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2022华中大建规学院毕业作品展 · 研究生】MFA艺术硕士——环境设计方向(室外篇1)

2022-04-30

华中科技大学2022届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环境设计方向(一)



      2022届MFA毕业设计展览分为环境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方向进行在线分享,本期展示专题主要为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涵盖导视设计、城市商业街道设计、城市社区公园环境设计等多项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

(1) 城市公园智慧辅助导视设计研究——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为例(2) 步行友好视角下城市商业街道环境提升设计研究——以宜昌市中央商业街环境设计为例 (3)“众”在参与——全民健身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园环境设计研究(4)叙事学理论下工业遗址空间活化设计研究--以黄石东钢遗址为例(5)基于视觉文化视角下的口袋公园环境设计研究——以武汉市塔子湖口袋公园环境设计为例(6)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适老性设计——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学堂村为例(7)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以南美拉祜族乡南美九年制学校为例(8)城市图形遗产在环境设计中的特色营造研究(9)武汉市特色农旅小镇环境艺术品质评价与提升策略

祝萌2019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师从白舸教授。在校期间参加过一系列专业相关的设计竞赛和多个导师在研项目。获得奖项有,2021年,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家级二等奖以及湖北省二等奖。获得学校荣誉有,校三好研究生、校优秀共青团干、一等学业奖学金。




01 城市公园智慧辅助导视设计研究

——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为例

设计概要

      东湖听涛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西北岸,是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建成开放的景区。听涛景区智慧导视系统采用多层玻璃设计,总体外观呈透明状,体现科技感,内部嵌入电子屏,外部文字标识与之呼应达到日夜指示清晰的效果。另外,导视系统采用声控AI互动的形式,以最快捷的方式让游客能够实时获取相关信息。

设计说明

     东湖听涛景区导视系统的功能设计分别为:指示、定位、导航、语音交互、广告、紧急求助功能。指示:红外探测感知人靠近时唤醒屏幕,通过亚克力发光字和透明屏组合,可以突破市面上透明屏对使用环境照明条件的严格要求,达到日夜指示清晰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干扰;定位:能够在LED屏幕中显示用户当前位置、园区全景导览图、显示目标景点或者服务建筑位置;导航:为用户规划最佳路线,并以二维或者三维形式展现出来;人机交互:通过语音识别与手型捕捉的方式,以最快捷的方式让游客能够实时获取相关信息;多媒体内容展示:中间LED屏幕还能够播放景区通知、宣传照片、视频、广告。一键报警柱:可联动触发摄像头,具有日夜灯光模式,可设定时间段内闪烁警示灯。

刘丹宇2015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学习,2019年获得保研资格。在校期间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获得校三好学生奖学金,连续四年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参加创意中国设计大奖并获得一等奖,独立发表期刊论文四篇。


02 步行友好视角下城市商业街道环境提升设计研究——以宜昌市中央商业街环境设计为例 

设计简介

     方案致力通过步行环境的整体提升,激活宜昌市中央商业街的业态,为其提供未来长远发展的自生动力,满足来访步行者的休闲购物需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积极安全的步行环境和人文活力的空间氛围。使商业街道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线性通行的购物模式,而是成为具有联动性和交往性的场所空间。以街道为载体,以商业购物为主要功能,辅以更多的娱乐社交空间,将城市精神文脉注入环境细节,以打造步行友好的场所为最终目的,为步行者带来连贯高效的商业体验、安全舒适的步行体验和活力交往的人文体验。进行全方位环境提升的宜昌市中央商业街将延续城市商业脉络,作为向国内外游客展现宜昌魅力的城市名片。

创新点

     将步行友好性与城市商业街道环境紧密结合,从步行者的视角入手,研究城市商业街道步行环境的营造模式,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鲜明环境特色的设计方法,满足步行者从生理到心理再到人文的层层递进的步行需求,使商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商业街道环境达成平衡。


陈芃序,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加设计竞赛,参与多个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03 “众”在参与——全民健身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园环境设计研究


设计概要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体育锻炼、休闲健身的需求愈加强烈,城市社区公园不仅能为城市景观绿地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还承担了周边居民健身锻炼、休闲游憩、自然体验、科普教育等众多功能,帮助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之下,功能齐全的、绿色生态的社区公园建设势在必行。

