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学科动态 ‖ 我院城市规划系“大咖进初步”系列讲座(一) ---构型逻辑推演的冬奥“雪融星”设计
-
2022-03-23
“大咖进初步”在线第一课 ©张弦
我院城市规划系规划设计初步教学组,在遵循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多年的基础教学积累及零零后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拓展诉求,渐进式积极探索本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本学期结合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试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基础教学的优化。
以教学大纲中的理论知识节点为核心,在适配相应的设计练习作业以引导一年级学生设计思维的养成,基于此,在每一次理论讲授和实操练习的之间,邀请业内“大咖”为同学们讲一次线上课程并互动答疑,试图形成“大咖进初步”的讲座系列。
3月21日,本学期规划初步第一次“单一形态构成”课,贺慧教授请来了大家近期最关注的冬奥“雪绒星”主创设计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黄蔚欣副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黄老师从基本型到空间生成,为我系一年级同学们讲述了一节生动的云端课。
雪绒星是在冬奥会“冰立方”场馆外的八个发光立体装置,由编织结构形成的大小不一雪花立体形态,是北京市科技计划“科技冬奥”项目课题之一。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编织结构的研究历程,表示这一结构的灵感是在东方传统竹编中受到的启发,并结合计算机算法逐渐形成的。进而介绍了团队参加哈尔冰冰雪建造节完成的“莫比乌斯环”编织结构装置,以及在清华大学操场设置的装饰构件等等,这类发光的公共装置激发了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学生们反响热烈。
雪绒星建成作品照片 ©AT建筑技艺
冰立方外的雪绒星 ©AT建筑技艺
黄老师在讲述形态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向同学们介绍了支撑异形曲面形态生成的计算机算法、数据分析技术、3D打印技术与参数化设计等自由曲面建造技术体系。研发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长达六年多的努力,攻克了许多难关。这些研发背后的故事,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让大家了解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实践过程,鼓励同学们踏实进取。
从场地到形态生成 ©黄蔚欣课件
课堂在在线提问与交流互动中达到高潮,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就形态设计的生成逻辑、如何为未来高年级的参数化设计做知识储备等问题积极提问,黄老师表示在规划与建筑低年级阶段,仍应以培养动手和手绘能力为主,加强基础训练,巩固形态设计与空间认知,为高年级的专业拓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打好基本功。
黄教授在线教学 ©贺慧
云端连线,师生互动 ©袁巧生
本期“大咖”简介
黄蔚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长聘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建筑学博士,专攻建筑计画学方向,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ETH) 、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学会(CAADRIA)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建筑设计,基于结构分析的建筑形态生成,大数据环境行为研究,设计认知,承担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
主持完成了国庆70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红飘带”工程的全方位参数化设计工作,实现高效的多专业协同、高精度建造;主持国家植物博物馆5万平米曲面屋顶参数化设计;建造完成多个编织结构空间艺术装置作品,包括2020上海豫园新春民俗灯会“鱼旎如意”、国家博物馆展出作品“3D编织中国结”,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广场“雪绒星”等。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案 /孔惟洁 乔杰 杨婉玉
编辑 / 李思齐
审核 / 王玥 于千滋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