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
- 1
分享
- 观展 | 当城墙成为被展示的对象——南京城墙博物馆“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访谈
-
2022-03-23
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观展70期丨访谈
展览地点
南京城墙博物馆
展览时间
即将正式开放
展览单元
第一部分:(设计思想)天地融合 大明之都
第二部分:(筑城技术)一砖一石 众志成城
第三部分:(都城文明)四重城垣 皇都威仪
第四部分:(军事防御)战火洗礼 城垣沧桑
第五部分:(文化遗产)山水城林 遗产传承
主编推荐语:博物馆展览擅长展示通常所谓的“可移动文物”。但是,要在一个封闭的有限空间内展示一个原本位于空间外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从展品的征集和展示的设计来说都存在着巨大的难度。本期观展所关注的对南京城墙的展示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同时,南京城墙还不仅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文物”,它也是南京城市记忆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忘却的一部分。展示这样的“文物”是不是能真正做到跳脱于物,进而看待更为广泛的人与生活,都将成为博物馆不得不考虑的挑战。
受访对象
马麟
南京城墙博物馆展览负责人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
“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策展人
图 | 南京城墙博物馆建筑采用南京城墙中华门瓮城东侧的斜坡马道和层楼平台为设计元素,以青灰色为主要色调,实现了古城墙与新展馆之间的和谐交融。
源流运动:马馆长您好,据了解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新建的遗址类博物馆,即将向公众正式开放,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博物馆的建成背景、前期准备以及展览的基本情况吗?
马麟: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是2014年成立的,隶属于南京市文旅局,承担南京城墙遗产的保护、管理、修缮、研究等任务,管理中心原本有一个博物馆,叫“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位于解放门段城墙内部空间中,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显而易见,这样局促的空间很难全面展现南京城墙历史文化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南京市政府对南京城墙的保护利用非常重视,很早就提出建设南京城墙博物馆的设想。目前,有14个拥有城墙的城市正在共同推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南京作为牵头城市,应该起到示范性作用,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新馆的筹建由此被提上日程。此外,南京市民对城墙的情怀也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家都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场所对南京城墙进行展示和宣传。2014年有计划以来,几经波折,2017年开始甄选建筑方案,2018年正式启动建设工作。
博物馆的选址颇费周折,有几个适宜的备选地点,经过多方研究最终确定在中华门瓮城附近,这个选择主要是考虑到可以看见古城墙、亲近秦淮河,同时将城墙本体作为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这种选择对博物馆的规模和施工会有一定影响,但目前看来这个方案很合适。作为新建的专题性博物馆,建筑非常重要,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建筑设计一定要与主题相契合,让观众一眼记住,可以说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建筑。
图 | 博物馆选址在南京中轴线上的中华门以东,周边是秦淮河历史街区和南京大报恩寺遗址。
博物馆从2018年6月9日开始营建,2021年12月28日向公众开放试运营,其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共约5100平方米,基本陈列以南京城墙的历史和文化为主题,分五个单元分别展示南京城墙的设计思想、筑城技术、都城文明、军事防御和遗产传承。第一部分“天地融合 大明之都”围绕城墙设计思想,从人地关系、象天法地学说阐释当时的筑城思想;第二部分“一砖一石 众志成城”突出城墙的建筑技术和工程的典范之处;第三部分“四重城垣 皇都威仪”侧重于展示城墙的都城规模和格局,体现其作为文明见证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战火洗礼 城垣沧桑”则通过城墙经历的重要战役,穿插小专题,展现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第五部分“山水城林 遗产传承”聚焦近代以来城墙的功能转换以及同当代南京和南京人的关系,呈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图 | 第一部分“天地融合 大明之都”
该部分内容讲述历代对南京地理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朱元璋及其谋臣对天象、自然地理、原有城市布局等因素综合考虑,并结合礼法制度和风水堪舆,规划城墙的形态、皇宫和官署的位置,形成了明代南京的基本格局。
图 | 第二部分“一砖一石 众志成城”
该部分突出城墙的建筑技术,并且通过南京城墙砖上保存的大量砖文信息,揭示了产地和造砖单位、城砖烧造质量责任制、明初农村劳役组织变化过程、中国姓氏文化、民间书法等历史文化信息。
源流运动:前面您讲到建设这个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中国明清城墙的申遗,那么我们这个展览要展示什么?展览的创新性在哪里?
马麟:前面提到,南京城墙博物馆比较特殊,真正的文化遗产和最重要的文物——南京城墙(中华门段)就在旁边,展览还能向公众展示什么?展览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向观众表达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展览的核心问题。我们是这样考虑的:这个展览应该有别于精品文物类展览和通常所见的历史叙事类展览,“旷世城垣”展立足于南京城墙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定位,通过对城墙历史文化价值的诠释,以阐明其文化遗产价值。展览副标题最初是“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展”,后来经过与专家、领导的沟通,选择相对稳妥的标题——“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展览的五个部分均密切结合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展开叙述,通过对相关文物的解读和多种形式展项的运用,向观众传达南京城墙是文明的见证、建筑技术的典范、人地关系的代表(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是十四世纪东亚城墙营建技术的最高峰,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图 | 第三部分“四重城垣 皇都威仪”
该部分分别介绍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南京四重城垣格局,以及护城河水系。
图 | 第四部分“战火洗礼 城垣沧桑”
该部分以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南京城墙经历的重要战役为线索,展现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元素,以及在冷兵器至火器时代南京城墙发挥的重要防御作用。
源流运动:展览除了讲述城墙本体的营建和用途,如何将城墙与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活结合起来?
