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设计学院课程 |素材的艺术转换

2022-05-04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设计方向
三年级研究性课题
-
素材的艺术转换
2022.02.21-2022.04.15

|学术主持|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硕士、博士生导师

|教师团队|
吕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王雷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余一萌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设计方向召集人


课程导语

吕越

    和许多大学一样,不确定的疫情让我们这个学期的课程再次从线上开启。我们在过去这几年,确实失去了很多与现实世界的真切感知,但获得了更多跨越时空的独特交流与体验。我们所从事的设计与艺术从来都以实践为主,这显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转变的需求与思考。艺术家与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应该是敏感的,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疫情下的生活该如何走向。这里更加凸显了思维先行是何其重要的。本次“素材的艺术转换”就是“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板块的内容,也是属于目前教学课程框架中综合研究类课程的时装设计专业方向课程。

    艺术思维和设计思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对这个问题的深究,源于我的经历。我接受艺术教育可以从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算起,后又经历过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教师等多角色的转换。在2002年回到央美着手创建时装专业时,我带着许多思考,跟很多不同领域的老师进行探讨,十分明确的结论就是我们深知美院所建立的服装设计专业应该具备美院自有的特色。在一个全艺术的环境中,利用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与文化沉淀,极致的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就是我们清晰而又笃定的目标。设计的基因是向外看的,需要考虑市场的导向和消费的需求。而作为艺术思维来说,我们要反观内心,追求主观的意向传达。所以作为“创意性的思维训练课程”,我们希望学生抛开外界的干扰,抛开实用主义的导向,从而更加清晰的去探索本源、去挖掘问题。因此这个训练课程,更应该是一次集体的向内观看。

    相较于商业设计作为一种解决问题与改造世界的手段,艺术更加深耕、追溯生活的本质和源头。因此我们所主导的从来都是对原创的本质追求。中国的时尚产业与历史悠久的西方世界相比,确实显得后起而又蹒跚。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未来模糊。悠久的文化传统让我们有着丰硕的艺术观点和哲学观念,这让我们在追求创造性时有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提高,确实是能够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这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和观察中所领会到的真实。所以艺术的思维和手段确实能让今天的服装设计师有更多的角度来思考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此次的课程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王雷老师来一同完成,此前无论在教学还是展览中,我们有过多年的合作。王雷老师擅长材质转换的艺术探索,他热衷传统,但却反对保守,他擅长技法,但却从未被技法所禁锢。他也将跨媒介跨领域的艺术创作带入新时期的设计教学中,使其具备突破传统路径的可能,具备促使当代设计师身份转换的可能。我们强调向内看的另一个视角是要看到中国特有的传统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这样一种在文化立场上的艺术设计能够为走出去、跨出去找到合理的维度与架构。因此,这“素材”的课程,我们更希望其建立起“思维”的内核,更加强调关怀文化的现实语境,这显然是远远重要于对简单的时尚流变的遵从。这也是在这线上的超时空实践中,希望同学们体会和明确的。

    我曾经在课程中多次谈到过关于时装艺术的两极理论,它的一端是实用性,另一端是艺术性,无论这个天平如何摆动,始终在这二者之间寻找某种中和与冲突。课程中不断的讨论与实践,为的是大家都能以一种逐渐模糊设计与艺术边界的态度来开展课业的创作,在此基础上所迸发的一切,应该是一种具备足够个性的产出。虽然同学们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身旁的衣物作为我们所掌控的媒介,用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因此对个性的充分尊重,努力寻找自己,重视自己的看法与感知,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独特想法,转换便才有了意义。

八周的时间过去了,感谢王雷老师和余一萌老师在这期间给予课程足够的支持和付出,以及给予同学们多视角、多维度的引导和指正。当然,更感谢所有参与这次课程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在这个短暂而特殊的创作历程中,都能有所感、有所想、有所得。
2022年4月

