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博物馆解谜正成为文创新潮?

原创 2022-04-22

“在东市看琳琅满目,在摊前与小厮畅谈古今”,“煮茶焚香是必备技能,烧脑推理是打开方式”……去年年底,一场名为《法门梦影》的沉浸式剧本杀惊喜“出圈”,得到了多家媒体的报道。在这场长沙博物馆的剧本杀中,玩家穿越回大唐年间,以博物馆展厅为体验场景,从千年文物中揭开历史玄机。酣畅淋漓的体验不禁让人大呼过瘾:博物馆还能这么玩! 

2019年上海玻璃博物馆率先将“剧本杀”这一形式引入博物馆,反响不俗。去年,衡阳党史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 华人博物馆等也纷纷推出了解谜游戏类活动。如今不少同类型作品正在赶来,博物馆解谜正在成为文创界新潮吗?


互动解谜书:博物馆解谜的前身

2018年来,一阵“解谜”之风悄然席卷文创市场——“博物馆解谜”。博物馆解谜,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基于博物馆和文物开发的沉浸互动趣味性产品,其主打的游戏性与故事思维既是对文创理念的突破,也是对观展方式的创新。作为一类方兴未艾的文创形式,博物馆解谜在国内起步虽不早,却也走过了数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剧本杀”为主,前有解谜书、后有实景解谜的发展脉络。

互动解谜书,正是这一过渡的开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2018年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该项目通过众筹方式在10小时内筹集100万元,一举点燃国内博物馆研发解谜书产品热情。

《谜宫·金榜题名》 故宫博物院网站

随着一拨儿创意高潮退去,互动解谜书领域重归不温不火。有文创资深从业者直言:解谜书的问题在于同时会玩解谜的和具备博物馆历史知识储备的人少之又少。除了较高的阅读门槛,互动解谜书缺乏社交元素,很难推向更广泛的受众。



博物馆+“剧本杀”:

年轻人的社交新选择

置身博物馆的解谜游戏早有渊源。巴黎歌剧院、荷兰博物馆、日本歌舞伎博物馆等,均已多次举办密室逃脱等形式的解谜游戏。观众普遍反映游戏形式十分有趣,且有助于了解博物馆的内容。这就为博物馆“剧本杀”的兴起做足了铺垫。

作为一类经典解谜游戏,“剧本杀”源于西方宴会实况角色扮演“谋杀之谜”,经过近年国内线上线下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娱乐活动之一。而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为“剧本杀”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其空间优势又可以营造代入感与沉浸感。博物馆与“剧本杀”就这样一拍即合,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选择。

上海玻璃博物馆根据相关展览创作的原创剧本《消失的艺术家》在2019年拉开帷幕:艺术家和其最新创作的作品消失了,而参观者需要帮助博物馆找到他们……此次活动共吸引了大约400名观众。


《消失的艺术家》海报 上海玻璃博物馆网站


线上线下:故事思维是结合点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与“剧本杀”跨界融合渐趋成熟,其创作模式也日益丰富,主要有线上与线下两类:一种是博物馆提供文物信息,授权“剧本杀”公司依托馆藏资源进行创作。如去年9月,洛阳博物馆将三件馆藏文物“晋归义胡王”金印、透雕龙纹玛瑙璧以及金狮串饰授权企业共同开发《洛阳东风几时来》线上剧本游戏,上线一天内话题就突破3亿。

另一种模式要求博物馆既提供文物IP和剧本创意,又提供实景空间。例如,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根据史实改编的《华埠风云》,再现了1946年洪门致公党领袖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五洲洪门恳亲大会”与各党派共商国是。游戏发生的地点“唐人街”便是博物馆陈列“海外创业篇”的一部分。该模式沉浸感更强,却也向博物馆的布景运营提出更高要求。据悉,馆方对空间未进行过多改造,仅购买道具融入场景,便创造出一个极具沉浸感的“剧本杀”场地。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博物馆+剧本杀”的结合点都在于二者共有的故事思维。剧本的质量、与文物的结合程度以及设计者的巧思,才是决定一场“博物馆剧本杀”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剧本杀”到实景解谜:

博物馆解锁新的“打开方式”

如今玩一场博物馆“剧本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伴随其发展而来的是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对此,一些博物馆另辟蹊径,实景解谜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和“剧本杀”相比,实景解谜最大的特点是完全实景化,沉浸式体验感更强。同样是根据既定剧本和设计好的线索来完成任务,玩家不需要扮演“角色”,而是专注于发掘博物馆与文物本身奥秘。这一形式往往更有助于加深观众对博物馆和文物的了解。

比较典型的有,国家典籍博物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倾力打造的实景解谜游戏“山海社的宝藏”。该项目以保护珍贵古籍为主线,围绕“山海社”这一虚构的古代藏书机构展开故事情节,谜题线索遍布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陈空间。整个解谜过程环环相扣、充满趣味,观众遨游于馆藏珍品之间、身临其境,最终完成任务、揭开真相。



“山海社的宝藏”活动现场 国家典籍博物馆微信公号


基于文物和空间资源的实景解谜游戏开创了新的观展方式。解谜书、“剧本杀”、解谜游戏……博物馆的“打开方式”不断解锁,既讲好了传统文化的故事,又回应了时下年轻人的期待,实现了跨越式创新。


跨界背后:创新的力量

当文创产品从简单的符号逐渐升级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再到文化体验和精神产品,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创新。从文博IP衍生出的解谜书,到历史文博类“剧本杀”,再到博物馆实景解谜,我们看到的是博物馆与人的对话与互动,也是传统社教模式的创新。在由剧本构造的世界中,观众在故事思维的导引下,改变原先的参展方式,使整个体验更为互动、更具深度。这些新形式主动去了解年轻人的期待和喜好,不仅收获了文创市场的积极回应,更带来有利于知识传播、价值传递的新方式。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主动探求与解谜游戏的结合,但考虑到疫情影响及我国博物馆发展状况,方兴未艾的“剧本杀”、实景解谜等是否适合推广,仍需脚踏实地、保持谨慎。

一方面,“剧本杀”、实景解谜对博物馆的内容创作与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观众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水平也是要考量的因素。在《消失的艺术家》中,剧本执笔人融入了弗洛伊德经典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这就需要玩家认真揣摩相关艺术作品并分析剧中人物心理。再者,博物馆对文物的活化创新建立在保护基础上。无论是以真实文物为体验元素,还是以实景为体验空间,过激的活动都容易对文物带来安全隐患。面对这拨儿博物馆解谜领衔的文创新潮,博物馆仍需沉下心来,在做好文物保护基础上,守正创新,探索更多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策划、指导:文博编辑中心

执笔:邓生涛

编辑:卢   阳  邓生涛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博物馆

1906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