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九城艺屏,倾城空降 | < ART TAKES OVR 艺术倾城计划> 2022城市公共艺术展项目学术顾问林俊廷专访

2022-03-24


 
   
 2022城市公共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2.03.26 - 2022.04.08
学术顾问: 林俊廷
展览统筹: Christina Yang
参展艺术家: 林俊廷/韩瑞/韩娅娟/罗丹/茅昊楠/OG Slick /Persue1/Tillavision/王略/张琛
展览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南京/武汉/长沙
 
主办发起单位: 好几艺文化艺术
艺术合作单位: LMG+/Lutra Gallery/ frens.house
户外媒体支持:凤凰都市传媒,玖桃皓洲文化传媒,品众传媒,拓高传媒
 





 
“ART TAKES OVER艺术倾城计划”是由好几艺文化艺术发起,联合艺术家与户外媒体在中国多个城市的户外巨型电子屏幕与城市空间及场景交互间的一次创造性的公共艺术对话。本次展览由项目学术顾问同时也是参展艺术家林俊廷领衔, Christina Yang 统筹规划,邀请七位国内艺术家林俊廷韩瑞,韩娅娟,罗丹,茅昊楠,王略,张琛;三位海外艺术家OG Slick,Persue1,Tillavision共同呈现本次“Art Takes Over艺术倾城计划” 城市公共艺术展。

本次展览首次将中国九座城市核心地段总面积超过5000㎡的巨大的电子屏幕转化为电子画布,让十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对不同城市文化的理解,为每座城市创作具有城市精神的数字艺术名片。

“ART TAKES OVER艺术倾城计划”的创新举措,不仅让矗立在城市中的广告媒介进化成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载体,又打破了艺术展览需要特定空间与时间的惯性思维,同时也让当下火爆的数字艺术的展示从虚拟同步现实,让艺术走出特定的观赏场域,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从车水马龙的繁华商圈到烟火旺盛的生活街道,非刻意地与公众产生直接且自然的对话。
 


 ART TAKES OVER 艺术倾城计划×林俊廷 


林俊廷本次展出作品为 《鎏莹》, 结合前沿AR交互技术, 在北京西单与成都天府广场的户外大屏展出, 五彩斑斓的金鱼在大屏幕与手机上将观众带入独一无二的数字感官体验。
 

《鎏莹》
 
金玉满堂彩,浮游天地间
金鱼被称为东方圣鱼,早在《山海经》中便有对它的记载:
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在古汉字中,相通,文鱼即为有颜色花纹的鱼。
金鱼本是自然水域中罕见的彩色鲫鱼,因其色彩奇异,带有一定的神秘意味,被视为上天赐予的灵异圣物,成了人们保护和膜拜的对象。始于佛教的放生行为,更赋予了金鱼超越自然属性的生命禅韵。
至明清时期,金鱼更成为皇家宫闱、达官显贵的心头好,在庭院、居室,或池或盆,一汪碧水中,数尾色彩斑斓的金鱼游弋其间,有着无可比拟的欢愉。在其精心培育之下,更孕育出无数名贵品种。昔日的金鱼池,亦成为北京城中最大的金鱼养殖和交易基地。
清李静山《增补杜门杂咏》有诗,可使人领略到当年的盛景:
天坛北面水池深,大小鱼池映绿阴。
曲径游人欣玩赏,手持气凸岸边寻。
 
金莹银雪鹤顶银鞍等古代帝王培育的金鱼种类,到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赏鱼文化,千百年来,不论世事如何更迭,金鱼始终安命无为、逍遥而游,向世人演绎着动静之间美的传奇,点缀尘世间的风花雪月。
 
九鱼至盛幻化时,散如万点流星进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节选自《诗经·小雅·天保》
 
诗文中出现的九个字,指代九个寓意吉祥的事物,而后成为对他人祝福的最高境界。九鱼因谐音九如,慢慢演变为这一吉祥寓意的具体图腾和文化符号。
在传统文化中,又是至阳之数、数之大者,万物演变,至盛而幻化,循环往复、天地轮回。
艺术家撷取 “九鱼的吉祥意象,以新媒体艺术之手法,营造既古典轻盈、又悠远超然的美学意境,藉由不同的媒介表达,打通时空通道,模糊了现实与虚拟、当下与梦境的边界,让观众在不经意间进入艺术家建构的理想世界,世界仿佛颠倒,令人如痴如醉,上一秒似乎还在与鱼群平行悠游,下一秒便又只能仰望其逍遥而去,浮游天地之间,不知今夕何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喜爱饲养金鱼,或许是追慕庄子濠梁观鱼的悠闲自在,欣欣然忘却尘世烦扰;达官显贵、平民百姓亦爱金鱼,不论是其翩翩多姿、锦鳞闪烁的讨喜样态,或是与金玉谐音的吉祥名字,更寄寓人们对金玉满堂”“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或是借以观物、观我,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出世境界,勾连起每个人心中既新奇又似曾相识的情感意识,唤起心中浪漫美好的文化物灵体验。
 






