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
- 2
分享
- 嗅觉?!用鼻子也能感知艺术?
-
原创 2022-04-19
Willem Claesz Heda《Still Life with a Lobster》,布面油画,114×103cm,1658年
无花果树、橙花、茉莉花……当你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幅17世纪的绘画时,是否会好奇画中之物究竟是何种气味?在满足视觉享受的同时,艺术作品如何丰富我们的嗅觉体验?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博物馆策展中的嗅觉实验。
纽约视觉艺术家Janie Korn关于气味的雕塑作品
嗅觉沉浸
嗅觉展览的灵感并非来自当代策展人的凭空想象。自1827年“整体艺术”产生以来,这个概念一直作为核心原则激励着沉浸式策展变革。在不断丰富的策展实践和革新的数字技术影响下,感官浸入式展览或被称为“整体艺术展览”(gesamtkunst-show),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走入博物馆。
此后,得益于博物馆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参与式博物馆”(Participatory Museum)概念在近年来被提出和推广。尽管越来越多博物馆从业者愿意尝试这些新兴的互动装置,但是在实际策展中,普通展览究竟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打破仅仅以香水展示为主的气味展览?
展览“Otobong Nkanga:挖一个又一个倒塌的洞”现场,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
嗅觉展览并非展示气味那么简单,如何将画作与多重感官体验结合是策展人面临的一大难题。嗅觉策展实践在博物馆中的历史并不久远,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末,英国约克维京历史博物馆设计出一款刮刮卡,游客通过刮开卡片涂层获取独特气味。
展览“The Denney Edition”现场
1999年,德国汉堡施泰德艺术博物馆(Speicherstadt Museum)曾举办过一场食物展览,策展人将葡萄酒的甘甜味和啤酒花的清香通过天花板的管道输送进展馆中,带给游客多重感官体验。经过这些早期实践,嗅觉开始逐渐在艺术展览中被运用。
Pieter Claesz《Breakfast Piece》,布面油画,39.6×55.8cm,1640年
感官技术革命
近几年,嗅觉在展览中的应用与呈现方式愈发多样化。去年,荷兰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 Museum)曾在展览“Scents in Colour”中为观众带来17世纪的嗅觉体验。在观看过程中,观众需要通过脚踩踏板闻到各式气味。
展览中,观众通过博物馆内的物理装置体验到历史中的味道,例如晾晒过的衣物、混合着银器特有的腥味和葡萄酒本身甘甜的复杂气味。特别的是,观众还能在荷兰巴洛克风景画家扬·范·德·海登(Jan van der Heyden)绘制的城市景观中,闻到阿姆斯特丹运河的恶臭味。
George Frederic Watts《Ellen Terry》,布面油画,47.2×35.4cm,1864年
今年,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则更进一步,尝试利用全新的嗅觉策展实验,为当代观众还原17世纪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气味灵感。与以往需要机械化施压不同,此次,普拉多博物馆尝试使用AirParfum技术扩散气味。观众只需点击交互式触摸屏,便可闻到那些特别调制的气味。这也是疫情期间为保证人们安全所采取的举措。
展览“The Essence of a Painting”现场
展览“The Essence of a Painting”现场的AirParfum技术展示
该展以17世纪弗兰德斯画派艺术家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和其搭档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为策展中心,以其名为《五感》的系列绘画为主要灵感。比如在该系列的绘画《嗅觉》(The Sense of Smell)中,艺术家描绘了维纳斯和丘比特懒洋洋地躺在各种象征气味符号间——花卉、蒸馏瓶、手套、嗅犬和灵猫等。
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和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五感》(The Sense of Smell),布面油画,66.5×110cm,1617-1618年
《嗅觉》中的各种气味符号成为策展人和调香师Gregorio Sola的创作灵感,后者以此创作出十种混合气味。例如17世纪西班牙贵族常常随身携带的手套被描述为“琥珀”香气,调香师根据1696年的配方,融合出松香酯、凤仙花、木材和皮革的气味。通过高纯度的酒精萃取,调香师制作出一种强烈而微妙的香味。
Jan Saenredam《De Reuk》,版画印刷,18×12.4cm,1575-1657年
Philippe Mercier《The Sense of Smell》,布面油画,13.2×15.7cm,1744-1747年
记忆与移情
当前,博物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吸引更多观众。因此,不少策展人尝试在展陈中加入猎奇的嗅觉体验。更进一步的是,策展人也在不断思考博物馆的嗅觉展览能否成为观众“历史记忆”的补充?如果展品是观众与过去之间联系的媒介,那么气味是否能让历史变得可感知和触碰?
展览“Sensorium”现场,2015年
首先,气味的媒介作用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嗅觉带来的复杂感官体验为实现观众的“感官移情”提供了可能。2020年,纽约艺术家帕拉维·帕度柯妮(Pallavi Padukone)因疫情想念家乡,创作出注入香味的纺织品。
在展览《缅怀往事》(Reminiscent)中,她收集了自己童年时熟悉的气味,而这些味道也成为了她“逃离”的方式。茉莉花香来自印度南部的婚礼;温暖的丁香来自艺术家母亲饭菜中的香料;檀香则是祖母身上散发的滑石粉气味……
帕拉维·帕度柯妮《缅怀往事》(Reminiscent)
帕拉维·帕度柯妮《缅怀往事》(Reminiscent)展览细节
其次,从博物馆角度来看,嗅觉展览中当代艺术的“侵入”或当代“嗅觉艺术”与传统历史展览的结合,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面对上世纪以来视觉艺术的感官革命,许多“嗅觉艺术”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及。
在《艺术气味:探索嗅觉和嗅觉艺术的美学》一书中,作者拉里·希纳认为科学和人文学科都已认识到嗅觉的价值,并进一步将“嗅觉艺术”细分为七种,包括气味雕塑、气味装置、气味表演等。
嗅觉艺术家Peter de Cupere《Smoke Cloud》
嗅觉艺术家Sissel Tolaas《Smelling Art》
最后,在更广阔的文化实践中,嗅觉体验也在剧院中被使用,以增强戏剧和音乐作品的气氛。2009年,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划题为《绿色咏叹调:气味歌剧》的展览,将电子音乐与30种气味相结合。
互动展览“绿色咏叹调:气味歌剧”现场,古根海姆美术馆,2009年
2016年,柏林音乐节中邀请艺术家Wolfgang Georgsdorf制作出一台巨大的气味乐器《Smeller 2.0》,其中64根管道可以配合不同的诗歌、音乐或电影自发地进行演奏。
Wolfgang Georgsdorf的气味装置《Smeller 2.0》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