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吴大羽曾为他画下一个杯子 抹亮了他"一个人的现代美术史"

2022-04-02



 

张功愨 | 或形或影




2022年4月1日,艺术家张功慤个展“或形或影”于嘉德艺术中心开幕。张功慤1923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是我国第二代从事现代艺术创作的代表画家之一。在学生时代,他先后接受颜文樑、林风眠、方干民、关良等的悉心培养,特别是吴大羽对他的栽培和爱护,影响其一生。


此次展览为大家带来了24幅油画作品,时间涵盖张功愨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到去世前各个阶段。一起透过结构、色彩和笔触,感受背后吐露的心声和情怀。“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影过花不留,花随影也;花去影不来,影随花也。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吴大羽在过去的日子中几乎没有任何名声显露,也只有在近两年中才被人们从艺术的长河中所识别,随后在国际艺术界大放异彩。


72年前,吴大羽遭中央美院华东分院(1949年国立杭州艺专改名)解聘,定居上海延安中路。不远处,是另一条名为五原路的街道。彼时,他常常和一个年轻人在这两条街道上的房子里探讨艺术,偶时甚至还会共同创作。


6年后,这位年轻人写生了一个男孩趴在桌上沉思的画,吴大羽见后,寥寥数笔加了一只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水面的白色成为了画面中唯一一抹亮色,如同一丝希望,引领着艺术的方向,同样再度打开了这个年轻人的艺术与世界。而或许那时的他们还没想到,这也为中国美术史创造了怎样的一抹亮色。


▲ 《男孩与玻璃杯》,功慤与吴大羽合作



张功愨 一个人的美术史


这个年轻人名为张功慤,他和名满天下的画家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人均为吴大羽先生的弟子。


▲ 张功慤近影(2019年7月23日,张立摄)


或许对普通公众甚至艺术行业内的人士而言,张功慤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他几乎经历了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历程:1923年10月出生于上海,颜文樑时期的苏州美专(沪校)、抗战时内迁徙重庆的国立艺专都有他的身影,1948年,张功慤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西画系,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都是吴大羽的学生,也是迄今为止当年国立杭州艺专最后一位去世的学习西画的学生。


▲ 1948年国立艺专学生学籍表

▲ 1946年国立艺专时期留影


毕业后,张功慤躇满志,取道香港欲赴法留学。“然事出有因,时国内形势紧张,我又心牵恩师吴大羽,不忍离乡背井远离祖国。回沪后,不料羽师遭学校解聘,我便随侍左右达四十余载,真挚深情风雨相伴,羽师的悉心培养,使我渐悟艺术之‘大道’,至今心存感激。”在这几十年中,张功慤为人朴实、自律甚严,且不善言辞,画画是其表达心性的唯一载体。


▲ 50年代张功慤在五原路工作室

20世纪80年代初,张功慤和吴大羽先生


时也,命也。倘若当年张功慤真的去了法国,我们或许可以在此次展览中,看到了绝不一样的艺术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于吴大羽艺术成就的梳理与研究中,张功慤居功甚伟。而我们研究张功慤,更是在透过这位艺术家,串联起无数大师名家,去一窥曾经中国画界在种种飘摇境遇下,一代艺术家们的思考与坚守。





▲ 展览现场


“或影或形”



本次展览展出的均为张功慤的油画作品,展览撷取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他去世前,各个阶段的部分代表作品,让观者一窥他的艺术发展脉络和创作成就。


在学生时代,在吴大羽的引导下,他就对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始终保持着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情有独钟。从上世纪四十代末开始,张功慤就生活、工作在上海。为了自己能自由创作,张功慤选择在本地中学当了一名美术老师。在五十年代前期,是张功慤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学习、探索阶段,之后,画面开始追求似像非像的东方美学意境。九十年代初,张功慤访问美国两年后回到上海,在继续抽象创作的同时,他还以具象表现画风创作了一系列花卉题材的作品,别开生面。进入新世纪后,张功慤有更多机会去海内外旅行,也因此触发了他再次写生的念头,他经常在户外进行现场油画创作,这些作品大多是具象写意的。


▲ 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 寇勤 在开幕式上致辞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胡妍妍 在开幕式上致辞


“张功慤始终关注的是画面的空间、结构、色彩和笔触,在他看来,这些视觉的展示已经足以袒露他的心声和情怀了,而画面中的具体图像,反而是起辅助作用。他将绘画创作理解为一种日常生活情景的抽象化,优秀作品的诞生来源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碰撞,画家必须抓住一刹那的感受,体认自身所在的时空。”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


