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博物馆#;#策展人#;#革命历史陈列#;#全流程#;#角色担当#
革命历史陈列可谓革命纪念馆的灵魂,浓缩了党接续奋斗的红色印记,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见证碑”,是激扬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的“集结号”,是促进老区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融合发展的“动力源”。陈列展览作为呈现的艺术,是由逻辑思维走向形象思维的过程,而策展人是这一过程的精神领袖。由于策展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精神性的场域来塑造敬畏与尊重,即仪式感的构建。因此,策展人在策划革命历史陈列中必须有高度的政治理论素养,全流程的宏观运筹格局和精确分析的能力,才能策划“有历史深度、有吸引力度、有感人温度”的展览,实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使命。“一国的文野,视乎其文化程度的发达与否,惟其文化的真精神,全恃博物院代为表现。故欧美各先进国莫不视博物院为文化的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试验场、宣传的集团军、专家的资料库。其政府既目此为国家元气,其人民复籍此求知识源泉,诚有以也。”[1]这段论述,寥寥数语,却将博物馆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描述得淋漓尽致。“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在于努力发扬博物馆固有的核心价值,朴实无华地把文物奉献给社会,哺育社会。文物本身是最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不必再去粉饰它的光辉。”[2]换言之,以人为本,“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因此,情怀与使命感是策展人应具备的首要素质。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始终一脉相承,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所有的策展都应基于这样的深厚底蕴,让中华文明的历史华章盛大绽放。这就是策展人情怀与使命感的坚强基石,无论是宏大叙事,亦或是知微见著,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策展人必须树立宏大的历史观,通过革命历史陈列唤醒时代记忆。首先,纪念馆的功能是保存昨天的记忆,无论固化的、物化的还是行走的,文字的还是实物的。其次,纪念馆的职责是服务今天的发展,保存昨天的记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今天的发展。例如,保存故宫不是为了复制故宫,而是让它“活起来”,通过故宫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先人的智慧。最后,纪念馆的价值是促进明天持续。知道了来龙去脉,才能把昨天好的东西传承下来。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纪念地、革命遗址旧址,记录了党的百年历史征程,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用展览做党史宣传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因此,策展人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才能驾驭全局,将大量原始而生动、内涵丰富又极具价值的革命文物、资料以及图片,配以雕塑、景观、模型等等,或把党的基本历史,或把某一党史事件,或把某一党史人物完整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党的历史。挖掘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文物史料进行准确的诠释,赋予其深刻的历史内涵,把党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以更具有渲染力的方式,以历史观照现实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要见物、见景、见史,更要见人、见思想、见精神,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综合功能。因此,作为革命历史陈列的策展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展览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展览策划是首要也是至关重要一个环节。策展不能仅仅在纸面上,策展标的物项目的落地才是目的。所以,成为一名全流程方案终结者,应该是策展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策展人首先应是一个历史学者。因为可以说所有的文博策展都是历史的综合再现,无论什么题材,一定是以历史学作为基础,使用历史学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其次,策展人是陈列文本方案的编写者,离不开陈列和艺术设计。而平面设计、空间序列、艺术品设计以及各类辅助展品的设计又离不开历史学这门学科。所以,跨界知识与广阔视野是一名优秀策展人必不可少的能力。一名优秀的策展人必定是立体式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博,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以实践反哺。策展人在工作中会涉及到所有文本。所有的文博展陈,无论是新馆建设,老馆改陈,各种专题陈列、巡回展览等等,都会有建设规模、投资额度、基本陈列与专题陈列的策展、工程交易流程,选择设计施工的艺术顾问等等一系列问题。但目前除了国有大中型博物馆策展人才优势显著外,社会对新建博物馆的策展工作需求旺盛,形成了一个体系内策展人的短板,因信息不对称问题,文博行业内策展人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还远远无法满足汹涌的文博行业建设浪潮。一名优秀策展人应知应会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因地制宜地为建设方献计献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博物馆建筑不适合展陈的现象比比皆是,优秀策展人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平面大师,优秀的空间穿透者,能够针对建筑“痼疾”进行“规正”,使出浑身解数,让原本不适合布展的建筑空间变得自然、生动。优秀的策展人应具备“全流程作业”的能力,执掌博物馆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通晓国家政策、行业规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学识、经验和智慧去解读。策展人还需要有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博物馆同其它建筑一样存在于建造环境中,建筑设计是一个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对于特定的博物馆或特定的环境,注重博物馆的环境因素,重点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随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逐步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注重博物馆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共生的设计理念愈来愈得到建筑师的重视,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作品中常常得以体现。