课程介绍

“素材的艺术转换”是为本科阶段开设的综合研究类课程。在遵循艺术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交叉与融合的现当代艺术语境中,通过“媒介材料与技术表现”、“文化表征与时代意涵”两个层面来梳理美术学、设计学专业各方向之间的艺术共性与差异,以“旧衣物为创作材料或以其他材料表现衣服为形式”作为“素材的艺术转换”课程具体内容,以“观念生成、材料延展、技术解构、形式借用、空间表述、时间界定”六种艺术创作实践方法为抓手,激活学生对生活中材料的感知力。本课程将通过社会调研,材料采集,文献整理,方案草图、小组讨论、材料实践、作品呈现等艺术实践步骤,使学生稳步掌握“溯源-推理-重建-可视”的当代作品生成的来龙去脉,进而打破“观念、材料、技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在多元跨界、互渗融通的课程样态中生成“厚文化、强思维、重应用”的智慧型美术、设计创作人才。

|学生名单|
邓鹤、韩雨洋、赫然、罗杰、李劲奕、孙奕睿、王若楠、夏晗、严孟彤、于安琪、庾晨溪、谢欣怡、何嘉洵、韩易轩、唐婉真、卢嘉欣、张进、冯墨涵、吴佳宜、徐萱、江子一、王艺璇、米可、黄凯怡

|作业要求|
本次作业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具体实施为:梳理研究、作品方案、制作过程、整体效果、局部细节、作品信息等。

实践部分的作品完成形式二选一:
A - 材料限制为旧衣物,作品形态不限;
B - 作品形态为衣服,不限制使用的材料和技术。

学生作品

01.
罗杰(博士生)

《碎片的日常》
50家店铺提供的日常物品若干及1件旧衣
重组、重访拍摄
165×45×20cm;视频60秒
2022

作品阐释:现代性的生活空间总有大量平庸的溢出,人作为日常活动的主体也被这些溢出牢牢的捆绑在日常碎片中,日常也就往往呈现出一种相对同质的枯燥、单调和雷同。按照列斐伏尔指向的“一切哲学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觅得”,在漫长的时间线中任何有突破性的关系和实践活动变得困难,任何新的生产关系和信用关系的建立也变得艰难。艺术的介质为这种重塑提供了能够跨越空间的一种具备人的主观能动的可能,也具备创造异化的可能。收纳日常,以面向日常向度的对话和材质记录日常,将平凡中的单调、琐碎和重复进行整理组合;模拟日常,在日常的缝隙中去挖掘出新的空间形成经营;超越日常,并非去分化这些空间成为更加复杂的阶层,我渴望串联起了这些缝隙中已经被瓦解的联系,构造陌生情感之间的主动关联,寻找日常中的隐性碎片,这便是一种可以杜撰的超越日常。


02.
邓鹤(研究生)

《涟漪》
旧衣物、热熔胶、木质画框
拆解重组、热熔胶定型
150×80×10cm
2022

作品阐释:《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全诗描写了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对当时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嘲讽,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而当今世界范围内,战争与冲突不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平民成为了西方霸权主义、地缘政治的牺牲品,他们家庭在阴雨之下,生活泛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任何一个件看似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在这些家庭掀起波澜。

03.
赫然(硕士生)

《温柔铠甲》
狗毛
针毡、编织
80×100cm
2022


作品阐释:作品以收集的狗毛为材料,编织组合为技术,铠甲为呈现形式。诠释了当今社会随着养狗群体的增加,狗成为家庭成员,其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看家护院,更多的是作为宠物陪伴主人,作为工作犬协助主人,如导盲犬、缉毒犬、情感陪伴犬等。同时狗毛对于其自身也有御寒保暖的作用,也可入药治疗烧伤等。而当我们面对性别歧视、冷嘲暗讽、误会曲解等这些抽象的社会中的“无形敌人”时,情绪无法得到宣泄,狗就成为了能够防御、治愈、陪伴、保护人的“温柔铠甲”。展示柔软的狗毛与坚硬的铠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04.
庾晨溪(硕士生)

