓库这些紧密结合的混凝土管道转变为适用于艺术展示的空间,同时保留既有的工业痕迹。

建筑入口


设计师赫斯维克的整体建筑决策是“揭示结构,而非“彻底抹除”,他认为原建筑既有的情感、性格和特质非常令人兴奋。他保留了整体外观的完整性,通过削减和切割筒仓内部结构暴露出“骨骼”,同时塑造新的空间序列,塔楼则被重新规划。

设计师认为需要赋予这栋建筑一个‘心脏’。这个“心脏”源自于这栋老建筑的原始功能——粮食储备。赫斯维克将一粒玉米粒进行数码扫描后放大到10 层楼高,并基于这个形态进行雕刻。这颗放大的谷物被模拟放进筒仓底部中央,将筒仓壁沿谷物外形进行切割,再把切割掉的“谷物”掏空。

洞口切割参考了玉米粒的形状

于是,在筒仓中部形成了一个谷粒形状的中庭空间,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高耸的筒仓被切割后形成深邃的纵向内部空间,断面形成一种神秘的美感,犹如管风琴的内部,使得整个空间更具有艺术色彩。


每个筒状结构顶部都装有直径6 米的夹层玻璃,成为一个个圆形天窗,将光线引入中庭,部分圆筒内部则安装了垂直电梯和旋转楼梯,成为联系上下的交通空间。



展厅分布在中庭周围,其内部空间语言独立于谷仓建筑的历史特色,设计师以现代化手法塑造出绝佳的艺术品展示环境。



旧粮仓原建筑表面附有的米黄色涂料被剥除,露出里面厚重、温暖的灰色混凝土肌理,这使得建筑内外在材料方面得到统一

筒仓上部的塔楼设计,赫斯维克受到威尼斯灯饰的启发,将玻璃嵌入原建筑网格状的混凝土框架并向外鼓出,制造了一种凸面玻璃。它由50多个玻璃切面构成,用钢条连接固定以保证稳定性。一个个凸面玻璃远远看去好似一个个璀璨的发光体,为这栋老旧的工业建筑增添了一丝现代感。

▲筒仓顶底的户外展览空间




结语

建筑师在进行筒仓改造的过程中,向外拓宽建筑物质的边界,向内探寻人内心的感受,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找到最合适的平衡,让一种自然而然又刻意为之的舒适情感,可被感知地栖息在建筑的庇护之下。

于是废置的空筒仓迎来由内而外的新生,与周边的世界产生新的互动,构筑出独属于人的独特体验。


资料来源:
1.https://www.gooood.cn/renovation-of-80000-ton-silos-on-minsheng-wharf-china-by-atelier-deshaus.htm《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上海/大舍建筑》
2.https://www.archdaily.cn/cn/961088/《南京园博园先锋筒仓书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3.https://www.archdaily.cn/cn/979958/《不多茶室/玩木傻子》
4.https://www.archdaily.cn/cn/969109/《库普斯墨赫美术馆扩建项目/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
5.https://www.gooood.cn/zeitz-mocaa-by-heatherwick-studio.htm《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Zeitz MOCAA),开普敦/Heatherwick Studio》

             

 编辑:孙杏雨

责编:莉莉安

执编:白金妮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展馆设计 | 佳势展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生产建筑 工业的容器

1339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