马麟:有别于历史上传统的北方城市的方正格局,南京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在选址、军事防御、城市布局方面均有独特的思想,其中第一部分的球幕影片讲述了古人对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第二部分城砖展厅,通过对城砖铭文信息的梳理,讲述了城砖烧造的责任制、徭役制度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人的因素也体现在南京城墙筑城技术中,每块城墙砖上都保留了造砖人及负责人的历史信息,属于城墙独特遗产价值的一部分。在第三部分城墙规模和格局中,通过模型沙盘和多媒体展项,讲述了和城墙相关的百姓生活。在第四部分军事防御部分,讲述南京城四重城垣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与城墙相关的门禁管理制度。第五部分遗产的功能转换内容中,有近代和城墙相关的民俗等内容。因此,我们不单单展示规模、技术、规划、军事,也讲述了人在城市当中的生活、人们对城市的管理,以及历史变迁中城墙功能转化后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图 | 第五部分“山水城林 遗产传承”
该部分以城墙功能变迁和城市记忆为引,呈现了当今人们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南京城墙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源流运动:遗址类展览往往展示大量文献和建筑遗存,这些实物材料相对缺乏直观的信息传达能力和吸引力。在策划该展览时,策展团队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信息传递的?
马麟:这里需要提及作为新馆必须面对的藏品征集工作。在筹建之初,馆藏文物约有1900件,但95%以上均是城墙砖,也就是建筑遗存。至于文献类文物,基本没有,仅靠现有的文物无法支撑起整个展览。因此,我们拓宽思路,扩展文物的征集范围,以展览五个部分的主体思想和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征集与之相关的各类文物和展品。通过组成专门的文物征集团队,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工作,从网络、私人藏家、拍卖会等多种途径,共征集到2500多件文物,例如从江西黎川实地搬迁来的明代黎川砖窑以及砖坯、记载着清代南京东水关管理的清代告示碑、明代用于守城的佛郎机铜炮、20世纪初西方人拍摄的南京城照片、明代永乐十二年诰命等。此外,也向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无锡博物院共八家文博机构协商借展了相关文物。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十家相关单位给我们提供了数字资源和文物复制件,我们这个展览最终确定展出的文物藏品共计1544件(不包含复制件和数字文件)。为了保证展览内容的准确性、学术性和创新性,我们从2015年起开展了大量学术研究工作,以此作为展览内容的支撑。围绕展览进行的相关研究课题近二十项,并最终直接应用于展览,如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项目、“南京城墙记忆”口述采访项目和南京城墙砖窑实验考古及复原研究项目等。
图 | 明代黎川砖窑遗址以及砖坯
据研究,江西黎川砖窑遗址是明初为南京城墙烧砖的一处砖官窑遗址,南京城墙博物馆对砖窑本体进行了保护性搬迁与展示。砖窑背后是一幅巨型手绘墙面,再现了江西黎川砖窑遗址调查时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面貌。砖窑前的透明展柜内,陈列着遗址调查中发现的珍贵遗物,特别是发现的砖坯遗存,为探讨南京城墙砖烧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砖窑旁多媒体设备同步播放考察江西黎川砖窑遗址的纪实影音,为公众展示黎川砖窑遗址调查现场。
图 | 清代南京东水关管理的告示碑
图 | 佛郎机铜炮
佛郎机曾是葡萄牙人海上掠夺的利器,明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人试图以武力占驻屯门岛,明军激战后缴获葡萄牙的舰炮二十余门,并根据其国名将炮称为佛郎机。嘉靖三年(1524),出于城门守备需要,南京兵仗局仿制了二十六架铜质佛郎机,开启了中外火器融合发展之路。佛郎机由母铳、子铳、炮架和横栓构成,子母结构使其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火炮,具有射速大、射程远、杀伤力高的特点。
图 | “石头”铭文城砖(左)
南京石头城遗址北垣出土,上有“石头”铭文
东晋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藏
图 | “青砖是如何形成的”南京城墙砖的烧制流程
《南京城墙砖窑实验考古及复原研究项目》为这组模型提供了学术支撑。
图 | “说城——我们的城墙”互动多媒体
“南京城墙记忆”口述采访项目是2017至2019年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承担的市级研究课题,联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采访了101位留存有南京城墙珍贵记忆的个人(含群体),并出版了《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一书。此展项的资料基础就来自于该课题。
展览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文物丰富的文字信息。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展览以文字内容精简为要,这个观念没错,“旷世城垣”展览的单元说明文字精简,但在文物说明和解读中,尽可能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介绍。对于文字信息量比较大的展项我们采用智慧博物馆、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压缩和折叠,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是否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辅助展示手段也有相应的运用,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很难有重大突破,我的做法是以实际需求为主。例如,很少使用场景复原和雕塑,尽量不采用虚拟的场面,要传递给观众真实的信息。为了丰富表达方式,展览采用了较多的多媒体技术,例如通过一段球幕影片介绍明初南京城天象与城的筑城思想;“说城——我们的城墙”利用口述史采集项目的“南京城墙记忆”视频资料,通过大屏幕点击观看和互动;“南京城墙的一天”环幕影片,选用永乐十二年真实的历史事件《麒麟贡》来展示明初南京城墙的辉煌;通过大型沙盘、彩色水磨石地图、立面投影及顶面解读投影来展示明代南京城墙的全貌。
图 | 球幕影片介绍明初南京天象与城的筑城思想
图 | 通过大型沙盘、彩色水磨石地图、立面投影及顶面解读投影来展示明代南京城墙的全貌。
源流运动:我们了解到博物馆曾举办过一个城墙砖的征集活动?这个活动状况如何?最后在展览中有没有呈现?
