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亭网

分享
原创 2022-04-15
Esther|编辑
元宇宙概念火起来后,一些3D虚拟头像公司很快抓住热度,表明自己与元宇宙的关联性。这是因为,元宇宙描绘的虚拟社交场景中,人们通过扮演虚拟形象,在AR/VR等虚拟平台上生活和互动。作为AR/VR社交巨头,Meta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理想的虚拟形象,除了不断升级的Oculus Avatar外,也在研发高保真AR/VR形象,希望让你以自己的外观或是个性化的形象进行社交。
考虑到计算、网络等技术限制,目前AR/VR所使用的头显系统依然主打卡通风格,在《VRChat》等社交软件中,你甚至还可以扮演动物、怪物等非人类形象,那么这些和本人外观不符的虚拟形象真的能代表你吗?人们对什么样的虚拟形象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呢?
在VR中扮演一棵树
从以往的实验来看,如果想让你在VR中觉得自己是蜘蛛、老虎等动物,那么沉浸感和交互性是关键,一方面是从视觉上欺骗你,将你的身体映射到虚拟角色上,另一方面就是将你的四肢动作与动物同步,通过逼真的操控动物,更有助于拉近虚拟形象的可信度。
近期,为了进一步探索在VR中扮演非人类角色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一组来自德国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场“成为自然”的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发表在《自然期刊》中。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真人在VR中扮演一棵树时,能否拉近任何周围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人对于环保的意识。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科研人员在28人小组中进行实验,其中14人在VR中进入自然主题的《Nature Treks VR》应用,而另外14人则在显示器上观看2D版。在VR中参与者可以转头查看360°自然景观,还可以用手柄来控制树枝运动。而2D屏幕的实验不支持交互,可查看的视觉范围也有限。实验结果:1)参与者们普遍认为VR实验比2D实验更沉浸;2)参与者感受到的沉浸感越强,对自然产生的联系越大;3)VR实验参与者中有71%表示曾站在树的视角,而2D实验中有42%认为自己曾站在树的视角;
结果表明,参与者越沉浸在体验中,他们与自然的主观联系感就越深。虽然参与者的反馈并未表明VR在自然相关性实验的效果比2D屏幕更好,但只有VR组从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他们的经历,表明他们对树的认同度比其他组更高。也只有VR组表示自己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成为自然”实验初衷
由于城市化等因素,人们逐渐远离森林等自然环境,因此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而Mayer和Frantz认为,拉近人与自然的联系,会增强人对于自然的关注,进而促进支持环保的行为。此前的研究显示,直接接触自然是增强人与自然联系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人对于自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同时,环境心理学理论指出,包含树木、植物等自然环境元素的视频、电影、图像,也可以定义为自然环境。
通过“成为自然”实验,科研人员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那些因城市化等限制难以接触自然环境的人,如何让他们反思自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通过观看自然图像或虚拟的自然环境,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此前的实验指出,沉浸式VR可为实验带来更高的参与度,并提升实验的互动性、效率、情感影响和共情效果,相当于一种视觉化的虚拟舞台。人们在VR中可以扮演其他人的视角,快速直接的体验不同行为产生的结果,主动参与决策并得到直接反馈,还能模拟未来的发展情况。结合额外的感官刺激后,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实验对参与者的情绪影响。
“成为自然”实验结果显示,VR培训对于学习动力、知识积累、参与度、任务表现、长期知识存留具有积极影响。科研人员认为,既然都市人难以接触大自然,那么便通过VR将大自然带到人身边。而引人入胜的逼真VR视觉,以及多重感官互动是影响实验的临场感官的关键,而临场感又可以促进实验参与者主动将所获信息转化为行动。沉浸式VR有潜力拉近虚拟和现实的差距,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的行为变化。
目前,关于VR对环境意识的认知、社会情感或行为影响的实验数据并不多。在此前的实验中,参与者们主要是观看2D视频或360°视频,从中发现沉浸的内容场景可培养人们对于自然体验的兴趣,尤其是观看破坏自然的视频更有助于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反思。虽然2D视频和360°视频都可以拉近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联系,但是360°视频对于情绪的影响比图片更大。
关于“身份互换”实验
的确,通过在VR中扮演动植物,有望提升人们对自然的主观联系感,类似的VR身份互换实验目前并不多见。过往的一些实验譬如:
Be Another Lab利用VR进行的性别互换实验“The Machine to be Another”,展示了在VR中交换视角、扮演他人来训练同理心的效果。实验对于参与者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长期的,比如让受家暴的女性与男性犯罪者在VR中替换身份,男性对于女性受害者的同情度提高了,并可以更好的判断他人的情绪。