《重生的轨迹》
纯白色弹力马海毛线,铜丝
针织,手工编织
40×50cm
2022
作品阐释:《罗马书》第六章声称:“我们是通过洗礼与基督一同埋葬,并经由其死亡与复活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一件衣服凋谢的过程,同时也是它复活的过程,在不同的状态赋予不同的意义,像是一朵花逐渐的枯萎,是死亡与重生矛盾的碰撞。选择轻薄的纱线用针织手法进行制作,线环重叠交替的过程也暗示了生命的生长轨迹。在此基础上把铜丝嵌入进行塑形,埋藏在纱线中的铜丝可赋予面料随意变形的功能,呈现花朵的层次。花瓣向下生长,预示着衣物向死而生的概念。暗示了消逝与重生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05.
冯墨涵(本科生)

《太虚宝鉴》
镜子,旧牛仔布(虚拟建模)
雕塑
200×90cm
2022
作品阐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五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世界是否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我们被周边的人与事所累,我们所经营留下的东西,等到了尽头,是否能够转身带走。通过镜和窗的概念营造回忆审视的一个虚拟空间。也许到了一个阶段,是真是假 ,是有还是无,早已不重要了,回顾过去,我们审视自己,那些欣喜与伤害也早已融入血肉,滋养了成长。

06.
韩易轩(本科生)

《线·制》
废弃充电数据线
编绳
20×31×18cm;19×13×6cm
2022
作品阐述:旨在用废弃数据线这一题材反应当下疫情时期的电子产品使用过度,人们愈发依赖互联网来解决各种社交需求,充电中的手机如同枷锁般将使用者束缚在一定范围画地为牢,而依存着其中社交媒体活动的我们,也变成了被情感和社交束缚的困兽。也许每一根数据线都代表着一段属于使用者独有的数字记忆,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又存在于现实生活,成为我们与电子世界的连接线,而当它无法再使用,一段破碎的回忆也留在这里。现在,我们被病毒困住,被房子困住,被手机困住,被充电线困住,还是…被疫情中的自己困住?

07.
韩雨洋(本科生)

《造粪机器》
旧衣物
堆叠
60×40×80cm
2022
作品阐释:回顾历史的过往,以及资本主义消费下消费主义对人类带来的生活影响,回归人类的本质,有些人荒唐的说到人类就是造粪机器,作为造粪机器,听起来荒嘐实际它的本质代表着我们通过劳动换取金钱,又在各种形式下进行消费,最后得到的产物。在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功能的情况下,在消费主义的带领下,人类消费高于自己真正生活品质以上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浪费,而这一切的东西终将化为粪土。人类所有的消费结果最后当都将归结为垃圾桶和下水道,产物无论是食物还是衣物 还是任何消费品 用终将会走向回收站和下水道的,代表着我们的基本需求和过度消费并存,所以马桶以人类最终的表达形式,勾勒了这种最纯粹又极端的就现象,同时也用实际的形式影射了我们最终即将都终将化为粪土。这一系列的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探过消费本质的本源,以客观的角度同时处于当今环境下,乃至全球低碳环保节能的新生态新人类生活价值观的倡导下,消费主义的顶点与当下时局的理念存在着的关系,甚至是争端在作品提炼的价值观内予以引发观众对现象产生本质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此件作品所希望表达的内容。

08.
何嘉洵(本科生)