 项目学术顾问林俊廷专访 

Q:身为经验丰富的新媒体艺术家, 关于林俊廷和林俊廷的风格, 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的?
 
A:我是一名新媒体艺术家,出身在中国台湾-台北,从研究所毕业后,曾在国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驻地创作与游学,返台后又来到大陆,目前定居在上海。我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已经有20多年了,两岸三地不同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也给我的创作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视角和灵感,慢慢形成了我现在的艺术风格。

这次展出的作品《鎏莹》,以金鱼为主要内容。金鱼本身就是我很喜欢的动物,同时,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文化寓意,古往今来,不管是因为它们可爱的造型、斑斓的色彩,或是它们悠然自得的状态,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再到文人骚客,都对其寄予了很多的美好期待,类似“年年有余”、“金玉满堂”更是被大家所熟知。
 
Q:身为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 同时也是最早开始结合科技与艺术的数字艺术家, 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其浓厚的交互性, 本次的作品也是唯一一个交互的作品,可以跟我们聊聊这件作品使用的技术跟您对于这个技术对数字艺术的影响跟运用是?
 
A:因为这个作品最终是在户外大屏上进行呈现,设备和场地条件有所局限,作品本身并没有用到很复杂的技术。当然,一直以来我的作品也并非一味强调对技术和效果的追求,而是根据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展示方式,去选择最恰当和巧妙的交互手段。

这件作品中,比较特别的是融入了AR的互动,当大屏幕上的内容定格在最后的画面,观众只要拿出手机、打开“鎏莹”APP扫一扫屏幕上的印章,就会发现,原本在建筑立面“电子鱼缸”中的金鱼,会“游”出屏幕,进入我们头顶上的天空“悠游”,这一刻,虚拟和真实的多重界限好像一下被打破了,观众甚至会有一刹那的恍惚,不知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是虚拟的金鱼进入了我们真实的世界,还是我们神游进入了金鱼的异时空?或是这根本是自己和金鱼共同做的一场梦?更多的感受,留待观众自己去现场亲身体会。(文末附有详细互动体验流程)

我的作品一直在思考创造的,是去营造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是又似曾相识的情景体验与文化感知,像是AR、VR、体感侦测等这些都只是可能的技术手段,或是今天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影像、游戏引擎、移动客户端等都是工具。另一个角度来说,或许因为作品的应用,也可延伸了一些科技的想象。技术来自于艺术,更有人文趣味。
 


AR互动影像作品《降灵》,2019
(作品详情:林俊廷 -「 降灵 Appear」新媒体艺术作品)
 
 
Q:您的风格一直是结合最前沿的科技及深度的中国文化着称, 本次的作品也是, 将这两者结合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或背景吗?

A:这个根源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我获ACC亚洲文化协会(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助赴纽约进行驻地艺术创作和交流。以往,大家都只会被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和新奇效果所吸引,新媒体艺术的表达语境,也通常是西方的;但当我真正身处异文化的环境现实中,我才深切地感知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我自小接受的中国文化熏陶,也逐渐在我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显现,其实我并非特意去建构有关中国文化的表达,但外国人看到我的作品会认为充满了东方哲思。

在这之后,我继续深入地往上下五千年以来的集体文化潜意识中去追寻,山水、花灵、汉字、神兽等有灵且美的传统文化意向,成为我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而借助新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的技术手法与传播广度,原本厚重的文化内涵也可以重新建构为轻盈的艺术感受与趣味的互动体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不必是艰涩的,艺术也不必是高冷的,技术也并非是冰冷坚硬的。我认为,只有扎根于自身文化这方肥沃的土壤,才能创作出有别西方当代语境的艺术作品,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应当拥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化物-仙踪》,2010
(作品详情:「化物」Psyche Species- 林俊廷 新媒体艺术作品)
 

Q:由于本次“艺术倾城计划”强调作品与城市在地文化的连结性, 在这样的设定下, 创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或有趣的事情?
 
