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装饰》2022年第1期介绍
-
原创 2022-04-07
(整体设计:吴勇)
艺术设计月刊
写在前面
设计与造物有关,但真正推动设计发展的主要动力,显然是商业。设计是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大工业时代,对产品的预先定义:产品形式、工艺、材料等,直接关乎成本和利润率。正因如此,在很长的时间段内,设计总是被定位为乙方,即接受委托的一方,这确实也是事实。但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无论是设计还是商业都发生了剧烈、深刻的变化,而其中有些变化,是两者相互关联在一起发生的作用,难分彼此。甚至在某些国家已经开始将设计学院与商学院的教学内容混合,虽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但有些趋势已可见端倪。
竞争驱动创新,哪怕是形式层面的表层变化都是随时发生的现象,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及其带来的产业生态的变化更是剧烈。媒体报道经常使用“颠覆性”这样的词汇,并非夸张的表述。在今天,商业是社会资源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社会生存条件,即使是在偏僻地区的乡村都是如此,纯粹的自给自足已成遥远的童话(吊诡的是,不乏表象层面营造“人可独立生存”的新产品)。驱动整个世界日益紧密关联的两个基础因素是信息化和全球化,信息技术改变了物理世界的空间感受,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则改变了生产和流通的传统逻辑,信息化与全球化构成了相互促进的一对推动力,全面而深刻地改造了世界的既有秩序。产业更迭、商业模式的更迭、日常生活形态的更迭,都是其中的自然结果。今天的商业也不再是简单的物品流通,附着在商品之上的是日益复杂的社会服务内容,很多面向消费者的形式简单的商品,背后的社会资源组织方式则是多层级的,同时实现服务内容的路径也十分曲折,最直观的案例就是各类免费使用的应用软件。
上述种种变化,设计在其中片刻都未缺席。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的社会中,设计的重要性日渐增强的原因之一。在这个高度人工化的社会生存形态之中,设计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设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深度介入了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连接产业与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本身也在不断迭代发展,设计的内容、边界、维度都在有意无意地拓展,甚至当很多设计师意识到这种趋势的时候,主动介入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变革之中,延展了设计思维的边界。因此,也不难理解,在形形色色的创意园、产业园、孵化基地中,设计企业都是其中的生力军。
基于这样的事实,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设计·新业态”为题,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现实案例推动相关讨论。由于上文所述的转型是正在进行中的事物,当下难以有深入的理论探讨或能达成广泛共识的结论,但这不意味着在此进程中,理论可以缺席。这正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密切互动的好时机,也是学科范式探索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设计教育必须正视这样的变化和现实,进而让当下的实践和理论讨论进入日常教学。服务型制造、设计产业的数字化创新、数字时代的信任、乡村经济的新业态、未来工厂、产品与社会创新,等等,这些并非玩弄文字产出的新概念、新名词,而是当下现实中的真问题。相信这些话题的展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何为今日的设计,今天的设计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衷心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设计创新能够推动我们的经济、文化走向新的高地。
方晓风
主持人语
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在著作《技术陷阱》的引言中描述了两个案例:一个是20世纪初期纽约600多人的灯夫群体,每日黄昏他们负责点亮街边的煤气灯,在黎明来临时将其熄灭。随着电力的出现,他们起初转而负责电灯开关,最终完全失业。这个从1414年诞生的灯夫职业在1927年的纽约就消亡了。另一个案例是15世纪晚期的抄写员群体,随着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他们中多数人转行成为装订员或设计者,收入没有减少,工作环境还得到改善,因而很少有抄写员反对活字印刷术的到来。新技术总是在产业形态中施展出它全局性的力量。相应而生的新业态以及新模式、新经济,使生产组织、物流环境、消费场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源与权力重新分配,规范与价值重新塑造。在短期与局部的视域中,部分人也会因难以调整适应而陷入困境。
由数字智能技术驱动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已然到来,新业态全面覆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面临产业要素的重构,产品、组织、制度、文化等系统性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挑战与机遇一并袭来。如何全面地看待新业态,特别是设计行业如何适应业态变化,自身又迎来哪些发展契机,甚至是涉及设计本体的重要变革,都是亟待讨论的议题。
本期《特别策划》邀请10位学者,通过6篇文章,从设计学、公共管理、工业制造等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展开对新业态的讨论。王国胜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为创新设计打开了巨大空间,设计成为链接“需求—开发—制造—市场—可持续”等因素的整合系统,产品、信息、环境等传统分科交叉整合,设计观念向用户价值创新的服务观念转变。罗士鉴等分析了设计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认为数字技术将个人智慧汇聚为群体智能,将从多主体协同的群体智慧设计阶段迈向以云端智能协同为特征的云共生阶段,数字化正在推动设计资源、工具、生产关系的多重变革,同时也在加深设计产业的内外联动,形成网状的产业系统,促进价值的裂变。陈玲讨论了数字时代的信任问题,数字技术加剧了信任危机,同时提供了重塑信任秩序的条件,文章基于“信任三角”底层模型的建构,提出建立在“数据可信、主体可信、权威可信和技术可信”基础上的数字信任体系。巩淼森聚焦农业与乡村经济的新业态,区分了产业链延伸的点线模式、一二三产融合的平面模式、多重社会化参与的立体模式三种新业态,分析了业态创新对设计的五类需求,并提出设计的价值坐标与方法体系都需适应生态文明提出的新要求。宋婷基于浙江省的率先实践,讨论了由数字技术引领的车间革命,归纳了未来工厂的六大典型场景,认为工厂将从企业的“成本中心”演变成企业的“利润中心”和“知识中心”。丁熊等从GiveMeTap的项目案例出发,讨论了产品服务系统融入社会创新,即“产品—社会”服务系统的前景,提出了一种推动社会可持续转型的发展模式。
新设计与新业态仍是一个未尽成熟的议题,新的实践案例不断涌现,理论空间不断拓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加入讨论中来。(李云、王小茉)
王国胜
罗仕鉴、张德寅
陈 玲
巩淼森
宋 婷、黄贝拉、罗晔涛
丁 熊、陈海玲
栏目主持:赵 华
袁由敏
栏目主持:萧 冯
赵毅平、赵 华
栏目主持:周 志
邱耿钰
栏目主持:李 拓
译者按:文章从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的著作《通过想象展开教育》中的结论,即“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学校的有效性随着我们使教学及时并很好地适应学生所经历的生活阶段而增加”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阐述了为何不能用昨天的观念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以及要实现这一点所需要进行的准备性的研究。该文的重点在于指出过往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与当下现状的对立,并通过“灵感”“规划”和“解决方案”三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相应的解决方式。作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收集事实,而应该是从整体上看待生命意义的一种尝试,不能通过局部来接近整体。我们将生活划分为许多领域,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学习者,而是鼓励学习者遵循特定的模式,因此阻碍了他们将自己理解为完整的和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试图一次性解决个别层面上的诸多问题,将这些问题分割成不同的类别,这样的做法会表现出理解力的缺失。个体的学习者由不同的个性特征组成,强调差异并鼓励特定类型的发展会导致许多矛盾,真正的教育必须将这些不同的特征统一起来。
栏目主持:周 志
栏目主持:田 君
栏目主持:贾 珊
栏目主持:王小茉
栏目主持:赵毅平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