《裹—安全感》 
旧衣服、透明沙发
剪裁、缠绕
90×80×85cm
2022



作品阐述:普遍认为个人本体就像这把蓝色塑料椅一样普通甚至难看,但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如化妆、服饰、整容、抽脂去掩盖本身所谓的“缺点”。就像是能从中得到安全感一般。同时也结合克里希那穆提的话“一个圆满地活着的人从那源头中行动,其中没有反应,只有行动。但是,寻求安全感、逃避的人,必然会抱持某种信念,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持续的支撑和鼓励,来应对他理解力的匮乏。”选用充气沙发使人坐在上面有包裹感。整容是追求安全感的一种行为,而充气沙发会漏气就像整容抽脂的时间性局限性所导致的结果。作品整体通过将旧衣服剪裁成绷带的形式缠绕在透明沙发上,就像是人们对自己自卑的一种保护,只有沙发中间部分是透明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自卑,从别人的视角上并看不到真实的自己。


09.
黄凯怡(本科生)

《治愈·焦虑》
旧木框、旧丝袜、丙烯
剪裁、缝制、叠加
90×50×10cm×3层
2022

作品阐释:作品围绕“治愈·焦虑”主题,创作理念主要为“治愈焦虑”其次是“拒绝焦虑”,将以我本人治愈焦虑的因素结合  旧物品制作;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诸葛象征的作品,并以心理测试题构建内心框架,表达焦虑患者也能用积极而柔和的方式去治愈自己,重建立内心力量与韧度并敢于面对挫折,用艺术语言传播正能量。

10.
江子一(本科生)

《蕴蓄》
无影胶、棉、涤纶、麻等
紫外线固化、裁剪
10×10×10cm(球体)
2022


作品阐释:《蕴蓄》是一件球型结构的作品,由六块无影胶固化制成的部件和若干来源于旧衣物的布料拼合而成。无影胶作为一种连接性媒介,具有传递的意义,与《蕴蓄》中的船型部件的紧致连通结构呼应,旨在表达共存和循环的状态;而内胆旧衣物的选取均来自生活中的“一次性衣物”,如军训服、度假衬衫等,强调不同职能低使用频率的服装带来的工业消耗与浪费。二者以包裹嵌套的形式结合,以体现工业污染浪费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引发关于服装迭代的思考。

11.
李劲奕(本科生)

《jì+ě》(组合为“解”,拆分为“系”)
白、红棉线
编织、系结
150×130×180cm
2022



作品阐释:白线形成的结组成了衣服,是人身份的指代,不同深浅的结缘红线牵引着这个“人”,观者可以通过拆解白线打出的活结和重新系上活结的方式,来改变这个“人”的形态。解,就是抽离互相的关系;系,就是重新构立这段关系。作品的结构分为织网、垂线和衣服形态,重重叠叠的线在风吹过时带起的幅度就像是人的脉动,给作品带来一种轻盈的生命力。和观者的互动也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最后形成的状态会是开放的,能够看到破坏,也能看到新生。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人们能够带入进一个双向的身份进去,可以是被影响的人,感受到一种群体性微小但是庞大的力量;也可以是产生影响的人,在对待每一段关系时能更加真诚,因为每一个小举动对于别人来说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逆的。

12.
米可(留学生)

《We-Connect》 
布料(旧衣服)、金属丝、纸箱、线和针
拼接、缝制
63.5×31.4cm
2022

作品阐释:作品表达了不同文化差异、种族特征的人们在共同生活的地球上之间的相互联系。作品主体的女人形象,暗含圆形的地球及万物之母,在球体(头部)周围环绕着除南极洲的6个大陆,每个大陆的材料使用代表其时尚风格的织物带;每个大陆的边界限,使用了电线和军服布料,分别代表着各洲之间的连接(通信)和军事界限(隔断);作品在作者生活过的三大洲(指作者生活过的特定国家)进行展示,表达了人类之间的异同,在人生旅程中,即使遇到不同的文化,语言、性格,甚至难以理解和表达,但是代表不同色彩的各洲之间相互连接,寻找作为一个人具有爱和分享的共性,让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13.
孙奕睿(本科生)

