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戏剧》2022年第1期目录与提要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原创 2022-02-28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 AMI”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导读

刊首语

目录

内容提要

封二丨

世界当代著名戏剧舞台艺术家系列选登之六

 —— 莱昂·巴克斯特

封三丨

世界当代著名戏剧舞台艺术家系列选登之七

 ——马克·夏加尔


刊首语


2022年第1期

新年伊始,冬去春来。农历虎年的到来,使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虎虎生威的寓言性期盼。在此,《戏剧》也衷心祝愿所有的戏剧人,在虎年里勤奋有为,收获多多。


对于剧场及剧场性的关注,是当代世界戏剧人创作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为此,我们在“学科前沿”栏目中,特别刊发两篇关于剧场研究的文章,分别是王世巍的《剧场表演与观看行为的博弈——雅克·朗西埃观众理论的美学视域》和孙惠柱的《剧场文化学刍议》,希望从内部及外部多角度地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之外,还有一年一度的中国话剧创作年度观察报告,是徐健的《宏大时代主题下的审美发现与多样表达——2021年中国话剧观察》。回望过去,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便认清自己,更好前行。


应该说,自觉认识并突出强调戏剧中剧场及剧场性的观念与价值,代表着近现代世界戏剧实践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且带有里程碑式的转折性发展节点。而细究起来,其核心价值即在于突出了戏剧创作多重主体性的特性,并因此深化完善了对戏剧整体性的认知。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无论是固定还是流动,现在我们所讲所指的剧场含义,或者具体说是戏剧演出,作为戏剧在时空间里具体展开的感性化的艺术存在形式,无论有无文本,无论是以先有文本还是即兴创作后成文本的方式进行,它都是戏剧重要的组成部分,剧场性是戏剧与生俱来先天就具有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但目前来看,在一些研究与表述中,也存在着过于夸大其作用、混同两个概念认识等问题。戏剧需要剧场和剧场性,但剧场中和具有剧场性的演出,并不能都成为和称之为戏剧,如杂技歌舞以及许多纯行为艺术之类的表演等。我们会将戏剧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相区别,视其为艺术的一个种类,我们却不能将剧场当作一种艺术种类来看待。自觉认识并积极发挥剧场及剧场性在戏剧创作中应有的独特作用与价值,自然有其符合人类艺术现代性的合理性,但如不加限制地,片面地甚至极端地放大其作用,过度地抬高其地位,就会有使其从合理性走入非合理性,乃至偏离戏剧艺术本体的危险。


关于历史剧的创作,也一直是当代戏剧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争论很大,观点不一。因此,我们邀请了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导演和中外戏剧影视研究专家,有罗怀臻、王晓鹰、姚远、胡志毅、丁亚平、赵建新、李伟民、盛菀、胡星亮、伏涤修等,以对话、笔谈及论文的方式,从具体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等多方面,对该问题予以深入研究,期望以此能呈现当下对历史剧多维度多层面的认识,并积极促进历史剧创作与研究。


关于戏曲的研究,当代成果已经很多,可以说是成绩斐然。而在其理论研究中,关注戏曲由古典向现代的迈进,则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与倾向之一。在本期的“基础研究”栏目里,我们重点推出的便是一组与该内容相关的文章。有艾立中的《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戏曲改良》、朱恒夫的《谫论富连成在上海的演出》、孙萍和李飞杭的《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文本构建:论富连成社〈群英会〉的兴盛》、黄静枫的《环节缺失与逻辑断裂:对“十七年”时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政治认证”程序的省察》 。整体来看,在这些文章中,可能正隐藏着许多戏曲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基因或密码,值得仔细探究总结。 


