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艺术家来说,798工厂大院是个乌托邦的聚居地。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在生活中对话艺术,让灵光与才思发挥出无限可能。本文通过艺术家张玮的第一人称视角,带我们回到1999年的798大院,观览群星璀璨的当代艺术。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独家报道。
1999年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围绕“艺术”让我投入了很多的思想与行动,收获也大。其一,我们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室; 其二,我找到了另外一个重要创作方向“与地外文明、外星人对话”;其三,共同策划了一个有学术价值的展览;其四,初次打开了国际视野与交流机会,参加了桂林愚自乐园10个国家的艺术家驻地创作的国际雕塑创作营,创作了一件大作品《屏风上的影像》;其五,计划2000年再策划一个“人与天对话”的群展。这篇短文更像一篇1999-2000年的日记,现在回想那一段经历,尤其看到老照片们,颇有感慨,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既陌生又那么的熟悉。23年一瞬间,时间过得真快,我已进入中年。还好,我目前的状态相比当时变化不大。▲ (左上、右上)艺术家张玮,1999年,喻高摄影;(左下、右下)艺术家喻高,1999年,张玮摄影我和喻高是1999年8月,在797劳动服务公司的小院里租了一间100平米的工作室。小院很安静,每天会有10多位蓝领工人在院子里忙碌着,他们的主要业务是负责整个“798”大院的管道维修。已退休满头白发的贾经理和现任王经理都在上班,还有一位业务主管、平日沉默寡言的王师傅,他是一个干活抢先的人。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门卫老朱,他经常把他喝剩的二锅头,灌一点给他的两只爱犬,还对狗嘴上轻抽一个大巴掌,有一只大狼狗不胜酒力,踉踉跄跄的腿上拉着一个破铁桶,另外一只狗紧追,两只狗满院子乱跑,铁桶与地面的撞击,会演奏出叮叮当当…让你费解和大笑不止的音乐声,这是老朱最开心的一刻。▲ 老朱与小万,张玮摄影
我经常需要电焊与切割机,就会找师傅们帮忙。王经理嗓门很大,经常训斥偷懒的工人,声音在房间里都能听到。我俩有缘,友好的相处了十年,可每年交房租都要争执吵架,因为他要找多种理由给我们抬高租金,我必须与他压价,对他而言,我是很难对付的。可每次他都很满意, 开心地说: “张玮,你可真逗”。1999年我工作室一年的租金1.98万元,租金是5毛多一平米,加上水、电、冬季取暖、生活开销、作品材料费等,压力不小。我们一年必须保证至少4个月打工挣钱,具体是参与一些城市雕塑工程的制作等,来换取一定的费用。1999年5月我参加了桂林愚自乐园国际创作营活动,主办机构(台资)给了每位艺术家两万元的作品收藏费,记得当时一位土耳其艺术家问我,在北京这两万元你能用多久?我告诉,它是我一年的生活费。老外笑着说它是“好钱”。▲《屏风上的影像》,金属7×3×1M , 1999年6月
▲ 杂志封面上的《屏风上的影像》作品局部
平日出门我们都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大院北门的车站“403电机厂”,是我最熟悉的车站。老朱又见我骑车出门,笑着对我说:“小张,要换四个轱辘的,换四个轱辘的好 ”。2002年终于升级换上了四个轱辘的,出行方便多了。▲(图一二)张玮,工作中,1999年8月28日;(图三)左:摄影师邹胜武,右:艺术家张玮,1999年9月14日;(图四五)艺术家喻高,1999年9月,张玮摄影;(图六)艺术家喻高,2000年1月,张玮摄影
北向100米紧邻一个有六层楼高的751厂的液化气罐——这个生产中的绿罐每天早上升起来,下午六点会落下来,日常情景很壮观。每一年冬季,我们小院里连接大院的4米高的管道阀门处会透出团团热气,这多条并行的热力管道好似一个工业巨龙一样把六个军工厂连接在一起。小院子的东向墙外是一个很热闹的农贸市场,我经常闲逛,尤其喜欢五金杂货店,我关注各种有可能成为我创作元素的新材料。我是1996年开始艺术创作,97年、98年分别在北京当代美术馆、中央美院通道画廊举办个人雕塑作品展。特别要感谢隋建国老师的前言文章和辅助布展。展览效果,反响不错。可是作为新人仅有过两次展览,没有和其他艺术家一起同台展示与交流的经历,我深知是远远不够的。1999年初我和喻高一起策划“扩散—当代雕塑七人作品展”, 很幸运找到了赞助,并确定了另外五位参展艺术家,时间确定在10月,地点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 1999年10月26日《扩散》展开幕,自左起:张玮、刘小东、喻红、孙伟、张君 、喻高、高振美
