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坚守14年,这个中国最棒现代舞团,宣布将解散

原创 2022-05-05

4月28日,

陶身体在官方公众号宣布:

“5月过后,

舞团将无力承担团员工资等运营成本,

因此我们不得不计划解散。”

这个坚守了14年的中国现代舞团,要消失了,

给无数人带来了重重一击。

陶身体为什么被人喜欢?

就像洪晃所说:“理由很简单。

他们跳的是中国的现代舞,

展现的是中国人的身体美和力量。

他们将解散,是我近几年来听到的,

最沮丧的消息。”

2008 年,陶身体成立,

巡演遍及世界40多个国家,

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现代舞团之一;

2020年受疫情影响,

舞团开始尝试新的发展;

2022年,他们全力以赴投入新项目,

但此时,舞团早已负运营长达半年。

我们曾三次走近陶身体,

见证了他们站上世界之巅,

也纪录了饱受疫情打击后的淬炼与坚持。

28日晚,陶身体在国家大剧院

完成了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

创始人之一陶冶说:

“在尊严中起始,在尊严中永存。”

我们重温2020、2017、2015年

对陶身体的三次视频采访记录。

他们曾坚定地相信只要跳舞,就有希望,

我们也愿,这不将是绝唱。

编辑   谭伊白

8月22日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大幕拉开,一道光洒下,10位舞者从舞台边缘缓慢往中间聚拢。他们身穿黑裙,只露出头、手腕和脚踝,由大圈形成小圈,27分钟里在公转的同时自转,像十棵大树向上而生。

这是陶身体新作《10》的世界首演。

摄影 | 范西

结束表演后,陶冶和段妮与10位舞者,以陶身体标志性的180度鞠躬,向台下观众谢幕,瞬时尖叫声和掌声四起,持续了好几分钟,剧场内观众上座率与疫情后所有演出一样,仅三成。

这也是他们2020年的第一场演出。对疫情影响下沉寂了大半年的舞蹈行业来说,这场演出弥足珍贵。

2019年,他们经历了20个艺术节,在7个国家巡演44场。2020年原本将是舞团成立12年来巡演量最高的一个年份。

疫情后,一切计划失效。

作品《6》
作品《8》

从《重3》《4》一直到《9》《10》,一年一部的数位系列,是陶冶的代表作,而“圆运动体系”是他舞蹈语言的核心——一个动作出去,必须有一个动作回来。头顶、手肘、胸椎、膝盖、脚趾,身体的每一寸都可以生笔画圆,成为一个循环,就像波浪一样,永恒地舞蹈。

林怀民曾评价他的这种创作方式“非常中世纪,放在今天有些吓人。别人都是流行什么搞什么,他没有。”

四个月的喘息后,陶冶重新编排《10》。

首演前半个月,一条到北京陶身体的排练场探访。空间位于北五环外的一个艺术园区内,“这儿的房租是北京的艺术园区中最便宜的”,陶冶说,“加上它安静不受干扰,我们能专心跳舞。”

白天36度的北京,夜里突降冰雹,一晚上的大风把排练厅门口的一颗大树拦腰打倒了。第二天中午,烈日又钉在了头顶,舞者们陆陆续续从家里赶来,量体温、签到、消毒后,进入排练厅。

室内300多平,黑色墙壁,白色地胶,没有镜子,这在其他舞蹈室几乎是不可能的。陶冶解释镜子对于他们来说是干扰,“陶身体跳舞需要自观、内视,动作是否标准,队形是否整齐,都靠打开自己的感知。”

关于《10》,陶冶第一次给了作品明确的主题——“一部有关于祈愿的作品”。

以下是陶冶的自述。

 第一次“手舞足蹈” 

作品《10》来自于疫情期间我和段妮的一种强烈感受——世界的失序、行业之间的失联,很多项目都没办法重启,计划一个接一个泡汤了,甚至我们舞团能不能生存都变得未知。

我希望在这个作品当中得到一些慰藉,甚至有一些乞求在里面。《10》是我第一次以情感为主线编舞,也第一次用到了“手”。

以前我是拒绝掉手的舞蹈的,因为太容易了,基本上所有舞种都有手的表达。我以前是没有手,甚至没有脚的动力,只有脊椎,通过脊椎的折叠、旋拧产生行动力。但这次我把手的部分复活,舞者的运动可以从脊椎延长到手指末梢。对于观众来说也更友好,更看得懂了。

队形是一个圆,灵感来源于每次上场前,舞者们都会搭着肩围成一个圈抱抱,像一种仪式。这个“圆”像是一个中国的罗盘,10名舞者在圆的顺时针流动中,不断地产生失序,又重新组合。