例如位于武夷山的上梅暴动革命纪念馆,考虑到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策展人不仅需要关注展览本体,更需要关注展览、展馆与环境的融合,进行了一系列环境设计,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科研作为博物馆第二职能是从第一职能中衍生出来的,是第一职能的延伸。”“教育职能是第一、第二职能的伸延和扩展。”“在博物馆职能不断延伸中,三职能形成了同心圆的关系。圆心是物的收藏,内圆是科研,外圆是教育。”“博物馆三职能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博物馆文化系统工程,合理发挥三职能才能求得博物馆最佳的整体效益。”[3]简言之,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收藏、研究为手段,教育为目的。因此,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策展经验,希冀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为展览的延展创造空间与时间的律动,二者相辅相成。换个角度,即把研究成果用视觉语言展示出来,让观众从直观的视觉语言中直接感受展览的主旨目的。形容起来虽然简单,背后对策展人的要求涉及感知力、判断力以及问题意识。因此,策展人必须争取学术资源的最大化,建立学术优势,构建完整的学术体系。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证,最终以展览的方式呈献给大众,塑造属于自身的研究和展览品牌。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还需要有卓越的创意和创新能力,方能打造精品展览。创新能力是策展的生命线。没有创意和创新,是策展人平庸无能的表现,也是另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创新创意的靶向:差异化与唯一性,否则就是灾难。在现实中,博物馆纪念馆展示陈列的“千展一面”非常严重,既有能力的问题,也有缺少担当或者缺失情怀与使命感的原因。而创意创新的能力来源,既源于天赋,又源于后天的学习、积累、消化、沉淀、整合以及提升,更源于责任感、使命感的修炼养成。“高水平的陈列精品,应当是时代特点、创新精神和雅俗共赏相统一的陈列,也就是先进思想性、先进科学性和先进艺术性统一和谐的陈列”,因此,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都应该“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组织”[4]。因此,文博行业需要工匠精神,而创新创意与工匠精神却又是一体两面。有创意创新能力的人,大多具有工匠精神,而有工匠精神的人,大多都会有内在驱动力去追求创新与创意。策展人的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品质的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就是受众至上的服务精神。策展人的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策展前期调研的投入和细致程度;对策展的相关资料,数据、信息,也就是文物文献史料等资料的收集,分析与考据的较真程度;对整个策展项目的立意、定位、架构、内容方面的创意程度;对整个策展全过程的态度及相关细节深入程度。除了工匠精神,策展人还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实战驾驭力。“实践为王”,作为一名优秀策展人,不仅仅需要理论功底和文化养成,同时需要打硬战的气魄与决心。实战体现了策展人的针对性、应用性及掌控力,即“接地气”。读万卷书的同时,倡导优秀的策展人,更要去行万里路,多看多思多比较,更多实践,要学习中医药的“百子柜”,多多储备,多多实践,方能现场抓药,开出良方。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往往形成展陈序列化设计理念,以重复、叠加、阵列等方式,强化展览的逻辑性、纪念性、故事性、庄重性,包括人物序列强调纪念性,记住人民领袖、人民将领、人民群众、人民公仆等;事件序列强调关联性,对文献、文物、图片、史料、场景进行复合与融合,对时间、文字进行系统展示,对事件过程、意义、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个性化表达,形成完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意义的宏大叙事;文物序列以重点文物为核心,文物回归事件,形成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物记史;精神启示序列强调逻辑,围绕事件设置仪式化精神冥想序列。由于革命历史陈列的“纪念特性”,其在展示主题的政治性、展示元素、物与史的侧重点、设计重点、手段丰简程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因此,策展人在策划革命历史陈列中需要具备以下要素:展览主题的提炼、内容与形式的协调、陈列个性的选择、展厅氛围的营造、展示区外的环境营造、陈列节奏的把握、展示手段的运用、展示元素的选择。结合展览策划整个业务链上的工作环节,如展览选题、展览提纲、展览大纲、资料考证、展品组织与征集、展览设计、实施布展、展览讲解、展览传播、开展活动、科普活动、展览衍生品等。因此,策展人实现精确分析路径需要具备以下要素:思想意蕴是一种非文化的存在,对塑造公共记忆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真正做到“有所得、有所思、有所见”。策展人在策划展览中,首要的就是要对主题的选取定位精准且有创意,要有思想穿透力。主题是来自策展人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对时代的敏锐嗅觉,对陈展艺术的独特视角,对大众心理的把握,以及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需求等各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是策展人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同样的一批藏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摆放顺序,重点次重点表达,可以完全做出不同主题的展览。此外,展览中为了主题乃至副主题的不同需求层次与互动发展关系,其设计的核心思想必然需要多元化,这取决于设计者的视点及角度。以历史性展览为例,既可以通过真实地复原历史文化场景,也可以充分展示造成这些社会历史现象的诸多动因;可以以精英人物叙述历史,也可以走平民百姓的路径。如关于少共国际师的历史,将关注点放在“少年”的身份上,选取“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主题,以更宏大的视野来展示中国的少年英雄,传递“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时代要求。“博物馆陈列的运行有它专业的规律,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其基本规律之一。”[5]“陈列的思想和陈列的内容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只有通过和它相统一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内容才能得到准确、鲜明的表现。”