从8月入驻工作室,到展览开幕仅有两个月时间,且我们每位艺术家都要做全新的作品。我们对这个工作室,没有任何装修,马上投入工作。喻高的代表性作品《悬浮体》在这里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最终通过氦气与空气的配比,试验获得成功。该作品解决了雕塑需要底座支撑与悬挂的外力依靠。“我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存在的同时又是不可知的物质,它的初始与终极是人类的证实能力甚至想象力很难达到的。人只有在自己栖身的小环境即社会当中去奋争,去驰骋、去超越,一切创造力似乎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包裹着、窒息着。”这是喻高的思考和艺术观念。我的哥们也是参展艺术家邵康的新作,体量较大,需要电焊与电动工具的切割,在家里没法完成,我们邀请他一起来这里工作,他的建筑作品《宫殿》,细节很多,工作量很大,几乎每天带着一个小助手加班--挑灯夜战也是家常饭。邵康这组作品的精神观念是:“我一直坚信有一些东西的价值远远超于简单的生存之上,那是我们的根基所在,是人类信念与价值观的终极防线,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灵魂的殿堂”。我的新作品 《无题》是用工业喷漆的方式,把从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收集的不同树根异化成陌生感,是一件心里内化找寻一个神秘世界的过程。为了找对感觉,工作室的墙壁被我刷成了纯黄色。我们一边做自己的作品,一边还要协调与这个展览所有相关的事情 ,非常琐碎,联系出版社、印刷厂、画册、邀请函、展览条幅设计、开幕式与研讨会等等。开幕的前一天,喻高的《悬浮体》因为申报时,没有解释太清楚,主办方陈列馆误以为她使用的气体是易爆的氢气,展览险些被叫停,还好及时解释与沟通,使用的“氦气”是很安全的惰性气体。这个展览做得很理想,业界评价很高。刘晓純老师邀请喻高的《悬浮体》参加了2000年由他策划的“世纪之门”的展览;▲ 刘晓純老师、喻高,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
2000年5月范迪安、冯博一两位老师在青岛博物馆策划的“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也邀请喻高《悬浮体》作品, 我的作品《变异》和《无题》和 邵康的《宫殿》作品参加展览。▲ 策展人范迪安老师、艺术家喻高,2000年5月,青岛雕塑博物馆
艺术家展望邀请我的《与UFO对话》和喻高的《悬浮体》参加他在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策划的“开放的工作室”活动。当时艺术界学术风气特别好,与国内展览稀少、没有商业生态侵入有关。▲(图一二)张玮,2000年1月,喻高摄影;(图三)自左起:老苏、李国良、王辉、苏建军、张玮,2000年8月,在第二个工作室;(图四)自左起:老苏、李国良、王辉,试验UFO喷烟雾效果,摄影张玮《扩散》展一结束,我开始构思新作品。10月中旬,我思想的边界开始蔓延到”与地外文明,UFO, 外星人对话”,我用一系列站立的小狗替代外星人的形象,同时尽其所能在国内收集各种在世界不同城市发生的UFO事件的图片资料,汇集在一起,分析研究。同时,也在寻找做过“人与天对话”题材的艺术家和作品,这类作品在国内很少有人做,但一定会有,我计划在2000年我和喻高策划一个“人与天对话”的指向未来的专题性群展,即《虚拟以真实》当代艺术展。下面的前言文章,是我思想维度与认知的重要转变。▲ 画册《虚拟与真实》,当代艺术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2000年10月27日
当一个破碎的杯子从地上重新组合,回到桌子上的时候,这个艺术过程表明了什么? 解释是此时的宇宙停止膨胀,开始收缩,热力学箭头倒转过来,时间在倒流。科幻电影《骇客帝国》中的一组镜头出现了“救世主”尼尔和同伴墨菲,他们一起穿梭于人群之中,而人类只是以虚拟的空间形式存在,人作为程序被设计出来,丝毫不能发现真实的“生命”在其身边走动,这里揭示了一个新的生命形式和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空间也被重新理解,当人被置换到另一个空间位置,在外太空的某一点观探银河系,会发现整个银河系在螺旋的、呈飞碟状旋转,这种运动方式和人类方式学意义上的飞行器有何联系……时至今日,人类尖端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热,人们惊奇的看到信息正明显的改变着我们已经熟悉的传统世界,数字化信息正在通过网络溶解人原有的旧时空观念,虚拟空间已被更多的人接受,按照最新科学推测,50万年以后,人类的体态为了适应太空生活的需要,将会发生很多的改变。“空间和时间”是衡量物资世界的两项标准,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间实质上是另外一种空间。“时空”概念是历代宇宙学家苦心追问的最尖端、最本质的问题,从昔日的爱因斯,今日的史蒂芬.