设计说明

      本设计在分析了场地现状、使用人群特点及需求以及查阅计算了相关设计规范后,以“全龄友好、多元融合、绿色生态、智慧共享”为设计理念,提出“整合场地,铺垫可行的健身设施”、“回应需求,创建多样的健身空间”、“景观渗透,打造舒适的健身环境”以及“融合文化,营造积极的健身氛围”的设计策略,完成了“经济性、人本性、地域性、生态性”的设计目标,探索构建了全民健身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园设计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回应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到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王欣欣2019年步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进行研究生学习,师从冷先平教授。在2019-2022年期间,拥有武汉万科地产公司、UAO瑞拓设计公司、武汉枫叶国际学校三段实习经历。在此期间获得多个奖项,例如曾于2020年12月获得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一等奖。



04 叙事学理论下工业遗址空间活化设计研究--以黄石东钢遗址为例


设计概要

      本文以拓展工业遗址公共空间形式,引入叙事学理论,探究叙事学理论在工业遗址公共空间的传达策略,从而通过具有空间媒介作用的公共空间载体传达给受众,以情景化、多维度构造公共空间使体验者获得多层次的情感需求,进一步塑造更具时代特征和人文涵义的工业遗址公共空间,为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新途径,使得遗址空间活化更新的同时且能够保持自身的历史独特性。

创新点

      该设计方案结合叙事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方法构建,通过从语汇和语法层面进行对叙事性空间的深入探讨,提出历史事件节点、空间结构分布以及历史遗迹分布三大主题构建线索形式,串联镶嵌式、并联镶嵌式以及网状镶嵌式三大空间文本结构,再结合叙事学中叙事修辞手法与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打造由“主题点”-“路径线”-“空间面”激活的建构策略,以期拓宽工业遗址公共空间营造的设计方法。


杨璐于2015年步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学习,2019年本科毕业并保送本校读研,师从冷先平教授。在校期间参加过一系列专业相关的设计竞赛并获得不少奖项,例如,园冶杯国际竞赛一等奖,艾景设计大赛银奖,亚洲设计学年铜奖等国际和省市级别的竞赛。



05 基于视觉文化视角下的口袋公园环境设计研究

——以武汉市塔子湖口袋公园环境设计为例


平面设计

      在对场地现状进行前期分析后发现,公园内杂草丛生,缺乏整体规划,且靠近塔子湖明渠,亟需梳理公园布局,形成符合传统风水学所提倡的“背山面水”。另外,场地内部缺乏归属感与文化性,将“曲水流觞”中的“曲水”元素融入公园布局,来进行场地的整合设计与文化联系。基于此,根据前期设计策略的指定与设计手法的梳理,总体上梳理出三维、二维两条空间构建线索:三维构架山水——“背山面水”;二维营诗造气——“曲水流觞”。

创新点

      在口袋公园中的三维布局设计上,采用了“构架山水”的设计手法。其利用了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传统风水学观念,引领口袋公园布局构建一种幽雅、古趣、清逸的空间环境。在具体设计上,通过将园区周边的住宅小区比作“山”,将塔子湖明渠比作“水”,将园区的主要景观展示面朝向东南方,正对塔子湖明渠的位置,贴合了“山环水绕”的风水布局,蕴含了场地安定祥瑞的美好意蕴。

      在口袋公园中的二维布局设计上,采用了“营诗造气”的设计手法。灵感来源于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邀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的文人文化典故。《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其中“曲水”指蜿蜒曲折的溪流。在平面设计上,通过借鉴古时“曲水”的流线形式,将其置入到公园平面流线设计中来,实现了曲水流觞的二维画镜向口袋公园的三维空间转化,将曲水演变成了园中水景,将平面画境进行了空间景境的延伸,实现了场地的视觉文化表达。


刘樱,设计学系艺术设计专业,导师为王贞副教授。2020.10参加工作室项目恩施溪都元元酒店婚庆主题民宿改造项目;2021.03协助导师发表“A Method To Collect Evidence In The Design Process: Built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of Tujia Minorities Wedding Practices”论文;2021.12与《住宅与房地产》发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生态设计——以雨水湿地为例”。



06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适老性设计——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学堂村为例


设计说明

      当下我国老龄化趋势仍会不断上升,乡村既面临着老龄化和空心化的双重压力,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并出台了许多政策以缓解这一现象。乡村老年人作为乡村居住的主要主体,一个安全、舒适的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能够显著提高乡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缓解其心理压力。

