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Nature报告:在VR中扮演一棵树,我就会更爱环境吗?

原创 2022-04-15

Esther|编辑

元宇宙概念火起来后,一些3D虚拟头像公司很快抓住热度,表明自己与元宇宙的关联性。这是因为,元宇宙描绘的虚拟社交场景中,人们通过扮演虚拟形象,在AR/VR等虚拟平台上生活和互动。作为AR/VR社交巨头,Meta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理想的虚拟形象,除了不断升级的Oculus Avatar外,也在研发高保真AR/VR形象,希望让你以自己的外观或是个性化的形象进行社交。

考虑到计算、网络等技术限制,目前AR/VR所使用的头显系统依然主打卡通风格,在《VRChat》等社交软件中,你甚至还可以扮演动物、怪物等非人类形象,那么这些和本人外观不符的虚拟形象真的能代表你吗?人们对什么样的虚拟形象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呢?

在VR中扮演一棵树

从以往的实验来看,如果想让你在VR中觉得自己是蜘蛛、老虎等动物,那么沉浸感和交互性是关键,一方面是从视觉上欺骗你,将你的身体映射到虚拟角色上,另一方面就是将你的四肢动作与动物同步,通过逼真的操控动物,更有助于拉近虚拟形象的可信度。

近期,为了进一步探索在VR中扮演非人类角色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一组来自德国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场“成为自然”的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发表在《自然期刊》中。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真人在VR中扮演一棵树时,能否拉近任何周围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人对于环保的意识。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科研人员在28人小组中进行实验,其中14人在VR中进入自然主题的《Nature Treks VR》应用,而另外14人则在显示器上观看2D版。在VR中参与者可以转头查看360°自然景观,还可以用手柄来控制树枝运动。而2D屏幕的实验不支持交互,可查看的视觉范围也有限。实验结果:1)参与者们普遍认为VR实验比2D实验更沉浸;2)参与者感受到的沉浸感越强,对自然产生的联系越大;3)VR实验参与者中有71%表示曾站在树的视角,而2D实验中有42%认为自己曾站在树的视角;

结果表明,参与者越沉浸在体验中,他们与自然的主观联系感就越深。虽然参与者的反馈并未表明VR在自然相关性实验的效果比2D屏幕更好,但只有VR组从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他们的经历,表明他们对树的认同度比其他组更高。也只有VR组表示自己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成为自然”实验初衷

由于城市化等因素,人们逐渐远离森林等自然环境,因此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而Mayer和Frantz认为,拉近人与自然的联系,会增强人对于自然的关注,进而促进支持环保的行为。此前的研究显示,直接接触自然是增强人与自然联系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人对于自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同时,环境心理学理论指出,包含树木、植物等自然环境元素的视频、电影、图像,也可以定义为自然环境。

通过“成为自然”实验,科研人员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那些因城市化等限制难以接触自然环境的人,如何让他们反思自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通过观看自然图像或虚拟的自然环境,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此前的实验指出,沉浸式VR可为实验带来更高的参与度,并提升实验的互动性、效率、情感影响和共情效果,相当于一种视觉化的虚拟舞台。人们在VR中可以扮演其他人的视角,快速直接的体验不同行为产生的结果,主动参与决策并得到直接反馈,还能模拟未来的发展情况。结合额外的感官刺激后,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实验对参与者的情绪影响。

“成为自然”实验结果显示,VR培训对于学习动力、知识积累、参与度、任务表现、长期知识存留具有积极影响。科研人员认为,既然都市人难以接触大自然,那么便通过VR将大自然带到人身边。而引人入胜的逼真VR视觉,以及多重感官互动是影响实验的临场感官的关键,而临场感又可以促进实验参与者主动将所获信息转化为行动。沉浸式VR有潜力拉近虚拟和现实的差距,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的行为变化。

目前,关于VR对环境意识的认知、社会情感或行为影响的实验数据并不多。在此前的实验中,参与者们主要是观看2D视频或360°视频,从中发现沉浸的内容场景可培养人们对于自然体验的兴趣,尤其是观看破坏自然的视频更有助于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反思。虽然2D视频和360°视频都可以拉近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联系,但是360°视频对于情绪的影响比图片更大。

关于“身份互换”实验

的确,通过在VR中扮演动植物,有望提升人们对自然的主观联系感,类似的VR身份互换实验目前并不多见。过往的一些实验譬如:

Be Another Lab利用VR进行的性别互换实验“The Machine to be Another”,展示了在VR中交换视角、扮演他人来训练同理心的效果。实验对于参与者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长期的,比如让受家暴的女性与男性犯罪者在VR中替换身份,男性对于女性受害者的同情度提高了,并可以更好的判断他人的情绪。

尽管如此,在VR中扮演动物、机器人、植物等非人类角色的研究还处于研究阶段。一项由Ventre-Dominey和团队进行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人的身体动作与VR中的虚拟机器人动作匹配,并代入机器人的视角,那么这个人和机器人形象的关系可以更亲近。

此外,在通过VR扮演鸟类的实验中,参与者的恐高症也得到缓解。在一项对比人类在VR中扮演珊瑚和潜水员的效果的实验中,科研人员发现当人在VR场景中越协调,在VR中的学习效果越好,与自然的联系越近,对于环境问题越关心。也就是说,在VR中扮演具象化的角色,有助于参与者站在不同角色的处境去思考。

科研人员指出,这些实验建立在杰克·麦基罗的视角转换理论,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站在其他人、物体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方式有助于促进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反思,理解自身对于气候的影响,提升共情能力。

对于VR社交的启发

“成为自然”实验验证了,沉浸式的VR场景是促使人站在虚拟角色角度思考的关键因素。因此表明,人在沉浸的VR中扮演非人类的虚拟角色时,更容易将情感、身份归属感向虚拟角色转移,从而促进换位思考。

不过科研人员指出,仅依靠沉浸式VR不足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沉浸感可以激发人类对自然的强烈反思。人与自然相关性上升的关键在于感知的沉浸感,而不是观看条件(VR或2D)本身。沉浸的VR并不会直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变近,可能是因为VR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沉浸感。相比于感知到的临场感 ,交互性和移动性在促进人对虚拟形象的归属感起到更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虚拟形象与真人的特征、动作同步,更容易提升归属感。

这意味着沉浸感并不是让你对虚拟形象产生归属感的唯一条件,如果不去考虑虚拟形象本身的保真度,当你以这个形象的视角去与环境互动时,需要感受到虚拟和真实身体动作的同步,这种同步更有助于提升你对虚拟身份的认同感。

实际上,与QQ秀等2D形象相比,VR虚拟形象更有潜力让人产生认同感,前提是你需要在视觉和感官上感受到自己和虚拟形象之间的关联。这个发现对于未来的VR社交很有启发,当我们还在思考什么样的形象更能在VR中代表你时,也应该思考什么样的互动会让你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许是渲染出逼真的物理反馈,也许是加入体感效果,又或许是全身动捕等等。

市面上的一些VR社交应用《VRChat》等,已经支持四肢、腰部追踪模块,而未来如果加入触觉、嗅觉等更多感官反馈,将有望进一步提升角色模拟的身临其境感,让你对自己的虚拟形象产生归属感。

 
每天五分钟,轻松了解前沿科技。    
         —— 青亭网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青亭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元宇宙 3D虚拟

1184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