目录

学科前沿

王世巍

剧场表演与观看行为的博弈

——雅克·朗西埃观众理论的美学视域 

孙惠柱

剧场文化学刍议

徐 健

宏大时代主题下的审美发现与多样表达

——2021年中国话剧观察

学术对话

罗怀臻 夏 波

历史剧创作与研究需要新的历史剧观

——剧作家罗怀臻访谈录

经典新说

胡志毅 丁亚平 赵建新

关于戏剧影视历史剧相关观念认识的问答

王晓鹰 姚 远 李伟民

历史剧创作三人谈

盛 菀 胡星亮

“历史剧”概念与当代中国历史剧创作

伏涤修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发展、交锋与共存

基础研究

艾立中

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戏曲改良

朱恒夫

谫论富连成在上海的演出

孙 萍 李飞杭

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文本构建:论富连成社《群英会》的兴盛

黄静枫

环节缺失与逻辑断裂:

对“十七年”时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政治认证”程序的省察

苏 涛

左翼批评的衍生与重建:

论《大公报》(香港版)的电影批评(1948—1952)


内容提要

剧场表演与观看行为的博弈

——雅克·朗西埃观众理论的美学视域

王世巍

雅克•朗西埃认为,有关剧场观众观看行为的争论,其实是一个比舞台表演者悖论更具有本原意义的问题。作为西方当代激进平等哲学的代表,朗西埃的理论立足点是个体感知的“歧感化”凸显。舞台下的形式化观众整体,其实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感知经验和感知倾向的主体。平等的舞台表演,不是通过景观式的呈现对被视为统一体的观众进行整体包围,以期让台下等量且均质地追随并执行台上的感觉分配计划。它应该是要激发、鼓励并且接受观众的“歧感”显现,从而为个体的感知自由和审美解放提供契机。

剧场文化学刍议

孙惠柱

剧场文化学针对我国剧场建设加速发展及跨学科戏剧研究拓展深化的需要,借鉴欧美戏剧学界在人类学社会学转向中探索的一些方法,以研究剧场形态为起点,考察剧场剧团与全社会诸多因素的互动,从物理形态、制度架构、精神内涵三个层次全面考察戏剧的运作机制。微观的剧场文化研究涵盖演剧发生之前、准备演出过程之中、首轮演出之后三个阶段。宏观的研究包括专用型剧场与多功能剧场、免费剧场与售票剧场、大剧场与小剧场等貌似对立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宏大时代主题下的审美发现与多样表达——2021年中国话剧观察

徐 健

多变而复杂的戏剧生态,为2021年的中国话剧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使这一年的话剧创作、演出呈现出不同往年的新特点、新趋向:“主题创作”集中涌现,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已成为主流戏剧院团主动开掘、积极谋划的重要题材来源;“小说改编”异军突起,戏剧与文学的关系日趋紧密,文学正在为戏剧美学的创新提供文化滋养;“经典复排”“青年力量”渐次生长,当下表达、多元视角、媒介融合、个性张扬的背后,是活跃在新时代的青年戏剧人着眼未来的戏剧宣言和艺术笃定。

历史剧创作与研究需要新的历史剧观

——剧作家罗怀臻访谈录

罗怀臻 夏 波

新的时代发展需要新的历史剧观念转型,需要构建具有现代性内涵和审美特征的历史剧观。历史剧创作需要在努力把握历史本质真实过程中表现出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但也反对拿虚无主义的帽子来评价一切。从注重历史剧的当代性发展到注重历史剧的现代性。在“三江汇流”形态和“两创”指导下,创造性创新历史剧理论与创作。

关于戏剧影视历史剧相关观念认识的问答

胡志毅 丁亚平 赵建新

针对戏剧影视历史剧创作与研究中所存在的历史剧命名、规律特征、类型、真实观、功能、评价标准、虚构、取材等问题,由话剧、电影和戏曲界三方面的三位专家进行笔谈问答,多维度多层面呈现当下对历史剧的认识与研究状况。

历史剧创作三人谈

王晓鹰 姚 远 李伟民

本文由三篇笔谈组成。其中两篇分别由我国当代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编剧姚远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了对历史剧创作的看法,尤其是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与方法进行了生动深刻的解析。另外一篇由著名莎剧研究专家李伟民教授所作,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照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时代特色”,揭示历史剧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哲学意义,将会对历史剧创作和认识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