[6]形式设计是对内容设计的一个再创作过程,是对展览内容的二次解读,也是展现给观众的最终形式,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应该坚持做到把握陈列主题、创造完美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这五点可以有效地指导陈列艺术设计,作为设计依据的总则,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个陈列艺术设计的准则。在“宁化——万里长征第一步”展览中用地理标记,诠释宁化是最远长征出发地,更寓意万里长征第一步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题。此外,还将枯燥的技术问题以操作指南的形式呈献出来,便于观众理解。 宁化是“扩红模范区”。县域内曾建立宁化、彭湃、泉上3个县苏维埃政府,28个区苏维埃政府,19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及各级党组织、群众团体,全域红旗招展。随着人们对审美情趣的要求,内容太需要形式赋予生命活力。因此,“陈列的内容与形式是互为表里的,陈列的内容是在特定的形式中存在的,陈列的形式则是特定内容的形式,两者应该是浑然一体的。我们的经验是在陈列的创意阶段就应该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进行,陈列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得越早,陈列过程中的矛盾就越少,两者如果形成先后工序矛盾就越多。[7]”文字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形式,是博物馆传递数据信息的直接媒介。文字说明存在于陈列展览的各个重要环节,并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展览中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本作不同的描述重点,从而实现更好的展览效果。大标题,又称展览名称,是对展览内容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展览的主题。在观众进入博物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展览的标题,作为“眼睛”纵览陈列展览的全部文字,准确而又清晰的表达陈列的主要研究内容。小标题指单元标题、组标题等,这些不同成分构成了我们整个陈列展览的框架,旨在通过揭示相应部分的主要陈列研究内容和核心思想,为陈列主题服务。陈列主题有递进关系或平行关系。在福建三明的“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展览中,以“风展红旗如画”为主题,紧扣三明“一区三地”①的革命特点,一级标题命名为“红旗飘飘”“红旗漫卷”“红旗不倒”“红旗领航”,既紧扣“红旗”元素,又突出三明地区革命史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凝炼三明地区的革命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地标。三明市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风展红旗如画”主题展览
“一个受欢迎的陈列展览,它们给普通观众讲述的是一个耐人寻味,让人思索,令人流连的完整故事,给专业工作者展示的是一个有所启迪、有所借鉴、有所收获的可视空间”[8]。以观众为中心,向观众展示一个美妙思考和记忆的新世界,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展览中的展品,为观众创造体验环境,即使体验结束,体验的价值却保留延续。换句话说,故事线就是表达观点的一种逻辑,它更追求的是精准的事实还原,更高效的信息送达。通过故事来解读展项,然后让参观者联系自身的实际感受或者与参观者的思想产生作用,展览的受众产生的结果除了“解读”,还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而能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将观众的情况与实际联系起来,这就是展览的最终目的,即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一个连贯的故事情节可以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感人线索。无数经典案例证明了创造背景故事,是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最有效的展览方式之一。芝加哥社会科学与工业革命博物馆数学馆堪称营造故事线的典型。据说320平方米的展厅,前期学术研究竟用了3年时间,串联了11个展项。整个展览由概率曲线、乘法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各种基本数学原理的知识点组成。从展览的项目中,深入研究了每一个知识点。在展览技巧方面,利用装置、运动动物、图案及照片,使展览空间更像科学嘉年华。博物馆亦再现了19世纪的街道,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感受数学、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和发展,从中学习科学和数学知识。公众作为博物馆的受众对象,他们的参观体验和感受对于博物馆人来说,是极其重要又极具挑战的。衡量展览效果的标准不是仅仅从观众量,更重要的是展览给公众心理带来什么变化。因此,策展人在设计中要考虑到观众三种基本需求,即认知需要、神圣感以及文化体验②。展项的设计,源自与观众交流后产生结果的目的性,展项的设计需要考虑的东西除了认知与印象以外,引导观众产生更多以及更为复杂的情感与体验更为重要。当然这些也与展项的表达内容,也即展项的出发点有重大关系。“更加强调展览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尽量降低科技的副作用。”[9]因此,策展人要从空间入手,考量展览主题和内容给人的心理感受,统筹规划从整体到局部的布置、色彩、文字、图片、设备、道具、景观、模型、灯光、照明、声音、影像、绿化等各个方面,做到当观众对展项发生兴趣时,可以通过感官交流体验造物之美,使展厅成为一个引起心灵震撼的场所。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不仅仅需要具备上述因素,还需要了解文物藏品、高科技展示技术手段、心理学,特别是美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策展人在策划革命历史陈列中,无论是内容策划还是艺术设计,无论是文物保管还是社会教育,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对展览的各个方面尽可能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考量,才能策划出既有吸引力又有感染力,既满足观众的个性需求又能实现价值引领作用的陈列展览。[1] 杨成志.现代博物院学[M]//博物馆历史文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6.[2] 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33.[4]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54.[5] 同[2]:166. [6] 同[4]:263. [7] 同[2]:167-168.[8] 姚安.博物馆12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3.(作者:杨卫东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万玲 武汉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