霍金到明天的人们都会对兴趣不衰,追问到底,因为作为情感能量场方式存在的人而言,探索未知,永远是其天性所在。在这种背景之下,艺术家又重新上思考起艺术的本质,艺术与人,艺术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技术化社会中是继续延伸传统意义的文化问题,如:东西方文化关系,本土与世界的定位,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发展等等,还是质疑并超越它们,把艺术家定位在更宏观的意义上。同是对宏观“时空”概念的兴趣,使这几位年轻的艺术家碰撞在一起,共同举办了这个题名为“虚拟与真实”艺术展,新背景下的新尝试,必然会带来新的艺术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我把这个展览作为一个星际旅行的开始,希望它能带动人更大的想象力,去思索更广阔、更神秘的未来世界。
FROM
策划人:张玮
2000年6月
▲ 喻高作品《无题》,喷绘、玻璃杯、鹌鹑蛋、硫酸铜
1999-2000年,我个人创作了三组《与UFO对话》的作品。其一,用泡沫做UFO造型,表面用随意拼贴的方式把UFO包裹将其固定在吊扇上,这个UFO是可以旋转的;其二,在《虚拟与真实》上,我原来计划在大殿外用烟雾呈现出一个旋转飞碟的造型, 2000年6--8月在工作室多次试验,难度太大,试验没有成功, 这项实验暂时搁浅。10月展览的补救方案换成使用一款美、日两国合资最初用在军事、医学上的高科技产品: 三维立体高清晰投影仪,物体不是靠投射在墙体或幕布上的传统成像方式,它是在空气中投射出一个真实存在、可见不可触到的UFO虚象,;其三,我设计了一款可以飞的“UFO”,委托山东潍坊的师傅制作了一批UFO风筝,最终在2001年中央美院搬到花家地校庆时,“UFO”飞天试验成功。▲《与UFO对话》1#,2000年中央美院雕塑创作研究所
▲《与UFO对话》2#, 2000年北京 皇史城
▲《与UFO对话》3#,2001年中央美院花家地校区,张玮摄影
上面是发生在1999—2000年,我们刚搬到797工作室一年多的生活状态。这个工作室与我们之间是相互滋养的互生关系,后面我们把院子简单搭建、又多出了一个30平米的空间。2002年雕塑家王伟带着东京画廊田畑幸人等10多人来参观。后来小院(劳动服务公司)艺术氛围逐渐热闹了起来,李伟、老苏、老岳搬走了,新邻居于凡、贾涤非、刘小东、喻红、王国峰、曹勇、老孟、大冯、何成瑶等先后搬了进来。也有好多朋友找我帮忙找空厂房,他们要在798开画廊,如:2005年我的韩国朋友韩沅锡在798南门附近成立了韩国首家在北京的画廊,郑林在797工厂租下了北京唐人画廊空间等。2008年奥运会前我们已在这工作生活了十年,见证了798每一年的变化,从无人问及的废弃工厂,到工厂生态与艺术生态共存、再到商业大潮席卷整个798大院,到处是各种艺术机构和商业店面,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工作室门口观望。原来的“清净与单纯的造梦空间”环境,已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搬到了距离798几公里的创意正阳艺术区。下面是2019年王春辰老师策划的《快闪双年展论坛》之一:《迁徙的乌托邦》798艺术区,艺术家张小涛主持,艺术家张玮关于798艺术区的发言——张玮:我谈一下798的起源,刚才徐勇老师、罗伯特先生、吴小军老师谈798的时间界定上是不一样的,实际上798出现的时间比2002年要早得多,我通过两个展览来说一下。
▲ 左起:参展艺术家 刘宝成、仲松、唐颂武、朱其(评论家)、喻高、张玮、李刚、邵康
▲(图一)右起:艺术家于凡、孙家钵、张玮、喻高;(图二)小观众
《扩散——当代雕塑7人展》是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当时由我和喻高策划的雕塑展。实际上798的艺术史和雕塑一直绑在一起。我们“扩散展”——这里面的7位艺术家,有4个人的作品在798创作完成的,当时我的工作室的位置在797(劳动服务公司)那个院子里,签约合同是1999年8月份签的,我们一直待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离开。当时我的女友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不知道往哪儿去?我们之前对798已经比较熟悉。
▲(图一)左起:张玫、小邱、张玮,工作中,1999年;(图二)左起:邹胜武、张玮,1999年9月14日,喻高摄影;(图三)张玮,2000年1月,喻高摄影;(图四)《与UFO对话》,参加2000年4月开放的工作室活动
我是95年来中央美院进修,96年赶上中央美院雕塑系老师集体创作了37个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小泥稿,98、99连续两年在目前的常青、唐人画廊和706工厂的车间放大制作,整个雕塑工程做了两年,是上个世纪中国最大的雕塑工程,规模与质量不亚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整个工程由时任中央美院雕塑系系主任隋建国老师领衔的。99年4月底完工后,那个时候雕塑系师生都撤走了,只剩下来自河北的罗海军带领的几十个翻制工们,他们团队承接了37个纪念碑所有的翻制工程。▲ 1998年抗战群雕一期工程