“历史剧”概念与当代中国历史剧创作

盛 菀 胡星亮

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所谓的“历史剧”,内容良莠不齐,历史剧的概念含混不清,多被滥用。追根溯源,历史剧起源于莎士比亚戏剧,专指一类特定体裁和内容的戏剧。伴随着莎士比亚戏剧被译介,历史剧在中国也经历了数次理论和创作的大讨论。历史剧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肩负着普及正确历史观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因此,纠正历史剧概念过于宽泛的问题,将古代生活题材戏剧与历史剧区别开来,划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别,引导大众的认知,是迫切且不容忽视的。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发展、交锋与共存

伏涤修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呈现多元发展、交锋争鸣、共存融合状态。“历史真实论”认为:历史剧应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艺术虚构不能违背历史框架和基本历史事实的真实。“历史本质真实论”认为:历史剧不应被历史事实所束缚,历史剧应表现历史本质、历史内在可能性的真实。“历史审美真实论”认为:历史上的人和事不过是剧作家创作选材时的一点因由,历史剧创作追求的应是历史人性、历史情感的审美真实。“非原型历史论”认为:即使没有具体历史原型,也可以写成“历史寓言剧”“仿历史剧”。

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戏曲改良

艾立中

民国戏曲同业组织与戏曲改良有密切的关系,戏曲同业组织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推动下,倡导所属的戏班剧社进行戏曲改良。一些新兴剧种的戏班在严峻的环境下,依靠同业组织努力寻找生机,自觉筹划戏曲改良,为新兴剧种由粗俗简陋到成熟规范作出了重要贡献。

谫论富连成在上海的演出

朱恒夫

“富连成”自1934年首次以集体的名义到上海演出后,不断地到沪上献艺。影响最大的当是1934年5月由李盛藻等人挑班的在天蟾舞台、1940年11月由叶盛章等人领衔的在黄金大戏院和1943年7月由社长叶龙章亲自带班来天蟾的演出。他们在沪演出的成功除了自身具有高超的表演艺术之外,新闻与剧评界的宣传与评论,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演出之前、之中,出专刊宣传,煽动观演热情;评析表演特色,揭橥艺术魅力;报道观演关系,表现观众对他们的深情厚谊;在多种报刊上反复登载演员小传,以发挥名人最大效应。富连成对于上海京剧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当然,他们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也受到了海派京剧的影响。

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文本构建:

论富连成社《群英会》的兴盛

孙 萍 李飞杭

作为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以下或简称富社)不仅承袭了卢胜奎本《三国志》中《群英会》的系列剧本,而且在双“国丧”期间进行了艰难排演,初步奠定了富社以及《群英会》在京剧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富社在宫廷、民间等三国戏本的原有基础上,加深了《群英会》人物的表现力、戏剧的冲突等,使其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出中流砥柱剧目,是富连成社人才培养和表演体系构建的舞台实例。

环节缺失与逻辑断裂:

对“十七年”时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政治认证”程序的省察

黄静枫

“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集体尝试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考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政治意蕴,对它们进行“政治认证”,完成价值评估。这一“以今逆古”学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主要有三种:联系作家阶级属性阐发作品政治意图;揭示作品所寄托的作家政治动机;基于“反映论”肯定作品的客观“暴露”意义。遗憾的是,很多讨论缺少必备的论证环节、逻辑断裂,为历史研究抹上了浓厚的世俗色彩。唯政治标准指导下的上述操作虽然不甚可取,但尝试本身也为戏曲史学带来了“新意”。它使得动机、立场和思想的考察出现在研究中。相比民国,作家基本信息的钩沉广泛转变为主体内在的探索,而作品声律辨析和风格鉴赏则基本被政治意蕴发掘所取代。“时代—主体—文本”研究框架的尝试建构,使得民国时期时代介绍、作家考述与作品分析截然分立的局面被突破,开辟了依托理论进行阐释的戏曲史研究路径。

左翼批评的衍生与重建:

论《大公报》(香港版)的电影批评(1948—1952)