尽管如此,在VR中扮演动物、机器人、植物等非人类角色的研究还处于研究阶段。一项由Ventre-Dominey和团队进行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人的身体动作与VR中的虚拟机器人动作匹配,并代入机器人的视角,那么这个人和机器人形象的关系可以更亲近。
此外,在通过VR扮演鸟类的实验中,参与者的恐高症也得到缓解。在一项对比人类在VR中扮演珊瑚和潜水员的效果的实验中,科研人员发现当人在VR场景中越协调,在VR中的学习效果越好,与自然的联系越近,对于环境问题越关心。也就是说,在VR中扮演具象化的角色,有助于参与者站在不同角色的处境去思考。
科研人员指出,这些实验建立在杰克·麦基罗的视角转换理论,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站在其他人、物体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方式有助于促进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反思,理解自身对于气候的影响,提升共情能力。
对于VR社交的启发
“成为自然”实验验证了,沉浸式的VR场景是促使人站在虚拟角色角度思考的关键因素。因此表明,人在沉浸的VR中扮演非人类的虚拟角色时,更容易将情感、身份归属感向虚拟角色转移,从而促进换位思考。
不过科研人员指出,仅依靠沉浸式VR不足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沉浸感可以激发人类对自然的强烈反思。人与自然相关性上升的关键在于感知的沉浸感,而不是观看条件(VR或2D)本身。沉浸的VR并不会直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变近,可能是因为VR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沉浸感。相比于感知到的临场感 ,交互性和移动性在促进人对虚拟形象的归属感起到更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虚拟形象与真人的特征、动作同步,更容易提升归属感。
这意味着沉浸感并不是让你对虚拟形象产生归属感的唯一条件,如果不去考虑虚拟形象本身的保真度,当你以这个形象的视角去与环境互动时,需要感受到虚拟和真实身体动作的同步,这种同步更有助于提升你对虚拟身份的认同感。
实际上,与QQ秀等2D形象相比,VR虚拟形象更有潜力让人产生认同感,前提是你需要在视觉和感官上感受到自己和虚拟形象之间的关联。这个发现对于未来的VR社交很有启发,当我们还在思考什么样的形象更能在VR中代表你时,也应该思考什么样的互动会让你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许是渲染出逼真的物理反馈,也许是加入体感效果,又或许是全身动捕等等。
市面上的一些VR社交应用《VRChat》等,已经支持四肢、腰部追踪模块,而未来如果加入触觉、嗅觉等更多感官反馈,将有望进一步提升角色模拟的身临其境感,让你对自己的虚拟形象产生归属感。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广告 欺诈 淫秽 色情 侵权 骚扰、辱骂、歧视 敏感 违法 犯罪 反动、政治 其它
数艺网是一个信息获取、分享及传播的平台,我们尊重和鼓励数艺网用户创作的内容,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数艺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承诺将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数艺网运营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条款原则如下:
1. 用户在数艺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文章、案例/项目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用户可授权第三方以任何方式使用,不需要得到数艺网的同意。
2. 数艺网上可由多人参与编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案例/作品的认领、企业/机构的认领,所有参与编辑者均同意,相关知识产权归数艺网所有。
3. 数艺网提供的网络服务中包含的标识、版面设计、排版方式、文本、图片、图形等均受著作权、商标权及其它法律保护,未经相关权利人(含数艺网及其他原始权利人)同意,上述内容均不得在任何平台被直接或间接发布、使用、出于发布或使用目的的改写或再发行,或被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
4. 为了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播,用户将其在数艺网上发表的全部内容,授予数艺网免费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使用许可,数艺网有权将该内容用于数艺网各种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上,包括但不限于网站以及发表的应用或其他互联网产品。
5. 第三方若出于非商业目的,将用户在数艺网上发表的内容转载在数艺网之外的地方,应当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姓名(或原作者在数艺网上使用的帐号名称),给出原始链接,注明「发表于数艺网」,并不得对作品进行修改演绎。若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或用于商业目的,第三方应当联系用户获得单独授权,按照用户规定的方式使用该内容。
6. 数艺网为用户提供「保留所有权利,禁止转载」的选项。除非获得原作者的单独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标注了「禁止转载」的内容,否则均视为侵权。
7. 在数艺网上传或发表的内容,用户应保证其为著作权人或已取得合法授权,并且该内容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如果第三方提出关于著作权的异议,数艺网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删除相关的内容,且有权追究用户的法律责任。给数艺网或任何第三方造成损失的,用户应负责全额赔偿。