排练时我和舞者形容,这个作品在跳舞的时候,要感觉你像水,每一个出发点都像一粒水滴滴入水面,然后形成一片涟漪。

摄影 | 范西

而整个人的形态更像是一棵树,服装掩盖了躯干,甚至是脚步,突出了手指、手掌、头部,跟树一样拔地而起。 

在排练《10》的过程中,我也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很多的追寻和问号。

比如“天干地支”这个词,当你去追根溯源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干支的意义,就是树木向上生长。而罗马数字“10”与中文“十”也有形态上的链接,东西南北四个点中间交汇处是独舞的呈现,“10”的0像是地球,1就是每一个人。

看着像在靠“惯性”跳舞,但要编出来,是很考验思维能力的。力和力不能断,而且要用最少的力气去完成整个过程,不要使蛮劲,其实这里面都是东方文化,“四两拨千斤”。

 喘口气,再继续 

陶身体这12年来,我和段妮、王好几乎都没有好好休息过。我们三人就是天天在创作和交流中度过,甚至养成了一种惯性,觉得这种辛苦是应该的。疫情一来,我们只能放下以前的节奏,回归到生活的状态。

三位创始人王好、段妮、陶冶(从左至右)

我和段妮开始自己做饭、看剧,然后打扫卫生,我们还养了一条非常可爱的狗——彩霞,每天跟它玩。难得的有了生活的滋味。

然而另一方面,你感到绝望。

朋友圈里大量表演艺术行业的人都在不断哀嚎,项目一个个取消,剧场也不开业,所有人都失语了。恐慌和危机感是成倍地放大的。如果这么下去,剧场文化不能再复苏,怎么办呢?是不是我们这个舞团就结束了?

快两个多月的时候我有点受不了了,悲伤、痛苦、彷徨……日复一日,我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无力与沮丧。在这个节骨眼,段妮感觉到了我的状态,她说:“没有舞者我们就自己身体力行,没有演出场地我们可以拍影像。”

“我们就跳舞,只要跳舞就有希望。”

陶冶段妮双人舞 摄影 | 范西

所以我们俩和好朋友艺术家范西开始拍摄了一系列取名《美好礼物》的短片,有点像舞蹈基础动作的教程,段妮舞蹈,我做旁白。

这些年我和段妮多是在幕后做主创、做教学,其实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舞台上的魅力,没有感受作为舞者的价值了。我们一边线上和大家分享,一边也在做《10》的创作,等待舞者们的回归。就当换了一口气,然后轻装上阵。

 “乞丐职业”的身体力行 

在没有工作的4个月里,我们工资照发,没有减薪。现代舞是个“乞丐职业”,不以物质为前提,很多欧美的舞者为了能自由地在舞团跳舞,都在外面打几份工。

我当过舞者,知道当一个职业的现代舞者有多么不容易,需要面对世俗和舆论的很大压力,可能来自亲人、朋友、同学。当别人在追求物质上的进步,他们实际上是向内观,追求精神上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工资是对一个舞者最起码的尊重,我不希望他们在这方面失落。对我来说,这些舞者是我们的亲人。

我们每年初会公开招聘,每次10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舞者来应聘,包括不少国外的,新加坡、伦敦的,甚至还有黑人舞者。

一般第一轮下来,一半的人走了;剩下一半进入三个月的适应期,再层层筛选,要面试看三观,最后再实习一年,成为正式舞者的很少。今年新加入了4位舞者,最小的00后。新舞者往往要三年后,才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表达我们的作品。 

陶身体舞者招募日

能在陶身体留下来的舞者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足够单纯。跳舞的人,每天都在操练、打磨自己身体的每一寸,不断地唤醒它,走近它,我觉得这是一个“身心合一”的过程,足够纯粹的人才会去相信这条路。

舞者的离开就是我和段妮最心痛的一件事情,但无可奈何,因为他有自己的路。我们走这条路已经很笃定了,“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人为什么要恐惧重复呢?在每一天日复一日的重复当中,你不断去发现身体的规律和智慧,这个太有意思了。

做一件你有信心且有信念的事情,我觉得比什么都要强。

 在这片土壤之上发声 

疫情后,大量的朋友、观众都来询问,不是催更,是觉得你们怎么没有声音,是不是出现了经济问题或舞团运营危机?

