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美术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及专题

2022-04-18


《美术研究》2022年第2期封面

封面作品:【比利时】卡斯滕 · 霍勒《十进制时钟(鲑鱼红和诺维亚金)》 2021年  霓虹灯、铝制结构、电线  直径:446cm  厚度:100cm



《美术研究》2022年第2期 · 目录


策展研究


城市伴生——2021成都双年展的策展理路

范迪安


古代美术史


透视阴山七骑:图像、传说与历史记忆

苗润博

“恤民”与“法天”: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中的经义图景                            

吴 寒

从对松江派的批评看明末清初画评风尚的转捩

邵 军

塑造隶书:汉代隶书和八分书的身份冲突与历史建构

祁小春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赫拉克利斯与佛教护法: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武备

张建宇

谁在世界的中央:再谈周朗《佛郎国献马图》卷的图式渊源与图像意涵

浩源


近现代美术史


荣宝斋藏齐白石早期花卉作品《清供图》初探——兼论齐白石和郭葆生的翰墨因缘     

侯文佳

冯武越、《北洋画报》与岭南派画家在华北的宣传网络                             

赖志强

黄宾虹《临倪瓒山水图轴》辨析

王 犁


美术理论与批评


危机状态——阿甘本论艺术

邵亦杨

“新前卫”及其之后:替代性批评的兴起与艺术写作的扩张                          

鲁明军

山水画空间的形式构成及其思想渊源

詹冬华 姚耀飞


科技艺术


可供性视角下虚拟现实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顾亚奇 王立

陌生世界的转译——视障人群的无障碍艺术体验的服务设计研究                      

孙 聪


当代艺术


徐冰天书的区块链基因

杨 

油画艺术的空间形塑与审美意涵

邱 琳


教学研究


克孜尔尕哈壁画摹写日记

胡明哲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专题


城市伴生 

—— 2021 成都双年展的策展理路

范迪安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海报


双年展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型美术展览形式,具有学术性、大规模和国际化的特点,是展现举办国家艺术创新发展成果、构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的文化盛事。尽管各个双年展的主题和形态各有不同,但是,双年展的驻落点是展览举办地的城市,或者说城市是双年展的载体,举办高质量的大型双年展,是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水平的综合体现。


双年展的历史也是当代城市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历史。双年展应城市文化的发展而生,从1851年首届威尼斯双年展举办到今天,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双年展已经有300多个,纵观双年展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无论举办地在一线核心城市,还是二线城市或边缘地区,双年展本身已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年展定期举办,除了推出各国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当代全球艺术的前沿性探索与最新面貌,还肩负着构筑城市文化精神、建构城市文化记忆、振兴并传播城市文化的使命。尤其伴随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更新,双年展在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转型提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给全球城市文化生态带来了崭新面貌,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共通的文化符号。


双年展是城市的伴生之物,双年展的策划理念和战略定位就要和举办城市建立直接且明确的关系,从双年展的展览主题的构思,到艺术家、参展作品的选择,再到展览空间的设计、媒体宣传的策略等因素都要有助于赋能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体现与发挥。双年展的主题是展览的灵魂,也是展览策划的起点。作为大型展览的双年展,其主题及落实在展览名称的词语既要有特定的理念,也要有视图感;在主题内涵上既是对当下艺术现象的概括表述,还要有对文化认知的提示意义。在策划2021成都双年展之时,对展览主题的设定就并未局限于艺术本体问题的讨论,而是基于城市在地性、跨地区、跨文化视野的综合性考量,其主题构思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到交汇点:


一、举办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属性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是城市的深层本质,也是城市最厚重的底色。城市像磁石般将历史、建筑、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等因素吸引包容,让各种人文因素彼此交融碰撞,进而不断地提升、更新与传承,化多种能量为文化,形成历史的积淀和特定的文化性格。成都作为兼具丰厚人文历史传统和当代发展生机的城市,具有鲜明独特的城市特征:老城与新区共建、悠闲与进取并存、传统与潮流交织、本土与国际相融,呈现出包罗万象的文化样态,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超级融合体,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大型视觉艺术展览提供了良好条件。成都在文化接受、文化欣赏包括文化消费上十分包容与开放,对艺术有良好的接纳度和热情,艺术与城市可以自然形成一个 “艺术融体”,这是酝酿2021成都双年展主题的首要契机。