A:每次的艺术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但不变的是,我的作品一直关注让观者参与进来,互动性及现场的当下体验是作品的要素,所以作品的展出场域和受众群体,以及与当地文化的联结,都是我一定会考虑的重要面向。
 
此次“ART TAKES OVER艺术倾城计划”将《鎏莹》带到北京与成都,就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场域。城市大屏,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习以为常,而大多数人形色匆匆,其实很少有闲暇停下来仔细看上面的内容。前面对作品介绍部分有提到,对金鱼的观赏和饲养,大致可以追溯到北宋的文人雅士,后来成为达官显贵的专供,一度被垄断,而后才又慢慢在民间流行起来。

北京因为明清时期的政治因素影响,一直是金鱼养殖的主要地区,曾经还有过专门的金鱼交易市场,至今故宫博物院中都还珍藏着许多金鱼相关的文物,前两年也举办过主题展览。

《鎏莹》这件作品与成都也特别有缘,目前已经被成都君亭pagoda酒店收藏。这次在天府广场的呈现将会与成都的在地文化有一次全新的碰撞。
 
当然,我更希望这些慢悠悠的金鱼,可以让城市中的人,短暂地停下匆忙的脚步,体会一下当年庄子濠梁观鱼的悠闲自在。

比较可惜的是,这次因为设备的限制,没办法实现直接与大屏幕的互动;但这也催生了让金鱼游出屏幕画面的想法,我希望可以进一步将大众的视线,从发光的电子屏幕中延伸,看向平时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城市的更高处、更远处,让每位参与这件作品的观众在城市天际线中看到想象与记忆交织的新风景。
 
Q:本次ART TAKES OVER 艺术倾城计划创新的运用了座落在不同城市的大屏作为载体, 针对这样独特的载体, 是首次尝试吗?你认为这样的展示方式与传统的艺术展示形式相比会带给大众怎样不同的观感和感受?
 
A:早在2009年,我就在台北小巨蛋的户外大屏上有过这样的尝试,当时展出的作品《化物-神隐》,是一件以龙为主角的水墨风格作品,在120m长的大屏幕上,一条巨龙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还时不时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啸声,你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有多么震撼。



《化物-神隐》,2010
(作品详情:「化物」Psyche Species- 林俊廷 新媒体艺术作品)
 

传统的美术馆或博物馆,对于大众来说是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参观的行为,你只有去到了这个特定的场域,才能看到这些特定的作品,所以说它的覆盖面与传播力度肯定是有限的。但是今天,城市中的大屏幕已经无所不在,更不用说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咨询、与人沟通、亦或是学习和娱乐,无形中,这其实塑造了一个巨大的叙事空间和互动场域,这是一种真实世界的“沉浸式”体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地在美术馆中等待着你去发现,而是主动地来到我们身边,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艺术的感染与滋养。

我想,艺术本就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Q:你认以城市户外大屏为载体的艺术展览形式在未来能否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展览?是否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A:我觉得会是一种常态化的展览,甚至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身处赛博庞克的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可视为一个巨大的、有机的复合媒体时空,其中的环境因素、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活动,构成了这个复合主体,而城市户外大屏就像是分布在媒体时空中的一块块电子画布,因影像的变幻,给了城市空间流动的界面;因其虚拟性,拓展了内容的维度,随时可替换、转移。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纽约的时代广场。

但是,艺术展览并不等于简单、独立的广告投放或画面展示,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思考这些屏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与城市中的人的关系,甚至是屏幕与屏幕之间存在的可能性与关联,真正去形塑一种展览的叙述体系,再经由艺术创作,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个性。
 
Q:作为艺术家, 您认为公众艺术最重要的作用是?您认为公众艺术与城市间的关系是?公众艺术扮演的角色应该是?
 
A:简单来说,我觉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雅俗共赏。

前面有说到,城市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媒体空间,而与传统的“白盒子”美术馆不同的是,每个城市本身有其特殊的肌理与气质,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真正“根植”于城市空间的艺术形式,必然要考虑到其所在环境的特殊性,它应该与城市的整体气质相吻合,同时又有所创新与突破。

此外,既然是“公众”的,那就必然是面向广大普通群众的,经由人的互动和参与,让作品的内涵与生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延伸,从此,公共艺术作品就像城市中的建筑、马路般,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Q:以超过20年的数字艺术创作经历, 您觉得这20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是什么?

