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艺术家如何绘制“劳动之美”?
-
原创 2022-05-03
佚名《雍正像耕织图册》局部,绢本设色,39.4×32.7cm,清
艺术家们笔下的劳动人民既是困苦岁月中坚毅的奋斗者,亦是安乐年代里生活的践行者。适逢五一假期,时尚芭莎艺术邀你一同品鉴艺术家们笔下那些充满勃勃生机的劳动之美。
耕织捣练之美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彩陶,16.5×39.5cm,新石器时代
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局部,岩面,原始社会后期
诞生于唐代,张萱所作的《捣练图》表现了贵族妇女在捣练缝衣时的工作场景。长卷画面中共刻画了12位女性形象,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依其身份、分工、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出了风格各异的人物情态。此画融合了四个非常核心的劳动要素:捣练之力量、缝纫之灵巧、熨烫之沉稳、分工与协作。
张萱《捣练图》局部,绢本设色,37×145.3cm,唐
张萱《捣练图》局部,绢本设色,37×145.3cm,唐
耕织是古代劳动者们的主要劳动场景,古画中关于劳动人民耕织场景的刻画不胜枚举。而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的《耕织图》便是极具代表性的画作之一。其作品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一问世便收获了极大关注。它的出现不仅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发展的巨大作用,画作本身也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瑰宝。
楼璹《耕织图》局部,纸本设色,36.04×1637.37cm,元代摹本
佚名《雍正像耕织图册》局部,绢本设色,39.4×32.7cm,清
戴进《春耕图轴》局部,绢本设色,144.2×105.15cm,明
坚毅顽强之美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局部,纸本设色,300×62cm,1938年
50年代后,经济发展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其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便是艺术家们开始对周围琐事及普通个体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于“本色”的追寻使得创作者开始着力还原劳动者本身的质朴纯真。《父亲》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农耕文化下的寥寥几笔,到如今百花齐放的熠熠风采,纵观劳动者画作的发展历程,其形象刻画经历了一个从被遮蔽的边缘化存在到被凸显的主体性存在的过程。劳动之美传承千年,于今日,始终不褪分毫。这个五一假期你是如何度过的?欢迎留言分享。
编辑、文 陈谷函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