8. 如果任何第三方侵犯了数艺网用户相关的权利,用户同意授权数艺网或其指定的代理人代表数艺网自身或用户对该第三方提出警告、投诉、发起行政执法、诉讼、进行上诉,或谈判和解,并且用户同意在数艺网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参与共同维权。
9. 数艺网有权但无义务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有权根据相关证据结合《侵权责任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数艺网社区管理规定对侵权信息进行处理。
侵权举报
1.处理原则
数艺网作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分享交流平台,高度重视自由表达和个人、机构正当权利的平衡。依照法律规定删除违法信息是数艺网社区的法定义务,数艺网社区亦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此项业务。
2.受理范围
受理数艺网社区内侵犯机构或个人合法权益的侵权举报,包括但不限于涉及个人隐私、造谣与诽谤、商业侵权。
a.涉及个人隐私:发布内容中直接涉及身份信息,如个人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私人电话等详细个人隐私;
b.造谣、诽谤:发布内容中指名道姓(包括自然人和机构)的直接谩骂、侮辱、虚构中伤、恶意诽谤等;
c.商业侵权:泄露机构商业机密及其他根据保密协议不能公开讨论的内容。
3.举报条件
用户在数艺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数艺网的立场或观点。如果个人或机构发现数艺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可以先尝试与作者取得联系,通过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如您无法联系到作者,或无法通过与作者沟通解决问题,您可通过点击内容下方的举报按钮来向数艺网平台进行投诉。为了保证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请务必提交真实有效、完整清晰的材料,否则投诉将无法受理。您需要向数艺网提供的投诉材料包括:
a. 权利人对涉嫌侵权内容拥有商标权、著作权和/或其他依法可以行使权利的权属证明,权属证明通常是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b. 完整填写的通知书;附供下载的:侵权投诉通知书;
c. 举报人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明可以是身份证或护照;
d. 如果举报人非权利人,请举报人提供代表权利人进行举报的书面授权证明。
e. 为确保投诉材料的真实性,在侵权举报中,您还需要签署以下法律声明:
(1) 我本人为所举报内容的合法权利人;
(2) 我举报的发布在数艺网社区中的内容侵犯了本人相应的合法权益;
(3) 如果本侵权举报内容不完全属实,本人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并承担和赔偿数艺网因根据投诉人的通知书对相关帐号的处理而造成的任何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知乎因向被投诉方赔偿而产生的损失及数艺网名誉、商誉损害等。
4.处理流程
出于网络平台的监督属性,并非所有申请都必须受理。数艺网自收到举报的七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并给出回复。处理期间,不提供任何电话、邮件及其他方式的查询服务。 出现数艺网已经删除或处理的内容,但是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依然可以搜索到的现象,是因为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自带缓存,此类问题数艺网无权也无法处理,因此相关申请不予受理。您可以自行联系搜索引擎服务商进行处理。 此为数艺网社区唯一的官方侵权投诉渠道,暂不提供其他方式处理此业务。 用户在数艺网中的商业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由交易双方自行处理,与数艺网无关。
免责申明
1.数艺网不能对用户发表的回答或评论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2.用户在数艺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数艺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数艺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数艺网不保证网络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网络服务不会中断,对网络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也都不作保证。
4.对于因不可抗力或数艺网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网络服务中断或其它缺陷,数艺网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将尽力减少因此而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协议修改
1.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变化,或者因业务发展需要,数艺网有权对本协议的条款作出修改或变更,一旦本协议的内容发生变动,数艺网将会直接在数艺网网站上公布修改之后的协议内容,该公布行为视为数艺网已经通知用户修改内容。数艺网也可采用电子邮件或私信的传送方式,提示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项。
2.如果不同意数艺网对本协议相关条款所做的修改,用户有权并应当停止使用数艺网。如果用户继续使用数艺网,则视为用户接受数艺网对本协议相关条款所做的修改。
阅读并同意此认领协议方可认领案例
*认领案例的操作记录无法自行删除,请务必确保您参与该案例身份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