城市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既有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共性,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持下形成自己的方式,其中两个特点十分明显:一是大城市圈的构建如京津冀、长三角,二是“城市更新”策略。成都正在进行城市更新,探寻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人文关怀特质、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城市形态,营建绿水青山秀美人居城市绿韵、感知多元包容开放创新城市文化,畅享未来城市的理想形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在营造“城在园中,城园互融”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目标上,尤其注重在公园的自然形态基础上,融入艺术和人文内涵,将艺术置入自然景观,用艺术定义公园,打造“艺术公园”。其中,天府艺术公园就是成都公园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一个崭新亮点,2021成都双年展的举办场所——成都天府美术馆与成都当代艺术馆两座新馆就坐落于此。两馆的独特建筑与周围生态环境构成了艺术主题与绿色生态相汇映的文化气场。高品质的整体环境、多维的空间形态、独特的人文艺术氛围,加之两个新馆的功能定位与布局,使天府艺术公园成为一个集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和文化性为一体的揽胜画卷,为艺术作品的汇集与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对应“公园城市”和“艺术公园”成都双年展要以“融”的形态体现这种新的文化语境。


二、中国乃至全球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世界格局正加速进入到一个秩序重构和体系重塑的新时期。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都在经历着阵痛和巨变,人类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时代呼唤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共融,展现充满希望的文化价值观。在“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泛起的情势下,文明互鉴、文化交融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而不同”才能促进全球艺术交流对话和文化理解。“跨界融合”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急迫问题、知识生产和艺术创造的重要理念与方法。


很显然,全球艺术的创造创新呈现出跨领域、跨界限、跨媒材交融并进的特征与趋势。艺术的实践边界不断延展,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创新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关系益加紧密,艺术领域内部的造型、建筑、设计、产品、时尚等不断交叉渗透,产生新的交汇点,形成跨学科的合作与交融,在艺术观念、形态和媒介上都出现了“融”的趋势、“融”的探索和“融”的创新,这是双年展要揭示的文化特征。


“融”也是一种当代文化表征。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需要艺术与审美活动,从城市乃至乡村都需要艺术,需要美的营造和美的熏陶,从艺术创作通向社会接受的距离越来越短,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交融。成都正在进行公园城市建设,具备优越的条件使艺术与城市更加密切地融合并茂。


鉴于以上两点,2021成都双年展以“超融体”为主题,从全球与在地、城市与精神、观念与技术、时尚与创新、生态与美学、传统与前卫、民族与文明等时代议题出发,以展览的形式实现跨领域、多维度、高层次的超级融合与联通,用视觉语言把中国精神以更加开放的方式融入人类当代文化,用艺术打造诗意栖居的“公园城市”生态场景,开启探索生活美学的新路径,展现艺术与城市发展交融并茂的大美格局。


“融”是整个展览策划的重要出发点,是成都双年展的核心理念。“融”可以概括为当代艺术打破疆界、超越边界的创新探索,在融合、融汇、融化中打开新的天地;同时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力与成都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为国际性的双年展,“融”还体现了中国通过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展览由8个主题展版块和1个美术馆馆长峰会构成,分别是: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美育共线、未然共思。“融”也是“共”。每个主题展版块围绕一个学术命题来组建展览内容,并以“共”字统领串联形成有机结构,以此展开对“融”的多维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在强调和突出“融”的文化特征上,本届成都双年展的主旨是通过不同作品、不同门类、不同主题方面的“共”构建一个有机的“超融体”、一个有生命力的“超融体”和一个能够揭示今天视觉艺术、视觉文化发展特征的“超融体”。


“多态共生”涵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样的艺术类型,不仅反映了活跃的艺术思想与强大的实践动能,更突出了多样态文化的和谐共生。“家园共栖” 聚焦建筑、艺术与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系以及如何相互作用构建了人类美好的共栖家园。“智能共振”展现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如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为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连接形成了智能的共振。“时潮共燃” 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相互交融的理念出发,呈现了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所换发新的活力以及艺术家最敏感的思 考和最具创造性的表达。“生态共度”围绕以生态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展开,展现了生态科学如何在文化艺术层面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跨学科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意匠共鸣”以文化遗产的活化、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匠的创新为展示重点,以全球视野反观本土传统,使传统工艺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下实现再生。“民族共情”反映了艺术的多元性是其鲜活的反观世界的基石。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在交流中产生的能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美育共线” 展示了当代中外美术教育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思想性,勾勒出美术教育的新面貌和当代趋势。“未然共思”邀请全球各大美术馆馆长,共同讨论困境中生存、维持并保有活力的美术馆,对美术馆在未来的角色展开更为广阔的思辨。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共邀请了海内外272位艺术家参展,覆盖了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各个版块邀请的艺术家都是在某个学术命题或者说文化主题上有着深度的思考和卓越艺术表现力的代表。参展作品数量共506件,作品类型涵盖了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设计、建筑等众多品类。艺术作品超越了年龄、国别、地区、性别的界限。在两个美术馆及周边环境的展示空间里,多样的作品组成形成了宏观而丰富的图景。“超融体”既是对全球当代艺术生态的一次重要检视,也是对人类重要文化命题的一次深度扫描。在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仍然艰巨的形势下,2021成都双年展的举办,体现了中国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生机,彰显出中国文化自信和开放交流的文化情怀。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附录:主题展版块导语(节选)


