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艺术家如何绘制“劳动之美”?

原创 2022-05-03



佚名《雍正像耕织图册》局部,绢本设色,39.4×32.7cm,清



艺术家们笔下的劳动人民既是困苦岁月中坚毅的奋斗者,亦是安乐年代里生活的践行者。适逢五一假期,时尚芭莎艺术邀你一同品鉴艺术家们笔下那些充满勃勃生机的劳动之美。







耕织捣练之美







古代的美术作品大量着墨于帝后贤臣、祖宗先人及文人小像,而对于普通百姓,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描绘则较少。先秦时期的劳动者形象常以线条和图案的零星形式出现在青铜器、岩画、壁画及陶器之中。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彩陶,16.5×39.5cm,新石器时代

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局部,岩面,原始社会后期

阴山岩画局部,岩面,东西延伸五公里,原始社会后期

由于材质的限制,远古时代劳动人物形象的表现大多简化了形体,采用点、线组合的象征性语言进行描述,带有强烈的民间特色,极具生活气息。他们大体展现着劳动者们愉悦、轻松的精神面貌和淳朴自然的乐观精神。一直至唐宋,艺术作品才逐渐走向世俗,聚焦表现人物生活的风俗画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

张萱《捣练图》局部,绢本设色,37×145.3cm,唐


诞生于唐代,张萱所作的《捣练图》表现了贵族妇女在捣练缝衣时的工作场景。长卷画面中共刻画了12位女性形象,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依其身份、分工、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出了风格各异的人物情态。此画融合了四个非常核心的劳动要素:捣练之力量、缝纫之灵巧、熨烫之沉稳、分工与协作。


张萱《捣练图》局部,绢本设色,37×145.3cm,唐


捣练过程中,妇女们从容的氛围透露着劳动的愉悦。煽火的小女孩以袖掩面、好奇的小姑娘钻至绢布下端详,此间种种细节皆充满着生活情趣与欢乐,也体现了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对下一代的传承与熏陶。

张萱《捣练图》局部,绢本设色,37×145.3cm,唐


耕织是古代劳动者们的主要劳动场景,古画中关于劳动人民耕织场景的刻画不胜枚举。而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的《耕织图》便是极具代表性的画作之一。其作品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一问世便收获了极大关注。它的出现不仅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发展的巨大作用,画作本身也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瑰宝。


楼璹《耕织图》局部,纸本设色,36.04×1637.37cm,元代摹本


同是耕织,《雍正像耕织图册》则是故宫博物院现存最完整的耕织图。此册作耕图23幅、织图23幅。图与图之间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接,仿佛一套完整的连环画一般呈现。设色淡雅且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亦堪称清代皇家绘画中的翘楚。

佚名《雍正像耕织图册》局部,绢本设色,39.4×32.7cm,清


时至明清,农村不仅成为了田园诗歌中的主要题材,更是文人雅士心驰神往的逍遥宝地。在这一时期,《江南农事图》《耕织图卷》《春耕图轴》等皆是展现劳动场景的经典之作。

戴进《春耕图轴》局部,绢本设色,144.2×105.15cm,明


在唐寅《江南农事图》中,捕鱼的渔民、插秧的农民、叫卖的商贩、阡陌田野、村舍栉比、点景人物熙攘往来,对江南繁荣景象的描绘成就了一派热闹繁忙的劳作图景。唐寅于此画中自题:“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娇细全无事,一夜嬠车响到明。


唐寅《江南农事图轴》,绢本设色,74.4×28.1cm,明





坚毅顽强之美




20世纪以来,传统的中国画已不再一枝独秀,版画、油画等绘画形式空前繁荣。其中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大力倡导写实主义,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画家们开始逐渐将画笔聚焦于底层劳动人民,把对家国的忧心与思虑倾注在了创作中。

艰难的社会背景之下,关于劳动者的画作便大多旨在展现底层劳动人民于困难艰辛的岁月中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如油画名作《愚公移山》《徯我后》等。

徐悲鸿《愚公移山》,布面油彩,143×424cm,1940年

徐悲鸿《徯我后》,布面油彩,230×318cm,1933年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局部,纸本设色,300×62cm,1938年


50年代后,经济发展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其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便是艺术家们开始对周围琐事及普通个体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于“本色”的追寻使得创作者开始着力还原劳动者本身的质朴纯真。《父亲》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罗中立《父亲》,布面油彩,216×152cm,1980年


《父亲》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浓厚的油彩和精致细腻的笔触下,罗中立塑造了一幅真挚、纯朴的人物画像。背景以金黄的土地原色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的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十分庄重、生动感人,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陈丹青《康巴汉子》,布面油彩,100.5×75.5cm,1983年

陈丹青《母与子》,布面油彩,75×100cm,1986年


新时代徐徐拉开帷幕,清朗开放的大环境之下,画家们对于劳动者的描绘也逐渐走向多彩,其形象的塑造不再局限于“坚忍”“顽强”“吃苦耐劳”等关键词,而是更多表现其朴素生活和蓬勃生气。劳动者的身份也由原先的农民、工人为主,逐渐实现丰富多元——医生、消防员、清洁工人、农民工、小商贩......

陈丹青《牧羊人》,布面油彩,45×60cm,1980年

从农耕文化下的寥寥几笔,到如今百花齐放的熠熠风采,纵观劳动者画作的发展历程,其形象刻画经历了一个从被遮蔽的边缘化存在到被凸显的主体性存在的过程。劳动之美传承千年,于今日,始终不褪分毫。这个五一假期你是如何度过的?欢迎留言分享。



编辑、文  陈谷函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家 美术作品 布面油彩画

2260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