“功慤作画,只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从不预作构思。他几乎是以油代水,以布代纸,让气势在这里驰骋,仅仅抓住心灵的感受,以一种默想的语言转化成审美的易感性,随着冗长的气息,意外的喘息,骤然的变幻,借助变化不定的扩张,借助变了形的线条和无限变化的墨迹,既是风景,又非风景,来自诗意之境,是一些蕴含了愿望的音律。”


——油画家闵希文



▲ 展览现场
▲ 花裙少女,布面油画 67×55cm,1991年作 张功慤
▲ 小画家,布面油画 49×65cm,70年代作 张功慤
▲ 时钟与花,布面油画 75×65cm,1993年作 张功慤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绘画向它的本源回归。人们追忆世纪初的艺术绿荫,四处寻找被丢弃的艺术种子,期待自由的艺术生命重回人间。在这种情势下,以林风眠、吴大羽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重新受到美术界的重视。而张功慤正是他们的后继者。”

——水天中


张功慤的弟子、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的奚耀艺介绍到,张功慤与吴大羽两位先生经常谈论先秦诸子百家,魏晋文风,尤其老、庄之学。古代文化如此丰厚,见解之渊博,文采之灿烂,世上无有。如果说西方的现代艺术观点基于形式和色彩的“破坏与重组”,吴大羽及其学生则是基于“超脱于物象”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势象、光色、韵调”这构成了吴大羽后期抽象艺术的核心特质的三要素,也见于张功慤绚烂的作品中。吴大羽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性哲人,兼有艺术家的灵秀和哲学家的理性,在与恩师的交往中,张功慤承袭了这样一种精神,即在绘画上追求本体、突破束缚。



▲ 展览现场


2005年9月,张功慤偕夫人游历加拿大,他说:“两次的海外游学,使我在开阔眼界、长了见识的同时,对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更加具备信心。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对外来文明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消化力,只要我们认真踏实地去实践去努力,富有智慧的中国艺术一定绽放出更加美丽夺目的花朵来。”


▲ 情义,布面油画 80×100cm,2003年作 张功慤
▲加拿大湖畔,布面油画 80×100cm,2005年作 张功慤


吴大羽先生助教丁天缺先生曾撰文说:“功慤抽象油画,统体看来,每一幅都显得虚虚实实,空灵变幻,莫测究景;至其运笔也,迅则骤于鹰击长空,缓则柔如蝶舞春阳,抑扬顿挫,谓之交响舞曲,不为过也;其设色也,浓则绿翠红艳,淡则清流素绢;其造型也,势猛则胜虎豹,情婉则伴淑女,凝重则荒岩突帆,轻盈则云烟飘拂,其表现之手法,堪称曲尽能事,已臻随心所欲、无往而不遂的境界,更难得的是能在画外吐露出难以言述的情愫,蕴含着既深且玄的哲理。”


事实上,依托老庄哲学的丰富营养,与游历西方的亲身经验,张功慤很早就确立了“不确定的形象就是抽象”的非具象思维。在他自己看来,其所有的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都是“中国画”,这里指的“中国画”已经超越了材料对画种的界定张功慤的作品中,书写性的笔触、笔笔肯定的线与色、空间布局之间的留白、忽视焦点透视等等,这些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形式元素,是画面外在的表象,而更多的是指内在的中国文化精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精简概括。张功慤追求的也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画面造型,而非对自然物象的刻意描绘。



▲ 80年代,张功慤与林文铮、赵无极、丁天缺等合影
▲ 功慤与朱德群
▲ 功慤与吴冠中


奚耀艺表示,2012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张功慤九十岁画展之后,这位艺术家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受约束而随心所欲的创作新时空,特别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创作过程似乎已到达了无辨意识的本能状态——在画布上自然而然的涂写涂画,让他挣脱了各式各样的束缚,它们来自于造型理论的束缚、表现对象的束缚,也来自于自身以往风格的束缚……随着年老带来了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和坐轮椅行动不便,在98岁高龄时,他还挥臂在大画布上吐露出一件件大气磅礴、光色吞吐、笔触激荡的油彩作品,构图、造型、色彩与笔触已是浑然天成,超凡脱尘的画面境界充满着朝气、力量和想象……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是张功慤先生一生绘画之创作信念。


不久,将迎来张功慤先生的百年诞辰。而当我们沉浸在嘉德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内,感受他作品中在光、影、形之间的跳跃与坚持,以及这位老者艺术生命中的几次大变时,或许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那一代的中国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怎样宝贵的艺术遗产与文化精神。


是为:“明朗奔放,融贯中西。”




识别二维码购买观展门票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543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