第一板块:多态共生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对于多样性的尊重。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这个古老的智慧尤具现实意义。突出多样态文化的和谐共生,强调从艺术的角度践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正是本届双年展策展理念的核心。“多态”既指从国家、民族、地域等方面呈现出异质的、无限丰富的艺术形态和样态,也代表持续更迭和转换。“共生”表达的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融、共通与互依,它是一种价值观念,强调更为宏观的全局视野。

(策展人:范迪安、吕澎、张子康、邱志杰、杨卫、冀少峰)


第二板块:家园共栖

随着文明的推进,家园的含义已经远超个体的家庭或家乡,也不仅是某一族群所在的特定地理区域。在今天,家园更多地用来指代全人类共享的世界,乃至人类与所有生命所共栖的星球。在这个范畴上的家园,是地球生命建构的一种共生关系。那么我们举足“家园共栖”,着意在偏利共生,生态学家们发现: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叫做“共栖”。

(策展人:方振宁、韩涛)


第三板块:智能共振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人感应”之说,初民朦胧的心灵就已经清晰感知到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共振,并名之为“道”。“智能共振”按照“身体”“生态”“信号”“宇宙”的叙事逻辑;人的身体与城市、地理、智能信息系统互相识别、互相交换着信号和资源,人的思想与宇宙深处的律动互相感应着,形成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共振。

(策展人:邱志杰、邵志飞)


第四板块:时潮共燃

现代城市繁荣的商业与消费环境,是彰显时尚潮流、设计的舞台,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沃土。从立体主义开始,艺术家在思考与实践上就展开了与商业艺术和大众文化的互动,波普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更是肯定了时尚与设计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命力。“时潮共燃”呈现的是当代艺术、时尚和设计之间交杂互动、共生共融的一种状态,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这也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

(策展人:纪玉洁、周博)


第五板块:生态共度

生态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议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经深刻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发展,全球范围内以生态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势。生态艺术关注、研究、表现的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的总体关系。生态共度立足成都的生态语境,以生态艺术实践推动生态文化发展,为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路径。

(策展人:王绍强、贾蕴博)


第六板块:意匠共鸣

从全球视野角度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重要课题,已被置于世界文化的共时性状态之中。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既源于本土的动机,也有国际相通的共性。意匠共鸣以全球视野反观本土传统,使传统工艺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下实现再生。从观念角度去遥接传统,形成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真正关联,从创作语言需要营造触及当下文化问题的“现场”。

(策展人:何桂彦、李珂珂)


第七板块:民族共情

艺术的多元性是其鲜活地反观世界的基石。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在交流中产生的能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之地,在历史上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四川是中国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民族共情”聚焦川蜀与雪域的联动,观照民族主题创作,展示以汉藏艺术交流为代表的多民族艺术共情共生,以别样的视角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线索。

 (策展人:吴洪亮、薛江)


第八板块:美育共线

在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多维转型、深刻变革,它以视觉为锁钥,但纵览文明的果实而创新;它以思想为本源,俯视大地又仰观苍宇,尽显人类的深思与寄托。中外高等美院都有共性的担当,都有兼济天下的使命:为世界创造宏伟画卷、为人类创造不朽之作 。“美育共线”勾勒出美术教育的新面貌和当代趋势,它们是思不尽而情满于怀,它们是上下求索而纵览古今,它们秉持理念而走向未来。

(策展人:王春辰、吕澎)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安尼施·卡普尔 《浅绿间红苹果混合之二》 2018年 不锈钢、涂漆 135×135×18cm


安尼施·卡普尔 《随机三角镜》 2013年 不锈钢、树脂 180x180cm


徐冰 《背后的故事》 152×932cm


苏新平 《行走的人》 2021年 青铜  500 ×585 ×158cm


曾梵志  无题 2021 布面油彩 400x400cm


何多苓 《鸟飞绝》 2020年 布面油彩 400×450cm


卡塔琳娜·格罗斯 《无题》 2013年 布面油彩 360×600cm


曹斐 《新星》 2019年 单频高清影像


孟禄丁 《雄黄》 丙烯、矿物质颜料等


张大力 《百草园——蓝竹子》 2020年 亚麻布蓝晒 240×292cm


薛保瑕  《如影随行》 2020 年 布面丙烯 291×591cm(二联屏)