A: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作为新媒体艺术的骨架基础——数字技术,在过去20多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不论是硬件设备的升级,或是影像、引擎、计算等软件技术的提升,更有AR、VR、MR、AI人工智能等的出现与快速进化,毫无疑问,今天的新媒体艺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甚至曾经不敢想象的奇妙体验;
另一方面,技术的普及应用,也让新媒体艺术更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和接受,邀请观众一起参与、反馈并创造,与新媒体艺术产生新的关系也是重要的艺术演进。

近两年,区块链发展、数字收藏大热,技术和艺术的界线与作者与受众之间的隔阂被进一步消解。我相信,随着硬件与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的更深度发展,内容与数据的海量生产,数字内容将在我们的未来生活中占据更大的比例。但真实世界的生活和体验并不会因此消失,或因此而显得不重要,相反,只有进一步连结线上与线下,注重个体存在本身的身体感知与情感体验,我们所畅想的元宇宙才会真正到来。


 

《鹤采》2019
(作品详情:林俊廷 ︱『 鹤采 - Cloud Dance 』互动影像声音装置)
 

Q:当数字艺术渐渐被接受, 许多学校也开始设立这个领域的专业与科系, 相信未来会又越来越多年轻学子会朝这方面发展, 而身为一个经历丰富的优秀数字艺术家一路走来, 对于国内年轻数字艺术家有没有建议或期许?
 
A:不论是艺术,或是其他领域的创作,其根本都应该以想法为主,各种手法或载体,都只是服务想法的工具,千万不可本末倒置。而新媒体艺术相比于传统艺术而言,其“奇炫”的呈现效果,可能更容易给人以“不明觉厉”的错觉,其实这只是技术的新奇而已,并不是艺术所追求的。好的作品是巧妙地将技术隐蔽而提供完整的艺术体验,而不是让技术凌驾于内容之上。
此外,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我也希望以后能在新媒体艺术的领域,看到更多中国文化思想的表达、创新与传承,延伸生命力与影响力,不枉置身于中华文明的时空机遇,也创造一代人自己的未来。

 


《九霄》,2019
(作品详情:九霄 Sublime - 林俊廷 │ 互动影像声音装置)
 

Q:下一步有没有什么计划, 可以跟我们分享下最近的创作或是接下来的展览计划? 
 
A: 经过一年多来的策划和筹备,近期我也在准备发表我的第一件NFT作品,会是跟目前市场上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玩法,当然现在还在保密阶段,欢迎大家的持续关注,跟我一起见证,开启林俊廷的艺术元宇宙。
 




 《鎏莹》作品互动 

【北京】观赏地址
北京西城区西单北大街西侧君太百货户外大屏


【成都】观赏地址
成都锦江区东御街18号百扬大厦外墙北向户外大屏

 

 < ART TAKES OVER 艺术倾城计划> 
 2022城市公共艺术展 
 其他城市参展艺术家作品及观赏地址 
 

【上海】
艺术家:韩娅娟
参展作品:《Hello,Human》
观赏地址1:上海南京西路758号太古汇汇银大厦户外大屏

 
观赏地址2:上海南京西路11号地铁口户外大屏



【广州】
艺术家:王略
参展作品:《花城飞天》
观赏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与天河路交汇处万菱汇广场户外大屏



【深圳】
艺术家:Tillavision
参展作品:《ENTER THE META》
《Heart of Gold》
《Genius》
观赏地址:福华路与彩田路交汇处兆邦基金融大厦东北侧户外大屏


 
【成都】
艺术家:罗丹 
参展作品:《花重锦官城》
观赏地址:成都锦江区东御街18号百扬大厦外墙北向户外大屏



【重庆】
艺术家:OG SLICK
参展作品:《Hand 2 Hand:OG Edition》
观赏地址:重庆观音桥北城天街新港城户外大屏


艺术家:Persue1
参展作品:《Bunny Kitty & frens》
 


【南京】
艺术家:茅昊楠
参展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
观赏地址:南京玄武区中山路与汉中路交汇处天时大厦户外大屏

 
 
【武汉】
艺术家:张琛
参展作品:《Mono-X》
观赏地址:武汉江汉路地铁C出口三联书店户外大屏



【长沙】
艺术家:韩瑞
参展作品:《火烧老板》
观赏地址:长沙芙蓉区黄兴南路步行街街口东南角IFS国金中心户外大屏





在2022年全民抗疫的大环境下
希望能为有幸能看到
“ART TAKES OVER艺术倾城计划”作品的人们
带来一些美好与温暖
始终相信,曙光在前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好几艺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展览展示

1859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