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享受考物探古乐趣 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

原创 2022-04-19

文物,是历史类博物馆最主要的展品,蕴含着巨大的人类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儿童最佳的学习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博工作者用漫画、动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成功调动了孩子们探究文物的兴趣。不过,这样的改编仅限于颜色丰富、故事性强、模样特别的展品,大部分文物,尤其是陶片碎瓷、残垣断瓦,仍静静地待在博物馆里,常常被人忽略。

在博物馆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不爱去博物馆,理由是很多文物太呆板,不好玩,导览老师讲的内容碎片化,听过就忘。有时甚至连学校老师也会对课程内容产生误解;博物馆课程应以室外活动或者参观新奇有趣的展品为主。

作为小学博物馆课程的负责人,在连续两年开展系列“走出去参观展览”和“请专家进校讲考古”等活动之后,笔者发现,建立时空概念重现历史、引导学生关注文物的“证明”价值,可以成功激发学生探究文物的兴趣,提升综合素养。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高大伦为小学生讲课


参观“陶说”展览

从失落的一角想象整个“拼图”

很多文物,就像历史失落的一片拼图,通过时间和地点的定位,我们可以找到更多性质相近的拼图,爱想象的学生会在头脑里重现整幅图景。

在南方科技大学文博中心的“陶说”展览门口,有一幅“英雄不问出处”的世界地图,来访者可以用图钉钉在自己家乡的那一块。作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后代,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个小活动,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特产、美食、习俗、风景,争先恐后地钉图钉。这个小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初步的“时空观”,并预热了之后的探究活动。



展厅按陶片的地理来源分区,正中又有一幅地图,当学生参观到哪里时,那个展区的指示灯便亮起来。导览老师让孩子们观察一块陶片,提出了一个焦点问题:“一块小陶片,有经验的考古学家闭上眼这么一摸,便知道很多很多信息,为什么呢?”孩子们太喜欢这个问题了,说什么的都有,但最终大家都认同这个答案:陶片的颜色、形状、纹路、材料是有非常强的指示作用的。导览老师说:“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的陶片都不一样。”接着,学生按地区顺序参观了展览,认识了秦砖汉瓦,初步建立了“不同时空的文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概念。

很多陶片出土于墓葬,参展后,学生围坐在圆桌旁,自由发问。“陶片原来是什么物品?”“在墓葬里有什么用?”“墓葬的风俗是什么?”“墓葬是什么样的?”“在哪里发现的?”导览老师一一解答。从问题中对地区和时间的关注点可以看出,不知不觉中,从一个陶片,学生慢慢在还原一个地区或者更多地区的历史或风俗,他们在想象,也在比较,而且对墓葬以外的古人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结束后,据家长反馈,孩子们在家用互联网搜索考古知识,这是之前参观博物馆后不曾有过的学习行动。



链接学生生活预热时空感,核心问题激发时空意识,参观积累文物时空经验,最终促使学生想象还原探究历史,这样的学习,恐怕比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接收碎片化的知识,要更有价值。


海边的孩子听考古学家讲“海丝”

文物因“证”而“明”

始于古都西安,链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丝绸之路,距离生长在深圳的孩子,似乎太遥远。“请考古学家进校讲历史”活动中,考古学家说:“住在海边,可以学一些海上丝绸之路的知识,了解自己的家乡。”

“怎么证明海上有丝绸之路?靠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古时候,出海远行的船就像一个社会,有很多船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工作,除了用于交换的货物,人们会把许多生活必需品带上船。和陆地交通不同,海上航行是有很大危险的,一些载满货物的船只不幸沉没。从中国的东海到南海到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在水下发现几百艘沉船,连成一线也成了‘丝绸之路’。”

这一段讲解引导学生注意到“沉船”的实证价值,因此学生看懂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也即“沉船”打捞路线图。在这幅图上,有南海一号,位于广东阳江的“十里银滩”。碗礁一号,在福建平潭。南科大一小的孩子,家乡大都在沿海地区,当听到“阳江”“平潭”等地名时,都激动极了,纷纷表示假期返乡时要去参观。

一个学生问:“沉船里都是金银财宝吗?”考古学家回答:“不是的,对于考古学来说,文物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贵重,而在于告诉我们历史信息的多少。”广西北海的汉墓群里发现大量的琉璃、玛瑙、水晶等外国才有的物品,有些瓷器绘有极其特殊的花纹,还有大量的钱币和不起眼的铁钉,都蕴含着很多信息。

课后,很多学生都问深圳有没有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展览,并主动提出去参观深圳博物馆,这是之前没有过的。考古学家进课堂的这次讲座像极了一堂博物馆主题参观的先导课,为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探究指引了方向。

显而易见,文物考古学的“时空思维”和“实证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打开探究历史世界大门的两把钥匙,因此,“呆板”的文物变成了一本本立体的大书,吸引天生好奇的孩子。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享受博物馆探究学习的乐趣,或是突破一些博物馆课程困境的好方法。


编辑:卢   阳  范一苇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考物探古

1188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