马麟:这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与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携手推出的“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面向社会征集散落的明城墙砖线索,广泛发动公众参与,目前累计收回约60万块城墙砖。在进行这项工作的同时也展开了相应的城墙砖研究和分析工作,如库房城墙砖文信息的梳理分析研究、城墙粘合剂成分检测等。不断涌现新的成果,例如新发现南京城墙砖的烧造单位和新的铭文信息等,有助于南京城墙进一步的研究。活动对展览起到了有力支撑,展览的第五部分介绍活动相关的内容和成果,体现当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仅如此,整理研究后极具价值的城墙砖用于展陈中。第二部分有关筑城技术的内容中,集中展示了城墙砖的文字、图案和文化信息。我们设计了一处独特的展厅,以阵列的形式展示了700多块铭文不同的城墙砖。这种形式的视觉效果更具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激发观众参与到城墙砖铭文信息的解读当中。前面提到,展览的内容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城墙砖铭文信息的梳理,我们发现城墙砖的铸造由五个省约200多个单位参与,在展览中进行了归类解读。此外,上面的铭文信息也非常有趣,有不同的字体、刻划或模印文字,有不同身份的铸造者,如女性、僧侣、囚徒等,这是在中华门这些城墙本体环境中很难被留意到的信息,但在展厅中进行了放大和突出。观众们已经发现一些有趣的铭文信息,如“刘德华”“寿南山”“福东海”等姓名铭文成为网红打卡拍照地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制作了南京城墙百家姓多媒体设备,以供观众进行查阅和互动。
图 | 展览中以阵列形式展示的700多块城墙砖
图 | 按照不同生产方、生产地点等类型对城墙砖铭文信息的归类
图 | 铭文为“刘德华”“寿南山”“福东海”“万万年”的“网红”城墙砖
源流运动:目前博物馆和城墙本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马麟:在呈现内容上形成更合理的安排。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城墙本体如中华门、解放门等内部空间的展览工作重心将逐渐移往博物馆,而城墙本体以增强实地游览和体验为主。此外,我们城墙管理中心正在进行机构调整,我希望之后可以将城墙的本体管理纳入到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中。城墙本身就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今后展览的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博物馆的运营发展等有重要意义。展览中进行了一项小尝试,第五部分展览中设置专门的城墙实时图像显示设备,配合在城墙各点位上铺设的摄像头,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屏幕上的不同城墙地点,触发摄像头,获取该点位当下的实时图像信息,收获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另外,博物馆建筑在设计时也考虑到紧密结合周边的城墙本体和环境。何镜堂院士对博物馆建筑高度和体量的设计以城墙本体为优先考虑,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呈墙”为概念,采用南京城墙中华门瓮城东侧的斜坡马道和层楼平台为设计元素,以青灰色为主要色调,实现了古城墙与新展馆之间的和谐交融,避免现代建筑与古代文物的视觉审美冲突。博物馆主体建筑外立面采用领先的新技术——双银LOW-E夹胶夹丝中空玻璃幕墙,利用新材料将建筑周边环境反映到立面上,呈现出一种建筑消隐的效果,但在博物馆内,参观者可以透过玻璃幕墙观赏到室外的古城墙。因此,我们希望南京城墙博物馆可以和城墙本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完成更好的呈现和保护利用。
图 | 博物馆与城墙本体相距不过100米,并没有把最大的文物——城墙本体放置到博物馆内,也没有把博物馆本身建设到城墙内部,而是采用了相互依靠,相互映衬的方式,让博物馆和城墙本体融为一体。
图 | 博物馆外立面的玻璃幕墙倒映出中华门效果
图片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拍摄者王腾
- END -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