苏 涛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夏衍、瞿白音、司马文森等左派批评家,通过《大公报》(香港版)等舆论阵地,以电影批评的方式争取人心、引导舆论、影响创作,扩大了香港电影界的进步力量,在新中国的海外宣传及统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批评实践中,左派批评家以影片是否站在人民立场、是否真实反映现实等作为主要标准,并针对不同批评对象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但是,左派电影批评重思想内容、轻形式技巧的倾向,以及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封二丨

世界当代著名戏剧舞台艺术家系列选登之六

 —— 莱昂·巴克斯特

1893年 

巴克斯特自画像

图片来源:

The State Russian Museum

莱昂·巴克斯特(Leon Bakst)是20世纪初俄罗斯卓越的舞台设计师、画家,是俄罗斯先锋艺术团体“艺术世界”的代表人物,俄罗斯芭蕾舞团的首席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师。巴克斯特是俄罗斯先锋派艺术运动参与戏剧舞台设计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也是俄罗斯芭蕾舞团舞台美术风格的重要奠定者。1909年,米歇尔·福金(Michel Fokine)编舞的《埃及艳后》对传统芭蕾舞进行了颠覆。其中巴克斯特的设计突出色彩和人物体态,开创并引领了一种具有异国风情的风格。他设计的《火鸟》(1910和1922)、《天方夜谭》(1910)、《水仙》(1911)、《牧神午后》(1912)、《睡美人》(1921)等多部舞剧,将现代美术的创作方式引入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之中,直接推动俄罗斯舞台美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促进了舞蹈改革与舞台服装方面设计的融合。在佳吉列夫倡导芭蕾的现代化转向中,戏剧主题被作为编舞、舞台设计、服装设计、音乐等共同的目标,巴克斯特在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舞剧及其设计方式影响了早期现代芭蕾的风格形式形成。

 (图文供稿:黄莎莉,北京服装学院 )  

1910年 

《天方夜谭》服装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

Dmitry Lobanov-Rostovsky

1910年  《火鸟》舞台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Musée des Arts Decoratifs

1912年 《牧神午后》舞台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私人藏品

1911年  《纳西斯》服装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The Fine Art Society

1921年 《睡美人》服装设计

图片来源:V&A

1922年 《火鸟》服装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Dmitry Kozlov

1922年重绘 《水仙》服装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封三丨

世界当代著名戏剧舞台艺术家系列选登之七

 ——马克·夏加尔

马克·夏加尔(Mark Chagall)是20世纪现代艺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在戏剧舞台艺术方面也做出了极富特色的探索,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令人注目。夏加尔一生热爱舞台,其师承莱昂·巴克斯特,但在色彩的运用上独树一帜。夏加尔的戏剧创作分为两类,一是剧场壁画,如1920年为莫斯科国立犹太剧院绘制的《犹太剧院导览》和以“舞蹈、文学、音乐、戏剧”为主题的壁画;1964年完成巴黎歌剧院的天顶壁画;1966年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绘制壁画《音乐的源泉》和《音乐的胜利》。二是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纽约芭蕾舞剧院的《阿莱科》(1942)和《火鸟》(1945)、巴黎歌剧院的《达芙妮和克洛伊》(1959)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魔笛》(1967)。夏加尔的设计延续了他的绘画风格,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时还强调用线条突出外形和流动感,注重运用服装面料的分层拼贴和纺织工艺塑造角色。2017年,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举办《夏加尔:舞台奇幻》展览,完整呈现了夏加尔在舞台上的非凡想象。

(图文供稿:黄莎莉,北京服装学院 )     

夏加尔绘制歌剧《魔笛》画幕

1920年 莫斯科国立犹太剧院《犹太剧院导览》壁画

1942年 《阿莱科》服装设计

1945年 《火鸟》服装设计

1945年 《火鸟》服装设计

1959年 《达芙妮和克洛伊》服装设计

1967年 《魔笛》首演剧照,美国大都会歌剧院

2017年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夏加尔:舞台奇幻》展览

以上图片来源均为:Metropolitan Opera Archives,Artists Rights Society,Archives Marc et Ida Chagall,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Marc Chagall Museum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 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 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戏剧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戏剧 舞台设计草图 展示

1461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