《“愈”痘》
软微晶蜡,hp蜡,人造珍珠,感温变色颜料
融化,重塑,起泡
尺寸可变
2022
作品阐释:性别文化的胁迫、时尚潮流的同化、符号消费的引诱使我们(主体)一步步落入容貌焦虑的陷阱,以客体我的身份对身体产生长期性持续持续性的自我监视,丧失对自身美的发现和认可。以个人经历为表现切入点,以「皮肤日记」里的痘痘相片,visia皮肤诊疗记录扫描影像为形式借用,以通常不为“美”而定义的青春痘进行新的审美定义和美的转化,并以容貌焦虑期蜡疗材料为主要物质载体表现,回归主体我的身份视角,制造对自己的审美规则和符号,并制作多可能性穿戴成衣。

14.
唐婉真(本科生)

《方寸之间》
旧衣物、白乳胶、细钢丝
裁剪、拼贴
50×50cm
2022
作品阐释:“我越是善于把世界缩影化,我就越能占有世界。空间不在任何地方,它就在我们的心中。”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其著作《空间诗学》里提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意识上的载体,更是人类意识的栖居之所,在疫情的当下,我们收束了自己自由的心,肉体栖居在家中小小的一片天地里,但这并不会成为阻碍我们思绪的樊篱,即使只能在家中,海河依旧入梦,山水亦能随心,我们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世界,让温暖与希望从内心深处无限蔓延。

15.
王若楠(本科生)

《第二骨架》
夜光材料、pvc线管
线管编织包裹、夜光材料喷漆等
25×20×75cm
2022
作品阐释:现代女性用束腰来帮助她们打造符合时代要求与身份地位的体态。束腰满足了女人的需求也带来了伤痕,她们通常会隐藏这种伤痕,认为这是丑陋的多余的,但伤痕却是真实存在的,条条缠绕在女性身上就如同隐形的第二骨。作品采用透明材料与夜光材料结合,光亮之下作品是透明的,在黑暗之中可以发出夜光,通过两种不同形态的对比,突出女性会隐藏自己被束腰带来的束缚,但是这紧紧缠绕在身上的第二骨却是真实的痕迹,作品试图将这种性别的苦难大胆地展现,向社会发起反击。

16.
王艺璇(本科生)

《Biao Qian》
硅胶、猪皮、色粉
硅胶塑形
70×166×10cm
2022

作品阐释:作品以当下社会中的标签泛化现象为主题切入,采用紧身衣为基础样式,模仿人体皮肤的真实触感、颜色与纹理,制作拟真皮肤,再将仿皮肤组织与真皮组织相结合,旨在反映标签化的思维方式已经随着时代发展的浪潮与人们自身融为一体,而标签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去标签化不可能实现,因此趋利避害、利用好标签化思维才能将标签的效益最大化。

17.
吴佳宜(本科生)

《盾》
防疫服、口罩、卡纸、胶水
剪裁拼贴
30×52×2cm
2022
作品阐述:古时征战,人们在尘世中挣扎,用盾牌保护自己。现在防护服和口罩已经成为我们对抗困难,保护自己的“盾”。

18.
夏晗(本科生)

《锦上添花》
旧衣物、成人纸尿裤、热熔胶
拼贴、烧边
90×100cm
2022

作品阐释:《锦上添花》灵感来自于电影《喜丧》。电影描写了一件荒诞的事,高龄老人郭林氏为了儿女自杀,结果竟以喜丧仪式置办丧礼。这背后暴露了在如今社会高龄老人老无所依的现象。《锦上添花》将丧礼的花圈与成人纸尿裤进行结合,用看似美丽的事物去掩饰实际发生的事实,比如喜丧这种仪式;同时将将成人纸尿裤艺术化,意为在我们衰老脆弱时,该如何找寻自身的价值。当我们老了之后,只能像纸尿裤一样使用过后被人丢弃吗?