摄影 | 范西

大家的善意,不是嘴上说说,不是就打声招呼,是真的有那么多人,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爱。

这些都让我们更确定这么多年在国内的努力和坚守,特别有价值。你和这片土壤,是一体的。

舞团的经济来源,早期主要依靠在国际上巡演的演出费。国际和国内市场失衡的情况,近两三年来可以平衡了,但疫情下又变得难起来。

摄影|范西

有人说看不懂我们的作品,再正常不过了。

但我认为这个时代的观众足够聪明,你不要去怀疑他们的感知力,而是要唤起他们的感知力。

我一直在做的不是筛选观众,我永远都是在邀请他们。我发现观众在跟我们一起成长。他/她可以从每个舞者的生命力中找到自己的痕迹,甚至有的观众会跟着我们一起摇头晃脑,也有人一场接着一场追我们的演出。

我当然希望国内演出越来越多,在我们自己的土壤之上发声和表达,更重要。

一个光头女人,赤裸着后背,旋转交替舞棍,最快1秒4次,就这样魔性地跳了20分钟。共交替了约4800次棍子,一刻不停……

这是段妮,现在中国最顶尖的女舞者之一。这个棍子舞,对舞者身体和脑力要求都极高,10分钟后,靠的只有意志力。

她在国外演出时,媒体都惊叹:“段妮极具天赋,舞动时的气势令人敬畏。在她旋转着,从背后、头顶交替舞动棍子时,那棍子就像一柄追光的锯刃,让人眩晕着迷。”

段妮从小练舞,为了跳得更极致、开放,26岁时,她将一头长发剃成了光头,现在跳舞时连后脑勺的空间都能感受到。

一般人对女舞者的印象,是柔软,但段妮的身体,既软,软到极致,又有男性的力量感,随时爆发。

“传统舞蹈中,女人总被定义为很柔弱,但我一直要求自己,男人能做的动作我也一定能做到。现代舞更让我意识到,没有男人女人之分,那种中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摄影 范西)

段妮出生在西安,毕业后进入上海金星舞团,后来又被阿库·汉姆、沈伟等国际编舞大师选中,到了竞争最激烈的伦敦和纽约跳舞。

2008年,段妮回国,与陶冶、王好一起,成立了陶身体剧场,想让世界看到在中国的他们。

段妮说:“舞蹈这件事,我会一辈子去做,希望不管发生任何事,我还能站在舞台上。”

陶冶和段妮2005年在上海金星舞团相识,通过舞蹈建立了感情。在一次演出结束后,陶冶返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戒指,突然将段妮抱住,跪地求婚。全场观众起立尖叫,段妮也感动得泪流满面。

2008年3月,陶冶和现陶身体剧场另外一名核心成员王好从北京现代舞团离开,然后独立;8月,段妮从纽约回到北京,加入他们,三个人正式开始了“陶身体剧场”。

陶身体的作品以纯粹的数字命名,从最早《重3》,《2》到舞团拓展时期的《4》、《5》,再到直线三部曲《6》、《7》、《8》,数字的更替,累积,也呈现出他们创作生长、成长的一个过程。

因为没有任何扶持,陶身体最早的排练厅在北京郊区快到河北的地方,每天排练都要来回公交接地铁,然后转大巴。在这种折腾、重复的过程当中,陶冶也逐渐确立了作品《重3》的核心理念——重量和重复,并通过舞蹈将这个过程呈现在舞台上。

《重3》第一部作品是从走开始的,陶冶从日常的走路当中研究身体重心移动的过程,整个移动从胯部、膝盖到脚腕、脚趾的关系,随着呼吸、汗水和体力的消耗,身体的沉重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重3》的第二部作品是重复的“重”,两个舞者手拉着手,象征着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对抗,实际上他们的每一步走动都是在推动着彼此。

《重3》的第三部作品就是段妮的棍子舞。

作品《2》呈现的是陶冶和段妮的身体相融相通的过程。在50分钟的演出时间当中,他们自始至终在台上,保持高度关注、凝聚的状态。

作品《4》把人的情感、性别、空间方向都模糊掉,同时涂黑面容模糊掉正面和反面,四个人在一个菱形的稳固状态中移动、行进,越来越往里收缩,但是相互不会依靠,不会凝视。

作品《5》中,五位舞者完全融合在一起,一丝都不会分离。每一个人的动作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运动,哪怕是其中一个人手掌没有撑住地,另外一个人就会跌落、掉下去。

有的人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非常浪漫的画面,有的人看到了炼狱,也有人看到人性的欲望在纠缠。

在陶冶看来,“注定你会在这个时代当中,碰到坚硬的物质,比你更坚硬的物质,我的直线概念就是不要妥协,继续往前。而我们的脊椎就是直线,也是牵动四肢的一个核心。”在直线三部曲中,舞者完全展开脊椎,但却将手脚束缚起来。

作品《6》中,演员不再奔跑,不再调度,只剩下一个最基础的脊椎运动。

在作品《7》中,陶冶减掉了音乐,让身体本身的律动形成了乐符。

到作品《8》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种自然性。舞者不再是一种站立的状态,而是全部躺在地上,一点点地移动、行进,就像一台摄影机在记录一片草原一年的生长状况一样。

当得知陶身体计划解散的消息,有太多的人表达了遗憾、不舍——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一条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陶身体 现代舞团 陶冶 段妮 宣布解散

1760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
一条

一条

上海

甲方 · 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