宋冬 《一刻》 2021年  综合材料



古代美术史

本期《美术研究》有4篇古代美术史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发布如下。


透视阴山七骑:

图像、传说与历史记忆


苗润博


内容提要:胡瓌《阴山七骑图》中的人物形象并非天然与契丹对应,更不宜将此图与契丹祖源传说建立直接联系。从唐五代至宋元时期,“阴山七骑”长期作为一种祖先蒙难逃亡的叙事模式而存在,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北族,而是草原上同类历史意象的集合与隐括。具体到契丹,阴山七骑·赤娘子传说应该承载了唐开元时期可突于兵败北逃潢水上游后族群重组的历史记忆。


苗润博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研究员


《出猎图》(出自《大观——北宋书画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 年,第 264 页)

《回猎图》(出自《大观——北宋书画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 年,第 265 页)


“恤民”与“法天”:

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中的经义图景


吴 寒


内容提要:以往学术史梳理鲜少提及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但此图在豳风图绘传统中有特殊意义。此图突破了以往“摹写大意”的主流图式,将《七月》一诗按十二月令线索予以重新编排和图像化呈现。在岁时观念上,张师诚没有采用毛郑诗说重视的“夏时”维度,而将“周正”确立为整套图册的基本时间坐标,在此基础上将易学阴阳义理编织为《七月》文本逻辑之外的一重更大的解读背景,全面植入《七月》训释。通过图像与经义的互动,《豳风十二月图说》将诗旨“恤民”之义收摄于深层的“法天”之义。图像以其独特的视觉语汇和表意方式,形成一种新的解经路径。


吴 寒

文学博士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


谢时臣 《豳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马和之《七月图》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 《御笔诗经全图书画合璧图册》之《七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马和之 《豳风图》组图第二幅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张师诚 《豳风十二月图说》之《七月流火》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之《十月涤场》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之《一之日觱发》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之《一之日于貉》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对松江派的批评

看明末清初画评风尚的转捩


邵 军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对松江派的批评,虽是地方画派竞争的产物,但也集中体现出此一时代的画评风尚。晚明“以画为寄”、以“取韵”相为标榜的松江趣味成为明末盛极一时的画评风尚,但在清初却遭到广泛的质疑,使得清初画评风尚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捩。清初人结合倪黄与荆关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似乎已是一种自觉。他们在画评风尚和审美趣味上表现出兼顾宋元、婀娜刚健并重这一共同的时代特征,这是今天认识评估清初绘画,尤其是认识四王绘画时尤应加以注意的。


邵 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塑造隶书:汉代隶书

和八分书的身份冲突与历史建构


祁小春


内容提要:汉代的隶书可以分为隶书和八分书两种,两者有着写法和风格上的差别。而从政治文化史的角度看,隶书和八分书的区分实际上折射了文吏和儒生、法家和儒家之间的身份冲突。西汉初期,文吏的法家式行政风格偏好快捷实用,书写便捷的隶书受到文吏亲睐。到了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儒生地位的日益上升,隶书因其法家色彩遭到儒生批判的同时,儒生又运用具备儒家属性的八分书来宣扬儒家价值。儒生和文吏的这一书体话语权的争夺,不仅将隶书和八分书作出区分,而且更塑造出了八分书的公共性、政治性与道德性。汉代隶书的书体特性和历史演绎,正是在这一文吏和儒生的身份、学术和政治冲突和博弈中被塑造出来的。


祁小春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西汉《鲁孝王刻石》拓片 汉五凤二年(前56)刻


《武氏石阙铭》拓片(局部)汉建和元年(147)刻


张家山西汉简(局部) 图版采自《中国古代简版综览》


玉门花海西汉简(局部)图版采自《中国古代简版综览》


《乙瑛碑》拓本(局部)东汉永兴元年 (153)立


《曹全碑》拓本(局部) 东汉中平二年 (185)立


《受禅表》拓片(局部)曹魏黄初元年 (220)立


《上尊号奏》拓片(局部)曹魏黄初元年(220)立


《三体石经》拓本(局部)曹魏正始二年(241)立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本期《美术研究》有2篇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发布如下。


赫拉克利斯与佛教护法:

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武备


张建宇


内容提要:大力神赫拉克利斯(Heracles)是沿丝绸之路东传的重要希腊艺术母题,在其形象传播与嬗变过程中,犍陀罗地区尤为关键。贵霜王朝时赫拉克利斯的信仰与形象颇为流行,它对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体现为两种方式,一是身份转化为佛教护法执金刚神(Vajrapāṇi),二是造型与阿特拉斯(Atlas)同化,可以说这时赫拉克利斯以“半出场”的方式存在。相反,古代中国人并不知晓赫拉克利斯,尽管其形象在东亚仍然发挥着持久的影响,但却仅限于图像志挪用的层面。


张建宇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奈良东大寺南大门阿形金刚立像


 希腊陶瓶上的赫拉克利斯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犍陀罗的执金刚神 大英博物馆


 Tapa-é-shotor 佛寺遗址的执金刚神


弗朗辛·蒂索《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品图录(1931-1985)》书影


浮雕“菩提树神旁的释迦”(局部)


有翼阿特拉斯群像 白沙瓦博物馆


有翼“阿特拉斯—赫拉克利斯”混合像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柱间壁浮雕“摘取金苹果”


贝格拉姆出土“赫拉克利斯—塞拉比斯” 混合像


犍陀罗浮雕“赫拉克利斯与涅墨亚狮”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同出土金盘上的赫拉克利斯 大同市博物馆


明代《天龙八部罗叉女众》(局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谁在世界的中央 : 

再谈周朗《佛郎国献马图》卷的图式渊源与图像意涵


谭浩源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元代中国草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绘画的创作主题、内容及意涵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传元周朗《佛郎国献马图》卷为考察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品的图式构成,除受到《步辇图》的影响之外,亦深刻借鉴同时期相马、呈马、职贡等题材中人马画图式元素,系作者综合多种图式后形成的全新构图模式。进而,追溯此作的创作背景和政治意涵,探讨其区别于以往宫廷敕命绘制的同类绘画的区别和特殊背景。最后,对图像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意义予以探讨。


谭浩源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传(元)周朗《佛郎国献马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元)周朗《杜秋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唐)阎立本《步辇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传(元)赵孟頫《摹韩幹〈相马图〉》卷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唐)韩幹《牧马图》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唐)韩幹《圉人呈马图》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李公麟《五马图》(局部)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元)任仁发《出圉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元)任贤佐《人马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赵氏《一门三世人马图》(局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传(元)赵雍《伯乐相马图》卷(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元)赵雍《采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元)周朗《佛郎国献马图》卷揭傒斯题文


传(元)周朗《佛郎国献马图》卷(局部)






美术理论与批评

本期《美术研究》有2篇美术理论与批评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发布如下。


危机状态—— 阿甘本论艺术


邵亦杨


内容提要:意大利哲学家乔治·阿甘本以尖锐的政治批评而著称。他的影响力来自于对公民权力的捍卫,对西方“自由民主”体制弊端和各种专制主义的揭露。他的艺术思考是整体哲学观念中的重要部分,为全球性的当代艺术理论提供了一个批判性读本,在当代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尝试结合艺术作品对他的哲学与艺术观念做一个总体性的介绍和分析。


邵亦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教授


弗里达·卡洛 《我的衣服晾在这里》(My Dress Hangs There)1933年 油画拼贴 45.8×50.2cm 私人收藏


美剧《纸牌屋》片头 日夜之间的阴影起伏暗示着股票和经济指数的涨跌


奥斯卡·穆诺兹 《记忆项目》2007年 视频投影 ( 细节 )


保罗·克利《新天使》 1920年 31.8×24.2cm 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


杜尚《泉》1917/1964 瓷 36×480× 61cm (原作1917年首展于纽约后遗失,这幅照片被拍摄者艺术家施蒂格利茨命名为《厕所里的圣母》)


提香《天使报喜》 布面油彩 410×240cm 威尼斯圣塞尔瓦托教堂





“新前卫”及其之后 :

替代性批评的兴起与艺术写作的扩张


鲁明军


内容提要:上世纪60年代末,以“体制批判”为名的“新前卫”运动的兴起不仅标志着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批评-理论方式。作为艺术批评的艺术实践,“新前卫”瓦解了批评这个原本独立的身份和实践,尤其是“判断”的消失,给艺术批评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本身的瓦解,相反,它提示我们,实际上是艺术实践、策展实践以及互联网自媒体写作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替代性批评取代了原本独立自足的批评方式,并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批评)写作时代。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整理:学报编辑部 戴陆

编辑:宣传部 孙文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美术研究 艺术理论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2070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