19.
谢欣怡(本科生)

《避语者》
警戒线
分、捻、粘
100×60cm
2022
作品阐释:请保持社交距离。在一个关系复杂、集体生活的人类社会里,社交难以避免。过年被父母要求陪不熟悉的长辈聊天,长大了被亲朋邻里盘问隐私,在路上被不熟的朋友尴尬地搭讪……来自他人的话语常常触犯到个体的边界感。作品旨在体现社交恐惧中的自我保护,将警戒线胶带的黑色和黄色分开,制作成古时民间雨器——蓑衣。取其形式上向外打开的廓形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又借“雨”与“语”的谐音表意,利用警戒线这种材料本身的警示意义、色彩交织、延展性以及粘合性完成这件作品。

20.
徐萱(本科生)

《庆·纪》
旧衣物、蜡
裁剪、倒膜、雕塑
16×6cm
2022
作品阐释:我认为衣物始终依附贯穿人的生命旅途中,或是长者对少年少女的热切期盼,或是美好感情结合的见证与载体,或鲜艳或暗淡,或明快或晦涩,始终附着着人们在每个阶段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所感。而将这一个个代表着过去的载体破碎重组,组合成一个代表着新阶段新旅途的另一种载体-蛋糕,每一块蛋糕里都掺杂了过去深刻难忘的记忆,或喜或悲的情绪,而过去的一切也都是在为将来的展开进行铺垫。同时表现新与旧,过去与未来的矛盾,用以庆祝也用以纪念,代表冗杂着的过去也代表崭新未知的将来。
关于蛋糕: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一种成长的仪式,是一种对人生节点的认同,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蛋糕是主流意识形态所赋予的一种符号,是我们从小到大就认同的一种甜蜜休止符,用于庆祝也用于思考。

21.
严梦彤(本科生)

《记忆寓所》
旧衣物 棉花
拼贴、缝纫
24×24×8cm
2022

作品阐释:“在夜晚森林深处,我看到家门口的灯光…”从“我”的角度出发,寻访旧衣服组成的故事书,与童年深处的记忆进行一次对话。
一个女孩的童年故事,通过老照片和口头回忆,还有保存下来的玩具与小人,基本完成故事整理,得到以“我”为中心的第一人称叙事短文,作为叙事主线。
结合小女孩记忆中几个关键物品和场景,拟定画面。拆解旧衣物面料,依据不同颜色质地设计故事书。我尝试用不同的图形、色调、肌理与刺绣手法结合,代入情节中的情绪,做出不同质感的形体,把情感与故事藏在这些书页中,等待阅读者的触摸和共鸣。

22.
于安琪(本科生)

《时间胶囊》
旧布料
裁剪、折叠
5-10cm×8个
2022
作品阐述:作品以凝固童年时光为主题,采用了许愿瓶、幸运星等童年元素,将承载着童年生活的儿童旧衣物作为纸张,通过折叠、拼接、缝纫的手法制作出一个个折纸作品的形状,并放入瓶中保存。以时间胶囊的形式保存了各种童年的回忆,不同的是时间胶囊一般是向未来投递,本次是为了封存过去。以胶囊的形状为灵感,制作了对照的两组,花色的部分为记录形态,纯色的部分为记录故事,可以随意展开看到布料内容。每一个折纸都有着特殊的布料和含义。

23.
张进(本科生)

《谎》
旧衣物、白乳胶、铁丝
拆解重组、乳胶风干定型
80×60×100cm
2022
作品阐释:用旧衣物拆解重组拼组一个美丽废物的图景。旧衣物象征着真现实,拼组的形象代表着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是欲望,荒诞的、反差的表现消费主义浪潮下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从纪录片《无穷之路》中看到极度贫困地区的青春期孩子们没有卫生的概念,头发长满虱子也要染发化妆,手脚长疮也要纹身这种脱离现实基础的“时髦”行为,结合需求经济学理论反思现代人被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灌输,通过商家狂轰滥炸的信息洗脑,再通过如主播等网红博主的意见领袖团体的二次翻译,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并不是真实的自愿的和主动的,而是被自身之外的某物强制力或心理暗示所影响,这种需求并不是来自于商品的真实需求,而是欲望营造的结果。