▲ 左起:杨晓钟、琴嘎、老杨、张玮,1998年
▲ 左起:张玮、孙家钵、雷琳,孙家钵老师的作品,1999年4月抗战群雕二期
我们99年入住那个小院,还有邻居李伟、张毅培的一个广告制作公司的小车间;在现在的卓越空间附近,有一个陈华的专门接行活——做雕塑的工作室;季节画廊附近,还有一位是目前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现在的系主任张庆山的工作室,他主要画一些大型布景画。我们工作室的隔壁还有一对做陶艺的朋友王东、岳志强,他们大概在2000年、2003年先后撤出了,很快央美画家贾涤非成为我们的新邻居。
▲ 喻高,试验作品《悬浮体》,1999年9月,张玮摄影
1999年当时的北京展览很少,我们就自己策展,比较幸运,有个广告公司的朋友张红主动赞助了这个《扩散》展,当时还出版了一个有人民美术出版社书号的画册,黄专、殷双喜、朱其还专门撰写了评论性学术文章,展览做的很成功,央美雕塑系主任隋建国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在现场辅导布展,这个展览被业界评为继“1994年隋建国、展望、姜杰、傅中望、张永见五个人系列个展”之后,最有学术价值的当代雕塑群展。当然它与798分不开,我和喻高、邵康的3件新作品在我们的工作室完成,山东人刘宝成当时收集了很多废弃的铁桶,在今天的常青画廊用锤子砸出来的;也可以说“798”工厂催生出的第一个当代艺术展是1999年10月26日-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的仅4天的“扩散”展。这张1999年8月28号的照片是当时我们的小院,汽车后边的车间目前是刘小东、喻红的798画室。这张照片是我在工作室做创作、当时很瘦。这张照片中绿色圆柱体是每天都在升降的巨型液化气罐,我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10年。借助这个100多平米的工作室,完成了两个展览,另一个展览是我2000年策划的“虚拟与真实”展,10位艺术家的群展,有宋冬、尹秀珍、唐晖、王国峰、黄岩、马峻、喻高、展望、张兆宏等,几乎所有人的方案都是在798我的工作室里边一起讨论过,这个展览是“人与天的对话”,对话边界扩展到地外文明。当时的云峰画苑赞助了这次活动,地点是北京南池子大街136号的“皇史城”,也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大殿里边有好多皇家档案,非常珍贵,这个大殿也是第一次对外开放,接纳当代艺术,限时一天。宋冬设计了这款异性的小画册。这些是当时的作品和开幕式后大家的合影照片。这是798工作室在这个展览背后的意义,2000年底,央视“美术星空”栏目在成都举办“艺术2000”活动,还把这个展览推到中国年度展览排行榜前列。▲ 2001年8月第二个工作室门口,张玮摄影
在798的第一个工作室一年之后搬到了小院对面,工作室还是100平米。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迁到新校址花家地,我这件作品叫做《与UFO对话》,这些风筝UFO在798我的工作室做的,在新美院操场上实施的,旁边都是雕塑系的老师,包泡、于凡等,798工厂当时给我们的意义特别大。▲《与UFO对话》2001年10月 中央美术学院校庆
这个雕塑作品是宋冬扮演成警察,我帮他做的雕塑,做得很像他,是2003年做的,宋冬很满意。当时他要制造出十多个警察,干预即将在巴黎举办的“里里外外”的展览,▲ 抗战群雕一期工程,孙伟老师,左张玮、中间孙伟、右蔡志松
这个798工厂大院是个乌托邦的聚居地,我只是把798的历史往前翻三年,还原它的客观历史,假定我们再往前推798历史,还可以再往前推两年—1998年,当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租用797和706这个工厂车间,作为放大制作“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工程使用。刚才罗伯特先生说纪念碑,准确的说是一共37个纪念碑,高度是4米高,宽度是2米,分两期制作,做了两年的时间。我参与放大制作了两件,后边有照片。这是雕塑系孙伟的创作,我和蔡志松一起帮着放大的,用了两个多月完成,时间是1998年,地点在今天的798常青画廊。798的历史从艺术家租用工作室开始个人创作与展览的关系来讲,时间应该回到1999年开始;如果从大型集体雕塑创作工程来定义的话,应该回到1998年。(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张玮 编辑/王洋 责编/王洋、索菲)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