     本次实践分别从公共空间的形式、道路空间、活动空间、绿化空间、公共基础设施五个部分进行设计。为乡村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道路空间、功能丰富的活动空间、健康舒适的植物景观、统一适宜的公共设施,提高乡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根据乡村特征及老年人活动需求,本次设计以居住组团为辐射圈向中心聚焦,以两百米为半径的中心区域作为主要的活动空间,其他区域则主要对道路、绿化进行设计,以此提高整体环境氛围。

创新点

      我国公共空间环境适老性设计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城市居住区区域,对乡村适老性更新和改造研究较为匮乏。本次设计聚焦于乡村公共空间环境,从乡村老年人生理、心理、活动特征及乡村公共空间环境特征角度分析,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进行适老性设计。


张菁艺,在校期间论文收录《近20年我国彝族村学院落传统民居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评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收录 ,参编《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实用技术》,《城市建筑》期刊发表《探索烟台市朝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模式》Six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 Principles & Practices收录“A Method To Collect Evidence In The Design Process: Built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Of Tujia Minorities’ Wedding Practices”



07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以南美拉祜族乡南美九年制学校为例


设计简介

      本设计以本人支教过得学校为例,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改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物质环境为背景,综合分析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中小学校校园的相关自然人文因素,景观条件,针对性的提出了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提质的策略,根据场地的前期分析对场地的现状与不足进行重新设计或保留及改造,使南美乡拉祜族学校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创造出具有归属感的友好型校园环境。

功能分析

      在设计中将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对应不同的空间场所。设有主入口休闲阶梯、休闲交流区、广场活动区、种植体验区、运动健身区、低龄游戏区、滨水区,功能区之间无界限划分,每个功能区都可延续功能。 由于场地具有高差,场地被分为三大平台,从竖向设计来看场地可被大致分为第一平台入口区域;第二平台运动休闲生活区域;第三平台为教学工作区域。


俞紫玥,于2015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数码方向)专业学习,又于2019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设计学专业,导师为辛艺峰教授。2020年11月发表室内论文《岭南祠堂建筑室内雕刻及其图形文化地域性特征初探》(于2020年11收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2020室内设计论文集》);2020年参与了工作室恩施伍家台贡茶小镇等项目。


08 城市图形遗产在环境设计中的特色营造研究

设计简介

     本文立足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当今城市发展与建设背景,以“图形”、“城市图形遗产”的概念解析为切入点,以城市图形遗产及其在环境空间的特色营造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既往文献分析、学科交叉研究、实地观察研究、典型例证研究等方法进行设计理论归纳和实践经验总结,构建城市图形遗产在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导入过程和特色空间营造设计,以此对其价值特色的重要支撑要素进行挖掘分析,进而为构建多角度的文化特色空间提出相应的指导性策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角度在“宏观——中观——微观”的空间设计维度上为城市图形遗产设计理论的实际应用提供现实参考和经验借鉴。

创新点

     通过解读、推演、案例、思考、设计、总结的方式系统阐述了城市图形遗产文化导向环境设计的方法与路径,对城市图形遗产的性质与特征、传承与赋能等关键性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从认知挖掘、提炼重塑和整合实现三个层次上为城市图形遗产的文化导向环境空间的传承过程寻求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图形遗产“从精神传递到物质塑造进而再从物质影响到精神体验”的环形理论,为保护城市遗产、传承城市文脉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拓展探索新的途径,从城市图形遗产理论层面探索环境特色营造的方法构建。


窦逗,于2015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又于2019年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设计学专业,导师为白舸教授。研究生期间参与多项设计竞赛与实践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2篇,国家级会议论文2篇。



09 武汉市特色农旅小镇环境艺术品质评价与提升策略


设计简介

      本研究聚焦农旅小镇环境艺术建设主题,以农旅小镇外部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品质评价为切入点,尝试运用科学与审美理论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构建针对已建成农旅小镇环境艺术品质状况的评价体系,为探讨农旅小镇环境艺术品质提升提供新的方法,促进农旅小镇对于环境艺术建设的重视,更好地满足旅游主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升乡土旅游的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价值。

空间分布特征

      武汉市农旅小镇空间分布最近邻指数的测算结果均小于1,表明武汉市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始终呈现凝聚型分布特点。且五种类型中,田园农业与休闲度假也呈现聚集空间分布,其余则分布较为均匀。核密度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武汉市农旅小镇已经形成了四大集聚区域:北部木兰风景区、西南柏泉古镇区域、西南石榴红村区域与东南八分山区域。


     “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系2022届MFA研究生毕业设计成果展精彩还将继续......”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审核 / 王玥 于千滋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毕业作品展 环境设计方向 艺术硕士

1685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