课后感想

“虽然受疫情限制,没能和老师们见面,但是也真正的感受到、学习到了怎样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过程,怎样在站在一个另外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生活、世界。”
——冯墨涵

“初期的方案有些磕磕绊绊,但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我得以在自己想要表达的观念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技术和想法。”
——韩易轩

“本次《素材的艺术转换》课程以搜集和调研感兴趣的当代材料艺术品作品案例为出发点,时装艺术为贯穿以及脉络,通过梳理案例并导入了材料艺术中的“六法”以及最终导出了以课程理论为基础的作品。”
——赫然

“王雷老师的六法也很好的帮助我们制作方案的过程中审视自己作品,各种材料元素是否相融合,这个方法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能帮助我们的作品有着更好的提高。”
——黄凯怡

“这次课令我受益匪浅,和老师同学们度过了很难忘的一段时间。”
——江子一

“课程首先进行了一千张有效图片的搜集,先广泛地搜集,再进行分类,最后进行一个总合,从中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并且进行更加全面、划分层次地调研,通过自己的理论调研再结合六法进行方案创作。”
——李劲奕

“作为以素材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我见到了同学们如何在受限的时空里挖掘有限的素材,并付诸无限的创意与热忱。”
——罗杰

“很遗憾因为疫情的原因这次艺术实践课程不得不采用线上的形式,尽管如此,通过课程依然拓宽了艺术思维、设计思维的领域知识,受益良多。”
——邓鹤

“这个作品展示了我们作为人类是如何联系的,尽管我们的文化和特征是不同的。”
——米可

“此次课程学习中由老师讲授到自我对于知识方法的灵活应用以及基于课堂内容的再自学再数理,以更理性逻辑的方式倒入设计,艺术与时代,观念的内容进行“六法”创作。”
——孙奕睿

“本次课程从服装入手,利用衣物作为材料或形式进行了自己的创作,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动手与材料的磨合,让我对于旧衣物这一材料属性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唐婉真

“当你在一个充满材料的环境中时,你就可以有无数种种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催化无数创新。”
——王若楠

“本阶段的课程让我对综合材料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也对「服装」本身有了新的看法”
——王艺璇

“这一次课程其实是在大家的帮助下进行自我宽慰的过程。”
——谢欣怡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服装方向的课程,但我认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所学到的却不仅仅是局限于与服装相关的艺术创作。”
——徐萱

“虽然作品不能让我完全满意,但是我收获的不止是一份作品,更是完善的创作方法。”
——严梦彤

“此次课程每一步安排都非常缜密,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课程内容让我在收集材料、整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中都学到了很多。”
——于安琪

“从“六法”的思路延伸出了我对于艺术作品,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的思考,引发了我对于艺术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对设计角度的拓展,在技术与材料的重组上有了新的认识。”
——庾晨溪

“课程从艺术作品的视角展开,从艺术作品的大量浏览开始建立艺术创作的概念,通过艺术家作品整理与分析总结材料与观念间的生成关系展开作品创作的思路与方法。”
——张进



时装设计方向
时装是一个快速流转且高度多样化的国际性实践,同时,时尚也帮助人们对于理解自身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历史性与社会性的重要意义。时装设计方向立足时尚语境与服装艺术本体,旨在培养关注人类生活与文化方式时代进程的创作者。在艺术语言上,将服装理解为一种将生活方式形态化的文化传输媒介,挖掘自身与时代的对应与潜质,在世界更迭变革的背景下以服装艺术语言去探索未来生活的优化可能。并在社会语境下,呼应社会价值与人文观念的价值创造者,及具有广阔视野与合作精神的时代开拓者。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时装设计 素材的艺术转换

1531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